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1 of 120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藝術學系碩士班


               藝術教育組




 從文化的角度看一個悲傷藝術治療團體

           對藝術教育的啟發

Observing a Grief Art Therapy Group for Art
Education’s Reference:

   From a Cross 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研究生: 洪伯昇

               指導教授:袁汝儀

                         吳明富

                2009 年 11 月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3



 第一節 問題意識…………………………………………………………………5




第二章 文獻探討與研究方

                     2
法………………………………………………………8



 第一節 藝術治療理論及其應用………………………………………………8



 第二節 藝術治療在悲傷經驗的應用…………………………………………1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倫理…………………………………………………16



第四節 研究對象………………………………………………………………16




第三章 田野啊 田野!……………………………………………………………



17



 第一節 進入田野…………………………………………………………………17



第二節 一次治療團體的開展……………………………………………………19



 第三節 悲傷藝術治療團體-活動進行過程……………………………………32




第四章 悲傷藝術治療團




                  3
體…………………………………………………………33



第一節 悲傷藝術治療團體的組成份子…………………………………………34



第二節 悲傷藝術治療團體的背後………………………………………………44




第五章 藝術治療團體與藝術教育的對



話…………………………………………54



第一節 田野存在的跨文化意涵…………………………………………………54



第二節 從結構&反結構看藝術治療在藝術教育的意義………………………59




                 4
生如夏花之絢爛



              死如秋葉之靜美



                --泰戈爾




     沒有哪一種佈施會大過協助一個人好好的面對死亡。


              --《西藏生死書》




  研究者在考進本所藝術教育組以前,曾有過親人罹癌過逝的經驗,在陪伴



親人的過程中,深感臨終病患在面對死亡的過程中,如何能在療程中保有尊嚴



與平靜,是患者與家屬共同的期待;那時只是覺得,親人遭受了很多可以是不



必要的痛苦,於是,這讓我開始思考:醫學以藥物和外科手術,來壓制、消滅或



移除各種不適、疾病或生理問題的「對抗療法」是否有何不足之處?



  不管是我個人對於藝術的心理投射也好,或者說我的想法過於天真也罷,



                 5
把藝術視為一種從不同角度面對生命問題,特別是像臨終這樣特殊的處境,是



我之所以會進藝術所的初衷。



        在考進本所後,為了回答自己當初的設問,開始接觸了藝術治療的相關領



域,因為正如美國藝術治療協會(AATA)對藝術治療的定義:「藝術治療提供了



非語言的表達和溝通機會。其領域裡有二個主要取向:(1)藝術創作即是治療,



而創作的過程,可以緩和情緒上的衝突並有助於自我認識和自我成長。(2)若把



藝術應用於心理治療中,則其中所產生的作品,和作品的一些聯想,對於個人


                                                                              1
維持內在世界與外在世界平衡一致的關係,有極大的幫助 。 所以,相較於壓
                         。
                         」



制、消滅疾病的對抗療法,藝術治療則著眼於人內外世界的關係,使得我們能以



更加全面的視野看待疾病的意義。



        之後又陸續接觸了「藝術教育治療」(art education therapy,簡稱AET)的概



念,發現若更進一步深化原初的動機,其無非是希望能能「予樂拔苦「自療 療
                              」
                              、



1
    Art therapy. (2007, January 8). In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Retrieved 10:38, January
12, 2007, from http://en.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Art_therapy&oldid=99364875。
                                                6
人」,悲傷藝術治療不過是一種特殊化而極端的處境,放長遠來看,應該是要讓



這種自療的能力可以內化到教育體制中,使得人人均具有自我認識、自我成長及



維持內、外在世界平衡一致的基本技巧。



  事實上,藝術教育治療之發展始於1940年代,Hill(1945)於藝術教育中強化



藝術治療的功能,強調藉由學生藝術動機的強弱來探討藝術治療的功效,而不



去解釋形體意義或靠討論來完成治療 藝術教育治療」 「藝術教育 藝術
                。
                「       融合    」
                              、
                              「         治



療」領域的專業理念,亦即在原有的藝術教育結構中,以藝術治療的理論為基礎,



藉由藝術教育課程的設計與安排,來幫助各年齡發展的正常人或身心障礙者之



自我探索與成長。(沈榮林,2002,14)



  因為接觸藝術治療的關係,我也因此認識了本研究之重要關係人--本身也



是藝術治療師的M老師。在M老師的引介下,研究者得已認識本研究對象的計劃



帶領人Y老師,並取得參與觀察的許可,藉此,也特別感謝M老師對我的協助。



而就在得知獲准參與觀察治療計畫前不久,研究者又經歷了一次喪親的經驗,

                        7
這實在不能說不是因緣湊巧。



  在辦理喪事的過程中,雖心中悲傷,但腦中仍不由自主縈繞著論文的相關



主題,卻也無意間發現民間喪葬禮儀中的折紙蓮花與折紙元寶頗似於藝術治療



的課程中所體驗過的折紙活動,只是手中色紙成了祭祀的金紙。不變的是,透過



折紙的動作,不僅傳達我們對逝者的追思與祝福,親友們也可以一邊折紙、一邊



聊天,渡過漫長的守靈夜晚,如此一來似乎又具備了團體治療的功效。



  不可否認,民間的喪葬古禮雖有其時代的意義,也大體上為了表現中國人



「慎終追遠」的習俗,諸如像誦經超薦、做七法會…,除了為引渡亡魂往生極樂淨



土,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其實也讓遺族透過儀軌的進行來表達情緒(如舉哀的儀



式)和舒緩悲傷;而且喪葬的儀式中很強調親族須要到齊,往往親友們依其與死



者遠近親疏的關係,必須在喪禮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如長孫要捧鬥,「鬥」所代表



的意義即是香爐,而香爐亦有指往生者的意思,長男則拿著往生者的照片,長



女在旁邊打黑傘) 。這種藉由葬禮而使得親友齊聚一堂的禮俗,雖有他本來的立

                  8
意,但在研究者看來,若再加點想像力,其實也很有團體治療的意味。筆者這樣



的聯想並非完全沒有根據,因為團體(心理)治療的形式本來就非常多樣:團體



可以是開放式的、也可以是封閉式的;或許有特定主題,也可以沒有固定主題;


                                                   2
而治療師可以參與其中、也可以作為觀察者……。



    話說回來,在喪禮上很多看似繁瑣的禮儀,細考起來其實都有深意、有其背



後的歷史脈絡及文化意涵,但不解的人,往往只是行禮如儀,甚而不免覺得枯



燥乏味,所以要參透禮俗背後的典故和關竅,進而達到表達情緒和舒緩悲傷的



效果,確實不容易。研究者藉著對喪禮的觀察,只是要說明約定成俗的儀式背後,



其實本身有對應於實際需求的設計原理,但能不能因時制宜、照顧到每個人的需



求,那就不一定了! 而如果我們的藝術教育能成為幫助每個人自我認識、自我



調適的一個管道,那麼我們的國民,在面對失去、乃至生死問題時,一定能有更



2
 維基百科編者 (2008). 團體心理治療. Wikipedia, . Retrieved 06:45, 11 月 23, 2008 from http://
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9C%98%E9%AB%94%E5%BF
%83%E7%90%86%E6%B2%BB%E7%99%82&oldid=7723541



                                       9
深的覺察、更多的力量、及更大的智慧。




               第1節 問題意識



  親人因病或意外事件而去世,對家庭的成員來說,在經濟、身體和精神上,



都是一重大打擊。不論成人或兒童,在這樣的事件中,一方面要處理失去至親的



哀傷、生氣或恐懼等複雜的情緒,另一方面則要面臨及適應生活上的改變,是頗



具挑戰的。



  再者,成人因現實壓力或文化約束而缺乏表達哀傷情緒的管道,傾向於忽



視個人的心理需要,產生憤怒、憂慮和對未來生活感到迷惘的情況,甚至影響到



與孩子間的互動和溝通。



  學者Worden (1991)便指出,團體的悲傷輔導不僅較具療效,還能提供給



哀傷的人一種互助互信、情感交流的機會。藝術在悲傷治療團體裡,是一種非語



言的輔助力量,讓兒童和成人能階段性地勇敢承受生命之無常,將說不出口的



                   10
複雜情緒逐一轉化為視覺象徵,使那些抽象感覺有真正被了解、被看見,進而被



關照的機會。



  研究者所預計於本研究中參與觀察的「悲傷藝術治療團體」,是運用美術、音



樂和戲劇等非語言的治療方式,帶領曾經有喪親經驗的家屬,進行八次的悲傷



治療團體,讓喪親遺族能在治療師的引導下,透過團體的藝術治療和生死教育



輔導活動,抒發哀傷情緒並表達對死去親人的追思與懷念,同時學習如何調適



自己,因應喪親後生活步調改變的問題,重建對生命意義的認知與希望。研究者



在獲得治療師同意後,計畫將參與八次的團體活動觀察,預計在98年3月中開始



進行至5月初結束。



  基於上述計畫的目標及研究者所扮演的角色,本研究的目的,在對藝術活



動參與悲傷治療團體的實際情況做個初步的了解。研究者認為其適合以質性研究



的方式,來看待悲傷藝術治療團體中所發生的事,因為我們很難區分參與悲傷



藝術治療團體個案的身心改變是由什麼因素所造成的。本研究的目的則指向以下

                 11
問題:




   1.悲傷藝術治療團體中有哪些藝術活動? 這些藝術活動如何被進行著?



   2.治療師如何透過藝術治療或其他方式與個案互動或促進個案之間的互動?



   3.透過藝術活動在悲傷藝術治療團體的經驗,可能對藝術教育展現什麼樣



的意義?




   以上三點的問題意識,基本上是依開放性原則而設,以避免過多研究前的



預設。雖然說研究問題應該力求具體化,以期有助於釐清針對研究場地的各種接



觸所能揭露或解決的問題。因為研究問題型塑得越不清楚,那麼到後來研究者就



越有可能陷入滿坑滿谷的資料,卻徬徨無助地不知該如何來著手詮釋(請südmer



sen, 1983)。雖然,學者引述的「開放性原則」(principle of openness)質疑從假設出



發的先驗問題型塑取徑(Hoffmann-Riem, 1980);不過,這項原則倒不是意味著,




                          12
研究者就應該全面放棄任何努力,來界定或型塑研究的問題。重點在於,研究者



應該盡可能清楚自己所從事的研究問題。但是,在研究過程當中,還必須保持開



                     (
放的態度,以便吸納新的或是意外的研究結果。李政賢、廖志恒、林靜如譯,200



7,74)



   以上問題意識的建立,乃依照研究者由計畫領導人處取得的「藝術治療團體



計畫書」內容所示,該計畫的緣由是希望:讓喪親遺族能在治療師的引導下,透



過團體的藝術治療和生死教育輔導活動,抒發哀傷情緒並表達對死去親人的追



思與懷念,同時學習如何調適自己,因應喪親後生活步調改變的問題,重建對



生命意義的認知與希望;並且希望達到以下的效益:使參與的成員學會覺察自



己的內在感受與情緒,能藉由藝術創作來表達情緒和舒緩悲傷,彼此分享喪失



親人的經驗,並進而相互扶持。提供有關哀傷過程的教育資訊,讓參與者更加了



解他們目前正經歷的感受和經驗,以增強當下及日後面對失去的適應能力。



   令研究者好奇的是:關於計畫中參與對象的設定、團體規模的大小、團體類

                  13
型及治療團隊人力資源的配置及治療效益的評估…等等的問題,主辦單位及治



療團隊是如何思考以及做出決定的? 以上問題將在獲得計畫領導人及治療團隊



的同意及深入溝通後,希望能得到一定程度的了解。




                 14
第二章 文獻探討與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悲傷藝術治療團體為主題,文獻探討將從關於死亡、喪親、哀悼與



悲傷等等的關鍵概念切入,接著論述藝術治療不同的理論取向與應用,並探討



「藝術治療」 「悲傷經驗」
      和      在悲傷藝術治療團體結合的可能性,與其結合在藝術



教育上可能的意義與功能。




             第一節 藝術治療理論及其應用



  藝術包含了繪畫、音樂、舞蹈、戲劇、雕塑、文學、建築、電影等諸多不同形式的



藝術活動,而當藝術活動與心理學或教育學相結合後,就可能產生像藝術治療、



美術療育等等不同領域的應用。



  「藝術教育治療」(Art Education Therapy,簡稱AET)之發展始於1940年代,



Hill(1945)於藝術教育中強化藝術治療的功能,強調藉由學生藝術動機的強弱來



探討藝術治療的功效,而不去解釋形體意義或靠討論來完成治療 「藝術教育 治
                            。



                        15
療」 「藝術教育「藝術治療」
  融合    」
        、     領域的專業理念,亦即在原有的藝術 教育結構



中,以藝術治療的理論為基礎,藉由藝術教育課程的設計與安排,來幫助各年



齡發展的正常人或身心障礙者之自我探索與成長。(沈榮林,2002,14)



     因「藝術教育治療」理論乃植基於「藝術治療」,故以下文獻部份將以藝術治



療為本,並探究其應用的可能性。




一、藝術治療理論



     藝術治療(Art therapy)是一種利用藝術材料,如繪畫、粉筆與標示物等等,



的表達性治療(Expressive therapy)的形式。藝術治療結合傳統的精神療法(Psychot



herapy)理論與技巧,並運用創意過程的心理學意涵,特別是不同藝術材料的情



          3
感特性。 表達性治療(Expressive therapy)較藝術治療使用了更廣泛的藝術媒材,


                                                                        4
諸如美術、舞蹈與寫作…等都算是表達性藝術治療的形式。

3
  維基百科編者 (2008). 藝術治療. Wikipedia, . Retrieved 05:43, 9 月 23, 2008 from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97%9D%E8%A1%93%E6%B2%BB
%E7%99%82&oldid=7051711.
4
  Expressive therapy. (2008, September 12). In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Retrieved
05:47, September 23, 2008, from http://en.wikipedia.org/w/index.php?
title=Expressive_therapy&oldid=237937976
                                               16
1.藝術治療的發展過程



  藝術治療在美國能成為專業,一般認為是Margaret Naumburg在1940年代的



努力。Naumburg是「心理分析取向」的代表人物,她在醫院工作,並建立了運用



藝術的表達做為治療的模式,此模式強調「分析」analysis)與
                      (         「動力」dynamic),
                                    (



鼓勵當事人透過自發性藝術表現來進行圖畫的自由聯想和解析 (陸雅青,1995)。



Naumburg視藝術為一種象徵性的語言,治療中的藝術經驗,為當事人與治療師



之間一種象徵性的溝通方式。



  Naumburg發現藝術能幫助兒童青少年表達其幻想,並使其獲得控制與駕馭



那些威脅性的情感之能力(陸雅青譯,1997),並有助於宣洩被壓抑的潛意識之



情緒與衝突。Naumburg強調透過藝術的形式做為治療中頓悟(insight)的基礎,這



不僅讓藝術治療專業與其他領域區分開來,而且更為廣泛地應用與了解兒童視



覺化的表達方式(吳武烈譯,1998),為藝術治療領域的發展帶來許多啟示。



                     17
另一位重要的藝療先鋒Edith Kramer的主張則傾向「本質論」,她認為藝術創



作本身即是治療。藝術具有情緒淨化的功能,她相信兒童與成人的意象,是以視



覺的型能表現出他們的內在衝突。她指出藝術治療中的治療潛能,存在於充滿創



造性活動的心理過程之中,創造不僅是溝通的視覺化象徵語言,更是人們應用



藝術過程進行治療的關鍵。



  不同的藝術治療取向有不同著重的地方,Naumburg強調個案的自我覺察與



情感表達,而Kramer則將創造力視為重要的目標。




  2.藝術治療兩種主要的取向



  以達到自我覺察(insight)為目標的取向以Naumburg為首,她將藝術視為心



理治療的延伸( Art as Psychotherapy),強調「分析」 「動力」
                                    與    ,鼓勵病患作自發



的描繪,並對其圖畫作自由聯想和解析,為透過藝術的形式作為治療中自我



覺察的基礎(陸雅青,1993)。其重點放在表現的過程和個案最後透過口語對



                       18
作品的解釋與整合,創造力的部份就不如 Kramer的取向那麼受重視。作品



可以透過各項理論做解釋,但最重要的還是個案自我的觀點,因為透過相同的



形狀或物件,不同的個人於不同的時期傳達出的是具有個人象徵意義的不同代



表(Landgarten, 1981)。而能達到自我覺察的個案必須具有較高的認知功並能以語



言表達。



  以創造力為首要目標的是Kramer的藝術創作即治療 (Art as Therapy)取向,



Kramer指出創作過程本身即是治療,藉由創作的過程使個案能自我認識、提高成



熟度並緩和情緒上的衝突,治療師提供支持創作的環境,包括技巧上的指導和



情感上的支持,並以帶領個案創作具有個人象徵意義且兼具美感表現的作品為



首要目標。在這個取向中,藝術治療師扮演如藝術家、教師一般的角色,並根據



個案的心理歷程或病程給予適當的媒材與技巧指導。自我覺察(insight)並不是首



要目標,而個案潛意識的題材也不在個案面前揭露或解釋。Kramer的主要理念是:



藝術治療是昇華的過程,在昇華過程中,原始衝動和行為被轉化為和自我並存

                      19
且能為社會接受的形式,而個案能藉此達到內心的和諧(Lusebrink, 1990, 10)。



    從上述兩名藝術治療始祖的取向中,我們可以發現,藝術治療是心理治療



的形式之一,透過藝術形式的介入、象徵的傳達,治療師與個案得以用非口語方



式互相溝通,因此它是藝術、創作與心理治療的結合(Lusebrink, 1990)。




    3.藝術治療的媒材使用



    1978年藝術治療師Sandra Kagin提出了「媒體可變特性」(Media Dimensions



Variables, MDV)的想法,他和Vija Lusebrink兩人共同整理出一套能將藝術治療



的過程和媒材使用系統化的理論,我們稱之為「表達性治療連續系統」



(Expressive Therapies Continuum , ETC)。



    ETC包涵了由下到上三個不同層級:Kinesthetic/Sensory (K/S)動覺和知覺的,



Perceptual/Affective (P/A)感知和情感的,and Cognitive/Symbolic (C/Sy)認知和



象徵的。這三個層級是根據人在認知和情感發展上連續性逐漸複雜的過程而歸納



                                     20
出來的。


                              Creative


   Cognitive-----------------↑-----------------Symbolic




   Perceptual----------------↑-----------------Affective




   Kinesthetic---------------↑-----------------Sensory


   在ETC中,每一個構成要素(K,S,P,A,C,Sy,and CR)有其獨特的治療性和能發



展出下一個更高階層的重要功能。每一個層級是依其反射距離(reflective distance)



的長短而歸類出來的,這裡所謂的「反射距離」指的是刺激(不同的藝術創作活動



和媒材)和反應(感覺和認知)之間的時間間隔(Time Span)。反射距離隨著層級愈高



而逐漸增加,尤其是指從Kinesthetic到Perceptual到Cognitive這三個要素,至於



從Sensory到Affective到Symbolic則較不定。每一個層級中的兩種要素可以彼此互



相增強,也可以一方消減另一方增長。(Lusebrink,1992, 18)



   這套ETC理論架構提供給藝術治療師有系統的去思考如何根據個案的不同

                                           21
問題和狀況(different levels of functioning)來選擇適合的材料和設計適當的藝術



創作活動,並且如何來觀察和審視個案與藝術媒材之間的互動和在藝術表達過程



中內在思考的歷程。最後要強調這個連續系統(Continuum)並不是靜止不動或照



單一方向流動的,藝術治療師可以依照個案各階段的不同診斷評估,視情況帶



領個案來來回回,上上下下在ETC系統中遊走。




   4.藝術治療與藝術活動



   許多時候,藝術治療在表面上看來,與一般的藝術活動並無不同。藝術治療



師有時也會運用一般藝術教育的活動,來達成治療性目標。



   在未受訓練的人眼中,並無法看見藝術治療的精要之處。但對於參與者而言,



縱然很多時候他們也無法明確說出藝術治療與一般藝術創作活動的分別,但他



們很快就能感覺到這些細微的差異。



   藝術治療的精要之處,也就是其與一般藝術創作活動的差別,通常是眼睛



                           22
不可見的。藝術治療目的在於治療,藝術治療師也許會在工作過程中,教導個案



創作技巧,但這個介入的目的,不在於學會技巧本身,而可能在於幫助個



案增進控制感、提升自我概念、或是促成心理更進一步的轉化與昇華。



  藝術治療師工作時,需要的是藝術創作者對媒材特性的經驗,以及臨床心



理工作者對人性的認識。觀察個案如何運用媒材、圖像的變化,以及這些現象背



後的心理動力、個案的心理發展階段、主要內在衝突、以及其面對衝突的方式。




  6.小結:透過媒材傳達心聲的藝術治療



  藝術治療最大的特點即是:個案透過媒材以具體的形式傳達內在心像、感情、



想法或感覺,治療師與個案多了一個機會「用眼睛去聽心裡的聲音」



(Landgarten,1981)。這對於幼兒、智能不足、精神病患,及其他喪失口語功能的



個案,藝術治療提供了一個與其「對話」的機會;而對於口語正常的個案,藝術



符號豐富的象徵性與高度的隱喻性,得以用來表達無法用文字說清楚,或者使



                     23
用文字說明相當費力的呈現,例如夢境、幻想、結合時間與空間的事件或內在經



驗的呈現等。(Ulman,1992;胡寶林,1997)



    協助身患重病者的醫生瑞秋.雷曼(Rachel Remen)說的更加絕對,來解釋何



以影像有助於我們尋找真相。她將影像解釋為無意識的語言,是我們的無意識部



分得以和我們的意識自我交談的途徑。雷曼做了以下的類比:她說,假如你身在



法國,就必須學法語才能溝通。同樣地,假如你正在經歷一趟內在的療育旅程,



就必須學著使用夢、 藝術、
         詩、  宗教和神話的語言,來找尋並了解你的個人真相。

(McNiff, 1999)


    藝術治療所促發的是自我對話和自我追尋的歷程,這樣的態度當然影響它



如何去看待疾病的發生,是故藝術治療與西方典範醫學在處理疾病上,採取截



然不同的手段。




    2、 藝術治療的應用




                       24
5   6                    7
     藝術治療的治療情境有安寧療房 , 醫院及一般病房 及患者家中。藝術治療



亦可被運用在喪失家屬之成人及孩童之哀傷輔導。在部分機構中,對罹患重症而



瀕死之患者運用藝術治療,較傾向以團體方式進行,如日間照護、社區醫療服務


                                                                            8
及監獄服刑犯。然而,在安寧病房中則以個別藝術治療為主。實施藝術治療時的



環境是需經特別設計、規劃,以提供個案一隱密、舒適環境。



     藝術治療因所選用的媒材、治療師所設定的目標、帶領的方式、以及個案本身



的獨特性,而可能以多種不同的面貌呈現,以下為常見的藝術活動形式。




     1.面具製作(mask making)



     面具的製作是人類生活中常見的一項活動,因創作目的或民族文化差異所



致,面具以多種不同的樣式被呈現(例如:自我的面具、生活的面具、宗教的面具



等)。以治療的角度來看,製作面具的活動是一種能將潛意識浮現至意識層面的

5
  Pratt, A. (1997) The creative response. Palliat Care Today, 5, 148-149.
6
  Thomas, G. (1995). Art therapy and practice in palliative care. Palliat Care, 2, 120-121.
7
  Connell, C. (1992). Art therapy as part of a palliative care programme. Palliative Medicine, 6,
18-25.
8
  Wood, M. (1998). (Eds.). Art therapy in Palliative Care: The Creative Response. London:
Routledge, 26-37.
                                                  25
有效工具,能提供病患一個變型的經驗,亦即由目前的狀態變型而成為較成長



的、較佳的心理健康、以及較具功能的狀態。此外,面具的製作亦可提供病患面對


               9
自己的機會。不過,值得留意的是,製作自我的面具並不適用於缺乏安全感、創


                                                                  10
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個案或是症狀混亂的精神分裂患者。 因為面具停留於臉上的



那段時間會使缺乏安全感的病患感到不安及恐懼,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個案



應先處理的是他/她所遭受的創傷問題,而非人格方面的主題。急性期、妄想症狀



嚴重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我覺察能力較差,建議待其症狀穩定後進行較為適



宜,或選擇其他方式之表達性藝術活動。




      2.塗鴉(scribble drawings)



      文藝復興時期畫家達文西所提出的發現,也可供治療師於運用塗鴉活動時



的參考。他於注視一面充滿點點斑駁與裂縫的牆壁時,發現這些線條與形狀讓他



9
 Snow, P., & Smellie, S. (2000). Teaching art therapy techniques: mask-making, a case in point.
Art Therapy, 17, 125-131.
10
     同上。
                                               26
產生靈感,得以自由想像出一幅有著山脈、河流、岩石及樹的風景。達文西的發現,



便是進入潛意識中並進而加以運用,以作為追求自發性、自我表現及內在知識的


             11
創作來源。 於臨床上,治療師適時地運用此技巧可助病患浮現其潛意識的圖像。



於自創塗鴉中找出來的圖像,往往較能反映出先前未察覺或說出的想法及感受 。


12




      3.團體壁畫(group murals)



      除了上述的兩個活動外,若允許病患將創作進行聯繫或集結,將有助於促



進團體的進行,其中一個很有用的活動就是壁畫。治療師於牆上提供一個由數張



海報紙所圍限成的結構性區域,鼓勵病患在上面進行創作。對病患而言,壁畫創



作除了提供一個表達的方式外,也是一個安全的區域。其允許病患將人際互動上



所面臨的困擾在壁畫中進行試探性的演練、接受其他病患的回應、以及尋找屬於



11
  McNamee, M. (2004). Using both sides of the brain: Experiences that integrate art and talk
therapy through scribble drawings. Art Therapy, 21, 136-142.
12
     陳繼勝(2005)。 創作性藝術活動之應用。 台灣職能治療研究與實務,1,59-60。
                            27
自己的解決之道,是團體成員進一步產生連結的合適活動。文獻指出團體壁畫活



動有助於促進成員對團體的認同與互動、人際間互動的關係、領導能力、協調能力、


                            13
以及對團體的凝聚力。



                         第二節 藝術治療在悲傷經驗的應用



      國內學者賴念華(1999)指出藝術治療是經由提供一種較安全、不具威脅的形



式,來協助失落喪親者揭露平日忌諱談論「死亡、悲傷、失落」的議題。因此,藝術



治療提供喪親者一個安全表達的方式,可以將個人的情感表達出來,而不致引



起過度的防衛。



     Spring(2002)認為藝術治療透過創造力的運用,心理創傷的經驗會反映在藝術



作品中,這些經驗包括分裂的現象和情緒困擾。透過藝術創作,創傷的分裂直接



被提取,呈現在創作中。



     Stoll(2002)從對情緒作用的觀點認為創造力是應付壓力的自然解藥。當感覺不



13
  Crespo, R. (2003). Art therapy as an approach for working with schizophrenic patients.
Psychotherapy, 8, 183-193.
                                               28
知所措時,藝術使人平靜,撫慰人心,產生冥想和減輕防衛機制的緊張。透過藝



術的表達,可協助當事人將感覺說出來或是給予某種形式。



 Stoll(2002)提出藝術的意像和夢的意像是相同的來源,用圖說明比用描述或



報告容易的多。因此,藝術提供了象徵式的隱喻,直接透露出潛意識的內容。



藝術治療透過一些象徵性的活動,可以轉化喪親者的情緒。賴念華(2001)認為治



療師可藉由案主對作品的處理(作品收起來、包裹起來),象徵性的動作來協助兒



童完成其內在的需求。賴念華在從事震災後悲傷輔導的經驗中,認為不同媒材有



時是刻意要能擴大悲傷的主題,提供不同的訊息。某些致力於個案自我組織的能



力,某些可引出深層的生命力。(賴念華,2002)




                   29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倫理




            假如文藝工作者或學術工作者,



     不能在工作的琢磨中,發展出新的視野,淬煉出應有的養份,



          那麼,他只不過是在進行機械式的活動;



           而且,只重複腦中定型的藍圖而已。


               -John Dewey




  本研究之進行,必定在獲得研究參與者同意的前提下,將準備適當的文件,



於深入接觸前供受訪者或被觀察者了解簽署。資料蒐集的方法可能包括各種程度



的訪談、觀察、日誌製作、文獻蒐集…等。實際的研究設計會與悲傷藝術治療團體



之管理單位、各位治療師、工作人員深入溝通後決定。



  本質性研究考量之研究倫理議題可條列如下:



  1.在徵詢研究參與者的同意時,研究者以書面列明整個研究的目的與研究

                   30
進行方式,並會當面解釋清楚。參與者決定參與研究時即簽署書面同意書。



  2.在參與觀察的過程中,研究參與者有權利決定是否將研究內容公開。同時



研究參與者在研究過程中可以隨時退出並終止研究。



  3.隱私屬於私人領域中不可以被公開的資訊,資訊處理要做到刪除任何有



關可辨識訊息之「匿名」及「保密」原則。




                  第四節 研究對象



  研究者所參與觀察的 A 治療團體,是在研究者獲得 A 團體帶領人(Leader)



的同意,及參與 A 團體的成員簽署參與藝術治療團體研究同意書後,始得匿名



引用治療團體中的相關資料,A 團體於 2009 年 3 月 19 日開始,總共有為期八



週的活動, A 團體為一 Y 老師所帶領的 7 人團體,由大學生、研究生所組成,Y



老師是大學院校諮商中心的輔導老師。



              第三章 田野啊 田野!

                     31
第一節 進入田野




  研究者曾於碩二期間修習學校開設之藝術治療課程,算是研究者接觸藝術



治療活動之濫觴,論文方向亦經歷了以下調整:藝術治療癌症之研究→藝術治



療與癌症患者→藝術治療師與安寧病房個案→安寧病房藝術療育的個案研究→安



寧病房藝術治療研究→安寧病房之藝術活動研究→悲傷藝術治療團體之個案研究。



直至獲得 Y 老師的首肯同意,獲得進入田野觀察研究的機會,論文題目才定案



為:悲傷藝術治療團體之觀察研究。




一、進入田野前的波折



  在我之前所擬的論文方向中,最先是將個案設定為癌症末期病患,當然這



是一個比較極端的做法,我的目的是想觸及關於死亡和病痛的議題。而我亦深知



要找到如此「理想化」的個案可能有非常大的困難,因為除了要說服院方外,家




                   32
屬及個案本身的接受度亦為很大的考驗。



  而接著會想要接觸安寧療護這個領域,主要是因為我的舅舅以及外公相繼



罹癌過世。罹患絕症者能尊嚴且平靜地離開這個世界,我相信是所有病患及家屬



共同的期待。



  再來我之所以為對藝術治療、美術療育在安寧病房的應用感興趣,是希望藝



術治療能被普遍的應用在一般的藝術教育、自我治療上。我相信藉由安寧病房這



個特殊、極端的例子,可以提供藝術教育、藝術治療深刻的啟發。



 在與田野接洽的過程中,我充份體認到無論是醫院方面或任何治療師要讓學



生加入成為團隊的一份子,必須考慮到各方面的因素。而院方、家屬、個案也同樣



會有各自的考量。這是為什麼,能否進入田野現場,是我的研究論文所面臨的最



大問題。



  但基於藝術治療這個藝術教育的新興次領域,有它極高的時代意義與研究



價值,但由於取得田野場域及研究對象之相關人士的同意實屬不易。在研究主題

                 33
與問題意識的調整上,我一直在尋求折衷和變通的方法。在經歷了一年半的努力,



幾經波折風雨後,研究對象的田野場域由醫院轉為一般以悲傷失落經驗為議題



的治療團體,終於獲得了 Y 老師的同意,讓我得已在他的許可下,進入 A 團體



擔任觀察員的角色。




二、進入田野



    A 團體於 2009 年 3 月 19 日開始,總共有為期八週的活動。 團體為一 Y 老
                                       A



師(Leader)所帶領的 7 人團體,由大學生、研究生所組成,Y 老師是大學院校諮



商中心的輔導老師。




1. A 團體的 Leader 與 Co-leader



    由於筆者在就讀碩士班期間曾修習藝術治療,曾體驗過藝術治療的相關活



動,也曾經觀摩過大學部於通識課程開設的藝術治療的相關課程,但畢竟於學




                              34
校開設之課程涉及理論與實務的結合,並沒有太多藝術活動的實作機會。於是參



與兩個團體的觀察是研究者第一次得已全程參與完整的藝術治療團體活動。 A
                                 而



團體的藝術治療團體活動與一般的課室教學最大的不同在於,除了治療團體的



參與人數較少,每個成員能有較充裕的時間處理個人的議題,在團體成員配置



上,除了每個團體都有 Leader 作為團體活動的主要帶領人以外,尚還有一名



Co-leader 協助 Leader 處理團體事物及一名觀察員負責紀錄團體活動流程並在團



體活動後給予 Leader 及 Co-leader 觀察員的個人回饋。而在場域的安排上,也以



方便成員進行藝術活動的開闊場地為主,研究者所參與觀察的兩個團體,成員



們皆是席地而坐,沒有課室桌椅,Leader、Co-leader 與成員通常是圍成一圓圈彼



此談話互動,這也不同於一般的課堂的講授配置關係。



  2. A 團體的成員組成概述



A 團體總共有小葵、大布、紫衣、小綠、海蔘、小強、小白、飯糰 8 人參加,其中小葵、



大布是同學皆就讀研究所一年級;紫衣、小綠是同學,兩人就讀大三,海蔘、小

                      35
強是此次參加團體唯二的男性,海蔘是大五延畢生、小強唸大二;小白是三年級、



飯糰則是二年級。




             第二節 一次治療團體的開展



  為了讓讀者更好的了解一次治療團體的整全樣貌,我選擇了第一次與第六



次的團體作較詳盡的描述。選擇第一次團體的原因是,它可以讓我們窺見一個治



療團體如何展開後序的治療歷程,選擇第六次團體的原因是它處在 A 團體八次



活動的中後期,它沒有團體進行前幾次時,成員比較容易有的陌生感,基本上



Leader、Co-leader 在默契上的搭配與磨合也大致完成,它也還未有團體在第七、



八次進行時所會面臨的統整任務-一種必須讓八次團體有結束感的活動設計(ex.



第八次團體的回顧),因此,第六次團體應可以反應出一次典型的團體治療活動



開展。




                     36
在描述某一次治療團體的開展前,我們先來看看成員在每一次團體後所書



寫的回饋表中看看他們是如何得知 A 團體的訊息:




1.當初看到其他團體的宣傳海報,去報名時,經由諮商中心的老師知道此團體



的訊息。



2.看到學校海報得知。



3.校園網路。




從成員的回饋我們可以發現他們獲得團體資訊的來源,仍不脫一般學生獲得社



團訊息的來源。




讓我們來看 A 團體第一次的治療活動是如何開展的(下圖是第一次團體的座位圖,



座位並無事先安排,但由成員座位距離的遠近,可窺見他們彼此之間的關係,



例如坐在一起的:小綠和紫衣是同學、大布和小葵也是同學,而海蔘和小強則是

                  37
除 Leader 外成員中唯二的男性)




                 紫衣    大布
                                 小葵
       小綠

                                      海蔘
     Co-leader


                                      小強
        Leader

                                 小白
                      飯糰




一、第一次治療團體


1.Introduction


領導者透過讓成員簡單的自我介紹與彼此發問,使成員初步相互認識。




2.領導者經驗分享



領導者分享自己的喪親經驗,與自己面對喪親經驗時所遇到的問題和感受。




3.攝影九宮格活動



                            38
成員透過攝影的活動有機會探索:




異於平常的自己、別人眼中的自己,



並覺察最近自己的心情寫照,



同時透過表情、肢體、語言和鏡頭,



與團體其他成員互動和進一步了解其他成員



參與團體的動機和期待。



  我發現,一開始成員會一直盯著活動單看,避免和對方眼神接觸,到後來



互動氣氛漸漸熱絡起來後,成員之間的互動就變得比較自然而直接。借由替對方



攝影的活動,成員有機會和自己想進一步認識的人相處,也能與自己較不熟悉



的其他成員有談話的時間。




4.團體分享-展示照片




                   39
成員藉由介紹自己的攝影作品,進一步深化在活動中的探索與覺察,同時也能



觀摩其他成員的活動成果和給予分享者回饋。討論團體規則領導者提出團體的基



本規範:



對別人在團體中分享的事保密;除非其他成員主動找你談論自己的悲傷議題,



否則不要介入對方的情緒反應或想要給予任何幫助;準時參加團體;尊重、傾聽:



注意別人講的話,但不要去分析別人講話的內容。




5.點燭儀式




Leader 選擇用點蠟燭的方式作為團體結束的儀式,點燃蠟燭時,周圍的人會替



點燭者擋風。整體氛圍感性而溫馨。




二、第六次治療團體




                   40
讓我們來看 4 月 23 日所進行的第六次團體--舊照片。以下是此次團體的坐位表



及流程:




1.回顧上禮拜團體與心得分享(6:37 開始)



我們發現團體並不總是於 6:30 分準時開始,有時成員會遲到,Leader 會打電



話給遲到的成員以確定他今天會不會參加團體。以下是當天在團體開始階段,成



員




                   小綠
        Co-
                                小葵

                                        櫃
                                        子
                                Leade
          海蔘
                                r

                    小白




                          觀察員




                     41
14
間的對話 :




Leader: 大家看起來很累。



小綠: 剛吃飽想睡。




Leader: [今天是]第六次團體,上次團體回去有沒有想到什麼,發現、覺察到什



麼,想跟這個團體成員分享的。




小綠: 塗鴉的過程有一種快失控的感覺,很奇怪。



Leader: 失控是怎樣?




小綠: 想跟小強一樣狂塗亂抹。[小強上周塗鴉時,畫面塗了整片黑]



14
     對話中…表示尚有內容;( )內為非語言的訊息;[ ]內為觀察員的註解 。

                       42
Leader: 怕擔心自己失控, (問成員) 有沒有人怕情緒一來就失控,在團體就不



太敢說,壓抑下來。




小白: 擔心別人失控,會想說現在怎麼辦、怎麼處理。




小綠: 平常很少做這種事[塗鴉],比較擔心停不下來。




Leader: 飯糰參加接待團的活動,可能以後都不能來了,如果她活動提早結束



會跟大家道別。




通常 Leader 在團體開始時會和成員聊一聊現況,或許回顧一下上周團體進行的



狀況,有時 Leader 也會說一下成員目前的情形。




2.活動一:分享舊照片

                    43
這個活動是請成員分享逝者的舊照片,並說一說照片中的故事,以下是對話開



展的狀況:




(6:45)Leader:舊照片拿出來。



小綠:我選了一篇我爺爺的報導…。



(小白拿出一疊舊照片)




Leader:現在先沈澱一下



Leader: (問成員)為何選這張[你帶來的]照片?




海蔘: 家人寄照片上來,房間有舊照片…,照片上的日期是西元 91 年、 年前
                                   18



我讀幼稚園的時候在高雄壽山動物園拍的,不太敢看,勾起一些回憶,知道[爺



爺]會有走的一天(海蔘哭)沒想到…走得那麼快…,翻舊照片都會掉淚,久久才



會翻一次…,真的很喜歡他,即便走了十多年,每次回外公家不敢直視外公遺

                       44
照…。




  舊照片是團體進行的第一個活動,它通常被拿來當作主要活動(占去最多時



間)的暖身,在這個活動中,我們發現 Leader 主要在幫助成員沈澱情緒,並讓成



員盡可能的放鬆、述說自己的故事。(在時間許可的範圍內)




3.活動二:成員寫信給逝者



Leader 讓成員大概花 20 分鐘寫信,背後畫想送給這位舊照片中逝者的東西。這



時候,Leader 所放的背景音樂中有鳥叫、流水,有點心靈音樂的感覺。




  以逝者的角色去看成員寫給自己的一封信,並回信



Leader 接著邀請成員寫第二封信,以逝者的角度,去回第一封信,以下是



Leader 引導成員進入逝者角度的指導語(暗示):




                     45
Leader:抱枕上放逝者照片,站在抱枕上你就是逝者,去融入那個角色,所以



當你踏上去的時候,你就是他。




(Leader 和 Co 分別問成員所扮演的角色是誰,ex.請問你是小白的…妳現在幾歲 …



我想要請你看看這封她給你的信…)




Leader:你們都看到成員寫給你們的信,你有沒有什麼話想告訴他們?




我們看一下Leader如何讓成員去角(用人類學的術語是「返俗」desacralization)以及



成員的反應:




Leader:(問成員)告訴我你的名字,你現在哪裡?(成員說出自己的名字)




Leader:確定大家的心情、狀態,每人可以講一句現在的心情嗎?




                       46
小白: 懷念,很像回到過去,現在心情還算平穩。




Co:如果心情混亂,可以聽一下音樂。



感受一下身體正在被椅子所撐著,是有人在撐著我們,一直撐著我們。…感覺



自己的溫度…讓自己的心慢慢的…




小綠:感覺好像放下什麼東西,很輕鬆的感覺。




小葵:情緒想哭,心裡有力量很穩定,比剛進入團體還穩定。




海蔘:不捨的情緒在,過了十多年,還是放不下爺爺的愛,這份愛一直沒有消



失過,雖想起還是會想哭,有時還擇擱置,但是從來沒離開過,覺得爺爺十多



年來沒有參與…不捨病痛而離開我們…(講話速度很慢)。




                  47
Leader:你會希望放下嗎? 還是這份愛…。




海蔘:不會選擇放掉這份情感,占據很大分量,外公徹底拋開我做不到。




(好好把他拿著…得更有力量或回饋給對方…他給我們的愛)




Leader: 憑記憶畫下[照片],全家福很少,我媽媽抱著我二妹…



[本來要帶的那張照片是]人數最多的一張,我們去八仙樂園玩…我姐跟我的感



情很好…。




Co:(對大家說)如果有失控的感覺就起來走一下。




  Leader在團體中雖始終給予成員正向支持的力量,但此次團體出席的成員,



大多數是對離開親人有較強依附關係的人,同時也是比較認真看待失落事件的




                    48
人(ex.有不捨、流淚等較強的情緒反應),對比於:



  小強,雖然阿嬤對他有很強的鼓勵作用(ex.坐輪椅叫他上學),但小強在講



述自己的成長歷程時(ex.自殺念頭),有時候會比較用一笑置之的方式。



紫衣、大布:對於失落事件的反應,是屬於比較恐懼的情緒表達;紫衣是對自己



的反應有些懷疑,大布在失落事件發生的當下,是用比較逃避的方式面對…。



Leader 在協助成員融入逝者角色對過程中,能持續地提示成員、幫助他們進入逝



者的思考與立場。(ex.你們都看到成員寫給你們的信,你有沒有什麼話想告訴他



們?)



  在寫完第二封信後,Co-leader在讓成員去角、平復情緒提供了良好的協助



(ex.Co-leader:如果心情混亂,可以聽一下音樂、感受一下身體正在被椅子所撐



著、感覺自己的溫度、失控的感覺就起來走一下…);而Leader因為要大家幫他找



自己的照片畫,無意間巧妙地幫大家拉回到了當下。



  本次團體來的小綠、小葵、海蔘、小白,可以感覺他們對團體有較強的凝聚力,

                    49
對親人真情流露的表現令人動容,也使得本次團體的真情指數接近破表,而



Leader 與 Co-leader 就像導演與副導般,提供成員一個可以讓他們坦然面對失落



經驗的場景、舞台…,同時也讓人見識到心理劇的威力。



  此次融入逝者的活動經驗,讓人想起小強在上周(4/16 畫說悲傷)所提的:



逝者的靈魂將加入我們的靈魂、託付於我們的靈魂,我們的靈魂與死者的靈魂已



合而為一…,不過在協助成員去角的過程中,似乎可以再細緻些。(例如:讓長



輩角色回到枕頭上,經過一番處理後[ex.在星艦迷航記中,隊員會說”beam me



up”請母艦把他傳送回去]然後再讓成員回到自己。



  小綠在分享中提到怕自己失控、小白怕團體有人失控…。這讓人聯想到容格



的陰影原型。根據容格分析心理學,陰影是人無意識或夢中同性但性格與自我



(ego)相反的人物,也是容格四大原型之一。容格認為人性是矛盾的,如果表現



於外的意識中的性格是東,在無意識中補償性的性格往往是西。陰影也有正負之




                      50
15
分。正面自我的陰影是負面的。負面自我的陰影是正面的。 或許小綠和小白所擔



心害怕的事,具有某種對她們來說反饋、平衡的力量,而藉由活動、團體被引發、



激活了出來。



     在此次團體中,比較可以明顯看出:小綠的爺爺、小葵的祖母、海蔘的外公



對她們的影響意義(其他人當然也有);這些在她們童年經驗中現身的老智者們



都成為了她們靈魂(或性格)的一部份。或許 Leader 在團體活動中所設計的:力



量的詩(3/26)「智慧老人 」
        、       (4/16)、心理劇(4/23)…,就是要讓成員去和這些失落



經驗對話並從中找到它們與力量的連結。




三、團體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事件



     A 團體 Leader 在私底下曾跟我分享,由於他自己本身的習慣所致,即使在



藝術治療團體中,他還是很強調口頭、透過言說的分享。而藝術治療中非語言的




15
  维基百科编者 (2009). 心理陰影. Wikipedia, . Retrieved 18:18, 4 月 27, 2009 from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BF%83%E7%90%86%E9%99%B0%E5%BD
%B1&oldid=9782525.
                                              51
訊息如果不再跟當事人確認,事實上我也無從核對我的解讀是否符合當事人的



本意。而基於研究倫理的考量,本研究的限制也恰恰在於,作為研究者的我不宜



在治療團體以外的場合與團體成員就團體發生的事有進一步的交談。因此為了讓



讀者能更深入了解藝術治療團體的進行過程及令我印象深刻之處,我打算用一



些成員間在團體中的對話與互動,試圖描繪出一幅我所看到的治療團體圖象。




  1.小葵的日本之旅



  A 團體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之一,是成員小葵在第二次團體中分享



了她在團體前幾天單槍匹馬前往日本的經驗,她是這麼說的:




小葵:上周五去日本,周一才回來,飯糰心中能量很強 ,我有共鳴。我這趟去


日本不是去消費,父母不讓我去,中間想放棄,擔心會不會出意外。過程發現新


的自己:像是秘密籌備一件事 ,不讓其他人知道。 搭飛機遇到的亂流不小。這


次出去是測試自己底限,我住的旅館在明治神宮附近,可以聽到森林烏鴉的叫




                 52
聲,我感覺很平靜,不是戲劇化改變一人,但變穩 ,一個人以前須支持,現在



一個人 就可以做到。




Leader:面對未知的恐懼,妳真的做到了。




小葵:心情平靜、不會怕 ,以前學過日文直到去日本前沒派上過用場……害怕


到極致就變篤定,不會解釋,不是大沖擊、不是戲劇化…新階段…成田機場空難,


30幾年來第一次空難……很多人幫我。旅程很靈性 ,例如在網路上說要去看演


唱會,就有人寄望遠鏡到我的宿舍…,我遇過一些人能量很強……。




Leader、Co:因時間的關係,團體必須在這裡結束,別忘記這些力量,常和

它對話,那是本身就有的力量。




  從小葵與 Leader、Co 的互動中,讓我聯想到了,專研神話的學者 Campbell



認為神話是民族集體的夢,在神話所建構的符號下隱含著民族心靈的呈現,而



神話背後的原型研究,是通往不同族群心靈奧秘最直接的道路。Campbell 即認為




                     53
神話是有關生命智慧的故事,能幫助我們發現內在自我的線索。神話故事和個人



生命中的各個階段有很密切的關係,是個人由兒童期進作成人期的啟蒙儀式 。



Campbell 更認為所有生活上的行為都是神話的儀式,個人對自已一生中所扮演



的各種角色的認同,神話故事是影響最深的指導。



   Campbell 認為神話故事是永恆存在的價值。神話是每個人在自已一生中,隨



著歲月增長,不斷追尋人生的真理、意識和重要性的故事,因此神話是幫助我們



發現內在自我的線索;同時神話故事是建構人類歷史及人類內在歷程的樞紐,



是一個民族集體心靈的反映。然而 Campbell 也承認,現代社會是一個解構神話



的世界,缺乏體驗神話的經驗,讓許多年輕人轉而從藥物及其他儀式去獲得。而



根據坎伯在《千面英雄》(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 對單一神話(monomyth)



的闡釋,其啟悟的歷程包括三大程序:(1) 啟程 (departure), (2) 啟蒙



(initiation),及 (3) 回歸 (return)。神話的英雄旅程敘述結構,在找到樂園和寶藏



之後,通常會有「帶回寶物,重返人間」的動作,而從小葵的字裡行間中,我可

                            54
以讀出:首先,日本之旅本身是一啟程,而在這趟旅程前後,她從一開始的祕



密籌畫到隻身前往歷經亂流、人生地不熟…等種種的考驗,到回顧這趟旅程讓她



變穩,很多事開始能獨當一面…,這都和 Campbell 啟悟歷程的三大程序有暗合



之處。




2.製作沙畫曼陀羅



  這次團體觸及到了一些與死亡失落的相關議題和周邊活動(儘管有些不是很



明顯),這些議題與團體的主題:親人離開的失落事件,可能的關係是什麼?



成員又如何看待這些環繞在失落事件周圍的活動?




  △   離別與告別儀式:自己離開時會不會通知別人一聲,或者別人離開時



希不希望通知你一聲?



  小葵:大象可以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會死,會找到一個地方默默死去,我也




                   55
想要自己面對,不想要別人擔心。…想念很痛苦……。



  小葵:看到別人難過會更難過,或許是自己軟弱。



  大布:不喜歡一聲不響就離開,還有沒有表達的東西。



  紫衣: 如果是我要走,留下遺言才會走的安心。



  海蔘: 中心有一個老師突然離職會覺得錯愕。我離開會不想講,但希望別



人離開跟我講。怕別人問我為何要離開,解釋很麻煩,選擇默默離開,希望離開



的人是對我有感覺的。




  △   自私、貼心?放手一段關係:回頭看與往前走?如何看待與不同關係的



離別?情人、朋友、同事、家人…。



  小綠:我覺得放手很困難,放手後會有很多害怕。不曉得怎麼自己面對未來



的事情。



  大布:放掉那個關係,找新的關係讓彼此好過、舒服的位置。



                   56
海蔘:放手的定義,放掉的是對親人的不捨與悲傷,而不是放掉對他的關



係,因為這樣等於放掉他曾經存在的事實。如果放手是否定這個關係,我不會參



加這個團體、上次不會哭得那麼慘,…有時候是不得不前進,與其被推著走,不



如自己走來得舒服痛快,只是有時候會步調放慢,回頭看一看。



  小葵:外婆或如果我先離開的也會這樣說。沒人告訴你繼續走的原因,這部



(walking tour)有說是因為回頭看會跌倒、跌倒會很痛…。




  △希望自己如何被記得?



  紫衣:有生就有死,感覺上要有平靜。我雖然已經不在了,但只要我的理論、



思想、論點被人記得,我就還存活在這個宇宙。……不見得要記得我,只別人會



因為我得到啟發。[我就還存在著]




  △消滅、搗毀(沙畫曼陀羅)與保存、記憶(玻璃瓶與照相)。




                      57
紫衣:搗毀之後有一種任務完成的感覺。



  大布:有一種結束的感覺,回歸到原來的樣子。




  △與家人、家庭成員的關係、相處



  大布:印象最深的是,父母可能先下車,想到自己已經很久沒有回家。(看



完《生命列車》影片後)




3 力量日記本(將力量的象徵具體化的活動)



小葵:我畫了龍、 鳥三種動物在大樹下休息,象徵冒險、
        兔、                陪伴、休息。三個力量,



結伴冒險,三種動物平靜、開心地去發現【新事物? 。
                       】




Leader:有沒有人跟小葵一樣?




小綠:有點跟她一樣,白色代表未來,葉子代表生命力創新、力量來源,每一天



                    58
對明天更好奇,更想做一些東西。力量與未來離得很近,就在明天。




Co:大樹代表什麼?(問小葵)



小葵:那這樣要多一個力量。大樹很大是支持的力量。喜歡、尊敬小的東西(比方



說:小朋友、小孩子)




小綠邀請紫衣。



紫衣:蠟燭只在黑暗中燃燒,把感覺放出照亮別人【?】,上面有火光,光有一



段 blue 時,蠟燭也需別人點亮。




Leader:遇到挫折怎麼辦?



紫衣:別人點,必經 blue 階段,怕沒用。



海蔘:蠟燭是什麼口味的?



紫衣:看你要什麼口味。

                     59
飯糰:很討厭畫畫。我畫的是冰山,海面下還未挖掘。外在很亮,【海】底下是近



黑的藍,不知何時爆發,帶來新的我,期待又怕受傷;畫中的小太陽,能量中



帶有淡淡熱情,看不看都在,只是不容易看到。




         第三節 悲傷藝術治療團體 -活動進行過程




  在研究者參與觀察 A 團體的過程中,一般來說,團體進行的流程可分為以



下幾個階段:




一、開場白 -寒暄



  在團體成員陸陸續續抵達活動地點時,Leader、Co-leader 與成員會有一些對



話,對話內容或許是成員分享這週以來個人的狀況、心情、感想,或許是成員回



應上個禮拜的活動,也可能包含了 Leader、Co-leader 希望成員知道的事或成員



                     60
想要分享的事。




二、暖身活動與主要活動 (通常花最長的時間 )



  一般來說,在進入治療團體當週的主要活動之前會有一些暖身活動,以幫



助成員能更加專注於當週的主要活動或團體目標。主要活動通常關係到每一次團



體進行 Leader 與 Co-leader 想要成員聚焦於其上的主要議題,它可能聯結到團體



的總體目標或者活動本身須要成員進行較長的時間。




三、團體 /小組分享



  治療團體中成員的口頭/口語分享一般在藝術治療活動前後進行,在藝術活



動前的團體分享主要是為了催化或助長某些情緒或意象。口語分享有時可能和暖



身活動結合,或者暖身活動本身就是口語的分享,這時成員的分享與團體活動



開始時的寒暄不同,寒暄可能是天南地北的閒聊,而暖身活動的分享則會更加




                      61
聚焦在某些特定的經驗或情緒上。例如,A 團體曾進行過由「成員寫信/畫圖給逝



者」的藝術活動,在此活動進行前,Leader 便邀請成員口頭分享他們所帶來的舊



照片,或許是述說照片中逝者與成員的關係,也可能是講講關於照片中的故事



與經驗…。而這個階段的口語分享或成員間的相互提問、彼此回應(ex.其他團員的



舊照片勾起了自己某些回憶…)可能會有助於成員更進入下一階段「成員寫信/畫



圖給逝者」活動的狀態。




四、 Ending/團體結束



  A 團體的 Leader 曾向研究者說過,治療團體最怕團體在時間上已經結束,



可是團員心理上卻覺得還沒結束,或許是在團體中被挑起的某些情緒沒有被適



當地處理,也可能是活動設計上讓人覺得情緒被打亂而產生複雜矛盾的感受…。



從 A 團體 Leader 的話中我們可以發現一次團體的結束、Ending 部份有多重要。



團體的結束階段大致上會由 Leader、Co-leader 對今天所進行的活動作統整、概略



                      62
的 summary,或許是再強調今天的某些主題目標或活動的意義,也可能是做最



後的提醒與補充;有時候,Ending 部份也可能由團體成員對今天團體的感受與



心得作歷程的回顧或整體的分享。




               第四章 悲傷藝術治療團體



  由於 A 團體為一學校機構舉辦的諮商治療,而參與成員都是大學生與研究



生,A 團體的 Leader—Y 老師本身亦在該校攻讀碩士學位,所以他每個星期會



固定和他的督導見面一次以確認治療團體的正常運作,除此之外,Y 老師所隸



屬的諮商中心並沒有多做干涉,同時還提供治療團體的場地。A 團體的



Leader、Co-leader 由於兩人是研究所的同學,又與研究者的年齡相仿,研究者對



於 A 團體的 Leader、Co-leader 之間的互動,特別是私底下討論的情形,有較多



的關察。以下就 A 團體的組成份子及其相關議題作深入論述。




                      63
第一節 悲傷藝術治療團體的組成份子



  桑德(Sanders, 1981, 1988, 1989)把喪親界定是一種失落、客觀事實之狀態;



人們要去經驗和忍受這種狀態,面對這個事實。喪親也是一個概括的名詞,是指



人們要去處理因失落所產生的結果,如:情緒問題,經驗和情境的改變。然而到



底要花多長的時間來處理喪親狀態,這將視個別情境而定,如:生者對死者情



感依附的程度;死亡是否在預料之中,或是意外的;是否有足夠的時間讓生者



去做喪親的準備等(Sanders,1989)。以下將摘錄三位成員於團體中談論關於他們喪



親經驗的發言,




一、A治療團體作為小綠、小葵、海蔘的成年禮



  「成年禮」儀式的目的是要使個人成為『完全的』人,使他能夠執行部族的合



法成員的一切職能,使他完成作為一個活人的過程,如同結束喪期的終結儀式



使死人成為『完全的』死人一樣。(Lévy-Brühl,350)。A治療團體中的小綠、小葵、



                        64
海蔘相較於團體中的其他成員,似乎在他們的喪親經驗中經歷更多情緒的衝擊,



而那些情緒的衝擊,則可能主要來自於他們處理喪親經驗的狀態,以及他們是



否對喪親的經驗做好了準備,即便,喪親的事實已經發生了。



1.小綠



△很喜歡畫生命線的感覺,時間就是空白的顏色,時間軸是白色,那時很認真



沈澱回憶。很多片段在腦海,不喜歡記不開心的事,我覺得我的生命蠻愉快



的…。




△(指牆上自己的畫)消失的樹對我來說較沒意義,寫信對我擊蠻大,想爺爺的話



用寫信、文字,不用害怕會忘記他,角色扮演已經有辦法跟他連結,不害怕會



忘記,消失的樹對我來說已經沒有意義了。




  從以上小綠的發言可以看出,小綠用樹來代表她過世的爺爺,她害怕的是




                 65
與爺爺失去連結,所以用消失的樹來喻表心中的恐懼;而藉由藝術治療活動中



的寫信給逝者、與逝者對話的方式,小綠得到了她與爺爺可能的連結,因此她才



會說「消失的樹對我來說已經沒有意義了」。




2.小葵


△上周五去日本,周一才回來,……。我這趟去日本不是去消費,父母不讓我去 ,

中間想放棄,擔心會不會出意外。過程發現新的自己:像是秘密籌備一件事 ,

不讓其他人知道。搭飛機遇到的亂流不小。這次出去是測試自己底限,我住的旅

館在明治神宮附近,可以聽到森林烏鴉的叫聲,我感覺很平靜,不是戲劇化改

變一人,但變穩 ,一個人以前須支持,現在一個人 就可以做到。




△我是鳥飛到日本…,外婆曾到過明治神宮,帶回鉛筆祝我考試順利,我到日



本是要找外婆的足跡…。




  前述曾提及成員小葵日本之行的分享,是團體中研究者印象深刻的發言之



一,就小葵個人對於這件事的詮釋是:「我是鳥飛到日本…,外婆曾到過明治



                 66
神宮,帶回鉛筆祝我考試順利,我到日本是要找外婆的足跡…」這樣一個追憶逝



者的旅程,不僅夾帶了一個自我探索的陰謀(因為是祕密籌備),事後也證明它



亦是一個啟蒙經驗之旅,而就小葵自己的解釋,促成這個啟蒙之旅成行的重要



原因,就是她要尋找外婆的足跡。




3.海蔘



△ (指牆上自己的畫)漩渦是風暴,最近心情沒有辦法平靜,拿照片那次,進入



狀況最深的一次,前幾天學妹外公過世,…認知的事是假的,情緒是真的,即



便外公已過世15年,沒想到那次看到照片,情緒就震盪著,再一次回到15年前 ,



那天寄過來那張照片正好是我想要的。…




△ (分享生命線)二十幾年來,快樂的事總是記不太得,悲傷的事記得比較清楚 ,



仿佛是悲劇,我曾經上過的課有提到,觸動你的悲劇會一直在心中迴盪,留下




                  67
深刻印象。




   漩渦是海蔘常常會運用的意象,它似乎用以表徵他那無法平靜、而始終迴盪



不已的心情,即便他的外公已經過世了15年,但喪期似乎仍沒有終結,就連週



遭親友的亡故,到團體第六週舊照片的活動,都能觸動了他那心中的悲劇……。




二、Turner的「社會劇」(Social Drama)



   在做這個研究的時候,我常在想,到底是什麼原因,促使成員想參加這個



「悲傷藝術治療團體」 當然動機可能很多,但特別是像上述三個成員那樣,在
          ?



團體中,顯現較多情緒波動:或出走、或流淚、或低迴不已的那些喪親者,他們



的動機是什麼? 他們又為何認為這樣一個「治療團體」能夠回應他們的動機需求?



這些都是我很感興趣的問題,而在 8 次團體的貼身觀察,還有許多與 Leader 與



Co-leader 私下的探討,我發現英國人類學家特納(Victor Turner, 1920-1983)




                          68
的說法較可能深入地分析了整件事情,為什麼呢? 首先,特納承繼了英國曼徹



斯特學派的新功能論人類學,他長期研究社會中的儀式與劇場研究,並且致力



從儀式與劇場研究中獲得對於人類經驗的全面呈現。他早期在研究非洲恩丹布



(Ndambu)社會時,使用了「社會劇」(Social Drama)的概念描述恩單布社會



「社會衝突」的產生,及如何以儀式方式解決衝突,而此一「社會劇」可說是將儀



式、戲劇、劇場的象徵意義與社會之間關係的重要模型。




特納主張,在一場社會劇的進行過程中,共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



(一)危機的出現(Breach),



(二)衝突(Crisis),



(三)常以儀式方式處理的衝突的解決過程(Redressive Process)



(四)分裂(Recognition of Irreparable Schism)或和解(Reintegration)



兩種不同的結果產生。



                            69
所謂的危機的出現的階段,是指社會中某個人或某個次團體有計畫地破壞



了社會的規則或是公共的機制(在個體心理,指的可能是某件事破壞了內在的規



律或情緒的平靜)。而到了衝突階段,則是由原本的少部分人的破壞行為,成為



兩個區域,與黨派之間的衝突,而原本被隱藏的衝突特質,野心等,也在這個



時刻不斷的從壓抑中浮現。這個從危機到衝突的過程不僅在社會中發生,也在個



體的心理發生,而社會與心理又是緊密聯動的,所以,我認為成員會選擇參加



「治療團體」,一定是他們在自己身上覺察到了或多或少、某種程度上的「危機」,



而此危機又造成了或形於外、或隱於內的衝突,而使得他們不得不採取某些行動,



例如像是參加某個「治療團體 。
             」 具體地說,對小綠而言,危機可能在於「逐漸 模



糊的爺爺」,而為什麼爺爺的形象對她來說那麼重要? 這個問題,在我回顧了



團體的紀錄後,有了初步的答案,就在團體第六次舊照片的活動中,Leader 與



小綠有了如下的對話:



                  70
△Leader: [今天是]第六次團體,上次團體回去有沒有想到什麼,發現、覺察到


什麼,想跟這個團體成員分享的。



小綠: 塗鴉的過程有一種快失控的感覺,很奇怪。



Leader: 失控是怎樣?



小綠: 想跟小強一樣狂塗亂抹。[小強上周塗鴉時,畫面塗了整片黑]



Leader: 怕擔心自己失控, (問成員) 有沒有人怕情緒一來就失控,在團體就不


太敢說,壓抑下來。



小白: 擔心別人失控,會想說現在怎麼辦、怎麼處理。



小綠: 平常很少做這種事[塗鴉],比較擔心停不下來。




  在小綠談論舊照片的故事時,Leader 和小綠有如下對話:




Leader: 爺爺的精神對妳有什麼影響?

                    71
小綠: 每次看到他都是慷慨激昂的樣子…,使命感吧,大家說他是 XX 界的園

丁,……,我爺爺從來不會 A 東西,很清廉、做人很正直…。(為避免可能洩露個

案身份 ,用 XX 界代替小綠爺爺的工作領域)



  由上述對話可以發現,總是慷慨激昂的爺爺對小綠來說,是和她認為的一



些正面特質,如使命感、清廉、正直聯繫起來的,所以小綠才曾經過,爺爺是她



的精神導師,影響她最重要的一個人,這或許就是為什麼小綠覺得不可以忘掉



爺爺的原因。而另外從 Leader 與小綠的對話中,我們也可以發現,小綠有試圖



壓抑她某些內在的情緒,因為她害怕失控的感覺。至於這種內在的衝突,是否能



延伸解釋到她參與此次團體的動機,也就暫且不得而知了。




話說回來,到了衝突的解決過程時,通常會採取三種不同的解決途徑:



(一)採用政治途徑,(二)採用司法途徑以及(三)採用儀式途徑。




  雖然這三種解決途徑在方法上是不同的,司法途徑會強調原因與證據,而



                    72
儀式途徑則是強調道德,包括使用巫術,禁忌,祖靈的權威等等,但是同樣



都是社會對於危機,衝突的處理行動。如果處理行動成功,在第四階段時變會處



於重整階段,如果處理行動失敗,則會繼續重回之前危機,衝突的局面。



  成員參加 8 次藝術治療團體的活動,可能接近於「儀式途徑」的危機處理形



式。至於儀式途徑中強調道德的部份,可以在某些成員身上較明顯的看出,例如,



海蔘認為不應該忘掉外公對他的好,而在每次回憶外公時都會有激動的情緒。



小綠也從寫信給爺爺的方式中,找到了她與爺爺聯結的途徑,她不再害怕爺爺



像消失的大樹中從她的記憶中被遺忘。



  另外,在紫衣與大布身上,由於她們與爺爺(過世的親人)不親,她們會懷



疑、害怕自己對過世親人的反應,似乎不符合一般的道德要求,但在8次團體後,



正如紫衣的分享中提到的:「親人死去,對每個人的意義不一樣,每一次分離



都是難過悲傷,不會不敢回憶。」成員們或多或少從治療團體中獲得了與過世 親



人的和解,或者治療團體也促發了她們重新自我整合的歷程。

                 73
特納特別強調在社會劇的第三個過程—解決過程,特別是以儀式方式進行



的解決過程—具有所謂的中介特性(liminal features),也就是說,解決過程



也是一個中介階段,是一個過渡的,不明的階段。而中介階段也分成三個段落:



(一)分裂(Separation),



(二)中介(liminal),



(三)整合(reaggregation),在儀式上也便是一個「通過」的階段,特納曾經以恩丹



布社會的成人禮為例,「這些通過成年裏的男子是別人看不出,也無法是別的一



群人,而非個人。他們是處於模稜兩可,似是而非,不三不四的不明狀態中,既



不是小孩又還不是大人 」
          。



   而若是要能夠從分裂走向最後的整合,則必須透過中介狀態的重重試驗。



中介狀態與布留爾(Lucién Lévy-Brühl)6 認為在成年禮當中存在的「易感狀態」



是相同的,布留爾說: …「成年禮」儀式的目的是要使個人成為『完全的』人,使



他能夠執行部族的合法成員的一切職能,使他完成作為一個活人的過程,如同

                      74
結束喪期的終結儀式使死人成為『完全的』死人一樣。(Lévy-Brühl,350)



  綜而觀之,「為何成員選擇參加悲傷藝術治療團體」而又願意走完這 8 次的



歷程? 我想關於這個問題的詮釋,當然牽涉到很多細節,但如果要從文化或人



類學的角度出發,我想可以解釋為:藝術治療所具有的中介儀式特性(照透納的



說法),以及它對易感狀態的經營(照布留爾的說法),比起透過其他的途徑,更



能夠吸引成員吧!




三、易感狀態



  如果我們再回到人類學中關於成年禮中「易感狀態」的研究,我們會發現,



新行成年禮的人與他們在這以前一起生活的婦女與兒童隔離開…他們必須消極



的服從強迫他們做的一切事,必須毫無怨言的忍受任何痛苦。考驗是長久而嚴酷



的,有時簡直就是真正的受刑。(Lévy-Brühl,351)



  儀式中「易感狀態」的促發,如果聯結到治療團體的活動進行過程中,「易感



                      75
狀態」或許可以被視為「暖身活動」的主要目的。例如:



4/2生命線繪製之前的活動,Leader帶領成員進行生命歷程的冥想;4/23在成員



寫信給逝者之前,是先分享關於逝者的舊照片;4/30製作沙畫曼陀羅,Leader也



是先讓成員觀看三段影片以觸發他們進入某種Leader所想要營造的氛圍,或者



讓成員處於一種「易感狀態」中,使得在她們身上的危機、衝突或者分裂,能夠被



聚焦、放大、甚至激化,而以利後續活動中,成員能有更深入的覺察。



  長遠來看,從參與此次團體的成員年紀與他們目前面臨的處境看來,都近



於「成年」的階段,如果「成年禮」儀式的目的是要使個人成為「完全的人」,



那麼她們現在經歷的種種生離死別、與離開親人的長久隔離,或許是「從分裂走



向整合」的關鍵。對於小綠、小葵、海蔘等成員來說,在還沒參加治療團體前,她



們與過世親人或許是處在一種「隔離 分裂」
                」
                、
                「   狀態的,這種痛苦而長久的考驗 ,



可能以逃避、壓抑…等等的方式被回應。



  這在些在我看來屬於成年禮的考驗被投射、激化…反應到現實生活中,再加

                    76
上她們所處的      (
      「中介狀態」 畢業、轉系、思考人生未來的方向、與家庭成員的關



係…)裡各種混亂、失序的局面,讓她們進入了特別「易感」的狀況。



   關於「成年禮」的研究中,我們可以發現,這些儀式的次要動機,無疑是想



查明新行成年禮的人的勇敢與耐性,看他們是不是能夠忍受痛苦與保守秘密。



然而,他們所遵循的主要目的則是完全不依賴他們的意志力的神秘效果:最重



要的是在新行成年禮的人與神秘的實在之間建立互滲,這些神秘的實在就是社



會集體的本質,圖騰,神話祖先或人的祖先,是通過這個互滲來給執行成年禮



的人「新的靈魂 。
       」 …為了實現所希望的互滲,必須引導新行成年禮的人進入 特



別易感的狀況。



   這個易感狀態主要存在於由疲勞,疼痛,困苦所引起的一種類似人格和意



識的喪失的狀態中。—簡言之,存在於一種其後將有新生的假死中。(Lévy-Brühl,



352)




                    77
歸納布留爾(Lévy-Brühl)所說可知,儀式過程的特色,便是以下幾點,分



別是



(一)巫師。



(二)漫長而苦難的隔離與考驗過程。



(三)死而復生。




  也就是說,儀式(如成年禮)中對於「易感狀態」的促發是否成功,關係到參



與儀式者(如新行成年禮的人)是否能「死而復生」,因此「易感狀態」必須是一漫



長而苦難的隔離與考驗過程,同樣的,藝術治療活動,也可能近似於一衝突、分



裂,甚至是死亡狀態的模擬,而為著其後將有新生、為著其後從衝突走向和解



(無論是自己與自己的和解,例如對自己釋懷;還是自己與社會的和解,例如對



社會規範和道德要求有新的看法)、從分裂走向整合。



  具體的說,我認為Leader在最後一次的團體中提到,希望成員繼續完成




                    78
「未來的生命線」這件事是意味深長的,因為,固然從儀式的角度,治療團體



的目的之一,可能是為了透過經營「中介領域」或促發「易感狀態」來達到喪親經



驗所引發的危機衝突能獲得和解,或者由喪親經驗所導致的分裂能得到整合,



但無論治療團體的這個目的是否達到,這個和解與整合的歷程必須繼續。從人類



學的角度,我以為透納的洞見在於延伸了布留爾對「易感狀態」的觀察,而更加



地強調自我衝突與分裂的個人面向與社會面向的互動關係,因此這個和解與整



合的歷程,在透納看來,成了不同的兩種認同計劃,怎麼說呢?




以海蔘在團體結束時所提到馬拉松意象為例(他說他參加了很多治療團體,所以



他形容自己是在進行一場治療團體的馬拉松):




  對有的人(A)來說,參加馬拉松比賽,關注的是社會特性的缺乏,馬拉松被



視為一種人格的考驗,「克服考驗」就是展現如恆心毅力與獨立自主等高尚價值,




                 79
這不但把自己與其他人區別開來,同時也確保受尊敬的社會秩序位置。這裡,A



的參賽決定是地位強化儀式,也是一種社會認同計劃。




  反之,就某些人(B)而言,馬拉松是擺脫日常工作壓力的出口,是暫且放下



工作負擔的條件,這裡,B 的參賽決定是試圖擺脫社會位階桎梏的地位轉化儀



式,也是一種個人認同計劃,透過參與馬拉松這種共同體性,以釋放出自我的



年輕活力。




據此,我也將成員參與治療團體的動機、目的大致分為以下兩種:(詳見下表)



(一)社會認同計劃(榮譽歷程型):小綠、小葵、海蔘




(二)個人認同計劃(學習型):小白、紫衣、大布、小強、飯糰




  大部份的成員其實是兩者皆而有之,我只是就成員於團體中主要顯現的特



                 80
質做一個概略的分類。對於(一)型的人來說,她們自我敘事的結構呈現出:透過



一套榮譽歷程(理論、馬拉松、旅行)建構出道德價值(重感情、自助、勇氣…),



並且給主角人生以社會上的重要意義。



  對於(二)型的人來說,她們自我敘事的結構呈現出:透過遠離著正常社會



結構的共同體的異常親密性,來釋放出自我否定的表現層面(玩耍、抒發、充電),



一方面顛覆了習以為常的生活模式,另一方面則開發出新的意義模式。



小白: 好可惜想要玩沙。



小強: 想要補課。



紫衣: 希望在團體,人覺得寧靜、[可以]抒發,可以在這邊充電。




  綜而觀之,對 A 團體而言,團體的名稱是「悲傷藝術治療團體」,針對成員



所面臨的喪親議題,成員又是如反應的呢? 就成員在每一次團體後所匿名填寫



的「活動回饋表」指出,當問到:「請回想當初參與團體的動機和期待,本團體符



                  81
合我的期待嗎?」




  有成員回答:是的,本團體符合我的期待。雖然團體主題相當重,但讓我



再次正視心中的悲慟。但也有成員回覆:無法深入引導我面對更深的恐懼或悲



傷。可見即使成員經歷了相同的團體、體驗了藝術治療活動,在她們身上所經歷



的影響和覺察都各有不同。在問到:「對於這 8 次的團體,我的建議是(活動內容



時間、次數、帶領員…等)…」,有成員提到:一段藝術治療旅程的結束,這過程



中勾起了不少回憶,把回憶帶到團體中去處理淡化,團體結束後又回歸日常生



活。顯然團體中也有成員意識到治療過程中的「過渡」意義,以及在通過儀式後



「回歸」日常生活的重要性。總之,無論是「社會認同計劃」 「個人認同計劃」
                           或是       只



是詮釋成員在團體中不同反應的一種可以而已,這並不是說,只能從這一種角



度去觀察。




                  82
五、象徵符號與圖騰




  若要提到藝術治療這種衝突解決途徑的特殊性,我們很容易觀察到,它是



透過一種象徵符號與圖騰的方式在進行。例如,小綠用「樹」來代表她的爺爺,小



葵用「鳥」來代表自己,海蔘用「漩渦」來代表不平靜的心…。這些象徵符號除了呈



現在成員畫中,亦顯露在團體中很多不同的面向,而我們可以如何看待這些在



團體中經常出現的象徵符號與圖騰呢? 透納(Turner)就曾提出三種考察儀式象



徵符號結構和特點的途徑(1)外在形式和可觀察到的特點;(2)儀式專家或者



普通人提供的解釋;(3)由人類學家挖掘出來的、有深遠意義的語境



(Turner, 2006 :20- 23) 。由此,揭示了儀式象徵符號的三個基本特點:濃縮、支



配性象徵符號與其不同所指的統一、意義的兩極性(Turner, 2006 :27 - 32) 。



其中「意義的兩極性」 感覺極「理念極
          「
          (   」
              、              」 對象徵主義人類學研究價值甚大
                              )



(Turner, 2006 :28) 。雖然 Turner 不曾在此言明,但顯然,二者的互動從理念上




                        83
深刻地闡明了儀式象徵在「具體、微觀事物」 「抽象、
                    與    宏大規範」的結合過程中的



「表達」功用,扯開了儀式象徵理論的一角。而關於工具性象徵符號與支配性象



徵符號的區分(前者是社會、文化結構中相對固定的點,後者是為達到儀式所要



表達目的的途徑) ,更是將前述互動過程的複雜性展示開來。以這次團體的「沙



畫曼陀羅」為例,可能有以下的象徵符號:




象徵符號   曼陀羅       海蔘    小綠   小葵




「感覺極」/ 曼陀羅、壇城    漩渦    彩虹   月亮




具體/




微觀事物

「理念極」/ 宇宙、本質、    淨化、 繽紛、    溫暖、沒有壓力




抽象/    精髓、了悟、    循環    生命力、有結




                  84
宏大規範     自我人格的核心(榮格)             果




   於是,我們可以如此理解:抽象涵義與具體事物流轉之關鍵在於使潛



在、先驗的抽象涵義被物理化、變得可感觀,即「使之可見」 對儀式象徵體系、
                           。



道德以及社會結構進行了闡釋及關係梳理後,Turner 指出,「恩登布人儀式象



徵符號使用過程……使不能直接被感覺到的信仰、觀念、價值、情感和精神氣



質變得可見、可聽、可觸摸……並能為有意圖的公眾行動所利用 」(Turner,



2006 :48 - 49) 。這一點對理解儀式象徵意義至關重要,在隨後若干儀式化處理



社會問題的過程中被反復證實(Turner, 2006 :54 -55 、102 - 104、187 -



188 、203、361、393 - 395) 。以上這些運用象徵符號的特點,雖不見得能被個案



成員意識到,但卻可能被不知不覺得表現在他們的作品與談話中。以下是某些團

                           85
體成員的作品,對於觀看這些作品,研究者主要都是依照他們在團體中的發言



加以佐證,而非以研究者主觀的角度出發加以解釋:




海蔘(漩渦)




小綠(彩虹)




                86
小葵(月亮)




         87
第二節 悲傷藝術治療團體的背後


                            16
       象徵人類學者家 Victor Turner (1920-1983)在他關於儀式的研究中,他認為



儀式過程可生產必要的社會轉換(如:儀式中某人角色的轉換),以解決社會中



的矛盾並使行動者與社會規範能夠結合。這個概念的應用最為人熟知的就是



Turner 將 Van Gennep(1909)提出的「通過儀式」 (rite of passage)中的過渡



(liminality)階段做為主要研究範疇,以及討論在儀式過程中出現的 communitas



狀態。



       為什麼要用「儀式」的角度來詮釋「沙畫曼陀羅」 「藝術治療活動」
                             與        呢?儘管



「儀式」一詞的解釋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此處「儀式」的意義著重在它的過渡與



轉換功能。因為親人的離開對大部份的人來說,都帶來或多或少的衝擊與角色身



份轉換的過渡階段,而「藝術治療」某部份的功能即在於儀式化這個過渡階

16
     象徵人類學(symbolic anthropology)或是象徵與詮釋人類學(symbolic and interpretive
anthropology)大約源至 60 年代,它強調社會成員共用一套符號與意義的體系,此體系稱之
為「文化」;象徵人類學者著重在「體系」的概念研究,由於社會成員在某種程度上必須相互
連結與共用,而符號化、象徵化則為傳遞對思想與行動的意義,即用來界定文化的方式,賦
予「意義」之過程。主要有三位代表學者:Clifford Geertz(1926-2006)、David Schneider 和
Victor Turner(1920-1983)。
                                      88
段。



  所謂的「過渡」即是處在一種曖昧不明的狀態。在這個階段的人規避或滑出



(slip)在文化空間中一般的身分定位與階級的分類網絡(Turner 1969: 95)。也就是



說,在這裡,原本的社會身分消失,性別是模糊不明的,而同屬此階段的人之



間沒有階級劃分,大家都是平等的同伴關係。而 Turner 特別用拉丁文中的



communitas(社群)來表達這種社會關係的型態,然而,這裡意指的社群之意



義與英文的 community 指的「共同的生活區域」有所區別(Turner 1969: 96)。



基本上來說,Turner 認為的象徵會在儀式過程中一一展現。在過渡階段時會將所



有象徵具象化,用以表明各種地位;最常會出現死亡或是與出生相關過程的意



象(Turner 1969: 107)。這意味著,過了這個階段舊有的身份將死去,接著將重獲



新生。




一、 Victor Turner 的「社會劇」理論與認同理論



                         89
Turner 從「通過儀式」的觀點來探討敘事舞臺上的主體認同建構過程。他強調,



說故事在主體建構上的重要性就在於敘事使主體得以進行意義的「分離」 「回歸」
                                與



過程,亦即牽涉到「違犯→危機→矯正」的儀式表演(Turner,1982)。



象徵人類學者 Victor Turner(1969)的主要研究議題,就是認同「計劃與正常社會



生活」 「距離 。
   的   」 他探究「管制著認同轉換的儀式實踐」,指出這些「通過儀式」通



常促使參與者遠離正常時空,進入到一種「中介空間」 (liminal sphere,或譯



「門檻空間」),這是一轉換地點,暫停正常的行為期許,使參與者得以扮演新



的角色。也就是說,門檻空間是自我敘事的言者與主角可以擺脫「舊我」而重新



獲得「新我」的身分轉換空間。



  若從「門檻空間」的角度觀之,在 4/2 的生命歷程冥想(生命線)、4/16 的智慧



老人畫、4/23 的成員以逝者的角色去看成員寫給自己的一封信,並回信…等等的



活動,成員都是被帶領進入到一種遠離正常時空、扮演新角色的「門檻空間」。




                      90
據此,自我認同建構所需要的基本空間,不是公共/集體領域或私人/個體



領域等框框,而是遠離正常社會秩序的「門檻」領域。在此,兩種通過儀禮分別對



應到 Harre 的兩種認同計劃(見 Murray,1989):「地位強化」(status elevation)之



於社會認同計劃,關注我們在結構上的高尚位置;「地位轉化」(status reversal)



之於個人認同計劃,關注結構中自我否定的表現因素。這是因為個人認同與社



會認同計劃所共用的地方,就是在自我感的發展歷程中主體需要對社會秩序保


                                                     17
持一段「距離」的重要性,例如當有人面臨中年危機時所採取的「旅行」 。




那麼,自我敘事如何牽涉到這些「通過儀式」 (rite of passage)呢?




      這就牽涉到 Turner(1980)所說的「社會劇」的敘事表演:言者與主角的認同



轉換就呈現在所謂
       「違犯 危機」 「矯正
          」
          、
          「   與                    」的轉移結構上;轉過來說,這些轉



移結構正是建構出個人主體性的基礎,也是我們可以發現自我理解的模式。

17
     雖然小葵未屆中年,但或許可以用「地位轉化」(status reversal)的角度來看她在「3/26 力量
日記本」那次團體中提到的「日本之行 。
                 」
                              91
首先,「違犯—危機階段」(breach-crisis phase)指的是,自我敘事首先描寫在公



共領域裡有意無意地違犯社會文化常規的事件/現象,例如侵犯了道德理念、風



俗禮儀等傳統規範。這些違犯事件就被視為危及正常秩序的潛在的或實際的亂源,



引發出個體的危機意識。



  所謂「個體的危機意識」對於某些團體成員來說,是她們之所以參加這個「悲



傷藝術治療團體」的原因之一,例如:




  1.紫衣覺得自己在爺爺於加護病房彌留之際的反應,有些自我懷疑,她認

  為自己情緒表現好像不符合一般社會文化常規的要求。




  2.小綠沒有見到爺爺最後一面,後來甚至對爺爺的後事有些逃避心態。




  其次,「矯正階段」(redress phase)是指,為了有效阻止這些危機像傳染病一



樣擴散蔓延,個體透過一套矯正措施,試圖重新整頓受損的身心傷口。也就是說,



不但努力維護、建構個體與生活世界體系的和平秩序,而且企圖重新調整社會道



                      92
德秩序。 「治療儀式」
    這種     可視為自我想復原正常秩序而發動的防禦機制,呈現出



按照既有社會的目的理念而設定出社會成員的行動與關係的秩序恢復過程。




  1.小白曾有過的自閉經驗、自殺念頭,促成了她後來會唸心輔系的一部份理

  由。




  2.海蔘會成為心諮中心的志工、會參與那麼多的團體(就他自己的分享),表

  面上或許是因為大五可以自由運用的時間變多,為了避免無所事事、胡思亂

  想的狀況擴爾蔓延,才參加各式各樣的活動;但從「通過儀式」的角度,他

  何嘗不是處在一「矯正階段」,姑且不論他的「失落經驗」處在何種狀態,一

  個大五的學生,本身就處在一種曖昧不明的「過渡階段 。
                          」




  也就是說,失落經驗或一個人面對死亡、離別的態度雖然是這個團體的主要



議題,但它可能是成員面對所有「過渡經驗」(ex.大學畢業以後做什麼?)的縮影,



如果要更全面的理解失落經驗對一個人帶來的影響,或許也要處理個案在認同



轉換上的轉移結構。




                  93
四、藝術治療團體作為超渡(trans-gression)或轉轍器(switch)



  “gression”有「位移、移動(在一定的軌道上)」的意思,例如“pro-gression是前



進、re-gression是退後。社會秩序、既定規範,本來就得依照一定的軌道行進。但



參加團體的成員就是因為親人的離開或其他因素而致使她們或多或少處在一種



曖昧不明、混亂不清的過渡狀態,也許就像火車行經 隧道 一般,有了或長或短



的一段暗無天日的光景,或者像火車換軌一樣會有短暫的顛簸。一般人在過渡



狀態下如果沒有準備好或者適應不良,可能會有“di-gression(脫軌)或“retro-



gression(倒退)的情況產生。




            可以如何看待藝術治療團體的功能?



  雖然“trans-gression引申有「越軌、違反」的意義在,但就字面意義的解讀,



有超越(trans-)原先行進軌道(gression)的意含,而當軌道行經過渡狀態,必須



「切換軌道」時,此時決定是否「換軌良好」要看有沒有運作良好的「轉轍器」。



                       94
但是這是在一「有路可走」
             、
             「有軌可換」的狀況下,如果確實「此 路(軌)不通」,



停滯不前,畢竟不是長久之計(這不是說要去否定這個過渡狀態);再走下去,



則可能有翻覆之虞,所以必須超渡,才能帶領我們離開這個過渡狀態。



  如果我們不考慮宗教或民俗上的意含,而就字面上的解讀,超渡可以解釋



成「超越過渡狀態」,如此一來“trans-gression不失為「超渡」一詞的良好翻譯



以「砂遊曼陀羅」這個活動為例,儘管它可能有很多其他的意含,但我認為在象



徵作用上是帶有「超渡」意味的,因為無論曼陀羅的世界曾經是多麼五彩斑斕,



它終有歸於塵土的一日,重要的是生命的過程,如果能對結果淡然處之,那麼



也就超渡了。



                    95
96
1201
1201
1201
1201
1201
1201
1201
1201
1201
1201
1201
1201
1201
1201
1201
1201
1201
1201
1201
1201
1201
1201
1201
1201

More Related Content

Similar to 1201

重建生命花園
重建生命花園重建生命花園
重建生命花園Joinit Joyit
 
心理學(包括諮商與輔導) 讀實力-2013高普考試.各類特考學儒
心理學(包括諮商與輔導) 讀實力-2013高普考試.各類特考學儒心理學(包括諮商與輔導) 讀實力-2013高普考試.各類特考學儒
心理學(包括諮商與輔導) 讀實力-2013高普考試.各類特考學儒TAAZE 讀冊生活
 
辯證行為治療在自殺防治的運用
辯證行為治療在自殺防治的運用辯證行為治療在自殺防治的運用
辯證行為治療在自殺防治的運用amperand Creative
 
香港六合彩
香港六合彩香港六合彩
香港六合彩mingyun
 
生死學-導言 生死學的概念與意涵
生死學-導言 生死學的概念與意涵生死學-導言 生死學的概念與意涵
生死學-導言 生死學的概念與意涵TTeacherlearn
 
2017.11.26醫療與社會共舞?以「公醫時代」與個人就讀社會所的實踐為例
2017.11.26醫療與社會共舞?以「公醫時代」與個人就讀社會所的實踐為例2017.11.26醫療與社會共舞?以「公醫時代」與個人就讀社會所的實踐為例
2017.11.26醫療與社會共舞?以「公醫時代」與個人就讀社會所的實踐為例Ching-wen Lu
 
跨學門人社交流
跨學門人社交流跨學門人社交流
跨學門人社交流hfccchien 簡
 
精神科醫師的網路實踐
精神科醫師的網路實踐精神科醫師的網路實踐
精神科醫師的網路實踐潘 建志
 
行为疗法
行为疗法行为疗法
行为疗法sancoyh
 
第三單元人際歷程
第三單元人際歷程第三單元人際歷程
第三單元人際歷程TTeacherlearn
 
學程 Cf:文句與圖片加配樂
學程 Cf:文句與圖片加配樂學程 Cf:文句與圖片加配樂
學程 Cf:文句與圖片加配樂cbcs2005
 
佛光大學樂活生命文化 全版簡介
佛光大學樂活生命文化 全版簡介 佛光大學樂活生命文化 全版簡介
佛光大學樂活生命文化 全版簡介 fguiucs
 
10 03 21 生命的永續經營觀(台北道場)
10 03 21 生命的永續經營觀(台北道場)10 03 21 生命的永續經營觀(台北道場)
10 03 21 生命的永續經營觀(台北道場)Daphne Hsiao
 
自我生命故事探索牌卡繪本工作坊
自我生命故事探索牌卡繪本工作坊自我生命故事探索牌卡繪本工作坊
自我生命故事探索牌卡繪本工作坊Eric Hu
 
第一單元生命意義
第一單元生命意義第一單元生命意義
第一單元生命意義TTeacherlearn
 
人人都可以透過【訊息下載】療癒自己
人人都可以透過【訊息下載】療癒自己人人都可以透過【訊息下載】療癒自己
人人都可以透過【訊息下載】療癒自己國翰 王
 
《蓮花海》(24) 生命的終極關愛-臨終關顧系列 (1)-移喜泰賢金剛上師及啤嗎哈尊金剛上師
《蓮花海》(24) 生命的終極關愛-臨終關顧系列 (1)-移喜泰賢金剛上師及啤嗎哈尊金剛上師《蓮花海》(24) 生命的終極關愛-臨終關顧系列 (1)-移喜泰賢金剛上師及啤嗎哈尊金剛上師
《蓮花海》(24) 生命的終極關愛-臨終關顧系列 (1)-移喜泰賢金剛上師及啤嗎哈尊金剛上師DudjomBuddhistAssociation
 
面對癌症病人之心理與靈性需求 林梅鳳
面對癌症病人之心理與靈性需求 林梅鳳面對癌症病人之心理與靈性需求 林梅鳳
面對癌症病人之心理與靈性需求 林梅鳳Kit Leong
 

Similar to 1201 (20)

402516475577213cd38990
402516475577213cd38990402516475577213cd38990
402516475577213cd38990
 
重建生命花園
重建生命花園重建生命花園
重建生命花園
 
心理學(包括諮商與輔導) 讀實力-2013高普考試.各類特考學儒
心理學(包括諮商與輔導) 讀實力-2013高普考試.各類特考學儒心理學(包括諮商與輔導) 讀實力-2013高普考試.各類特考學儒
心理學(包括諮商與輔導) 讀實力-2013高普考試.各類特考學儒
 
辯證行為治療在自殺防治的運用
辯證行為治療在自殺防治的運用辯證行為治療在自殺防治的運用
辯證行為治療在自殺防治的運用
 
香港六合彩
香港六合彩香港六合彩
香港六合彩
 
生死學-導言 生死學的概念與意涵
生死學-導言 生死學的概念與意涵生死學-導言 生死學的概念與意涵
生死學-導言 生死學的概念與意涵
 
2017.11.26醫療與社會共舞?以「公醫時代」與個人就讀社會所的實踐為例
2017.11.26醫療與社會共舞?以「公醫時代」與個人就讀社會所的實踐為例2017.11.26醫療與社會共舞?以「公醫時代」與個人就讀社會所的實踐為例
2017.11.26醫療與社會共舞?以「公醫時代」與個人就讀社會所的實踐為例
 
跨學門人社交流
跨學門人社交流跨學門人社交流
跨學門人社交流
 
精神科醫師的網路實踐
精神科醫師的網路實踐精神科醫師的網路實踐
精神科醫師的網路實踐
 
行为疗法
行为疗法行为疗法
行为疗法
 
第三單元人際歷程
第三單元人際歷程第三單元人際歷程
第三單元人際歷程
 
學程 Cf:文句與圖片加配樂
學程 Cf:文句與圖片加配樂學程 Cf:文句與圖片加配樂
學程 Cf:文句與圖片加配樂
 
佛光大學樂活生命文化 全版簡介
佛光大學樂活生命文化 全版簡介 佛光大學樂活生命文化 全版簡介
佛光大學樂活生命文化 全版簡介
 
兒童音樂治療
兒童音樂治療兒童音樂治療
兒童音樂治療
 
10 03 21 生命的永續經營觀(台北道場)
10 03 21 生命的永續經營觀(台北道場)10 03 21 生命的永續經營觀(台北道場)
10 03 21 生命的永續經營觀(台北道場)
 
自我生命故事探索牌卡繪本工作坊
自我生命故事探索牌卡繪本工作坊自我生命故事探索牌卡繪本工作坊
自我生命故事探索牌卡繪本工作坊
 
第一單元生命意義
第一單元生命意義第一單元生命意義
第一單元生命意義
 
人人都可以透過【訊息下載】療癒自己
人人都可以透過【訊息下載】療癒自己人人都可以透過【訊息下載】療癒自己
人人都可以透過【訊息下載】療癒自己
 
《蓮花海》(24) 生命的終極關愛-臨終關顧系列 (1)-移喜泰賢金剛上師及啤嗎哈尊金剛上師
《蓮花海》(24) 生命的終極關愛-臨終關顧系列 (1)-移喜泰賢金剛上師及啤嗎哈尊金剛上師《蓮花海》(24) 生命的終極關愛-臨終關顧系列 (1)-移喜泰賢金剛上師及啤嗎哈尊金剛上師
《蓮花海》(24) 生命的終極關愛-臨終關顧系列 (1)-移喜泰賢金剛上師及啤嗎哈尊金剛上師
 
面對癌症病人之心理與靈性需求 林梅鳳
面對癌症病人之心理與靈性需求 林梅鳳面對癌症病人之心理與靈性需求 林梅鳳
面對癌症病人之心理與靈性需求 林梅鳳
 

More from Bo Hong

三種communitas
三種communitas三種communitas
三種communitasBo Hong
 
藝療三階
藝療三階藝療三階
藝療三階Bo Hong
 
语文教学方法介绍
语文教学方法介绍语文教学方法介绍
语文教学方法介绍Bo Hong
 
语文教学方法介绍
语文教学方法介绍语文教学方法介绍
语文教学方法介绍Bo Hong
 
整體性教育communitas
整體性教育communitas整體性教育communitas
整體性教育communitasBo Hong
 
20080406101615689
2008040610161568920080406101615689
20080406101615689Bo Hong
 
1208大綱
1208大綱1208大綱
1208大綱Bo Hong
 
讀e Learning 台師大劉渼
讀e Learning 台師大劉渼讀e Learning 台師大劉渼
讀e Learning 台師大劉渼Bo Hong
 
1215論文
1215論文1215論文
1215論文Bo Hong
 
4c過度儀式與社群
4c過度儀式與社群4c過度儀式與社群
4c過度儀式與社群Bo Hong
 
Right Brain Speed Reading
Right Brain Speed ReadingRight Brain Speed Reading
Right Brain Speed ReadingBo Hong
 
如果將藝術治療的過程做概略的區分
如果將藝術治療的過程做概略的區分如果將藝術治療的過程做概略的區分
如果將藝術治療的過程做概略的區分Bo Hong
 
阿瑪迪斯
阿瑪迪斯阿瑪迪斯
阿瑪迪斯Bo Hong
 
「世界圖像」(Weltbild)
「世界圖像」(Weltbild)「世界圖像」(Weltbild)
「世界圖像」(Weltbild)Bo Hong
 
1206大綱
1206大綱1206大綱
1206大綱Bo Hong
 
1206大綱
1206大綱1206大綱
1206大綱Bo Hong
 

More from Bo Hong (18)

三種communitas
三種communitas三種communitas
三種communitas
 
藝療三階
藝療三階藝療三階
藝療三階
 
语文教学方法介绍
语文教学方法介绍语文教学方法介绍
语文教学方法介绍
 
语文教学方法介绍
语文教学方法介绍语文教学方法介绍
语文教学方法介绍
 
整體性教育communitas
整體性教育communitas整體性教育communitas
整體性教育communitas
 
20080406101615689
2008040610161568920080406101615689
20080406101615689
 
1208大綱
1208大綱1208大綱
1208大綱
 
讀e Learning 台師大劉渼
讀e Learning 台師大劉渼讀e Learning 台師大劉渼
讀e Learning 台師大劉渼
 
1215論文
1215論文1215論文
1215論文
 
4c過度儀式與社群
4c過度儀式與社群4c過度儀式與社群
4c過度儀式與社群
 
Ch24
Ch24Ch24
Ch24
 
Right Brain Speed Reading
Right Brain Speed ReadingRight Brain Speed Reading
Right Brain Speed Reading
 
如果將藝術治療的過程做概略的區分
如果將藝術治療的過程做概略的區分如果將藝術治療的過程做概略的區分
如果將藝術治療的過程做概略的區分
 
阿瑪迪斯
阿瑪迪斯阿瑪迪斯
阿瑪迪斯
 
1020
10201020
1020
 
「世界圖像」(Weltbild)
「世界圖像」(Weltbild)「世界圖像」(Weltbild)
「世界圖像」(Weltbild)
 
1206大綱
1206大綱1206大綱
1206大綱
 
1206大綱
1206大綱1206大綱
1206大綱
 

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