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una empresa de Scribd logo
1 de 6
尘浪:巴非特的失误
                              blogbuffett 转载
【 原创:尘浪 2005-03-26 12:14 来源: 投资之路 浏览/回复:2687/12】
摘自:1995 年致股东信
错误通常在做决策时就已经造成,不过我们只能将新鲜错误奖颁给那些很明显的愚蠢决策,照
这种标准,1994 年可算是竞争相当激烈的一年,在这里我必须特别指出以下大部分的错误都是
查理造成的,不过每当我这样说时,我的鼻子就会跟着开始变长。获得提名的有. . .
1993 年底,我将 1,000 万股资本城股份以每股 63 美元卖出,不幸的是到了 1994 年底,该公司
股价变成 85.25 美元,(我可以直接告诉各位我们损失了 2.225 亿美元的差价,如果你心痛到不
愿去算的话);而当我们在 1986 年以每股 17.25 美元买进该公司股份时,就曾经向各位报告,在
更早之前,也就是在 1978 年到 1980 年间,我就曾经以每股 4.3 美元卖掉该公司股份,并强调对
于个人这样的行为感到心痛,没想到现在我却又明知故犯,看起来我似乎应该要找个监护人来
好好监管一下。
更不幸的是,资本城一案只能得到银牌,金牌的得主要算是我在五年前就犯下的一项错误,但
直到 1994 年才爆发出来,那就是我们在美国航空 3.58 亿美元的特别股投资,去年九月,该公司
宣布停止发放特别股股息,早在 1990 年,我就很准确地形容这项交易属于非受迫性的失误,意
思是说,没有人强迫我投资,同时也没有人误导我,完全要归咎于我个人草率的分析,这项挫
败导因于我们过于自大的心态,不论如何,这是一项重大的错误。
在做这项投资之前,我竟然没有把注意力摆在一直为航空深深所苦、居高不下的成本问题之
上,在早年,高成本还不致构成重大的威胁,因为当时航空业受到法令的管制,航空业者可以
将成本反映在票价之上转嫁给消费者。
在法令松绑的初期,产业界并未立即反应此状况,主要是由于低成本的业者规模尚小,所以大
部分高成本的主要业者仍然勉力维持现行的票价结构,不过随着时间慢慢地发酵,在长久以来
隐而未见的问题逐渐浮现的同时,旧有业者完全无竞争力的高成本结构却早已积重难返。
随着低成本营运业者座位容量的大幅扩增,超低的票价迫使那些高成本的老牌航空公司也不得
不跟进,然而额外资金的挹注(也包含我们在美国航空的那笔投资),延迟这些老牌航空公司发
现这项问题的时机,然而终究到最后,基本的经济法则还是战胜一切,在一个没有管制的商品
制式化产业,一家公司不是降低成本增加竞争力,就是被迫倒闭关门,这道理对于身为公司负
责人的我,可说是再清楚也不过了,但是我竟然疏忽了。
美国航空的总裁-Seth Schofield 一直致力于改正该公司长久以来的成本结构问题,不过到目前为
止,仍然力有未殆,一部份的原因在于,他所面对的是一个不断变动的目标,因为部份航空业
者幸运地取得劳资双方的协议,另一些业者则受惠于破产法令的保护,可以有一个全新出发的
成本,(就像是西南航空的总裁-Herb Kelleher 所说的破产法对于航空业者来说,就好像是得到
了一次健康的 spa),此外,对于哪些在合约上受到保护得以获得高于市场水准薪资的劳工来
说,只要他们发现自己的薪资支票仍能按时兑现,就会全力地抵制减薪的提议。
尽管面临目前的困境,美国航空还是有可能完成降低成本的任务,以维持长期继续生存的能
力,不过到目前为止,还很难确定一定能够成功。
因此,在 1994 年底,我们将美国航空账面的投资金额调降为 8,950 万美元,当初一美元的投资
等于仅剩下 25 美分的价值,这样的举动反应出将来我们的特别股有可能完全或大部分地恢复其
价值,但同时也有可能到后来变得一文不值,不论最后的结果为何,我们必须谨记一项投资的
基本原则,那就是你不一定要靠那些已失去的赚回来。
本次打销美国航空投资价值的会计影响有点复杂,根据一般公认会计原则的规定,保险公司在
资产负债表上必须将它们的投资以市价列示,因此截至去年第三季止,我们在美国航空投资的
账面价值是 8,950 万美元,大概只有原始成本 3.58 亿美元的 25%,换句话说,在当时我们的净
值就已反应了这项调整。
不过到了第四季,我们认为这种下跌的情况,套句会计的专有名词,并非属于暂时性的,所以
我们必须将这笔向下调整的金额反应在损益表之上,然而这个动作对于本公司的净值并不会再
造成任何的影响,因为早在第三季我们便已反应过了。
在即将召开的美国航空年度股东会中,查理跟我决定不再续任董事,当然要是 Seth 总裁觉得有
任何需要我们帮忙的地方,我们愿意提供任何咨询服务。
【 ・ 原创:尘浪 2005-03-26 12:31 】
摘自:1990 年致股东信-头 25 年所犯的错误(浓缩版)
套用 Robert Benchley 的名言:「要一只狗教小孩子忠诚、忍耐,并此能够滚三圈再在地上躺
好」,这就是经验传承的难处,不过不论如何,再犯下一错误之前,最好能够先反省一下以前
的那些错误,所以让我们花点时间回顾一下过去 25 年的经验。首先我所犯的第一个错误,当然
就是买下 Berkshire 纺织的控制权,虽然我很清楚纺织这个产业没什么前景,却因为它的价格实
在很便宜而受其所引诱,虽然在早期投资这样的股票确实让我获利颇丰,但在 1965 年投资
Berkshire 后,我就开始发现这终究不是个理想的投资模式。
如果你以很低的价格买进一家公司的股票,应该很容易有机会以不错的获利出脱了结,虽然长
期而言这家公司的经营结果可能很糟糕,我将这种投资方法称之为「烟屁股」投资法,在路边
随地可见的香烟头捡起来可能让你吸一口,解一解烟瘾,但对于隐君子来说,也不过是举手之
劳而已。
不过除非你是清算专家,否则买下这类公司实在是属于傻瓜行径,第一长期而言,原来看起来
划算的价格到最后可能一点都不值得,在经营艰困的企业中,通常一个问题才刚解决不久,另
外一个问题就又接踵而来,厨房里的蟑螂绝对不会只有你看到的那一只而已,第二先前的价差
优势很快地就会被企业不佳的绩效所侵蚀,例如你用 800 万美元买下一家清算价值达 1,000 万美
元的公司,若你能 马上把这家公司给处理掉,不管是出售或是清算都好,换算下来你的报酬可
能会很可观,但是若这家公司要花上你十年的时间才有办法把它给处理掉,而在这之 前你只能
拿回一点点可怜的股利的话,相信我时间虽然是好公司的朋友,但却是
烂公司最大的敌人。
或许你会认为这道理再简单不过了,不过我却必须经历惨痛的教训才真正的搞懂,在买下
Berkshire 不久之后,我又买了巴尔的摩百货公司、Hochschild Kohn 与一家叫多元零售公司(后
来与 Berkshire 合并),我以相当的折价幅度买下这些公司,经营的人也属一流,整个交易甚至
还有额外的利益,包含未实现的房地产增值利益与后进先出法的存货会计原则,我到底还漏掉
了什么? 还好三年之后,算我走狗运,能够以成本价左右的价格脱身,在跟 Hochschild Kohn 公
司结束关系之后,我只有一个感想,就像一首乡村歌曲的歌词所述的,「我的老婆跟我最要好
的朋友跑了,我是多么地怀念他!」
我可以给各位另外一个个人经验,以合理的价格买下一家好公司要比用便宜的价格买下一家普
通的公司来的好的多,像查理老早就明白这个道理,我的反应则比较慢,不过现在当我们投资
公司或股票时,我们不但选择最好的公司,同时这些公司还要有好的经理人。
从这里我们又学到了一课,好的马还要搭配好骑师才能有好成绩,像 Berkshire 纺织与
Hochschild, Kohn 也都有才能兼具的人在管理,很不幸的他们所面临的是流沙般的困境,若能将
这些人摆在体质更好的公司相信他们应该会有更好的成绩。
我曾说过好几次,当一个绩效卓著的经理人遇到一家恶名昭彰的企业,通常会是后者占上风,
但愿我再也没有那么多精力来创造新的例子,我以前的行为就像是 Mae West 曾说的�U「曾经
我是个白雪公主,不过如今我已不再清白。」
另外还学到一个教训,在经历 25 年企业管理与经营各种不同事业的岁月之后,查理跟我还是没
能学会如此去解决难题,不过我们倒学会如何去避免他们,在这点我们倒做的相当成功,我们
专挑那种一�盏牡屠福�而避免碰到七�盏奶�高。这项发现看起来似乎是不太公平,不管是
在经营企业或是投资通长坚持在容易又明显的好公司会比死守在有问题的公司要来的好,当然
有时困难的问题也有被解决的机会,像是我们刚开始在经营水牛城报纸一样,或是有时一家好
公司也会有暂时的难关,像是以前美国运通与 GEICO 都曾经一度发生状况,不过总的来说,我
们尽量做到回避妖龙,而不是冒险去屠龙。
我最意外的发现是企业一种看不到的巨大影响力,我们称之为"系统规范",在学校
时没有人告诉我这种规范的存在,而我也不是一开始进入商业世界就知道有这回事,我以为任
何正当、聪明有经验的经理人都会很自动的做这样的决策,但慢慢地我发现完全就不是这么一
回事,相反的理性的态度在系统规范的影响下都会慢慢地变质。
举例来说(1)就好像是受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所规范,任何一个组织机构都会抵抗对现有方向做任
何的改变(2)就像拥有会有工作来填满所有的时间,企业的计划或购并案永远有足够的理由将资
金耗尽(3)任何一个崇拜领导者的组织,不管有多离谱,他的追随者永远可以找到可以支持其理
论的投资评估分析报告(4)同业的举动,不管是做扩张、购并或是订定经理人待遇等都会在无意
间彼此模仿。  是组织的动力而非腐败或愚蠢,误导他们走上这些路子,也因为我忽略了
这种规律的力量,使我为这些所犯的错误付出高昂的代价,之后我便试图组织管理 Berkshire 尽
量让这种规律降低其影响程度,同时查理跟我也试着将我们的投资集中在对于这种问题有相当
警觉的公司之上。再犯下其它几个错误之后,我试着尽量只与我们所欣赏喜爱与信任的人往
来,就像是我之前曾提到的,这种原则本身不会保证你一定成功,二流的纺织工厂或是百货公
司不会只因为管理人员是那种你会想把女儿嫁给他的人就会成功的,然而公司的老板或是投资
人却可以因为与那些真正具有商业头脑的人打交道而获益良多,相反地我们不会希望跟那些不
具令人尊敬的特质为伍,不管他的公司有多吸引人都一样,我们永远不会靠着与坏人打交道而
成功。
其实有些更严重的错误大家根本就看不到,那是一些明明我很熟悉了解的股票或公司,但却因
故没有能完成投资,错失一些能力之外的大好机会当然没有罪,但是我却白白错过一些自动送
上门,应该把握却没有好好把握的好买卖,对于 Berkshire 的股东,当然包括我自己本身在内,
这种损失是难以估计的。
另外我们一贯保守财务政策可能也是一种错误,不过就我个人的看法却不认为如此,回想起
来,很明显的我们只要能够再多用一点财务杠杆操作(虽然较之他人还是很保守),就可以得到
远比现在每年平均 23.8%还要高的投资报酬率,即使是在 1965 年我们也可以百分之九十九地确
定高一点的财务杠杆绝对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但同时我们可能也会有百分之一的机会,不管是
从内部或是外部所引发令人异想不到的因素,使得我们负债比率提高到介于一时冲高到负债倒
闭之间。
我们一点都不会想要有那种 99 比 1 的可能性,以后也不会,一点挫败或是侮辱小小的可能性永
远没有办法可以用很有可能大捞一笔的大好机会来弥补,只要你的行为合理,你就一定能够得
到好的结果,在大部分的状况下,融资杠杆顶多只会让你移动的更快,查理跟我从来都不会着
急,我们享受过程更甚于结果,虽然我们也必须学会去承担后者。
我们希望 25 年后还能向各位报告 Berkshire 头 50 年所犯的错误,我想公元 2015 年的年报,大家
应该可以确定这一部份将占据更多的版面。
【 ・ 原创:jjx13 2005-03-27 09:31 】
只要你的行为合理,你就一定能够得到好的结果,在大部分的状况下,融资杠杆顶多只会让你
移动的更快,查理跟我从来都不会着急,我们享受过程更甚于结果,虽然我们也必须学会去承
担后者。
【 ・ 发布:jjx13 2005-04-08 08:37 】
看“股神”如何迎战丑闻 ――巴菲特会被斯皮策掀下马吗 《国际金融报》 (2005 年 04 月 08 日第
十八版)
前不久,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已经开始着手调查全球最大的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
(AIG),并由此牵出了巴菲特旗下伯克希尔集团所属通用再保险公司的违规交易。调查人员认
为,AIG 利用其从通用再保险公司购买的 5 亿美元再保险合约,不恰当地虚增了该季度及此后
一季度的准备金。双方的交易成为了虚报收入的工具,而这 5 亿美元的合约最后有无兑现仍旧
是个谜。
素有“股神”美誉的巴菲特,正因丑闻缠身而再度成为环球媒体关注的新闻人物。再过 3 天巴菲
特将被传唤以调查华尔街公司的不法行为而闻名的纽约州总检察长艾略特・斯皮策这次要将矛
头对准巴菲特了。
再过 3 天(4 月 11 日),巴菲特将就此事接受监管机构的问话。此前有媒体报道称,调查组有文
件和目击者证明在交易的初期,巴菲特就参与其中。不过,斯皮策称此次问话是调查取证工作
的必经环节,巴菲特是以证人的身份被传唤,而他本人并非这次调查的中心。对此,伯克希尔
公司已经发布了一份声明,称巴菲特对整个交易如何进行一无所知。他更不清楚,整个交易最
终被用于了非法目的。(本报实习生曹路编译报道)
再过 4 年巴菲特将成千亿富翁
沃伦・巴菲特戴过的帽子、用过的钱包曾在公益拍卖会上,拍到了 5 万美元和 21 万美元的高
价;即使是同巴菲特共进一次午餐的机会,也有人愿意竞价 2.5 万美元……从 20 世纪 80 年代
初,沃伦・巴菲特就成为极富传奇色彩的股市投资奇才,成为“奥马哈圣贤”、美国的“先
知”、“股神”,他在证券市场的一举一动,都成为华尔街关注的焦点。他成为许多商业人士争相
效仿的“明星”,他的书成为书店商业书籍的最大卖点,他成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商业人士。
巴菲特是个天生的“数字天才”,奉行价值投资理论,相信“放长线,钓大鱼”的长期投资,寻找
可靠的股票,尽可能便宜地买进,并长久保存,然后坐看它的价值一天天增长。巴菲特 11 岁买
进第一只股票;22 岁大学毕业时赚了第一个 1 万美元;35 岁巴菲特购得伯克希尔・哈撒韦的经
营权,正式成为千万富翁;51 岁进入亿万富翁的俱乐部;58 岁巴菲特个人资产突破了 10 亿美
元;到 1997 年 67 岁时,他在自己身价上又添上了第 10 个“0”;目前,巴菲特拥有个人财富 429
亿美元,是世界第二豪富。据预计,如果他能让旗下公司保持其历史平均的 22%的年收入增长
速度,到 2009 年巴菲特 80 岁的时候将可能成为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千亿富翁。(本报实习生苗
夏丽综合报道)
巴菲特如何卷进澳最大金融丑闻
3 月 30 日,AIG 发表声明,宣布推迟原定 3 月 31 日公布的 10-K 财务报表,以便使董事会和管
理层有更充分的时间审查账目。与此同时,在执掌 AIG 将近 40 年之后,美国保险业传奇人物
―――79 岁的莫里斯・格林伯格已相继辞去 CEO、董事长职务。其时,AIG 正受到纽约州总检
察长斯皮策、联邦检察官和美国证交会的三重调查,罪名是涉嫌非法利用金融再保险的手段虚
报收入。AIG 声明过去某些交易的惟一或主要目的是达到预期的财务结果―――它共列出了 8
处不当账目记录。而目前已知的错误和账目改动,可能使 AIG 净资产缩水约 17 亿美元,相当
于其 828.7 亿美元股东资产的 2%。
迫使 AIG“主动交代”上述“丑闻”的缘起,是 AIG 与通用再保险公司于 2000 年签订的合同引起了
监管者的怀疑。这份合同被怀疑是一份虚假的再保险合同,实质目的并非为了转移风险,而是
粉饰 AIG 公司财务状况的一种欺诈手段。
2000 年,格林伯格亲自导演了与通用再保险的这笔交易。当时,一些股东曾质疑 AIG 的准备金
是否充足。AIG 接受了通用再保险的 5 亿美元理赔金,用这 5 亿美元补充了自己的准备
金。AIG 为此交易向通用再保险付出了 500 万美元的佣金。由于缺乏风险转移的证据,上述交
易不应该被记作保险。因此,AIG 的财务记录上不该将此笔款项记为保费收入而充入准备金。
作出调整后,AIG 的准备金将减少 2.5 亿美元,负债额增加 2.45 亿美元。两个集团的总裁格林
伯格和巴菲特被怀疑是这笔秘密交易的幕后策划者。尽管目前巴菲特本人对违规操作的知情程
度尚不得而知,但通用再保险公司事件所涉及的几位主管却都是他的亲信,不管涉不涉及其本
人,巴菲特脸面上都没有光彩。
这样,一场调查“再保险”业务违规操作的旋风已从美国国际集团刮到了“股神”巴菲特旗下子公
司。和不久前退下美国国际集团舞台的格林伯格相比,巴菲特(或者是他的亲信们)这次受到
了更多的关注。澳大利亚监管部门认为,巴菲特的伯克希尔的子公司通用再保险公司很可能与
该国历史上最大的一件金融丑闻有关联。
此事要追溯到 1998 年,通用再保险公司和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子公司国家保险公司向 FAI 公司
出售再保险产品。并与其秘密商定 3 年内不得寻求保险赔偿,这在很大程度上弱化该产品转移
风险的功能,实际起到了短期贷款的作用,FAI 可将其亏损推迟至稍后的一个时期,而通用再
保险公司向 FAI 一次性支付了大笔“保险赔偿金”,使其账面收益看起来更有吸引力,之后澳大
利亚第二大保险商 HIH 公司以 3 亿澳元收购 FAI 公司,不久 HIH 发现,FAI 虚报了收益业绩。
到 2001 年时,HIH 公司终因无法消化收购后带来的不良资产而突然宣告破产。澳大利亚管理部
门从去年 10 月开始,禁止通用再保险公司的 6 位主管在该国从事保险业活动。尽管巴菲特是在
上述交易发生之后,才出资 176 亿美元把通用再保险公司收归旗下的。但类似的“再保险”业务
在 2000 年重演,我们不得不重新怀疑巴菲特在 1998 年的事件中的“清白”,是否当年巴菲特真
的是不小心吃了黄连呢?(本报实习生张宁综合报道)
巴菲特言论
关于假账,巴菲特曾向各会计公司提出了 3 个问题:一、如果会计师能够独立对公司财务体系
的会计审计负责,那么得出的数字是否会有所不同?如果不同,会计师应该解释管理层和他个
人的不同意见。二、如果会计师是投资者,他认为目前对公司的报道能否帮助他对公司实质的
财务状况深入理解?三、如果会计师把自己假设为公司 CEO 而进行会计和审计工作,公司的会
计和审计过程还会是现在这样吗?区别在哪里?为什么?(本报实习生苗夏丽综合报道)
与格林伯格比巴菲特更爱“无为而治”
《纽约时报》曾经在 2000 年 AIG 的股价升至最高点每股 103 美元时,刊发了一篇称赞格林伯格
领导才能的文章。当时,AIG 的资产是 10 年前的 864%,而巴菲特属下伯克希尔的资产也在 10
年内翻了 6 倍。文章称他们两人的共性多过分歧,格林伯格也应被视作高管的楷模。纽约分析
师麦克・迪昂曾说过:“即使是股神巴菲特,也无法撼动格林伯格在保险业的统治地位。”
然而,最近的一系列保险业的震荡终于让人们明白:格林伯格与巴菲特远远不同。保险业竞争
异常激烈,而且出现问题的公司越来越多。对此,许多保险公司都谨慎而为,只有格林伯格的
AIG 满打满转,保持了每年 15%的增长。但是格林伯格毕竟不是巴菲特,他对于其它公司的收
购实在算不上成功。2001 年,AIG 支付了 230 亿美元收购了美利坚通用保险公司。之后,美国
联邦检举人便开展了针对 AIG 违规操作的调查,因为 AIG 涉嫌非法抬高股价以赢得收购。调查
报告称,格林伯格曾经致电时任纽约证交所董事长的迪克・格拉索,要求他怂恿证交所交易专
员大量购入 AIG 的股票。
此外,巴菲特基本上不参与公司日常运作,公司大小事务均由指派的代表打理。巴菲特认为,
只要对公司长久发展有利,那短期的亏损无足轻重。与其形成强烈反差的便是事必躬亲的格林
伯格,他极其看重公司的账目表现,容不得半点不佳信号。这最终导致了 AIG 夸大保险增长和
虚增储备金。相比之下,巴菲特就不太在乎公司股票的短期涨跌。在 2002 年巴菲特的致股东年
度报告中,他甚至这样说,波克夏保险公司的优势之一就是“对巨大损失的承受能力”。
与索罗斯比巴菲特更爱“长期投资”
索罗斯是一个高风险投机商,他大体上通过对股票价格的赌博与对市场心理的揣摩赚取利润。
他无视股价背后的公司价值,只在看准机会之后出手跑赢市场;他没有兴趣进军实业公司,只
在资本市场兴风作浪。
巴菲特则是一个完全的投资者,他绝大多数的资产均应归功于长期投资。在快节奏的现代社
会,巴菲特仍然钟情于他那古老的方法:找一个正处于上升期的公司,该公司需要拥有坚实的
基础、强大的管理和良好的前景。然后,他便开始大量囤积该公司的股票,直至进入董事会。
在必要的时机,巴菲特会决策公司的投资方向。不过最理想的情况是:他不参与管理,只拥有
股份,他将投资定义为“以资本生财富”。
虽然巴菲特和索罗斯都善于在证券市场大施拳脚,但是巴菲特只是将其视为一种掌握公司资产
的手段,而索罗斯则将其视为资本博弈的赌场。索罗斯的名言是:“投资是投机错误的借口”。
而对于巴菲特而言,最理想的投资周期是“无限期”。
与比尔・盖茨比巴菲特更爱“政治生活”
尽管巴菲特与盖茨都是“以小博大”的高手,都是从内心深处敢于冒险的人,但是与盖茨不同的
是,巴菲特对人生的体验更丰富,对财富、风险的理解更深刻。
《华尔街日报》曾经刊载一篇文章,评论盖茨的投资战略。文章引用纽约投资顾问公司汉尼斯
集团总裁查尔斯・格拉丹特的话说,盖茨的投资战略令人感兴趣的是:“盖茨看到了把投资分
散、延伸到旧经济的必要性,而他的好友巴菲特却没有看到把投资分散到新经济的必要性。”微
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代表了新经济;而老巴菲特则代表传统产业,他的投资对象都是旧经
济部门公司。巴菲特在可口可乐公司、吉列公司和《华盛顿邮报》等老企业都持有大量股票,
可他不投资科技股。
他们还有一个明显的区别:巴菲特更像政治家。这次美国总统竞选时,他就公开反对布什的减
税计划。在加利福尼亚州长竞选时,巴菲特也同意了施瓦辛格对其的任命,担任了他州长竞选
班子的高级经济顾问。
而相对于盖茨时常面对的技术分析报告来说,巴菲特对经济运行状况的见解是那么铿锵有力。
今年,巴菲特在伯克希尔投资报告中用了 3 页的篇幅阐述他对美元的看法:美国就像“一个入不
敷出的家庭”,而美国的贸易政策则会持续对美元造成的压力。他认为财政赤字不会减少美国人
的财富。可是贸易赤字则导致每天 18 亿美元的美国财富向全世界流失,而外国人拥有的份额却
是越来越多。以此得出拯救美国的良方,是采取对策减少经常性项目赤字。 (本报实习生曹路
编译报道)《国际金融报》 (2005 年 04 月 08 日 第十八版)
又是一个失误,买进问题成堆的通用再保险!
【 ・ 原创:价 v 值 2005-04-10 15:39 】
无论是航空业还是保险业,它们的静态安全边界均不足,怕是越来越不在足了。“911”等恐怖活
动以及越来越显着的油价也是芭老始料未及的,这一点难怪他如此佩服罗杰斯。对于保险业,
芭老恐被那百分之几的浮存金遮了望眼?
【 ・ 原创:jjx13 2005-06-20 14:21 】
另一个失误,与喜好衍生交易的人搞在一起,居然玩保险!
纽约分析师迪昂曾说,过去 35 年里,格林伯格在整个保险业的影响力无人能及,他是真正意义
上的“保险皇帝”,“即使是股神巴菲特,也无法撼动格林伯格在保险业的统治地位”。迪昂在谈
及格林伯格的悲惨下场时只说了一句话:“硬汉有硬伤,他太过自信。在他的故事背后,我们看
到了一个过于追求成功的人对自己、家庭和企业的极度驾御。”
【 ・ 原创:价 v 值 2006-02-03 18:04 】
另一重大失误是:忽视了零售业.似乎直到今天才醒悟过来,才给沃尔玛加了仓.

Más contenido relacionado

Más de 大璋 王

2011年中国移动应用广告平台研究报告简版
2011年中国移动应用广告平台研究报告简版2011年中国移动应用广告平台研究报告简版
2011年中国移动应用广告平台研究报告简版大璋 王
 
2011金融界&证券之星媒体推介
2011金融界&证券之星媒体推介2011金融界&证券之星媒体推介
2011金融界&证券之星媒体推介大璋 王
 
Display非金融
Display非金融Display非金融
Display非金融大璋 王
 
奥美左岸咖啡策划(Cis)(广告)(策划)(案例)
奥美左岸咖啡策划(Cis)(广告)(策划)(案例)奥美左岸咖啡策划(Cis)(广告)(策划)(案例)
奥美左岸咖啡策划(Cis)(广告)(策划)(案例)大璋 王
 
专业化的媒体操作
专业化的媒体操作专业化的媒体操作
专业化的媒体操作大璋 王
 
我们是做销售的
我们是做销售的我们是做销售的
我们是做销售的大璋 王
 
没有什么百度不知道
没有什么百度不知道没有什么百度不知道
没有什么百度不知道大璋 王
 
股市真规则
股市真规则股市真规则
股市真规则大璋 王
 
巴菲特的智与愚
巴菲特的智与愚巴菲特的智与愚
巴菲特的智与愚大璋 王
 
市井雄心 Cities and Ambition
市井雄心 Cities and Ambition市井雄心 Cities and Ambition
市井雄心 Cities and Ambition大璋 王
 
amazing-china2347
amazing-china2347amazing-china2347
amazing-china2347大璋 王
 
6月24日/>罗杰斯北大演讲全文(上)
6月24日/>罗杰斯北大演讲全文(上)6月24日/>罗杰斯北大演讲全文(上)
6月24日/>罗杰斯北大演讲全文(上)大璋 王
 
baidu股价大跌原因
baidu股价大跌原因baidu股价大跌原因
baidu股价大跌原因大璋 王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石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石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石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石大璋 王
 
草根讲座第3期:江瑶讲SEO,如何从搜索引擎获得数十万IP
草根讲座第3期:江瑶讲SEO,如何从搜索引擎获得数十万IP草根讲座第3期:江瑶讲SEO,如何从搜索引擎获得数十万IP
草根讲座第3期:江瑶讲SEO,如何从搜索引擎获得数十万IP大璋 王
 
陈天桥的另一面:当场训斥浪费粮食 辩论所向无敌
陈天桥的另一面:当场训斥浪费粮食 辩论所向无敌陈天桥的另一面:当场训斥浪费粮食 辩论所向无敌
陈天桥的另一面:当场训斥浪费粮食 辩论所向无敌大璋 王
 
“豆瓣”生意经
“豆瓣”生意经   “豆瓣”生意经
“豆瓣”生意经 大璋 王
 

Más de 大璋 王 (20)

2011年中国移动应用广告平台研究报告简版
2011年中国移动应用广告平台研究报告简版2011年中国移动应用广告平台研究报告简版
2011年中国移动应用广告平台研究报告简版
 
2011金融界&证券之星媒体推介
2011金融界&证券之星媒体推介2011金融界&证券之星媒体推介
2011金融界&证券之星媒体推介
 
Display非金融
Display非金融Display非金融
Display非金融
 
奥美左岸咖啡策划(Cis)(广告)(策划)(案例)
奥美左岸咖啡策划(Cis)(广告)(策划)(案例)奥美左岸咖啡策划(Cis)(广告)(策划)(案例)
奥美左岸咖啡策划(Cis)(广告)(策划)(案例)
 
专业化的媒体操作
专业化的媒体操作专业化的媒体操作
专业化的媒体操作
 
我们是做销售的
我们是做销售的我们是做销售的
我们是做销售的
 
Buddahism
BuddahismBuddahism
Buddahism
 
没有什么百度不知道
没有什么百度不知道没有什么百度不知道
没有什么百度不知道
 
moo卡
moo卡moo卡
moo卡
 
股市真规则
股市真规则股市真规则
股市真规则
 
巴菲特的智与愚
巴菲特的智与愚巴菲特的智与愚
巴菲特的智与愚
 
慢生活
慢生活慢生活
慢生活
 
市井雄心 Cities and Ambition
市井雄心 Cities and Ambition市井雄心 Cities and Ambition
市井雄心 Cities and Ambition
 
amazing-china2347
amazing-china2347amazing-china2347
amazing-china2347
 
6月24日/>罗杰斯北大演讲全文(上)
6月24日/>罗杰斯北大演讲全文(上)6月24日/>罗杰斯北大演讲全文(上)
6月24日/>罗杰斯北大演讲全文(上)
 
baidu股价大跌原因
baidu股价大跌原因baidu股价大跌原因
baidu股价大跌原因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石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石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石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石
 
草根讲座第3期:江瑶讲SEO,如何从搜索引擎获得数十万IP
草根讲座第3期:江瑶讲SEO,如何从搜索引擎获得数十万IP草根讲座第3期:江瑶讲SEO,如何从搜索引擎获得数十万IP
草根讲座第3期:江瑶讲SEO,如何从搜索引擎获得数十万IP
 
陈天桥的另一面:当场训斥浪费粮食 辩论所向无敌
陈天桥的另一面:当场训斥浪费粮食 辩论所向无敌陈天桥的另一面:当场训斥浪费粮食 辩论所向无敌
陈天桥的另一面:当场训斥浪费粮食 辩论所向无敌
 
“豆瓣”生意经
“豆瓣”生意经   “豆瓣”生意经
“豆瓣”生意经
 

尘浪:巴非特的失误

  • 1. 尘浪:巴非特的失误 blogbuffett 转载 【 原创:尘浪 2005-03-26 12:14 来源: 投资之路 浏览/回复:2687/12】 摘自:1995 年致股东信 错误通常在做决策时就已经造成,不过我们只能将新鲜错误奖颁给那些很明显的愚蠢决策,照 这种标准,1994 年可算是竞争相当激烈的一年,在这里我必须特别指出以下大部分的错误都是 查理造成的,不过每当我这样说时,我的鼻子就会跟着开始变长。获得提名的有. . . 1993 年底,我将 1,000 万股资本城股份以每股 63 美元卖出,不幸的是到了 1994 年底,该公司 股价变成 85.25 美元,(我可以直接告诉各位我们损失了 2.225 亿美元的差价,如果你心痛到不 愿去算的话);而当我们在 1986 年以每股 17.25 美元买进该公司股份时,就曾经向各位报告,在 更早之前,也就是在 1978 年到 1980 年间,我就曾经以每股 4.3 美元卖掉该公司股份,并强调对 于个人这样的行为感到心痛,没想到现在我却又明知故犯,看起来我似乎应该要找个监护人来 好好监管一下。 更不幸的是,资本城一案只能得到银牌,金牌的得主要算是我在五年前就犯下的一项错误,但 直到 1994 年才爆发出来,那就是我们在美国航空 3.58 亿美元的特别股投资,去年九月,该公司 宣布停止发放特别股股息,早在 1990 年,我就很准确地形容这项交易属于非受迫性的失误,意 思是说,没有人强迫我投资,同时也没有人误导我,完全要归咎于我个人草率的分析,这项挫 败导因于我们过于自大的心态,不论如何,这是一项重大的错误。 在做这项投资之前,我竟然没有把注意力摆在一直为航空深深所苦、居高不下的成本问题之 上,在早年,高成本还不致构成重大的威胁,因为当时航空业受到法令的管制,航空业者可以 将成本反映在票价之上转嫁给消费者。 在法令松绑的初期,产业界并未立即反应此状况,主要是由于低成本的业者规模尚小,所以大 部分高成本的主要业者仍然勉力维持现行的票价结构,不过随着时间慢慢地发酵,在长久以来 隐而未见的问题逐渐浮现的同时,旧有业者完全无竞争力的高成本结构却早已积重难返。 随着低成本营运业者座位容量的大幅扩增,超低的票价迫使那些高成本的老牌航空公司也不得 不跟进,然而额外资金的挹注(也包含我们在美国航空的那笔投资),延迟这些老牌航空公司发 现这项问题的时机,然而终究到最后,基本的经济法则还是战胜一切,在一个没有管制的商品 制式化产业,一家公司不是降低成本增加竞争力,就是被迫倒闭关门,这道理对于身为公司负 责人的我,可说是再清楚也不过了,但是我竟然疏忽了。 美国航空的总裁-Seth Schofield 一直致力于改正该公司长久以来的成本结构问题,不过到目前为 止,仍然力有未殆,一部份的原因在于,他所面对的是一个不断变动的目标,因为部份航空业 者幸运地取得劳资双方的协议,另一些业者则受惠于破产法令的保护,可以有一个全新出发的 成本,(就像是西南航空的总裁-Herb Kelleher 所说的破产法对于航空业者来说,就好像是得到 了一次健康的 spa),此外,对于哪些在合约上受到保护得以获得高于市场水准薪资的劳工来 说,只要他们发现自己的薪资支票仍能按时兑现,就会全力地抵制减薪的提议。 尽管面临目前的困境,美国航空还是有可能完成降低成本的任务,以维持长期继续生存的能 力,不过到目前为止,还很难确定一定能够成功。 因此,在 1994 年底,我们将美国航空账面的投资金额调降为 8,950 万美元,当初一美元的投资 等于仅剩下 25 美分的价值,这样的举动反应出将来我们的特别股有可能完全或大部分地恢复其 价值,但同时也有可能到后来变得一文不值,不论最后的结果为何,我们必须谨记一项投资的 基本原则,那就是你不一定要靠那些已失去的赚回来。 本次打销美国航空投资价值的会计影响有点复杂,根据一般公认会计原则的规定,保险公司在 资产负债表上必须将它们的投资以市价列示,因此截至去年第三季止,我们在美国航空投资的 账面价值是 8,950 万美元,大概只有原始成本 3.58 亿美元的 25%,换句话说,在当时我们的净 值就已反应了这项调整。 不过到了第四季,我们认为这种下跌的情况,套句会计的专有名词,并非属于暂时性的,所以 我们必须将这笔向下调整的金额反应在损益表之上,然而这个动作对于本公司的净值并不会再 造成任何的影响,因为早在第三季我们便已反应过了。
  • 2. 在即将召开的美国航空年度股东会中,查理跟我决定不再续任董事,当然要是 Seth 总裁觉得有 任何需要我们帮忙的地方,我们愿意提供任何咨询服务。 【 ・ 原创:尘浪 2005-03-26 12:31 】 摘自:1990 年致股东信-头 25 年所犯的错误(浓缩版) 套用 Robert Benchley 的名言:「要一只狗教小孩子忠诚、忍耐,并此能够滚三圈再在地上躺 好」,这就是经验传承的难处,不过不论如何,再犯下一错误之前,最好能够先反省一下以前 的那些错误,所以让我们花点时间回顾一下过去 25 年的经验。首先我所犯的第一个错误,当然 就是买下 Berkshire 纺织的控制权,虽然我很清楚纺织这个产业没什么前景,却因为它的价格实 在很便宜而受其所引诱,虽然在早期投资这样的股票确实让我获利颇丰,但在 1965 年投资 Berkshire 后,我就开始发现这终究不是个理想的投资模式。 如果你以很低的价格买进一家公司的股票,应该很容易有机会以不错的获利出脱了结,虽然长 期而言这家公司的经营结果可能很糟糕,我将这种投资方法称之为「烟屁股」投资法,在路边 随地可见的香烟头捡起来可能让你吸一口,解一解烟瘾,但对于隐君子来说,也不过是举手之 劳而已。 不过除非你是清算专家,否则买下这类公司实在是属于傻瓜行径,第一长期而言,原来看起来 划算的价格到最后可能一点都不值得,在经营艰困的企业中,通常一个问题才刚解决不久,另 外一个问题就又接踵而来,厨房里的蟑螂绝对不会只有你看到的那一只而已,第二先前的价差 优势很快地就会被企业不佳的绩效所侵蚀,例如你用 800 万美元买下一家清算价值达 1,000 万美 元的公司,若你能 马上把这家公司给处理掉,不管是出售或是清算都好,换算下来你的报酬可 能会很可观,但是若这家公司要花上你十年的时间才有办法把它给处理掉,而在这之 前你只能 拿回一点点可怜的股利的话,相信我时间虽然是好公司的朋友,但却是 烂公司最大的敌人。 或许你会认为这道理再简单不过了,不过我却必须经历惨痛的教训才真正的搞懂,在买下 Berkshire 不久之后,我又买了巴尔的摩百货公司、Hochschild Kohn 与一家叫多元零售公司(后 来与 Berkshire 合并),我以相当的折价幅度买下这些公司,经营的人也属一流,整个交易甚至 还有额外的利益,包含未实现的房地产增值利益与后进先出法的存货会计原则,我到底还漏掉 了什么? 还好三年之后,算我走狗运,能够以成本价左右的价格脱身,在跟 Hochschild Kohn 公 司结束关系之后,我只有一个感想,就像一首乡村歌曲的歌词所述的,「我的老婆跟我最要好 的朋友跑了,我是多么地怀念他!」 我可以给各位另外一个个人经验,以合理的价格买下一家好公司要比用便宜的价格买下一家普 通的公司来的好的多,像查理老早就明白这个道理,我的反应则比较慢,不过现在当我们投资 公司或股票时,我们不但选择最好的公司,同时这些公司还要有好的经理人。 从这里我们又学到了一课,好的马还要搭配好骑师才能有好成绩,像 Berkshire 纺织与 Hochschild, Kohn 也都有才能兼具的人在管理,很不幸的他们所面临的是流沙般的困境,若能将 这些人摆在体质更好的公司相信他们应该会有更好的成绩。 我曾说过好几次,当一个绩效卓著的经理人遇到一家恶名昭彰的企业,通常会是后者占上风, 但愿我再也没有那么多精力来创造新的例子,我以前的行为就像是 Mae West 曾说的�U「曾经 我是个白雪公主,不过如今我已不再清白。」 另外还学到一个教训,在经历 25 年企业管理与经营各种不同事业的岁月之后,查理跟我还是没 能学会如此去解决难题,不过我们倒学会如何去避免他们,在这点我们倒做的相当成功,我们 专挑那种一�盏牡屠福�而避免碰到七�盏奶�高。这项发现看起来似乎是不太公平,不管是 在经营企业或是投资通长坚持在容易又明显的好公司会比死守在有问题的公司要来的好,当然 有时困难的问题也有被解决的机会,像是我们刚开始在经营水牛城报纸一样,或是有时一家好 公司也会有暂时的难关,像是以前美国运通与 GEICO 都曾经一度发生状况,不过总的来说,我 们尽量做到回避妖龙,而不是冒险去屠龙。 我最意外的发现是企业一种看不到的巨大影响力,我们称之为"系统规范",在学校 时没有人告诉我这种规范的存在,而我也不是一开始进入商业世界就知道有这回事,我以为任 何正当、聪明有经验的经理人都会很自动的做这样的决策,但慢慢地我发现完全就不是这么一 回事,相反的理性的态度在系统规范的影响下都会慢慢地变质。
  • 3. 举例来说(1)就好像是受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所规范,任何一个组织机构都会抵抗对现有方向做任 何的改变(2)就像拥有会有工作来填满所有的时间,企业的计划或购并案永远有足够的理由将资 金耗尽(3)任何一个崇拜领导者的组织,不管有多离谱,他的追随者永远可以找到可以支持其理 论的投资评估分析报告(4)同业的举动,不管是做扩张、购并或是订定经理人待遇等都会在无意 间彼此模仿。  是组织的动力而非腐败或愚蠢,误导他们走上这些路子,也因为我忽略了 这种规律的力量,使我为这些所犯的错误付出高昂的代价,之后我便试图组织管理 Berkshire 尽 量让这种规律降低其影响程度,同时查理跟我也试着将我们的投资集中在对于这种问题有相当 警觉的公司之上。再犯下其它几个错误之后,我试着尽量只与我们所欣赏喜爱与信任的人往 来,就像是我之前曾提到的,这种原则本身不会保证你一定成功,二流的纺织工厂或是百货公 司不会只因为管理人员是那种你会想把女儿嫁给他的人就会成功的,然而公司的老板或是投资 人却可以因为与那些真正具有商业头脑的人打交道而获益良多,相反地我们不会希望跟那些不 具令人尊敬的特质为伍,不管他的公司有多吸引人都一样,我们永远不会靠着与坏人打交道而 成功。 其实有些更严重的错误大家根本就看不到,那是一些明明我很熟悉了解的股票或公司,但却因 故没有能完成投资,错失一些能力之外的大好机会当然没有罪,但是我却白白错过一些自动送 上门,应该把握却没有好好把握的好买卖,对于 Berkshire 的股东,当然包括我自己本身在内, 这种损失是难以估计的。 另外我们一贯保守财务政策可能也是一种错误,不过就我个人的看法却不认为如此,回想起 来,很明显的我们只要能够再多用一点财务杠杆操作(虽然较之他人还是很保守),就可以得到 远比现在每年平均 23.8%还要高的投资报酬率,即使是在 1965 年我们也可以百分之九十九地确 定高一点的财务杠杆绝对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但同时我们可能也会有百分之一的机会,不管是 从内部或是外部所引发令人异想不到的因素,使得我们负债比率提高到介于一时冲高到负债倒 闭之间。 我们一点都不会想要有那种 99 比 1 的可能性,以后也不会,一点挫败或是侮辱小小的可能性永 远没有办法可以用很有可能大捞一笔的大好机会来弥补,只要你的行为合理,你就一定能够得 到好的结果,在大部分的状况下,融资杠杆顶多只会让你移动的更快,查理跟我从来都不会着 急,我们享受过程更甚于结果,虽然我们也必须学会去承担后者。 我们希望 25 年后还能向各位报告 Berkshire 头 50 年所犯的错误,我想公元 2015 年的年报,大家 应该可以确定这一部份将占据更多的版面。 【 ・ 原创:jjx13 2005-03-27 09:31 】 只要你的行为合理,你就一定能够得到好的结果,在大部分的状况下,融资杠杆顶多只会让你 移动的更快,查理跟我从来都不会着急,我们享受过程更甚于结果,虽然我们也必须学会去承 担后者。 【 ・ 发布:jjx13 2005-04-08 08:37 】 看“股神”如何迎战丑闻 ――巴菲特会被斯皮策掀下马吗 《国际金融报》 (2005 年 04 月 08 日第 十八版) 前不久,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已经开始着手调查全球最大的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 (AIG),并由此牵出了巴菲特旗下伯克希尔集团所属通用再保险公司的违规交易。调查人员认 为,AIG 利用其从通用再保险公司购买的 5 亿美元再保险合约,不恰当地虚增了该季度及此后 一季度的准备金。双方的交易成为了虚报收入的工具,而这 5 亿美元的合约最后有无兑现仍旧 是个谜。 素有“股神”美誉的巴菲特,正因丑闻缠身而再度成为环球媒体关注的新闻人物。再过 3 天巴菲 特将被传唤以调查华尔街公司的不法行为而闻名的纽约州总检察长艾略特・斯皮策这次要将矛 头对准巴菲特了。 再过 3 天(4 月 11 日),巴菲特将就此事接受监管机构的问话。此前有媒体报道称,调查组有文 件和目击者证明在交易的初期,巴菲特就参与其中。不过,斯皮策称此次问话是调查取证工作 的必经环节,巴菲特是以证人的身份被传唤,而他本人并非这次调查的中心。对此,伯克希尔 公司已经发布了一份声明,称巴菲特对整个交易如何进行一无所知。他更不清楚,整个交易最
  • 4. 终被用于了非法目的。(本报实习生曹路编译报道) 再过 4 年巴菲特将成千亿富翁 沃伦・巴菲特戴过的帽子、用过的钱包曾在公益拍卖会上,拍到了 5 万美元和 21 万美元的高 价;即使是同巴菲特共进一次午餐的机会,也有人愿意竞价 2.5 万美元……从 20 世纪 80 年代 初,沃伦・巴菲特就成为极富传奇色彩的股市投资奇才,成为“奥马哈圣贤”、美国的“先 知”、“股神”,他在证券市场的一举一动,都成为华尔街关注的焦点。他成为许多商业人士争相 效仿的“明星”,他的书成为书店商业书籍的最大卖点,他成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商业人士。 巴菲特是个天生的“数字天才”,奉行价值投资理论,相信“放长线,钓大鱼”的长期投资,寻找 可靠的股票,尽可能便宜地买进,并长久保存,然后坐看它的价值一天天增长。巴菲特 11 岁买 进第一只股票;22 岁大学毕业时赚了第一个 1 万美元;35 岁巴菲特购得伯克希尔・哈撒韦的经 营权,正式成为千万富翁;51 岁进入亿万富翁的俱乐部;58 岁巴菲特个人资产突破了 10 亿美 元;到 1997 年 67 岁时,他在自己身价上又添上了第 10 个“0”;目前,巴菲特拥有个人财富 429 亿美元,是世界第二豪富。据预计,如果他能让旗下公司保持其历史平均的 22%的年收入增长 速度,到 2009 年巴菲特 80 岁的时候将可能成为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千亿富翁。(本报实习生苗 夏丽综合报道) 巴菲特如何卷进澳最大金融丑闻 3 月 30 日,AIG 发表声明,宣布推迟原定 3 月 31 日公布的 10-K 财务报表,以便使董事会和管 理层有更充分的时间审查账目。与此同时,在执掌 AIG 将近 40 年之后,美国保险业传奇人物 ―――79 岁的莫里斯・格林伯格已相继辞去 CEO、董事长职务。其时,AIG 正受到纽约州总检 察长斯皮策、联邦检察官和美国证交会的三重调查,罪名是涉嫌非法利用金融再保险的手段虚 报收入。AIG 声明过去某些交易的惟一或主要目的是达到预期的财务结果―――它共列出了 8 处不当账目记录。而目前已知的错误和账目改动,可能使 AIG 净资产缩水约 17 亿美元,相当 于其 828.7 亿美元股东资产的 2%。 迫使 AIG“主动交代”上述“丑闻”的缘起,是 AIG 与通用再保险公司于 2000 年签订的合同引起了 监管者的怀疑。这份合同被怀疑是一份虚假的再保险合同,实质目的并非为了转移风险,而是 粉饰 AIG 公司财务状况的一种欺诈手段。 2000 年,格林伯格亲自导演了与通用再保险的这笔交易。当时,一些股东曾质疑 AIG 的准备金 是否充足。AIG 接受了通用再保险的 5 亿美元理赔金,用这 5 亿美元补充了自己的准备 金。AIG 为此交易向通用再保险付出了 500 万美元的佣金。由于缺乏风险转移的证据,上述交 易不应该被记作保险。因此,AIG 的财务记录上不该将此笔款项记为保费收入而充入准备金。 作出调整后,AIG 的准备金将减少 2.5 亿美元,负债额增加 2.45 亿美元。两个集团的总裁格林 伯格和巴菲特被怀疑是这笔秘密交易的幕后策划者。尽管目前巴菲特本人对违规操作的知情程 度尚不得而知,但通用再保险公司事件所涉及的几位主管却都是他的亲信,不管涉不涉及其本 人,巴菲特脸面上都没有光彩。 这样,一场调查“再保险”业务违规操作的旋风已从美国国际集团刮到了“股神”巴菲特旗下子公 司。和不久前退下美国国际集团舞台的格林伯格相比,巴菲特(或者是他的亲信们)这次受到 了更多的关注。澳大利亚监管部门认为,巴菲特的伯克希尔的子公司通用再保险公司很可能与 该国历史上最大的一件金融丑闻有关联。 此事要追溯到 1998 年,通用再保险公司和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子公司国家保险公司向 FAI 公司 出售再保险产品。并与其秘密商定 3 年内不得寻求保险赔偿,这在很大程度上弱化该产品转移 风险的功能,实际起到了短期贷款的作用,FAI 可将其亏损推迟至稍后的一个时期,而通用再 保险公司向 FAI 一次性支付了大笔“保险赔偿金”,使其账面收益看起来更有吸引力,之后澳大 利亚第二大保险商 HIH 公司以 3 亿澳元收购 FAI 公司,不久 HIH 发现,FAI 虚报了收益业绩。 到 2001 年时,HIH 公司终因无法消化收购后带来的不良资产而突然宣告破产。澳大利亚管理部 门从去年 10 月开始,禁止通用再保险公司的 6 位主管在该国从事保险业活动。尽管巴菲特是在 上述交易发生之后,才出资 176 亿美元把通用再保险公司收归旗下的。但类似的“再保险”业务 在 2000 年重演,我们不得不重新怀疑巴菲特在 1998 年的事件中的“清白”,是否当年巴菲特真 的是不小心吃了黄连呢?(本报实习生张宁综合报道) 巴菲特言论
  • 5. 关于假账,巴菲特曾向各会计公司提出了 3 个问题:一、如果会计师能够独立对公司财务体系 的会计审计负责,那么得出的数字是否会有所不同?如果不同,会计师应该解释管理层和他个 人的不同意见。二、如果会计师是投资者,他认为目前对公司的报道能否帮助他对公司实质的 财务状况深入理解?三、如果会计师把自己假设为公司 CEO 而进行会计和审计工作,公司的会 计和审计过程还会是现在这样吗?区别在哪里?为什么?(本报实习生苗夏丽综合报道) 与格林伯格比巴菲特更爱“无为而治” 《纽约时报》曾经在 2000 年 AIG 的股价升至最高点每股 103 美元时,刊发了一篇称赞格林伯格 领导才能的文章。当时,AIG 的资产是 10 年前的 864%,而巴菲特属下伯克希尔的资产也在 10 年内翻了 6 倍。文章称他们两人的共性多过分歧,格林伯格也应被视作高管的楷模。纽约分析 师麦克・迪昂曾说过:“即使是股神巴菲特,也无法撼动格林伯格在保险业的统治地位。” 然而,最近的一系列保险业的震荡终于让人们明白:格林伯格与巴菲特远远不同。保险业竞争 异常激烈,而且出现问题的公司越来越多。对此,许多保险公司都谨慎而为,只有格林伯格的 AIG 满打满转,保持了每年 15%的增长。但是格林伯格毕竟不是巴菲特,他对于其它公司的收 购实在算不上成功。2001 年,AIG 支付了 230 亿美元收购了美利坚通用保险公司。之后,美国 联邦检举人便开展了针对 AIG 违规操作的调查,因为 AIG 涉嫌非法抬高股价以赢得收购。调查 报告称,格林伯格曾经致电时任纽约证交所董事长的迪克・格拉索,要求他怂恿证交所交易专 员大量购入 AIG 的股票。 此外,巴菲特基本上不参与公司日常运作,公司大小事务均由指派的代表打理。巴菲特认为, 只要对公司长久发展有利,那短期的亏损无足轻重。与其形成强烈反差的便是事必躬亲的格林 伯格,他极其看重公司的账目表现,容不得半点不佳信号。这最终导致了 AIG 夸大保险增长和 虚增储备金。相比之下,巴菲特就不太在乎公司股票的短期涨跌。在 2002 年巴菲特的致股东年 度报告中,他甚至这样说,波克夏保险公司的优势之一就是“对巨大损失的承受能力”。 与索罗斯比巴菲特更爱“长期投资” 索罗斯是一个高风险投机商,他大体上通过对股票价格的赌博与对市场心理的揣摩赚取利润。 他无视股价背后的公司价值,只在看准机会之后出手跑赢市场;他没有兴趣进军实业公司,只 在资本市场兴风作浪。 巴菲特则是一个完全的投资者,他绝大多数的资产均应归功于长期投资。在快节奏的现代社 会,巴菲特仍然钟情于他那古老的方法:找一个正处于上升期的公司,该公司需要拥有坚实的 基础、强大的管理和良好的前景。然后,他便开始大量囤积该公司的股票,直至进入董事会。 在必要的时机,巴菲特会决策公司的投资方向。不过最理想的情况是:他不参与管理,只拥有 股份,他将投资定义为“以资本生财富”。 虽然巴菲特和索罗斯都善于在证券市场大施拳脚,但是巴菲特只是将其视为一种掌握公司资产 的手段,而索罗斯则将其视为资本博弈的赌场。索罗斯的名言是:“投资是投机错误的借口”。 而对于巴菲特而言,最理想的投资周期是“无限期”。 与比尔・盖茨比巴菲特更爱“政治生活” 尽管巴菲特与盖茨都是“以小博大”的高手,都是从内心深处敢于冒险的人,但是与盖茨不同的 是,巴菲特对人生的体验更丰富,对财富、风险的理解更深刻。 《华尔街日报》曾经刊载一篇文章,评论盖茨的投资战略。文章引用纽约投资顾问公司汉尼斯 集团总裁查尔斯・格拉丹特的话说,盖茨的投资战略令人感兴趣的是:“盖茨看到了把投资分 散、延伸到旧经济的必要性,而他的好友巴菲特却没有看到把投资分散到新经济的必要性。”微 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代表了新经济;而老巴菲特则代表传统产业,他的投资对象都是旧经 济部门公司。巴菲特在可口可乐公司、吉列公司和《华盛顿邮报》等老企业都持有大量股票, 可他不投资科技股。 他们还有一个明显的区别:巴菲特更像政治家。这次美国总统竞选时,他就公开反对布什的减 税计划。在加利福尼亚州长竞选时,巴菲特也同意了施瓦辛格对其的任命,担任了他州长竞选 班子的高级经济顾问。 而相对于盖茨时常面对的技术分析报告来说,巴菲特对经济运行状况的见解是那么铿锵有力。 今年,巴菲特在伯克希尔投资报告中用了 3 页的篇幅阐述他对美元的看法:美国就像“一个入不 敷出的家庭”,而美国的贸易政策则会持续对美元造成的压力。他认为财政赤字不会减少美国人
  • 6. 的财富。可是贸易赤字则导致每天 18 亿美元的美国财富向全世界流失,而外国人拥有的份额却 是越来越多。以此得出拯救美国的良方,是采取对策减少经常性项目赤字。 (本报实习生曹路 编译报道)《国际金融报》 (2005 年 04 月 08 日 第十八版) 又是一个失误,买进问题成堆的通用再保险! 【 ・ 原创:价 v 值 2005-04-10 15:39 】 无论是航空业还是保险业,它们的静态安全边界均不足,怕是越来越不在足了。“911”等恐怖活 动以及越来越显着的油价也是芭老始料未及的,这一点难怪他如此佩服罗杰斯。对于保险业, 芭老恐被那百分之几的浮存金遮了望眼? 【 ・ 原创:jjx13 2005-06-20 14:21 】 另一个失误,与喜好衍生交易的人搞在一起,居然玩保险! 纽约分析师迪昂曾说,过去 35 年里,格林伯格在整个保险业的影响力无人能及,他是真正意义 上的“保险皇帝”,“即使是股神巴菲特,也无法撼动格林伯格在保险业的统治地位”。迪昂在谈 及格林伯格的悲惨下场时只说了一句话:“硬汉有硬伤,他太过自信。在他的故事背后,我们看 到了一个过于追求成功的人对自己、家庭和企业的极度驾御。” 【 ・ 原创:价 v 值 2006-02-03 18:04 】 另一重大失误是:忽视了零售业.似乎直到今天才醒悟过来,才给沃尔玛加了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