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假後,空污再度來襲,究竟高雄及南部各地的空氣品質如何?民眾,特別是敏感與脆弱族群的健康人權是否得到保障?政府近年公布之空污改善情形的虛實究竟如何? 從法制面來看,台灣政府在2018年完成空污法修法,隨後啟動各項子法的修訂與施行,其中,固定污染源空污費費率該如何訂定在近日引發熱議,究竟費率如何計算才合理?修正幅度多大才足以引導業者減排?透過經濟手段足以改善空污嗎? 2012年,高雄在地組織地球公民基金會發起拍攝「高雄天空」一百天、倡議改革空污指標、高屏空污總量管制,並要求加嚴管制有害空氣污染物,凸顯公民監督持續促成政府改善空污。 值此氣候變遷加劇的時刻,追求淨零排放的減排減廢手段,也將深刻影響空氣污染的減緩與消除,當台灣政府與國際同步,提出2050年淨零排放的目標與戰略,淨零轉型減碳減排的過程,如何整合空污的治理與改善措施值得探究。 本論壇由地球公民基金會與國科會整合型研究計畫「探尋石化高雄的永續與公正轉型路徑—從知識到行動的整合型研究」合辦,邀請市民一起透過政府官員、學者與在地倡議者的觀點,關注完善空污治理的可能與挑戰。 講者:空氣品質保護及噪音管制處-蔡孟裕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