SlideShare una empresa de Scribd logo
1 de 24
覺夢人生  第一期     <br />                                                 釋道厚編著<br />人能把自己的房子當夢境嗎?<br />    認識房子的心當夢心嗎?<br />覺悟己心如夢心,<br />山河人事如夢境,<br />覺悟世界唯心如夢,無實體之夢幻<br />因緣變化房子倒,無著無染無痛苦<br />解脫生死,自在行。<br />本書為佛教唯識學簡易版的書籍,<br />引導你揭開<br />佛教深層心理學的第一層面紗。<br />目次<br />序文……………………………………………………………………02<br />一、各篇內容大要  …………………………………………………03<br />二、覺夢人生…………………………………………………………04<br />三、夢幻世界…………………………………………………………06<br />四、簡述唯識結構……………………………………………………08<br />五、聖嚴法師智慧法語………………………………………………09<br />六、聖嚴法師圓寂時所留下的偈頌…………………………………10<br />七、真實與虛妄………………………………………………………12<br />八、《般舟三昧經》的夢喻 …………………………………………13<br />序文一<br />    這是一本特殊的刊物,實際上是我在法鼓佛教學院弘化專題課程的作業,因授課教授杜正民老師督促勉勵要有實務操作,我就想出這個刊物方式,嘗試學習創作。弘化專題屬行門研修課程,目標希望學生能學以致用,且與自己的志向結合。因此學生可與自己的學位論文主題相連結,將寫論文過程中所學的以另一非學術性質的方式表現出來。我的論文是有關唯識方面,所以這個刊物的內容也是以唯識為主,是唯識生活化。題目訂為:覺夢人生。現在我是碩二學生,沒有時間先寫論文,但是原本應是論文的副產品卻先問世了。<br />    我的志向是研究佛教理,也許有人會認為佛學研究所,是把佛學當學問來研究。但是有心修行,具有佛菩薩悲願的人,研究佛學是釐清一些佛學概念,幫助一般大眾明白佛法,建立正確的觀念,然後修行及日常生活用得上,具體地說,就是意業能了解佛法的道理,身口能實行佛法,我設計這份刊物的理念也是如此。刊物的文字表現儘量淺白,讓一般大眾能夠明白。說明扼要簡潔,幫助忙碌的現代人,能於短時間閱讀完,反覆吟詠思惟。<br />    此份作品很感謝指導教授蔡伯郎老師、授課教授杜正民老師,以及幫忙美工的兩位居士。還有感謝諸位讀者閱讀,也希望你們幫忙填一填刊物所附的問卷, 讓我這一課程有個成績,順利通過。也讓我們彼此建立一個以佛法互動的平台,共同切磋砥礪,同修戒定慧,同成佛道。<br />    本刊物暫時只為了弘化專題作業而發行,來法鼓讀書所認識的同學皆使用電腦網路,而我來讀法鼓佛教學院之前,所認識的法友、信徒,大部分沒有使用網路;所以此刊物因閱讀者而分兩種方式:一是電子版本,寄發及放於網路部落格,網址為http://blogs.ddbc.edu.tw/dowhau/;另一是紙本,紙本每期一百本,預計三月及五月下旬各出版一期之後,這一學期也接近尾聲。停止發行是因為個人經濟相當有限,停止後電子版本仍繼續在網路部落格與眾結法緣。如果經濟允許,將不定期發行,繼續修學財、法二種布施。            道厚合十  2010/03/05                                             <br />一、各篇內容大要<br />〈覺夢人生〉:覺悟宇宙萬象皆由心所現,如夢境是夢心所現。由心而現是因緣所生法,所以不是永恆不變的真實的,覺悟人生如夢,幻化不長久,可去除心中種種的煩惱執著。<br />〈夢幻世界〉: 【夢的世界】=因緣所生法的世界,現實生活的世界由阿賴耶識中種子為主要因緣所生的世界。【夢中作夢】=在因緣所生法的世界上,產生自我觀念及實體性的感覺。所以要觀人生如夢幻泡影,不要夢中作夢,以為真有東西讓人喜歡與討厭。<br />〈簡述唯識結構〉:所謂「唯識」,八個識轉變生起時,自身都會現出能認知的主體和所認知的對象。八個識稱心王,另有五十一個心所,是心王的助伴,和心王相應而活動,不能單獨活動,心所也會現出能認知的作用和所認知的對象。<br />〈聖嚴法師智慧法語〉:修止觀時,如果能觀每一念都是因緣性空,了解每一念都是不真實,了惑虛妄,就能捨掉妄念,如此就能與空慧相應<br />〈聖嚴法師圓寂時所留下的詩頌-無事忙中老,夢裡有哭笑,本來沒有我,生死皆可拋〉:,是聖嚴法師菩薩行的寫照,悲願行菩薩道,憐憫眾生受種種苦,用不執著的心,不斷奉獻自己,為法忘軀。以及透視人生為緣起性空的智慧。<br />〈真實與虛妄〉:凡夫無明蓋覆,一向活在虛妄中;諸菩薩捨妄,以無分別智見緣起法的真實性,也就是空性。<br />〈《般舟三昧經》的夢喻〉:一切法都是這樣從心念所生,心是因緣和合而成,心念佛種種功德,念至得三昧,就能見佛。佛顯現於心,是「無來無去」,沒有真實永恆不變的來處,也沒有真實永恆不變的去處。<br />二、覺夢人生<br />     人生如夢,是大家琅琅上口的詞,從古代的黃粱一夢,就知道它是比喻人生的功名富貴都很短暫,一下子就消逝。那夢與唯識有何相關呢?一方面表示唯識所說的諸法無自性,人生無常,世事短暫出現就消失了,如幻如化。另一方面表達了一切唯識,宇宙一切現象由心所現,就像夢,夢境是作夢的人之夢心所現。「覺夢人生」,覺悟宇宙萬象皆由心所現,都是不真實的,因此去除心中種種的煩惱執著,永斷三界生死苦。 <br />經典篇<br />   <br />    讓理論回歸經典。夢的比喻在《般若經》相當多,句型皆類似。而在《唯識二十論》以夢喻來說明唯識的人生實相。《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緣起品》:「於諸法門勝解觀察,如幻、如陽焰、如夢、如水月、如響、如空花、如像、如光影、如變化事、如尋香城雖皆無實而現似有。」 <br />                                  註:圖片來自漫畫《小叮噹》重組、剪貼 <br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學觀品》:若菩薩摩訶薩欲通達一切法如幻、如夢、如響、如像、如光影、如陽焰、如空花、如尋香城、如變化事,唯心所現性相俱空,應學般若波羅蜜多。<br />         <br />         處時定如夢   身不定如鬼<br />          同見膿河等   如夢損有用   (《唯識二十論》)<br />處時定如夢<br />    我人所見的外境雖然有一定的處所、時間;但人在夢中時,夢中境界不是也有處所、時間嗎? 譬如我們夢中所見,有城市、有鄉村,有房屋、有山林;我們在夢中也有白天、有夜間,有早上、有傍晚。夢中的處所、時間等境界,是心識所變現,以此例彼,白天的境界又何嘗不是心識所變現?<br />身不定如鬼,同見膿河等<br />   這兩句頌文,意思是眾生種類甚多,生在同一趣的眾生,由於業力 (共業) 相同,可以見同一境界;不同一趣的眾生,所見的境界就不一樣。如同為一河之水,人見之為河水,天人見之為七寶莊嚴地,魚類見之為其宅窟,餓鬼見之為膿血之河,以其業報不同,所見亦不同。如餓鬼所見的膿河,這在人看來只是河水,可是在餓鬼眼中所見到的,因為他們共業異熟的障礙力,所以看到的是膿血之河。這不是一個餓鬼的所見,而是餓鬼道共同的所見。膿血之河境雖無實,或者說根本是虛幻之境,同是餓鬼類所見相同。<br />如夢損有用<br />    夢中境界雖然是心識所變現的幻境,但有時也有其作用,如男女夢淫時,卻也能使男女流失精液,損害身體的作用。由此可見,夢境雖非實有,但也有其作用。夢中的境界是唯識所幻現,有其作用,以彼例此,吾人目前所見的境界,又何嘗不是唯識所現呢?(翻譯:參考于凌波居士 講述,《唯識二十頌講記》)<br />三、夢幻世界<br />右上圖:【夢的世界】=因緣所生法的世界,現實生活的世界由阿賴耶識中種子為主要因緣所生的世界。無始劫來身口意所造的業,以種子的方式儲藏於阿賴耶識,種子是一種比喻表示有潛在的功能,遇到成熟的因緣,就會發芽,產生果實等作用。境從識種子生表示由心所現。山河大地房子等器世間從阿賴耶識中轉變生出。圖中小妹妹眼識種子會顯現出兩種:一是能分別的見分,二是所分別的房子之色法,稱相分,見分認識相分,構成認識活動。依三性來看,這是依他起性。表示人生世界是因緣所生法,是無自性,是空。<br />左圖:【夢中作夢】=阿賴耶識中有第七意識,第六意識種子會如前五識一樣,自己顯現境給自己看,只是這兩個識於認識自識所現的境,會產生自我觀念及實體性的感覺。實體性就是認為東西有永恆不變的認識,一旦東西崩壞了,失去了,心理產生失落、懊惱痛苦等煩惱。有自我觀念,就會以自我為中心,與人對立,執著自己所擁有的最好等。依三性來說,左圖是遍計所執性。這是在依他起性上,產生實我;實法的錯誤認識,這也是夢,在「因緣所生法這個夢境上又作夢」,可說是「夢中作夢」。<br />祖師篇<br />《永嘉證道歌註》:<br />「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夢中萬事紛紜,覺來豁然無一,六趣大千,皆是妄心變,妄心是妄,則諸世間無實義。」<br />永嘉大師說:「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意思是:凡夫看一切都是真實有,在六道輪迴時,認為明明白白有天道、人道、阿修羅道、地獄、畜生、餓鬼的生活世界,所以人家說他一句也放不下,打他一拳也受不了,因為還沒覺悟。聖人覺悟一切是空,放下身體種種執著,三千大千世界種種執著,所以「如刀斬水水無痕」,於緣起法中當下煩惱寂滅 ,而且一過了什麼都沒有。(參考宣化上人講述,《永嘉證道歌淺釋》)<br />在《大莊嚴論經》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位幻師使用尸陀羅木,作一女人端正奇特,然後在大眾前抱捉、吻這女人,當時大眾見此事已,都皆嫌棄忿怒。時彼幻師聽到大眾譏呵嫌責,就用刀斫刺這女人,分解支節、挑目截鼻,種種苦毒而殺。大眾諸比見此事更加嫌棄忿怒。這個時候幻師就拿尸陀羅木給大眾看。說:「我剛剛的表演,就是用這木頭女人。」 識現木頭,是依他起性,唯識所現的世界,可比喻為夢的世界。把這唯識所現的虛幻的女人像當成實人、實事,這是錯誤的認識,是遍計所執性,可比喻為「夢中作夢」。佛是覺悟者,就如同幻師,看到變魔術的整個魔法運作過程,所以不會被眼前境界所迷。(註:圖片為漫畫《小叮噹》重組、剪貼 )<br />經典篇<br />《攝大乘論》:「若於覺時一切時處皆如夢等唯有識者,如從夢覺便覺夢中皆唯有識,覺時何故不如是轉?真智覺時亦如是轉:如在夢中此覺不轉,從夢覺時此覺乃轉,如是未得真智覺時,此覺不轉,得真智覺此覺乃轉。」<br />【大意】:醒覺明了時,於一切時間、地點,所見到的種種現象,「皆如夢」中所見是虛妄不實「唯有識」。如從夢覺以後,便會覺得夢中的境界,唯有識的變現。我們不是明明醒覺的嗎?何故現在覺時的人,不能生起這樣的認識:現前所見到的境界,不是實在,唯有識呢?假使從無明夢中醒過來,得到通達唯識無境的無分別智,起真實智覺,了知諸法實相的時候,自然也能轉起這樣的認識:所見的一切,唯識無境。如在夢中的時候,此覺知它無實的認識不轉起,要「從夢」中醒「覺時」,那能知夢境無實的明覺,乃得「轉」起。如果得了無分別的「真智覺」,此唯識無境的「覺」慧,乃能轉起。所以不能因自己在夢中,否認夢境的無實。(參考:印順法師著,《攝大乘論講記》)<br />四、簡述唯識結構<br />    起初佛教,相當於心的詞是心、意、識,了別作用為其特性。依別義來說心有積集的意思,為第八識(=阿賴耶識)積集種子的意味;意是思量的意思,為末那識思量第八識的見分為我;識是了別作用,為第六意識分別六塵。這八個識的識,就是唯識的識,簡單說就是在心本身之中自己浮現影像,然後了別認知它。<br />   所謂「唯識」,八個識轉變生起時,自身都會現出能認知的心和所認知的對象。例如在第六意識中,浮現影像,然後了別認知它。當人想起某些事物,然後思考時,那思考的對象不是在心外,是在心內,這是第六意識的世界。又想、思考時,會用語言概念去認識它,這時會對境像產生實體性的認識,如看見紅花,會認為實有紅花。<br />    八個識的識,可以說在識自身當中帶有能認知的心和所認知的影像,能緣、能認識的方面稱見分;被緣、被認識的稱相分。在識當中一定具有見分和相分。有些經論,見分稱能取;相分稱所取。這類似作夢,我們看見夢中的景像,眼睛是閉著,眼識沒有起作用,宛如真的看見房子、山、湖等景色。白天我們看東西。在眼識中浮現影像,然後了別認知它。其他耳識、鼻識、舌識、身識,也是這樣情形。在《解深密經》:「我說識所緣,唯識所現故。」意思就是:識所緣的對象,識自己現出來。<br />    前面所說,識只是八個識,另外有更多的心,如貪心、瞋心、無貪、無瞋等心所,這些心所共有五十一個。八個識稱心王,五十一個心所,是心王的助伴,和心王相應而活動,不能單獨活動,心所也會現出見分、相分。所謂唯識,實際上是包含心王和心所。從五蘊無我來說,是很多心因緣和合,匯聚而成,在佛教不能把構成個體的心看成只有一個。(以上內容參考竹村牧男著的《褝と唯識》)<br />二大主要理論<br /> 一、阿賴耶識緣起<br />     一切法的生起,是由很多條件聚合而生叫緣起,緣起法是佛陀正見。唯識家談緣起將佛陀所說的十二緣起,發展為阿賴耶識緣起。阿賴耶識-梵語的音翻譯過來,有房子、容器等意思,表示能儲藏東西,用來比喻有情最深層的心,能含藏一切種子。因為一切法都是從阿賴耶識種子中所現起的,所以稱賴耶緣起。<br />二、三性理論<br />    三性說明一切法有三種狀態: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自性。1.遍計所執性,能認識的心,對所緣的境,周遍計度執為實有,這樣認識,是不實的分別,謂之遍計所執性。2.依他起性,一切事物都是依因待緣和合而生,有而不是實有,是幻有。3.圓成實自性,去除於依他起上產生的遍計,得到諸法的真實性,這樣所認識的,最完備也最真實,謂之圓成實性。<br />五、聖嚴法師智慧法語<br />    以下是這學期開學第一週「中階止觀禪七」,將聖嚴法師開示中與唯心相關之修行方法,因禪七時不能寫筆記,目前只能回憶到部分內容,且用詞難免不一致。不過個人覺得是相當好又很實用的智慧開示。<br />三法印中,諸行無常是心無常;諸法無我是心無我。心念是是因緣所生無常變化,非永恆不變,所以是不真實,不能執著。談戀愛的男女,向對方說:「海枯時爛,我愛你的心永遠不變。」這是自欺欺人,心不可能不會變的。心是五蘊之一的識蘊,行蘊是心的遷流,識蘊由行蘊遷流造作而來,即無明緣行,行緣識。識蘊在根本佛教為第六意識深層不顯現的心,為生命體存在的根基,能攝持業力。依大乘唯識,是根本識,就是阿賴耶識。心有持續心和認識心,持續心是有情生命體無始劫來剎那生滅持續下去;認識心,為心緣境時的認知,凡夫有自我中心,對境界認識會有實體性的想法,認為不會變,緣身體會有我的概念,這樣做什麼都會以我為出發點,處處看人不順眼,處處不滿意,心裡很多痛苦。有自我中心,如春風吹縐一池春水的水面,於波紋的水面上看人,人都變樣了。例如:我討厭張三,看到他就噁心,但偏偏李四對張三特別好,這件事問題不出在張三,是我以扭曲的心,去看他,斜心斜眼看人低。    如果能觀每一念都是因緣性空,了解每一念都是不真實,了惑虛妄,就能捨掉妄念,能如此就與空慧相應。    僧團要和敬,佛教團體也應和敬,來法鼓山應和敬,對人和敬是要放下自我中心不與之對立,不是認為自己的知見高明,理直氣壯,得理不饒人,別人是淺見,而是尊敬對方,別人就會與你和合。    境由心現,自我中心也由心現,都不真實,但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中觀,不住有和無兩邊,也不住中間。一直捨,捨至究竟,身心脫落。如清清朗朗一池水,無邊無底,水中沒有魚;如無邊虛空,沒有鳥;如桶底脫落、連漆黑桶邊也無,可是這時境界還不算高,更高是在生活上靈活運用時,心無罣礙。<br />生活中的智慧工具<br />*一切事物是因緣所生,主要還是現前一念心去造作,要珍惜現前一念心。思想觀念的改變,是一切改變的前導,努力創造自己想要的世界。要「惜福、知福、培福、種福。」(聖嚴法師提倡的四福)<br />*世事如幻,因緣性空,如夢幻泡影,應不受幻境的引誘,作境的奴隸。「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能要的才要;不該要的不能要。」(聖嚴法師提倡的四要)<br />六、聖嚴法師圓寂時所留下的詩頌-<br />無事忙中老   本來沒有我<br />夢裡有哭笑   生死皆可拋<br />無事忙中老<br />    這是聖嚴法師菩薩行的寫照,悲願行菩薩道,憐憫眾生受種種苦,用不執著的心,不斷奉獻自己,為法忘軀。<br />夢裡有哭笑<br />     經論上皆以夢來比喻緣起法,《攝大乘論本》:「云何無義有愛、非愛受用差別?為除此疑說所夢喻。」為什麼一切唯識無真實外境,卻有十二緣起中可愛的三善道果報和不可愛的三惡道果報的苦樂受不同,就以夢來比喻這情形。無明所覆下有種種情欲與執著,為此而有種種苦樂情緒、感受,猶如夢中將所見執為實有,由此有得失、歡樂與痛苦,當睡醒時才知夢心愚痴,以無為有,因而釋懷,得心輕安寧靜。三界一切境界唯心所現,緣生緣滅,沒有真實永恆不變性,像夢一樣不真實,但眾生在生死流轉的無明大夢中不覺醒,於是受因果絲毫不爽的業力法則擺布,有哭、有笑。<br />本來沒有我<br />    眾生是五蘊和合,本來沒有我,但眾生的心緣五蘊時,會產生錯覺認為有個我,因此執著有個真實的個體存在。須知五蘊諸法是幻像,它的實相是剎那生滅,無永恆實在不變的自我。因為在夢中不覺夢境是幻、是空,一定覺醒後,方知是夢、是虛幻、是無我。<br />生死皆可拋<br />    因為無我的緣故,所以也沒有生死。人有生死痛苦都是因為不了解無我的道理,為了這個我,與我愛、我見、我慢、我癡這四個迷惑相應的種種造作都來了,於是在三界生死輪迴中頭出頭沒,身心感受種種病痛、煩惱、生死之苦。要知我們賴以生存的身心及世界,一切的一切,包括有情的生與死,皆是空性、無自性,是假有、暫有、幻有,了解這個道理,就不會把一切看得那麼真實、那麼認真,就能放下了我,就能斷除的種種煩惱及自作自受的苦果。無我了,就拋棄生死的實有執,也就斷除煩惱、出離生死苦,也就自在無礙。<br />                  【摘錄聖嚴法師著作中所使用的無事】<br />☆序唐湘清居士《佛法心要》: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所以《華嚴經》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 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若知萬法唯心,即能了知三世一切諸佛。也就是說,本來無事,有事者乃在於此心的生滅而已,認識此心,了悟本性,便與佛同。 <br />☆《禪與悟》:「《六祖壇經》說憎愛不關心,長伸兩腳臥。』當愛與憎都與你無關之時,你就可以伸長兩條腿,好好睡覺了。這並不表示開悟的人無事可做,而是說心中無事可煩。例如當雲巖禪師問百丈大師說:「你終日為誰忙碌?」百丈答道:「因為我自己已無事可做,所以專為需要他的人而忙碌。」<br />☆《禪鑰》:「在日常生活中,心不妄動;面對現實環境時,不起妄執;待人 接物時,常生慈心;處理事務時,條理分明。我常鼓勵大家學著說:『你家有事,他家有事,大家有事,我家沒事;無事可做的人,必須幫助有事尚未做完的人。』這就是悟後保任,繼續修行的菩薩,也是初發心的菩薩們應當學習的心態。<br />☆《聖嚴說禪》:臨濟禪師說:「無事是貴人」,只要心中無事就天下太平,心中無事就不會 有冤家敵人,沒有捨不掉放不下的人,也沒有特別親或特別怨恨的人,所以他不會傷害任何人,反而對任何人都有益處,因此他是貴人。<br />聖嚴師父的墨寶--「菩薩行」<br />七、真實與虛妄<br />    夢是虛幻的,以夢來比喻人生,表示人生是虛幻的。人生由心識變現,識是虛妄的,由它現出來的當然是虛幻的,不是真實的。我明明活著,又吃飯、又穿衣,像是真的,為何說是虛幻的?因為昨天吃飯,乃至今天吃早餐,都已過去、滅去,消失得無影無蹤,所以不是真實存在,只有永恆不變的才可稱真實存在,這是佛法對真實的看法。認為真有吃飯穿依這件事,就是虛妄認識。<br />    吃飯是因緣所生法,緣生緣滅,不會永恆不變,這樣本身就是無自性,是空。空、無自性,就是三性中的圓成實性,這是諸法的法性,當諸法遠離遍計所執性,這無變異的法性就恆恆常常顯露。如能覺悟人生一切皆唯有識,皆是夢心,是虛妄分別心現出境界,覺悟外境都不是實有的。因此修行就能捨離妄相、妄心,修到菩薩初地見道位,無分別智生起,見事物的真如法性,真如法性為一切法的真實性。接著諸地菩薩數數修習無分別智,依這無分別智生起後得智,就不會有實人實境的錯誤認識 ,見一切因緣所生法的世界皆如幻如化。<br />經典篇<br />《大莊嚴論經》卷5:「深實觀察者,知身都無我,如彼善幻師,以木為女人,意行於顛倒,愚謂為眾生,於此幻偽中,妄起男女想,智者善觀察,陰界及諸入,緣假成眾生,……是故當知諸法如幻。能知是者,則便能斷諸行之源。」<br />《大方廣佛華嚴經》:「顯菩薩道,離生死惡,說一切智諸妙功德,滅愚癡苦及諸障礙;欲令眾生得離世樂,離諸虛妄,解真實法,遠離惡業,滅諸煩惱,轉淨法輪。」<br />                    諸凡夫覆真  一向顯虛妄<br /> 諸菩薩捨妄  一向顯真實<br />      <br />八、《般舟三昧經》的夢喻<br />《般舟三昧經》不屬於唯識經論,是西元一~二世紀時的大乘經典,經中有很多關於夢的比喻。<br />夢中見佛之喻:「譬如人臥出於夢中,見所有金銀珍寶,父母兄弟妻子親屬知識,相與娛樂喜樂無輩,其覺以為人說之後自淚出念夢中所見。如是颰陀和菩薩,若沙門白衣,所聞西方阿彌陀佛剎,當念彼方佛不得缺戒,一心念若一晝夜,若七日七夜,過七日以後,見阿彌陀佛,於覺不見,於夢中見之。<br />【寓意】:一心不亂的憶念,其所向方-西方阿彌陀佛,就可見佛。如樹木一直向著西方生長,最後倒時,一定是倒在西方。<br />2.夢中娼婦之喻:「譬若有人,聞墮舍利國中,有婬女人名須門;若復有人,聞婬女人阿凡和梨;若復有人,聞優陂洹作婬女人,是時各各思念之。其人未曾見此三女人,聞之婬意即為動,便於夢中各往到其所,是時三人皆在羅閱祇國。同時念,各於夢中到是婬女人所,與共棲宿。其覺已各自念之。佛告颰陀和,我持三人,以付,若持是事為人說經,使解此慧至不退轉地,得無上正真道。」<br />【寓意】:佛陀告訴颰陀和菩薩,這三人身體都在羅閱祇國,沒去淫女人的地方,只是白天思念淫女人,夢中見與淫女人共宿。就去問佛陀這是什麼道理?佛陀開示他們,這是心的作用,心想什麼境,境就由心現。不去淫女人那兒,淫女人也沒來我的住所,但與淫女人的事情在心中顯現。三人聽完這道理,就開悟了,悟到無生法忍。一切法都是這樣從心念所生,心是因緣和合而成,「無來無去」,沒有真實永恆不變的來處,也沒有真實永恆不變的去處。我們雖然還沒見佛,但是聞阿彌陀佛的名號、身形和德行。藉由般舟三昧,一心不亂憶念阿彌陀佛,可從煩惱解放,得無生法忍見如來,而佛身是在行者的心現出來。<br />3.影像之喻:「颰陀和,年少之人端正姝好莊嚴,已如持淨器盛好麻油,如持好器盛淨水,如新磨鏡,如無瑕水晶,欲自見影,於是自照悉自見影。云何颰陀和,其所麻油,水鏡水晶,其人自照。寧有影從外入中不?颰陀和言:不也天中天,用麻油水晶水鏡淨潔故,自見其影耳,其影亦不從中出,亦不從外入。」<br />【寓意】:<br />         佛陀告訴颰陀和菩薩,有位年少的人,裝了一盆麻油當鏡子,或裝了一盆水當鏡子,或拿剛磨好的鏡子,或拿光可鑑人的水晶當鏡子,照自己身影。這有什麼道理呢?<br />映影像須淨器、麻油、水、鏡-代表緣起所生,無有真實自體,也就是無自性,能認識、所認識都是因緣所生,所以是無自性,是空。<br />無來無去-來處無自性、去處亦無自性,來處、去處皆很多條件相依相待而成,這是相互依存的緣起觀。緣起性空之理即是實相,實相是不生不滅,一切法了不可得,故無真實來去,一切來去,是虛妄相如夢、幻、泡、影。經云:「作是念:佛從何所來?我為到何所?自念佛無所從來,我亦無所至。」<br />    般舟三昧重視得空三昧,這樣的思想與般若空觀相結合,所以般舟三昧又<br />叫空三昧,表示雖念如來,但是善觀一切因緣法都是空性,能證入空性,也就是念佛三昧的一種類型。《般舟三昧經》將空的道理,比喻成夢、類似《道行般若》比喻成幻。<br />    心並非實體,藉由所緣等其他條件而產生認識,所以心是緣起,是空。空的意義,為心認識事物,不透過語言文字來認識,而是見到事物的法性。凡夫於心所現影像執為真實;覺者於心所現影像知其空如夢幻,因此不執著,乃至見佛相亦如是。在《般舟經》行者,於定中見佛,即見實相,阿彌陀佛是實相、是空。<br />    一切法,皆從心分別(思惟)而生,「若人欲了知三界一切法,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一切從心想生,故是心作佛,能成佛;佛由心現,故是心是佛,能見佛;心與佛是無二無別的。但心見佛時,是心見心;若是我有個能見的心之念頭,則是愚痴妄想,亦成生死執著之根本;若無能見者,及所見境之心念才是泥洹。<br />    凡所有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能所既是性,這是真;但真空不礙緣起,因緣和合即現妙有;真空妙有不二,即一念心契入諸法實,知一切佛及與我心悉皆如夢。<br />          <br />          知一切佛及與我心悉皆如夢<br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住世界師子如來、鏡光明世界月覺如來、寶師子莊嚴世界毘盧遮那如來,如是一切,悉皆即見。然彼如來不來至此,我身亦不往詣於彼。知一切佛及與我心,悉皆如夢;知一切佛猶如影像,自心如水;知一切佛所有色相及以自心,悉皆如幻;知一切佛及以己心,悉皆如響。我如是知,如是憶念:所見諸佛,皆由自心。」<br />廣欽老和尚圓寂時所留下的法語:<br />無來無去無代誌<br />
覺夢人生第一集釋道厚著
覺夢人生第一集釋道厚著
覺夢人生第一集釋道厚著
覺夢人生第一集釋道厚著
覺夢人生第一集釋道厚著
覺夢人生第一集釋道厚著
覺夢人生第一集釋道厚著
覺夢人生第一集釋道厚著
覺夢人生第一集釋道厚著
覺夢人生第一集釋道厚著
覺夢人生第一集釋道厚著
覺夢人生第一集釋道厚著
覺夢人生第一集釋道厚著
覺夢人生第一集釋道厚著
覺夢人生第一集釋道厚著
覺夢人生第一集釋道厚著
覺夢人生第一集釋道厚著
覺夢人生第一集釋道厚著
覺夢人生第一集釋道厚著
覺夢人生第一集釋道厚著
覺夢人生第一集釋道厚著
覺夢人生第一集釋道厚著
覺夢人生第一集釋道厚著

Más contenido relacionado

Más de diin54321

塑膠濃湯~海洋垃圾新名詞
塑膠濃湯~海洋垃圾新名詞塑膠濃湯~海洋垃圾新名詞
塑膠濃湯~海洋垃圾新名詞diin54321
 
生命中的旅程
生命中的旅程生命中的旅程
生命中的旅程diin54321
 
黃山西海大峽谷
黃山西海大峽谷黃山西海大峽谷
黃山西海大峽谷diin54321
 
世界是來自你內在的投射Ce
 世界是來自你內在的投射Ce 世界是來自你內在的投射Ce
世界是來自你內在的投射Cediin54321
 
藥不會殺人,你的錯誤觀念才會
藥不會殺人,你的錯誤觀念才會藥不會殺人,你的錯誤觀念才會
藥不會殺人,你的錯誤觀念才會diin54321
 
宇宙領域
宇宙領域宇宙領域
宇宙領域diin54321
 
台灣阿狗
台灣阿狗台灣阿狗
台灣阿狗diin54321
 
十牛圖(彙整版)
十牛圖(彙整版)十牛圖(彙整版)
十牛圖(彙整版)diin54321
 
修心訣(牧牛)
修心訣(牧牛)修心訣(牧牛)
修心訣(牧牛)diin54321
 
印順導師的禪淨思想
印順導師的禪淨思想印順導師的禪淨思想
印順導師的禪淨思想diin54321
 
行門與弘化
行門與弘化行門與弘化
行門與弘化diin54321
 
離世間品
離世間品離世間品
離世間品diin54321
 
無遮大會
無遮大會無遮大會
無遮大會diin54321
 
明心見性
明心見性明心見性
明心見性diin54321
 
臨濟的中心思想
臨濟的中心思想臨濟的中心思想
臨濟的中心思想diin54321
 
長松茹退
長松茹退長松茹退
長松茹退diin54321
 
現前地菩薩
現前地菩薩現前地菩薩
現前地菩薩diin54321
 
佛心宗簡報
佛心宗簡報 佛心宗簡報
佛心宗簡報 diin54321
 

Más de diin54321 (20)

塑膠濃湯~海洋垃圾新名詞
塑膠濃湯~海洋垃圾新名詞塑膠濃湯~海洋垃圾新名詞
塑膠濃湯~海洋垃圾新名詞
 
生命中的旅程
生命中的旅程生命中的旅程
生命中的旅程
 
黃山西海大峽谷
黃山西海大峽谷黃山西海大峽谷
黃山西海大峽谷
 
世界是來自你內在的投射Ce
 世界是來自你內在的投射Ce 世界是來自你內在的投射Ce
世界是來自你內在的投射Ce
 
藥不會殺人,你的錯誤觀念才會
藥不會殺人,你的錯誤觀念才會藥不會殺人,你的錯誤觀念才會
藥不會殺人,你的錯誤觀念才會
 
宇宙領域
宇宙領域宇宙領域
宇宙領域
 
聖母峰
聖母峰聖母峰
聖母峰
 
台灣阿狗
台灣阿狗台灣阿狗
台灣阿狗
 
十牛圖(彙整版)
十牛圖(彙整版)十牛圖(彙整版)
十牛圖(彙整版)
 
修心訣(牧牛)
修心訣(牧牛)修心訣(牧牛)
修心訣(牧牛)
 
印順導師的禪淨思想
印順導師的禪淨思想印順導師的禪淨思想
印順導師的禪淨思想
 
行門與弘化
行門與弘化行門與弘化
行門與弘化
 
離世間品
離世間品離世間品
離世間品
 
無遮大會
無遮大會無遮大會
無遮大會
 
明心見性
明心見性明心見性
明心見性
 
臨濟的中心思想
臨濟的中心思想臨濟的中心思想
臨濟的中心思想
 
坐禪儀
坐禪儀坐禪儀
坐禪儀
 
長松茹退
長松茹退長松茹退
長松茹退
 
現前地菩薩
現前地菩薩現前地菩薩
現前地菩薩
 
佛心宗簡報
佛心宗簡報 佛心宗簡報
佛心宗簡報
 

覺夢人生第一集釋道厚著

  • 1. 覺夢人生 第一期 <br /> 釋道厚編著<br />人能把自己的房子當夢境嗎?<br /> 認識房子的心當夢心嗎?<br />覺悟己心如夢心,<br />山河人事如夢境,<br />覺悟世界唯心如夢,無實體之夢幻<br />因緣變化房子倒,無著無染無痛苦<br />解脫生死,自在行。<br />本書為佛教唯識學簡易版的書籍,<br />引導你揭開<br />佛教深層心理學的第一層面紗。<br />目次<br />序文……………………………………………………………………02<br />一、各篇內容大要 …………………………………………………03<br />二、覺夢人生…………………………………………………………04<br />三、夢幻世界…………………………………………………………06<br />四、簡述唯識結構……………………………………………………08<br />五、聖嚴法師智慧法語………………………………………………09<br />六、聖嚴法師圓寂時所留下的偈頌…………………………………10<br />七、真實與虛妄………………………………………………………12<br />八、《般舟三昧經》的夢喻 …………………………………………13<br />序文一<br /> 這是一本特殊的刊物,實際上是我在法鼓佛教學院弘化專題課程的作業,因授課教授杜正民老師督促勉勵要有實務操作,我就想出這個刊物方式,嘗試學習創作。弘化專題屬行門研修課程,目標希望學生能學以致用,且與自己的志向結合。因此學生可與自己的學位論文主題相連結,將寫論文過程中所學的以另一非學術性質的方式表現出來。我的論文是有關唯識方面,所以這個刊物的內容也是以唯識為主,是唯識生活化。題目訂為:覺夢人生。現在我是碩二學生,沒有時間先寫論文,但是原本應是論文的副產品卻先問世了。<br /> 我的志向是研究佛教理,也許有人會認為佛學研究所,是把佛學當學問來研究。但是有心修行,具有佛菩薩悲願的人,研究佛學是釐清一些佛學概念,幫助一般大眾明白佛法,建立正確的觀念,然後修行及日常生活用得上,具體地說,就是意業能了解佛法的道理,身口能實行佛法,我設計這份刊物的理念也是如此。刊物的文字表現儘量淺白,讓一般大眾能夠明白。說明扼要簡潔,幫助忙碌的現代人,能於短時間閱讀完,反覆吟詠思惟。<br /> 此份作品很感謝指導教授蔡伯郎老師、授課教授杜正民老師,以及幫忙美工的兩位居士。還有感謝諸位讀者閱讀,也希望你們幫忙填一填刊物所附的問卷, 讓我這一課程有個成績,順利通過。也讓我們彼此建立一個以佛法互動的平台,共同切磋砥礪,同修戒定慧,同成佛道。<br /> 本刊物暫時只為了弘化專題作業而發行,來法鼓讀書所認識的同學皆使用電腦網路,而我來讀法鼓佛教學院之前,所認識的法友、信徒,大部分沒有使用網路;所以此刊物因閱讀者而分兩種方式:一是電子版本,寄發及放於網路部落格,網址為http://blogs.ddbc.edu.tw/dowhau/;另一是紙本,紙本每期一百本,預計三月及五月下旬各出版一期之後,這一學期也接近尾聲。停止發行是因為個人經濟相當有限,停止後電子版本仍繼續在網路部落格與眾結法緣。如果經濟允許,將不定期發行,繼續修學財、法二種布施。 道厚合十 2010/03/05  <br />一、各篇內容大要<br />〈覺夢人生〉:覺悟宇宙萬象皆由心所現,如夢境是夢心所現。由心而現是因緣所生法,所以不是永恆不變的真實的,覺悟人生如夢,幻化不長久,可去除心中種種的煩惱執著。<br />〈夢幻世界〉: 【夢的世界】=因緣所生法的世界,現實生活的世界由阿賴耶識中種子為主要因緣所生的世界。【夢中作夢】=在因緣所生法的世界上,產生自我觀念及實體性的感覺。所以要觀人生如夢幻泡影,不要夢中作夢,以為真有東西讓人喜歡與討厭。<br />〈簡述唯識結構〉:所謂「唯識」,八個識轉變生起時,自身都會現出能認知的主體和所認知的對象。八個識稱心王,另有五十一個心所,是心王的助伴,和心王相應而活動,不能單獨活動,心所也會現出能認知的作用和所認知的對象。<br />〈聖嚴法師智慧法語〉:修止觀時,如果能觀每一念都是因緣性空,了解每一念都是不真實,了惑虛妄,就能捨掉妄念,如此就能與空慧相應<br />〈聖嚴法師圓寂時所留下的詩頌-無事忙中老,夢裡有哭笑,本來沒有我,生死皆可拋〉:,是聖嚴法師菩薩行的寫照,悲願行菩薩道,憐憫眾生受種種苦,用不執著的心,不斷奉獻自己,為法忘軀。以及透視人生為緣起性空的智慧。<br />〈真實與虛妄〉:凡夫無明蓋覆,一向活在虛妄中;諸菩薩捨妄,以無分別智見緣起法的真實性,也就是空性。<br />〈《般舟三昧經》的夢喻〉:一切法都是這樣從心念所生,心是因緣和合而成,心念佛種種功德,念至得三昧,就能見佛。佛顯現於心,是「無來無去」,沒有真實永恆不變的來處,也沒有真實永恆不變的去處。<br />二、覺夢人生<br /> 人生如夢,是大家琅琅上口的詞,從古代的黃粱一夢,就知道它是比喻人生的功名富貴都很短暫,一下子就消逝。那夢與唯識有何相關呢?一方面表示唯識所說的諸法無自性,人生無常,世事短暫出現就消失了,如幻如化。另一方面表達了一切唯識,宇宙一切現象由心所現,就像夢,夢境是作夢的人之夢心所現。「覺夢人生」,覺悟宇宙萬象皆由心所現,都是不真實的,因此去除心中種種的煩惱執著,永斷三界生死苦。 <br />經典篇<br /> <br /> 讓理論回歸經典。夢的比喻在《般若經》相當多,句型皆類似。而在《唯識二十論》以夢喻來說明唯識的人生實相。《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緣起品》:「於諸法門勝解觀察,如幻、如陽焰、如夢、如水月、如響、如空花、如像、如光影、如變化事、如尋香城雖皆無實而現似有。」 <br /> 註:圖片來自漫畫《小叮噹》重組、剪貼 <br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學觀品》:若菩薩摩訶薩欲通達一切法如幻、如夢、如響、如像、如光影、如陽焰、如空花、如尋香城、如變化事,唯心所現性相俱空,應學般若波羅蜜多。<br /> <br /> 處時定如夢 身不定如鬼<br /> 同見膿河等 如夢損有用 (《唯識二十論》)<br />處時定如夢<br /> 我人所見的外境雖然有一定的處所、時間;但人在夢中時,夢中境界不是也有處所、時間嗎? 譬如我們夢中所見,有城市、有鄉村,有房屋、有山林;我們在夢中也有白天、有夜間,有早上、有傍晚。夢中的處所、時間等境界,是心識所變現,以此例彼,白天的境界又何嘗不是心識所變現?<br />身不定如鬼,同見膿河等<br /> 這兩句頌文,意思是眾生種類甚多,生在同一趣的眾生,由於業力 (共業) 相同,可以見同一境界;不同一趣的眾生,所見的境界就不一樣。如同為一河之水,人見之為河水,天人見之為七寶莊嚴地,魚類見之為其宅窟,餓鬼見之為膿血之河,以其業報不同,所見亦不同。如餓鬼所見的膿河,這在人看來只是河水,可是在餓鬼眼中所見到的,因為他們共業異熟的障礙力,所以看到的是膿血之河。這不是一個餓鬼的所見,而是餓鬼道共同的所見。膿血之河境雖無實,或者說根本是虛幻之境,同是餓鬼類所見相同。<br />如夢損有用<br /> 夢中境界雖然是心識所變現的幻境,但有時也有其作用,如男女夢淫時,卻也能使男女流失精液,損害身體的作用。由此可見,夢境雖非實有,但也有其作用。夢中的境界是唯識所幻現,有其作用,以彼例此,吾人目前所見的境界,又何嘗不是唯識所現呢?(翻譯:參考于凌波居士 講述,《唯識二十頌講記》)<br />三、夢幻世界<br />右上圖:【夢的世界】=因緣所生法的世界,現實生活的世界由阿賴耶識中種子為主要因緣所生的世界。無始劫來身口意所造的業,以種子的方式儲藏於阿賴耶識,種子是一種比喻表示有潛在的功能,遇到成熟的因緣,就會發芽,產生果實等作用。境從識種子生表示由心所現。山河大地房子等器世間從阿賴耶識中轉變生出。圖中小妹妹眼識種子會顯現出兩種:一是能分別的見分,二是所分別的房子之色法,稱相分,見分認識相分,構成認識活動。依三性來看,這是依他起性。表示人生世界是因緣所生法,是無自性,是空。<br />左圖:【夢中作夢】=阿賴耶識中有第七意識,第六意識種子會如前五識一樣,自己顯現境給自己看,只是這兩個識於認識自識所現的境,會產生自我觀念及實體性的感覺。實體性就是認為東西有永恆不變的認識,一旦東西崩壞了,失去了,心理產生失落、懊惱痛苦等煩惱。有自我觀念,就會以自我為中心,與人對立,執著自己所擁有的最好等。依三性來說,左圖是遍計所執性。這是在依他起性上,產生實我;實法的錯誤認識,這也是夢,在「因緣所生法這個夢境上又作夢」,可說是「夢中作夢」。<br />祖師篇<br />《永嘉證道歌註》:<br />「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夢中萬事紛紜,覺來豁然無一,六趣大千,皆是妄心變,妄心是妄,則諸世間無實義。」<br />永嘉大師說:「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意思是:凡夫看一切都是真實有,在六道輪迴時,認為明明白白有天道、人道、阿修羅道、地獄、畜生、餓鬼的生活世界,所以人家說他一句也放不下,打他一拳也受不了,因為還沒覺悟。聖人覺悟一切是空,放下身體種種執著,三千大千世界種種執著,所以「如刀斬水水無痕」,於緣起法中當下煩惱寂滅 ,而且一過了什麼都沒有。(參考宣化上人講述,《永嘉證道歌淺釋》)<br />在《大莊嚴論經》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位幻師使用尸陀羅木,作一女人端正奇特,然後在大眾前抱捉、吻這女人,當時大眾見此事已,都皆嫌棄忿怒。時彼幻師聽到大眾譏呵嫌責,就用刀斫刺這女人,分解支節、挑目截鼻,種種苦毒而殺。大眾諸比見此事更加嫌棄忿怒。這個時候幻師就拿尸陀羅木給大眾看。說:「我剛剛的表演,就是用這木頭女人。」 識現木頭,是依他起性,唯識所現的世界,可比喻為夢的世界。把這唯識所現的虛幻的女人像當成實人、實事,這是錯誤的認識,是遍計所執性,可比喻為「夢中作夢」。佛是覺悟者,就如同幻師,看到變魔術的整個魔法運作過程,所以不會被眼前境界所迷。(註:圖片為漫畫《小叮噹》重組、剪貼 )<br />經典篇<br />《攝大乘論》:「若於覺時一切時處皆如夢等唯有識者,如從夢覺便覺夢中皆唯有識,覺時何故不如是轉?真智覺時亦如是轉:如在夢中此覺不轉,從夢覺時此覺乃轉,如是未得真智覺時,此覺不轉,得真智覺此覺乃轉。」<br />【大意】:醒覺明了時,於一切時間、地點,所見到的種種現象,「皆如夢」中所見是虛妄不實「唯有識」。如從夢覺以後,便會覺得夢中的境界,唯有識的變現。我們不是明明醒覺的嗎?何故現在覺時的人,不能生起這樣的認識:現前所見到的境界,不是實在,唯有識呢?假使從無明夢中醒過來,得到通達唯識無境的無分別智,起真實智覺,了知諸法實相的時候,自然也能轉起這樣的認識:所見的一切,唯識無境。如在夢中的時候,此覺知它無實的認識不轉起,要「從夢」中醒「覺時」,那能知夢境無實的明覺,乃得「轉」起。如果得了無分別的「真智覺」,此唯識無境的「覺」慧,乃能轉起。所以不能因自己在夢中,否認夢境的無實。(參考:印順法師著,《攝大乘論講記》)<br />四、簡述唯識結構<br /> 起初佛教,相當於心的詞是心、意、識,了別作用為其特性。依別義來說心有積集的意思,為第八識(=阿賴耶識)積集種子的意味;意是思量的意思,為末那識思量第八識的見分為我;識是了別作用,為第六意識分別六塵。這八個識的識,就是唯識的識,簡單說就是在心本身之中自己浮現影像,然後了別認知它。<br /> 所謂「唯識」,八個識轉變生起時,自身都會現出能認知的心和所認知的對象。例如在第六意識中,浮現影像,然後了別認知它。當人想起某些事物,然後思考時,那思考的對象不是在心外,是在心內,這是第六意識的世界。又想、思考時,會用語言概念去認識它,這時會對境像產生實體性的認識,如看見紅花,會認為實有紅花。<br /> 八個識的識,可以說在識自身當中帶有能認知的心和所認知的影像,能緣、能認識的方面稱見分;被緣、被認識的稱相分。在識當中一定具有見分和相分。有些經論,見分稱能取;相分稱所取。這類似作夢,我們看見夢中的景像,眼睛是閉著,眼識沒有起作用,宛如真的看見房子、山、湖等景色。白天我們看東西。在眼識中浮現影像,然後了別認知它。其他耳識、鼻識、舌識、身識,也是這樣情形。在《解深密經》:「我說識所緣,唯識所現故。」意思就是:識所緣的對象,識自己現出來。<br /> 前面所說,識只是八個識,另外有更多的心,如貪心、瞋心、無貪、無瞋等心所,這些心所共有五十一個。八個識稱心王,五十一個心所,是心王的助伴,和心王相應而活動,不能單獨活動,心所也會現出見分、相分。所謂唯識,實際上是包含心王和心所。從五蘊無我來說,是很多心因緣和合,匯聚而成,在佛教不能把構成個體的心看成只有一個。(以上內容參考竹村牧男著的《褝と唯識》)<br />二大主要理論<br /> 一、阿賴耶識緣起<br /> 一切法的生起,是由很多條件聚合而生叫緣起,緣起法是佛陀正見。唯識家談緣起將佛陀所說的十二緣起,發展為阿賴耶識緣起。阿賴耶識-梵語的音翻譯過來,有房子、容器等意思,表示能儲藏東西,用來比喻有情最深層的心,能含藏一切種子。因為一切法都是從阿賴耶識種子中所現起的,所以稱賴耶緣起。<br />二、三性理論<br /> 三性說明一切法有三種狀態: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自性。1.遍計所執性,能認識的心,對所緣的境,周遍計度執為實有,這樣認識,是不實的分別,謂之遍計所執性。2.依他起性,一切事物都是依因待緣和合而生,有而不是實有,是幻有。3.圓成實自性,去除於依他起上產生的遍計,得到諸法的真實性,這樣所認識的,最完備也最真實,謂之圓成實性。<br />五、聖嚴法師智慧法語<br /> 以下是這學期開學第一週「中階止觀禪七」,將聖嚴法師開示中與唯心相關之修行方法,因禪七時不能寫筆記,目前只能回憶到部分內容,且用詞難免不一致。不過個人覺得是相當好又很實用的智慧開示。<br />三法印中,諸行無常是心無常;諸法無我是心無我。心念是是因緣所生無常變化,非永恆不變,所以是不真實,不能執著。談戀愛的男女,向對方說:「海枯時爛,我愛你的心永遠不變。」這是自欺欺人,心不可能不會變的。心是五蘊之一的識蘊,行蘊是心的遷流,識蘊由行蘊遷流造作而來,即無明緣行,行緣識。識蘊在根本佛教為第六意識深層不顯現的心,為生命體存在的根基,能攝持業力。依大乘唯識,是根本識,就是阿賴耶識。心有持續心和認識心,持續心是有情生命體無始劫來剎那生滅持續下去;認識心,為心緣境時的認知,凡夫有自我中心,對境界認識會有實體性的想法,認為不會變,緣身體會有我的概念,這樣做什麼都會以我為出發點,處處看人不順眼,處處不滿意,心裡很多痛苦。有自我中心,如春風吹縐一池春水的水面,於波紋的水面上看人,人都變樣了。例如:我討厭張三,看到他就噁心,但偏偏李四對張三特別好,這件事問題不出在張三,是我以扭曲的心,去看他,斜心斜眼看人低。 如果能觀每一念都是因緣性空,了解每一念都是不真實,了惑虛妄,就能捨掉妄念,能如此就與空慧相應。 僧團要和敬,佛教團體也應和敬,來法鼓山應和敬,對人和敬是要放下自我中心不與之對立,不是認為自己的知見高明,理直氣壯,得理不饒人,別人是淺見,而是尊敬對方,別人就會與你和合。 境由心現,自我中心也由心現,都不真實,但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中觀,不住有和無兩邊,也不住中間。一直捨,捨至究竟,身心脫落。如清清朗朗一池水,無邊無底,水中沒有魚;如無邊虛空,沒有鳥;如桶底脫落、連漆黑桶邊也無,可是這時境界還不算高,更高是在生活上靈活運用時,心無罣礙。<br />生活中的智慧工具<br />*一切事物是因緣所生,主要還是現前一念心去造作,要珍惜現前一念心。思想觀念的改變,是一切改變的前導,努力創造自己想要的世界。要「惜福、知福、培福、種福。」(聖嚴法師提倡的四福)<br />*世事如幻,因緣性空,如夢幻泡影,應不受幻境的引誘,作境的奴隸。「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能要的才要;不該要的不能要。」(聖嚴法師提倡的四要)<br />六、聖嚴法師圓寂時所留下的詩頌-<br />無事忙中老 本來沒有我<br />夢裡有哭笑 生死皆可拋<br />無事忙中老<br /> 這是聖嚴法師菩薩行的寫照,悲願行菩薩道,憐憫眾生受種種苦,用不執著的心,不斷奉獻自己,為法忘軀。<br />夢裡有哭笑<br /> 經論上皆以夢來比喻緣起法,《攝大乘論本》:「云何無義有愛、非愛受用差別?為除此疑說所夢喻。」為什麼一切唯識無真實外境,卻有十二緣起中可愛的三善道果報和不可愛的三惡道果報的苦樂受不同,就以夢來比喻這情形。無明所覆下有種種情欲與執著,為此而有種種苦樂情緒、感受,猶如夢中將所見執為實有,由此有得失、歡樂與痛苦,當睡醒時才知夢心愚痴,以無為有,因而釋懷,得心輕安寧靜。三界一切境界唯心所現,緣生緣滅,沒有真實永恆不變性,像夢一樣不真實,但眾生在生死流轉的無明大夢中不覺醒,於是受因果絲毫不爽的業力法則擺布,有哭、有笑。<br />本來沒有我<br /> 眾生是五蘊和合,本來沒有我,但眾生的心緣五蘊時,會產生錯覺認為有個我,因此執著有個真實的個體存在。須知五蘊諸法是幻像,它的實相是剎那生滅,無永恆實在不變的自我。因為在夢中不覺夢境是幻、是空,一定覺醒後,方知是夢、是虛幻、是無我。<br />生死皆可拋<br /> 因為無我的緣故,所以也沒有生死。人有生死痛苦都是因為不了解無我的道理,為了這個我,與我愛、我見、我慢、我癡這四個迷惑相應的種種造作都來了,於是在三界生死輪迴中頭出頭沒,身心感受種種病痛、煩惱、生死之苦。要知我們賴以生存的身心及世界,一切的一切,包括有情的生與死,皆是空性、無自性,是假有、暫有、幻有,了解這個道理,就不會把一切看得那麼真實、那麼認真,就能放下了我,就能斷除的種種煩惱及自作自受的苦果。無我了,就拋棄生死的實有執,也就斷除煩惱、出離生死苦,也就自在無礙。<br /> 【摘錄聖嚴法師著作中所使用的無事】<br />☆序唐湘清居士《佛法心要》: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所以《華嚴經》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 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若知萬法唯心,即能了知三世一切諸佛。也就是說,本來無事,有事者乃在於此心的生滅而已,認識此心,了悟本性,便與佛同。 <br />☆《禪與悟》:「《六祖壇經》說憎愛不關心,長伸兩腳臥。』當愛與憎都與你無關之時,你就可以伸長兩條腿,好好睡覺了。這並不表示開悟的人無事可做,而是說心中無事可煩。例如當雲巖禪師問百丈大師說:「你終日為誰忙碌?」百丈答道:「因為我自己已無事可做,所以專為需要他的人而忙碌。」<br />☆《禪鑰》:「在日常生活中,心不妄動;面對現實環境時,不起妄執;待人 接物時,常生慈心;處理事務時,條理分明。我常鼓勵大家學著說:『你家有事,他家有事,大家有事,我家沒事;無事可做的人,必須幫助有事尚未做完的人。』這就是悟後保任,繼續修行的菩薩,也是初發心的菩薩們應當學習的心態。<br />☆《聖嚴說禪》:臨濟禪師說:「無事是貴人」,只要心中無事就天下太平,心中無事就不會 有冤家敵人,沒有捨不掉放不下的人,也沒有特別親或特別怨恨的人,所以他不會傷害任何人,反而對任何人都有益處,因此他是貴人。<br />聖嚴師父的墨寶--「菩薩行」<br />七、真實與虛妄<br /> 夢是虛幻的,以夢來比喻人生,表示人生是虛幻的。人生由心識變現,識是虛妄的,由它現出來的當然是虛幻的,不是真實的。我明明活著,又吃飯、又穿衣,像是真的,為何說是虛幻的?因為昨天吃飯,乃至今天吃早餐,都已過去、滅去,消失得無影無蹤,所以不是真實存在,只有永恆不變的才可稱真實存在,這是佛法對真實的看法。認為真有吃飯穿依這件事,就是虛妄認識。<br /> 吃飯是因緣所生法,緣生緣滅,不會永恆不變,這樣本身就是無自性,是空。空、無自性,就是三性中的圓成實性,這是諸法的法性,當諸法遠離遍計所執性,這無變異的法性就恆恆常常顯露。如能覺悟人生一切皆唯有識,皆是夢心,是虛妄分別心現出境界,覺悟外境都不是實有的。因此修行就能捨離妄相、妄心,修到菩薩初地見道位,無分別智生起,見事物的真如法性,真如法性為一切法的真實性。接著諸地菩薩數數修習無分別智,依這無分別智生起後得智,就不會有實人實境的錯誤認識 ,見一切因緣所生法的世界皆如幻如化。<br />經典篇<br />《大莊嚴論經》卷5:「深實觀察者,知身都無我,如彼善幻師,以木為女人,意行於顛倒,愚謂為眾生,於此幻偽中,妄起男女想,智者善觀察,陰界及諸入,緣假成眾生,……是故當知諸法如幻。能知是者,則便能斷諸行之源。」<br />《大方廣佛華嚴經》:「顯菩薩道,離生死惡,說一切智諸妙功德,滅愚癡苦及諸障礙;欲令眾生得離世樂,離諸虛妄,解真實法,遠離惡業,滅諸煩惱,轉淨法輪。」<br /> 諸凡夫覆真  一向顯虛妄<br /> 諸菩薩捨妄  一向顯真實<br /> <br />八、《般舟三昧經》的夢喻<br />《般舟三昧經》不屬於唯識經論,是西元一~二世紀時的大乘經典,經中有很多關於夢的比喻。<br />夢中見佛之喻:「譬如人臥出於夢中,見所有金銀珍寶,父母兄弟妻子親屬知識,相與娛樂喜樂無輩,其覺以為人說之後自淚出念夢中所見。如是颰陀和菩薩,若沙門白衣,所聞西方阿彌陀佛剎,當念彼方佛不得缺戒,一心念若一晝夜,若七日七夜,過七日以後,見阿彌陀佛,於覺不見,於夢中見之。<br />【寓意】:一心不亂的憶念,其所向方-西方阿彌陀佛,就可見佛。如樹木一直向著西方生長,最後倒時,一定是倒在西方。<br />2.夢中娼婦之喻:「譬若有人,聞墮舍利國中,有婬女人名須門;若復有人,聞婬女人阿凡和梨;若復有人,聞優陂洹作婬女人,是時各各思念之。其人未曾見此三女人,聞之婬意即為動,便於夢中各往到其所,是時三人皆在羅閱祇國。同時念,各於夢中到是婬女人所,與共棲宿。其覺已各自念之。佛告颰陀和,我持三人,以付,若持是事為人說經,使解此慧至不退轉地,得無上正真道。」<br />【寓意】:佛陀告訴颰陀和菩薩,這三人身體都在羅閱祇國,沒去淫女人的地方,只是白天思念淫女人,夢中見與淫女人共宿。就去問佛陀這是什麼道理?佛陀開示他們,這是心的作用,心想什麼境,境就由心現。不去淫女人那兒,淫女人也沒來我的住所,但與淫女人的事情在心中顯現。三人聽完這道理,就開悟了,悟到無生法忍。一切法都是這樣從心念所生,心是因緣和合而成,「無來無去」,沒有真實永恆不變的來處,也沒有真實永恆不變的去處。我們雖然還沒見佛,但是聞阿彌陀佛的名號、身形和德行。藉由般舟三昧,一心不亂憶念阿彌陀佛,可從煩惱解放,得無生法忍見如來,而佛身是在行者的心現出來。<br />3.影像之喻:「颰陀和,年少之人端正姝好莊嚴,已如持淨器盛好麻油,如持好器盛淨水,如新磨鏡,如無瑕水晶,欲自見影,於是自照悉自見影。云何颰陀和,其所麻油,水鏡水晶,其人自照。寧有影從外入中不?颰陀和言:不也天中天,用麻油水晶水鏡淨潔故,自見其影耳,其影亦不從中出,亦不從外入。」<br />【寓意】:<br /> 佛陀告訴颰陀和菩薩,有位年少的人,裝了一盆麻油當鏡子,或裝了一盆水當鏡子,或拿剛磨好的鏡子,或拿光可鑑人的水晶當鏡子,照自己身影。這有什麼道理呢?<br />映影像須淨器、麻油、水、鏡-代表緣起所生,無有真實自體,也就是無自性,能認識、所認識都是因緣所生,所以是無自性,是空。<br />無來無去-來處無自性、去處亦無自性,來處、去處皆很多條件相依相待而成,這是相互依存的緣起觀。緣起性空之理即是實相,實相是不生不滅,一切法了不可得,故無真實來去,一切來去,是虛妄相如夢、幻、泡、影。經云:「作是念:佛從何所來?我為到何所?自念佛無所從來,我亦無所至。」<br /> 般舟三昧重視得空三昧,這樣的思想與般若空觀相結合,所以般舟三昧又<br />叫空三昧,表示雖念如來,但是善觀一切因緣法都是空性,能證入空性,也就是念佛三昧的一種類型。《般舟三昧經》將空的道理,比喻成夢、類似《道行般若》比喻成幻。<br /> 心並非實體,藉由所緣等其他條件而產生認識,所以心是緣起,是空。空的意義,為心認識事物,不透過語言文字來認識,而是見到事物的法性。凡夫於心所現影像執為真實;覺者於心所現影像知其空如夢幻,因此不執著,乃至見佛相亦如是。在《般舟經》行者,於定中見佛,即見實相,阿彌陀佛是實相、是空。<br /> 一切法,皆從心分別(思惟)而生,「若人欲了知三界一切法,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一切從心想生,故是心作佛,能成佛;佛由心現,故是心是佛,能見佛;心與佛是無二無別的。但心見佛時,是心見心;若是我有個能見的心之念頭,則是愚痴妄想,亦成生死執著之根本;若無能見者,及所見境之心念才是泥洹。<br /> 凡所有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能所既是性,這是真;但真空不礙緣起,因緣和合即現妙有;真空妙有不二,即一念心契入諸法實,知一切佛及與我心悉皆如夢。<br /> <br /> 知一切佛及與我心悉皆如夢<br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住世界師子如來、鏡光明世界月覺如來、寶師子莊嚴世界毘盧遮那如來,如是一切,悉皆即見。然彼如來不來至此,我身亦不往詣於彼。知一切佛及與我心,悉皆如夢;知一切佛猶如影像,自心如水;知一切佛所有色相及以自心,悉皆如幻;知一切佛及以己心,悉皆如響。我如是知,如是憶念:所見諸佛,皆由自心。」<br />廣欽老和尚圓寂時所留下的法語:<br />無來無去無代誌<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