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una empresa de Scribd logo
1 de 19
開放近用的策略 The Strategics of Open Access
毛慶禎 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副教授
2009.4.22



  ��.1前言
  ��.2宣言
      a. 布達佩斯開放近用倡議
      b. 畢士大開放近用出版宣言
      c. 柏林宣言 - 開放近用科學與人文學知識
      d. 其他宣言
  ��.3策略

      a. 自由軟體
            i. 典藏用
           ii. 學刊用
      b. 自我典藏
            i. 個人典藏
           ii. 學科典藏
          iii. 機構典藏
      c. 開放近用學刊
            i. 出版社
      d. 機構強制典藏
      e. 贊助單位強制典藏
  ��.4授權
  ��.5結論

前言
1665 年元月 5 日,法國的 Journal des Scavans [學者週刊],以週刊型式出版;兩個月後,英國的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哲學學報]出版(MacDonell, 1999)。從此以後,學術期刊成為主要的學
術傳播工具。




從 20 世紀中葉以來,藉著著作權法的保護,學術期刊擁有者以授權為由,不斷地提高學刊的售
價,遠遠超過物價上漲的幅度;即使資源最充裕的大學及研究機構,也難以取得足夠的學術期
刊,更晃論那些第三世界貧窮的大學。




網際網路成熟後,開放近用的概念才能付諸實現。首份數位作品完成後,後續的複製、散布等
工作,在網際網路的環境下,其成本趨近於零。在類比的印本時代裡,不僅複製需要相當的成
本,緊接著的倉儲、物流等,都所費不貲。
開放近用運動的發動者聲稱,在不改變現有學術傳播系統的前提下,他們找到解決方案,讓學
者能夠更有效地近用學術文獻(Suber, 2007)。




開放近用是針對資訊近用性的社會運動, 從使用者的角度擴大資訊的流動性。矯正智慧財產權向
資本主義的傾斜, 在不涉入法律改革的前提下, 藉著政治、商業、道德等訴求, 遊說著作所有權人
基於本身的利益及學術倫理, 釋放資訊本身的自由性(Clarke, 2009), 藉以促進全球的發展。




據估計,全球有 24,000 種同儕評閱的學刊,每年出版 250 萬篇論文;祗有 4,000 多種學刊,近
30 萬篇論文以開放近用方式授權(DOAJ, 2009)。


宣言


「開放近用」譯自 Open Access, 「近用」是「接近使用」的簡稱, 相對的名詞是「付費近用」
(Toll Access)。




中國大陸學者根據[中國]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出版的《科學技術名詞審定的原則及方
法》, 認為較適宜的譯文是「開放訪問」(馬景娣, 2005)。臺灣的圖書館界把 Open 譯為「開
放」、「公開」, Access 譯為「取閱」、「取用」、「近用」、「存取」、「查閱」, 組合成多
種可能的譯名。




1994 年 9 月 23 日大法官解釋文釋字第 364 號, 藉「人民平等接近使用傳播媒體」之解釋機會, 將
Access 譯為「接近使用」(大法官, 1994), 傳播學者簡稱為近用, 本文使用「開放近用」為 Open
Access 的譯名。
不僅開放近用的譯名未達共識,英文原名也沒有統一的見解,祗能從幾個被國際重視的宣言
裡,發掘出當前的意涵。

布達佩斯開放近用倡議

2001 年 12 月,開放社會協會在布達佩斯召開一項會議;由此產生的《布達佩斯開放近用倡
議》,對開放近用的內容做了明確的定義(BOAI, 2002):




線上自由近用的文獻, 以學者無價送給世界的為主。以經過同儕評閱的學刊論文為主, 也包括尚
未被評閱的印前論文, 希望放在網路上被評論, 或提醒同僚重要的研究發現。近用文獻有多種層
面及難度, 本文認定的開放近用係指, 在公眾的網際網路被免費取用, 允許所有使用者閱讀、下
載、複製、散布、列印、檢索內容, 並連結至原來的網頁, 爬梳內容供檢索之用, 置入軟體當成資
料之用, 以及其他的合法用途, 除了上網本身, 沒有費用、法律及技術等障礙。複製及散布的限
制, 以及著作權法的施行範圍, 祗限於讓作者控制內容的完整性及姓名權。


為達到開放近用學術期刊文獻的目標, 我們建議兩個策略:




自我典藏:首先, 學者需要工具及協助, 才能把他們的論文置於開放近用電子典藏所, 通常稱為自
我典藏; 這些典藏所符合開放檔案提案的標準, 搜尋引擎等工具才可以將分散的典藏所視為一個,
不需知道典藏所的存在及位置, 使用者就能夠找到所需的資訊。




開放近用學刊: 其次, 學者需要工具才能創辦開放近用學刊, 或轉換收費近用學刊為開放近用學
刊。學刊論文本身希望儘量被散布出去, 創辦的開放近用學刊不再以著作權限制近用的範圍, 以
著作權保護學刊的永久開放近用。價格是近用的障礙之一, 創辦的開放近用學刊不會向使用者收
費, 也不收取其他近用費用, 以其他的方式支應其費用。有很多資源可用, 包括基金會及政府的研
究贊助、大學及實驗室雇用研究員、機構的捐贈、支持的朋友、加值服務的利潤、停訂付費近
用學刊省下的經費、或研究者本人的捐獻。沒有 必要偏好任何一種資源, 也沒有必要開發更有
創意的新資源。


此定義指出,開放近用文獻授與使用者十種權利。對於文獻內容本身有六種權利:閱讀、下
載、複製、散布、列印、檢索;並且有四種加值使用其內容的權利:連結至原來的網頁、爬梳
內容供檢索之用、置入軟體當成資料之用、以及其他的合法用途。

使用者需自行掌握上網的能力及加值的技術,沒有費用、法律及技術等障礙。對於讀者權利的
限制, 以及著作權法的施行範圍, 祗限於讓作者控制內容的完整性及姓名權;完全沒有論及任何
商業運作的事宜。


畢士大開放近用出版宣言

2003 年 4 月 11 日, 有識之士在美國馬里蘭州吉維蔡斯的霍華.休斯醫學中心聚會, 討論在生物醫
學研究圈裡, 儘快實現開放近用的策略。會議的結論彙整成《畢士大開放近用出版宣言》
(Bethesda, 2003),它有兩個要點:



保留部份權利。作者及著作所有權人授權所有使用者免費、不能撤回、全球性、永久的近用權
利, 祗要恰當的署名原著者, 就可以不拘理由以任何數位媒體形式,公開複製、使用、散布、傳
送及展示原作品, 製作及散布衍生作品; 印本形式祗限少量及個人用途。


公開典藏。包括所有附件、前項著作權聲明在內的完整作品, 以適當的標準檔案格式寄存在至少
一個線上典藏機制裡。該典藏機制必需由學術單位、學會、政府機構或其他聲譽卓著的單位支
援, 採用開放近用、散布無限制、跨平台及長期典藏政策(公共醫學中心是生物醫學領域裡符合
上述要求的一個線上典藏機制)。




布達佩斯開放近用倡議祗提及使用者擁有的權利,畢士大開放近用出版宣言進一步地指出,著
作所有權人的授權方式,是「免費、不能撤回、全球性、永久的」,並且明確指出,著作所有
權人祗同意少量及個人用途的印本,即保留商業運作的其他權利。

布達佩斯開放近用倡議沒有論及衍生的議題,畢士大開放近用出版宣言特別指出,使用者擁有
衍生原作品的權利,翻譯為其他語文即是衍生的行為之一。

創用 CC 授權方式可用於開放近用文獻(創用 CC, 2009),在姓名標示 2.5 台灣版的授權條款裡,
清楚指出:



授權人授與您全球、免權利金、非專屬、永久的(在著作權期間內)許可,就本著作實施如下
述之權利:



 ��.1重製本著作、將本著作收錄於一個或多個編輯著作之中、以及當收錄於編輯著作時重
   製本著作;
 ��.2創作及重製衍生著作;
 ��.3散布、公開展示、公開演出、公開上映、公開播送、公開傳輸、公開口述或以數位聲
   音傳輸方式公開演出、公開上映、公開播送、公開傳輸、公開口述本著作(包括收錄於
   編輯著作中之本著作)重製物或錄音物;
��.4散布、公開展示、公開演出、公開上映、公開播送、公開傳輸、公開口述或以數位聲
   音傳輸方式公開演出、公開上映、公開播送、公開傳輸、公開口述衍生著作重製物或錄
   音物。


畢士大開放近用出版宣言對文件的典藏機制提出規範,「典藏機制必需由學術單位、學會、政
府機構或其他聲譽卓著的單位支援, 採用開放近用、散布無限制、跨平台及長期典藏政策」。因
此,商業性或個人的典藏機制都不符合畢士大開放近用出版宣言的主張。


柏林宣言 - 開放近用科學與人文學知識

2003 年 10 月底,開放近用科學與人文知識會議在柏林召開,發表《柏林宣言 - 開放近用科學與
人文學知識》(Berlin, 2003)。基本上, 遵循前兩個宣言的方向,更積極地採取五項行動推動開放
近用典範:



鼓勵我們的研究人員和獎學金生依據開放存取範式的原則來出版他們的論著。

鼓勵文化遺產管理者通過互聯網提供他們的資源來促進開放存取。

逐漸研究出開放存取出版物和連線期刊的評估方法和途徑,以便使質量保障標準和優良的科學
實踐標準得以維繫。

提倡開放存取出版物在晉級和任期業務評審中得到承認。

提倡對在開發開放存取的基礎設施過程中所做貢獻的內在價值予以承認,這些貢獻包括軟件工
具開發、內容提供、元數據生成或者個人論文的出版。鼓勵我們的研究者及獲贊助者,根據開
放近用典範的原則出版其作品。


2005 年在英國南安普敦大學召開的第三次柏林會議裡,提出若干落實開放近用的政策:



 •   要求研究者將其所有出版論文提交至開放近用典藏所


 •   鼓勵研究者將其研究論文投稿至適合的開放近用學刊(並提供相當的支持)



薩伯把前述的三個宣言對開放近用的定義,合稱「開放近用的三 B 定義」 (Suber, 2004),指出
它們移除近用學刊的價格障礙和授權障礙。
其他宣言

其他團體紛紛提出相關的宣言(Suber, 2009)。

聯合國召開的「資訊社會世界高峰會議」 (WSIS, 2009)分兩次召開,2003 年日內瓦會後,發表
《原則宣言 - 建設信息社會:新千年的全球性挑戰》,於第 B 段「人人共享的信息社會:重要
原則」的第三節「獲取信息和知識」,第 28 條指出:



我們要努力使所有人均能有平等的機會全面近用科學知識,創造和傳播科學與技術資訊,包括
開放近用科學出版的措施。



並且在《行動計劃》中,C)行動方針,C3.近用信息和知識,第 10 條,資訊通訊技術可以使世
界任何地方的人們都能幾乎即時地近用資訊和知識。個人、組織和社區均應從知識和資訊的近
用中受益。具體地要求:



i) 鼓勵採取各種舉措促進近用,包括免費和以負擔的方式,近用至開放近用的期刊和圖書,以
及科學資訊的開放典藏所。


俗稱富國俱樂部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於 2004 年元月 30 日在巴黎發表「公帑贊助研究資料之近用宣言」(Declaration on
Access to Research Data from Public Funding)(OECD, 2004);包括歐盟及中國在內的 30 個國家,
在宣言內表示,體認研究資料面臨的八個現況;並承諾朝向十個目標及原則努力:開放
(Openness)、透明(Transparency)、法律環境(Legal conformity)、正式責任(Formal responsibility)、
專業(Professionalism)、保護智慧財產(Prote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互通性
(Interoperability)、品質與安全(Quality and security)、效率(Efficiency)、問責(Accountability)等。

接著在 2007 年出版《經合組織公努贊助研究資料之近用原則與基準》(OECD Principles and
Guidelines for Access to Research Data from Public Funding)(OECD, 2007),再擴大為 13 項原則:
開放(Openness)、彈性(Flexibility)、透明(Transparency)、法律環境(Legal conformity)、、保護智
慧財產(Prote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正式責任(Formal responsibility)、專業
(Professionalism)、互通性(Interoperability)、品質(Quality)、安全(Security)、效率(Efficiency)、問
責(Accountability)"長期性(Sustainability)等。




圖書館界認為,不受限制地近用和傳播資訊是人類的基本權利(格拉斯哥宣言, 2002),支持、捍
衛及促進資訊自由是圖書館的主要職責。。
•   Principles for Emerging Systems of Scholarly Publishing / ARL Office of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June 6, 2000

  •   Principles and Strategies for the Reform of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 ACRL Scholarly
      Communications Committee, June 24, 2003
  •   Declaration on Access to Research Data from Public Funding / OECD, adopted on 30 January
      2004 in Paris
  •   IFLA Statement on Open Access to Scholarly Literature and Research Documentation. This
      statement was adopted by the IFLA Governing Board on December 5, 2003, but not published
      until February 24, 2004.
  •   March 16, 2004. A group of 48 non-profit publishers issued the Washington D.C. Principles for
      Free Access to Science. (See SOAN for 4/2/04.)

  •   May 25, 2004. The Australian Group of Eight, the country's eight leading research universities,
      released a Statement on open access to scholarly information May ….pdf Statement on open
      access to scholarly information.
  •   October 11, 2004. The Scottish Science Information Strategy Working Group released the
      Scottish Declaration of Open Access. While signed and released on October 11, 2004, it was
      not made official until March 14, 2005.
  •   A National Open Access Policy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Bangalore Declaration, Workshop
      on Electronic Publishing and Open Access
      Indian Institute of Science, Bangalore, 2-3 November 2006, users.ecs.soton.ac.uk/harnad/Temp/
      bangalore.pdf

  •   December 17, 2004. The Australian Research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Committee (ARIIC)
      issued its Open Access Statement.


原註 26


策略
1999 年,美國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院長法莫斯(Harold Varmus)提出公共
醫學中心的構想(Varmus, 1999), 把公共圖書館自由使用館藏圖書的觀念, 帶入生命科學論文的傳
播領域, 以團體的力量, 架構自由的學術出版品網。

當時,法莫斯相當躊躇,不知該怎採什麼策略(Harnad, 1999):



  ��.1免費近用學刊論文
  ��.2建置典藏所,免費近用其中的論文
  ��.3成立新的出版社,挑戰付費近用出版社,把作者拉過來
  ��.4創辦不同類型的學刊,採用冏異的同儕評閱模式


2000 年 2 月,先成立公共醫學中心(PubMed Central),邀請出版社將論文典藏於此;不受重視
後,同年 10 月,成立公共科學圖書館(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 PloS),發出公開信,要求學刊
立即改為開放近用,得到全球 3 萬 4 千多位科學家的連署;出版社還是不理睬,2001 年,公共
科學圖書館轉型為開放近用出版社,立即發行兩種學刊。

2002 年發佈的布達佩斯開放近用倡議, 先提出兩個策略: 自我典藏及開放近用學刊。為了順利推動此兩
策略,相關的軟體必不可少。同時,機構強制任職的學者專家將其論文典藏,贊助學術研究的
基金會將強制典藏列為贊助條件之一。

這五個策略多管齊下,對開放近用運動的發展,具有正面的效益。


自由軟體

典藏用

為了開放近用文獻而建置典藏所時,採用 GNU 通用公共許可證授權(GPL, 2007)的自由軟體是
首選,其次是開放源碼的軟體。與開放檔案提案詮釋資料擷取協定(Open Archives Initiative
Protocol for Metadata Harvesting, OAI-PMH 2.0)相容,

比較常用的有:DSpace、EPrints、Fedora,其他的軟體也各有所長,ARNO、CDSWare、i-
TOR、Moodle、Bodington、Sakai、Plone 等,擁有不少用戶 。

2000 年,英國南安普敦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電子與電腦科學院(School of Electronics
and Computer Science)已順利開發機構典藏軟體 EPrints,以 GNU 通用公共許可證授權,2009 年
5 月進展至 3.1.3 版(EPrints, 2009)。

2002 年 11 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典藏所(DSpace at MIT, http://dspace.mit.edu/),以建置數位
典藏所為目的,適合建置成跨機構的數位典藏所(陳亞寧, 2004);DSpace 1.5.2 是最新的版本,
於 2009 年 4 月 14 日釋出。

Fedora(Flexible Extensible Digital Object Repository Architecture)與另一個 Linux 發行版同名,但
沒有任何關係。它在開放源碼的授權基礎上,提供數位內容的管理軟體,Fedora 3.2 是最新的版
本,於 2009 年 5 月 8 日釋出(Fedora Commons, 2009)。


學刊用

可以做為學刊出版之用的軟體甚多,Open Journal Systems (開放期刊系統)使用量最大,臺灣本
土製作的香草期刊系統,令人驚豔。

在政治大學任職的楊維中,因緣際會用用 PHP 與 MySQL 開發香草期刊系統(Vanilla Journal
Publishing system),原來祗是供服務單位的學術期刊使用。從 2006 年 8 月開始製作,到了 2007
年 7 月後,暫告一個段落;雖然還能下載程式,也留了展示網站及連絡方法,不過,這種個人
即興式的計畫,還是需要贊助的單位,才能持續發展(楊維中, 2007)。
加拿大的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開發的 Open Journal Systems (開放期
刊系統),可以在一套系統同時架設多本線上期刊之外,更重要的是,將整個期刊編輯的流程都
移到網頁上。不只是出版工具,同時是刊編輯過程的群組軟體。投稿、審查、修改,自動產生
每篇文章的 MLA、APA 以及其他常用的書目格式(OJS, 2009)。

在這個系統裡頭,設計了十一種權限,分別為:Site Admin(系統管理員)、Manager(期刊管理
員)、Editor(編輯)、Section Editor(各分類責任編輯)、Layout Editor(版面編輯)、Reviewer(審查
人)、Copy Editor(文稿編輯)、Proof Reader(校對)、Author(作者)、Reader(讀者)以及 Subscription
Manager (訂戶管理員)。在不同權限具備不同的功能。

它的繁體介面已經由《台灣哲學研究》主編鄭凱元完成(Jeng Kai Yuan, 2009),2.2.3 是最新的版
本。至少已有 529 種學刊採用此系統。

自我典藏

2005 年,史蒂芬・哈納德把自我典藏暱稱為玉律(Harnad, 2005),從此成為通行用語。



  •   Registry of Open Access Repositories (ROAR), http://roar.eprints.org/ , 1326 repositories
  •   Open Access Dissertation Archives. http://archives.eprints.org/eprints.php?
      page=all&type=theses


作者把論文置於網際網路上,他們就自我典藏其論文(Self-Archiving, 2009),這些論文可能是印
前本(preprint)或印後本(postprint)。必須置於公眾可近用的網站,最好相容於 OAI 的通信協定;
通常需有一個簡易的網頁界面,典藏者可以複製/張 貼其後設資料(日期、姓名、題名、學刊名
等),並把全文上傳。第一次典藏需 10 分鐘左右,後續的典藏就簡單些; 有些機構提供代理自我
典藏服務,祗要幾個按鍵就能完成;還有特定的軟體,可以上傳整批論文,更簡化程序。

印前本係指未經同儕評閱的論文,多半是準備投稿,接受同儕評閱;印後本則是經過同儕評閱
的論文,通常已在學刊發表出版。

出版社的合約,限制作者自我典藏的範圍,以顏色區分,更為傳神(Suber, 2007):



  •   金色 - 同意開放近用,沒有任何延遲
  •   綠色 - 同意作者自我典藏
  •   淡綠 - 同意,即不反對,作者自我典藏印前本

  •   灰色 - 其他


英國的羅密歐計畫,以另一組顏色描述出版社對自我典藏的政策(RoMEO, 2007)
•   綠色 - 可典藏印前本及印後本
   •   藍色 - 可典藏同儕評閱後的印後本
   •   黃色 - 可典藏同儕評閱前的印前本
   •   白色 - 未正式支持自我典藏



實務上,被出版社掌控所有著作財產權時,還是可以自我典藏印前本,再附上另一個修改及更
正的檔案;有些出版社比較寬容,在特定條件下,容許作者自我典藏其作品;當然,還沒有把
權利轉讓給出版社的作者,可以直接要求保留自我典藏的權利。

著作本身對於著作權的標示,有多種可能(Bailey, 2006):



   ��.1沒有標示
   ��.2傳統的標示, 即版權所有翻印必究
   ��.3允許特定用途
   ��.4創用 CC 之類的公眾授權
   ��.5其他



有三種自我典藏的方式: 個人典藏、學科典藏、機構典藏。它們是互補的關係,不會互斥,論文
可以同時典藏多個地方。



The 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Repositories - OpenDOAR, http://www.opendoar.org/



OAI 相容 (Open Archive Initiative compliance)


個人典藏

作者個人主動論文張貼在網路空間,通常是一個網頁,加上若干連結,全文多半在另一個網
址;這種典藏方式最自由,作者本人即可做主。雖然,從搜尋引擎就可以找到,不過,讀者需
對論文內容(如題目)或作者本人(姓名)有正確的認識,否則大海撈針,不是找到太多就是找不
到。而且,這種網路空間的穩定性與持續性,都沒有承諾,變動太快。


學科典藏

以學科為界,不以機構或語文等條件限制,其內容包括印前本及印後本,也可以含蓋其他類型
的出版品。通常以 Eprints、DSpace 等自由軟體建置,使用開放典藏促進會後設資料擷取協定
(OAI-PMH)建置成全功能系統,作者寄存、鍵入後設資料;讀者可用欄位及鍵詞檢索。由建置
的機構或專業學會保證其穩定性及持久性,以電腦科學、數學、非線性科學、物理學、生物學
等領域為對象的阿西檔案(http://arxiv.org)是名氣最大的學科典藏所。


機構典藏

為機構內作者建置的典藏所,尚未達成共識前,可能祗為機構內的部份單位服務,也可能擴大
為聯盟式的典藏所多個機構服務。可能包括學位論文、技術報告、簡報、講義等;多半由圖書
館或資訊中心建置及營運,由機構本身保證其永續經營,並且採用開放的技術,保證其數位內
容的持久性。甚至成為數位出版中心,包括電子期刊管理、會議論文管理等系統;

臺灣地區有 6 個大學典藏被登錄在開放獲取資源庫目錄(The 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Repositories)裡(OpenDOAR, 2009):



  ��.1真理大學
  ��.2國立嘉義大學
  ��.3國立成功大學
  ��.4國立政治大學
  ��.5國立交通大學
  ��.6國立中山大學
  ��.7臺灣大學




有 12 個機構採用 DSpace 軟體,建置機構典藏所(DSpace, 2009):




  ��.1中央研究院
  ��.2真理大學
  ��.3逢甲大學
  ��.4國立成功大學
  ��.5國立政治大學
  ��.6國立交通大學
  ��.7國立嘉義大學
  ��.8國家衛生研究院
  ��.9國立中山大學機構典藏所

  ��.10國立臺灣大學
  ��.11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
  ��.12南台科技大學
開放近用學刊

2005 年,史蒂芬・哈納德把開放近用學刊暱稱為金科(Harnad, 2005),從此成為通行用語。

開放近用學刊是學術期刊的一種經營模式,出版的論文經過同儕評閱,布達佩斯開放近用倡議
認定的特性是(BOAI, 2002):



  ��.1在公眾的網際網路被免費取用

  ��.2允許所有使用者
      a. 閱讀、下載、複製、散布、列印、檢索內容

        b.   連結至原來的網頁
        c.   爬梳內容供檢索之用
        d.   置入軟體當成資料之用
        e.   以及其他的合法用途


除了上網本身, 沒有費用、法律及技術等障礙。複製及散布的限制, 以及著作權法的施行範圍, 祗
限於讓作者控制內容的完整性及姓名權。

開放近用學刊有多少呢?採用布達佩斯開放近用倡議的標準,開放近用學刊目錄(DOAJ,
2009),收錄 4,025 多種學刊,其中有 1,448 種學刊可以搜尋至論文的層次,共收錄 270,907 篇論
文。至少有九個期刊來自臺灣:



  ��.1Applied Mathematics E-Notes : An International Electronic Journal of Mathematics, 清華大
    學數學系於 2001 年元月創刊
  ��.2Botanical Studies, 2005; 續自 Botanical Bulletin of Academia Sinica, 中央研究院植物所出
    版,第 30 卷(1990 年)以後為開放近用
  ��.3中國物理學刊 = Chinese Journal of Physics, 中華民國物理學會出版, 1963 年創刊以來均
    為開放近用
  ��.4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sign, 臺灣科技大學於 2007 年 4 月創刊, 採用 Open Journal
    Systems 2.1.1.0
  ��.5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Business Management, 產業電子化運籌管理學會於
    2003 年 9 月創刊, 採用 Open Journal Systems 2.1.1.0
  ��.6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edia & Library Science, 淡江大學出版中心
    出版,40 卷 3 期(2003 年 4 月)以後,為開放近用
  ��.7教科書研究 = Journal of Textbook Research, 國立編譯館於 2008 年 6 月創刊發行

  ��.8臺灣語言學刊 = Taiwan Journal of Linguistics, 文鶴出版有限公司於 2003 年 3 月創刊
  ��.9Taiwanese Journal of Mathematics, 1997 年 3 月續自中國數學雜誌 = Chinese Journal of
    Mathematics, 中華民國數學會出版
2006 年 2 月 27 日,印度 Informatics 公司成立開放學刊門戶(Open J-Gate),已連結至 4865 開放
近用學刊,其中有 2,731 種是經過同儕評閱的學刊,換句話說,收錄 2,134 種未經同儕評閱的開
放近用學刊。



以免費取得為出發點的電子期刊,數量更為驚人。德國雷根斯堡大學圖書館(Regensburg, 2009)
收錄各領域的 43,646 種電子學刊,其中有 5,444 種為純電子版,包括 21,420 種可以免費取得的
學刊。英諾丁罕特倫特大學(Nottingham Trent University)圖書館採用 SFX 技術,收錄近 23,971
種自由電子學刊(NTU, 2009)。




  ��.1Open Journal Systems 2.1.1.0, http://pkp.sfu.ca/ojs/
  ��.2DPubS
  ��.3GNU EPrints
  ��.4Hyperjournal
  ��.5Open Journal System
  ��.6Connexions - Rhaptos
  ��.7DiVA
  ��.8Topaz




  •   Plant Physiology: The Plant Cell, Open Access Experiment , http://www.aspb.org/publications/
      openaccess.cfm
  •   http://pkp.sfu.ca/files/Library_Hi_Tech_DRAFT.pdf

出版社

1990 年前後,網際網路已經相當成熟,若干學者在此平台上,利用服務單位既有的基礎建設招
募志工,出版免費的數位學刊,包括:EJournal、PostModern Culture、The Public-Access
Computer Systems Review 等。

2000 年,生物醫學中心(BioMed Central, BMC)於英國成立,它是營利的開放近用出版社,至今
已出版近兩百種學刊。生物醫學中心是第一個以開放近用為營運方式的出版社,使用者可以自
由地複製、散布及展示作品;翻譯、改寫作品,形成衍生著作;販售作品等商業行為。前提
是:姓名標示原作者;再使用及再散布必須清楚指出作品的授權方式;當然,作者額外授權,
就可免除所有的限制(BMC, 2009)。

付費近用出版社感受開放近用的浪潮後,試圖開啟另一個場域;Springer Open Choice Program
將論文以印本及數位方式同時出版,在作者支付 3,000 美元的條件下,將數位版論文以類似創
用 CC 非商業性的方式授權,作者可以自我典藏,同時可從 SpringerLink 免費取得。根據作者支
持 Open Choice Program 的程度,Springer 主動降低該學刊的售價。這是開放近用與付費近用併
存的行動, http://hindawi.com/oa
開放近用出版社的利基,來自於廣告、出版費(向作者收取,通常由其所屬單位或贊助機構支
付)、衍生產品(如:販售印本等。公共科學圖書館(出版社)(http://www.plos.org)是最佳營運例
子。


機構強制典藏

沒有強制要求的前提下,作者沒有意願主動典藏其論文;但是在機構或贊助單位的要求下,作
者卻相當願意自我典藏其論文(Swan, 2005)


ROARMAP (Registry of Open Access Repository Material Archiving Policies)
, Directory of Institutions with Open Access Policies. http://www.eprints.org/signup/fulllist.php

Summary By Type
35 INSTITUTIONAL Mandates 1 Proposed INSTITUTIONAL Mandate(s)
6 DEPARTMENTAL Mandates 6 Proposed MULTI-INSTITUTIONAL Mandates
36 FUNDER Mandates 7 Proposed FUNDER Mandates
77 TOTAL Mandates 14 TOTAL Proposed Mandates



2003 年元月,英國南安普敦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電機及電腦科學系(Department of
Electronics and Computer Science, ECS)成為第一個強制典藏的單位。2003 年 11 月,歐洲核子研
究組織(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Nuclear Research, CERN)跟進,強制要求自我典藏。


贊助單位強制典藏

SHERPA: JULIET: Research funders' open access policies, http://www.sherpa.ac.uk/juliet/index.php12



Research funders' open access policies, http://www.sherpa.ac.uk/juliet/index.php
Position statement in support of open and unrestricted access to published research / Wellcome Trust,
October 1, 2003
HRB Position Statement in Support of Open and Unrestricted Access to Published Research (Open
Access), Version 1.0, Last updated 16 January 2008

授權
作者祗能授權他擁有的權利,作品的著作權分為兩種:



   •   著作人格權
•   著作財產權



著作人格權專屬於著作人本身,不得讓與或繼承。

著作財產權人得授權他人利用著作,其授權利用之地域、時間、內容、利 用方法或其他事項,
依當事人之約定。現行的法律認定 「著作財產權讓與之範圍依當事人之約定;其約定不明之部
分,推定為未授權。」(第 36 條),而且採取公訴罪方式;作者必須授權,才能免除侵權之虞。

查驗以往的宣言,開放近用運動不曾討論作者的授權事宜,祗提出讀者應有的權利。換句話
說,最佳的授權應該是由著作所有權人聲明「著作財產權不存續」,即俗稱的「公版著作」。
不必授權,任何人均可自由使用;沒有「讓與、行使及消滅」著作財產權爭端;也不需要著作
權仲介團體與著作權審議及調解委員的運作;沒有任何財產權上的罰則。剽竊、割裂、冒名等
事宜,刑法即足對應。

結論
還有很多學術文獻,既不是印前本也不是印後本,包括: 專書、會議投影片、碩士論文、博士論
文、技術報告等;在網際網路上都可以找到,部份以創用 CC 或類似的方式授權。

參考書目


在 2009 年 5 月 1 日拜訪所有連結


  •   格拉斯哥宣言(2002) 图书馆和信息服务机构及信息自由的格拉斯哥宣言 = [格拉斯哥宣
      言:圖書館、資訊服務及資訊自由] / 國際圖書館協會聯盟, 2002 年,
      http://archive.ifla.org/faife/policy/iflastat/gldeclar-cn.pdf
  •   楊維中(2006). 香草期刊系統 = Vanilla Journal Publishing system,
      https://www.ohloh.net/p/vanilla-journal;2008 年之後,不再維護及更新,
      http://zonble.net/archives/2006_08/874.php
  •   陳亞寧 (2004). DSpace 跨機構虛擬儲存庫之可行性研究 / 陳亞寧、陳淑君、鍾豐謙, 教育
      資料與圖書館學, 42(2), 頁 243-253
  •   創用 CC(2009). http://creativecommons.org.tw/; 姓名標示 2.5 台灣版,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2.5/tw/legalcode
  •   Bailey(2006). Open Access and Libraries / Charles W. Bailey, Jr., http://www.digital-
      scholarship.com/cwb/OALibraries2.pdf
  •   Berlin 2003, Berlin Declaration on Open Access to Knowledge in the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柏林宣言: 開放近用科學與人文學知識], October 22, 2003,
      http://www.zim.mpg.de/openaccess-berlin/berlindeclaration.html; 官方中文譯本,
      http://oa.mpg.de/openaccess-berlin/BerlinDeclaration_chin_trad.pdf
  •   Bethesda(2003). Bethesda Statement on Open Access Publishing = 畢士大開放近用出版宣言,
      Released June 20, 2003, http://www.earlham.edu/~peters/fos/bethesda.htm; 官方中文譯本,
      http://www.lins.fju.edu.tw/mao/works/bethesda.htm
  •   BMC(2009). Brief summary of what Open Access means for the reader,
      http://www.biomedcentral.com/info/about/openaccess
•   BOAI(2002). 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 = 布達佩斯開放近用倡議 2002,
    http://www.soros.org/openaccess/read.shtml; 官方中文譯本, http://www.soros.org/openaccess/
    choose_language_cn.shtml
•   Clarke(2009). Information Wants to be Free / Roger Clarke,
    http://www.rogerclarke.com/II/IWtbF.html。Stewart Brand 在 1984 年第一次國際駭客大會
    上,首次提到 Information Wants to be Free.
•   DOAJ (2009). 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 DOAJ, http://www.doaj.org/
•   DSpace (2009). DSpace.org : Repository List, http://www.dspace.org/index.php?/DSpace-
    Instances/Repository-List.html#Taiwan
•   EPrints (2009). EPrints 3.1.3, License: GPL, http://files.eprints.org/447/
•   Fedora Commons (2009). Fedora Commons, http://www.fedora-commons.org/
•   GPL (2007). GNU GENERAL PUBLIC LICENSE / Free Software Foundation, Version 3, 29
    June 2007, http://www.gnu.org/copyleft/gpl.html; GNU 通用公共許可證, 一九九一年六月 第
    二版, http://www.linux.org.tw/CLDP/OLD/doc/GPL.html; GNU 通用公共授權 第三版 [翻譯
    中], http://wiki.debian.org.hk/w/GPLv3
•   Harnad(1999). Comments on E-biomed: A Proposal for Electronic Publications in the
    Biomedical Sciences (May 5, 1999 DRAFT) / Stevan Harnad, May 8, 1999,
    http://users.ecs.soton.ac.uk/harnad/Ebiomed/com0509.htm#harn45
•   Harnad(2005). "Fast-Forward on the Green Road to Open Access: The Case against Mixing Up
    Green and Gold," Ariadne, no. 42 (2005), http://www.ariadne.ac.uk/issue42/harnad/
•   Jeng Kai Yuan(2009). Chinese (Traditional - TW), http://pkp.sfu.ca/ojs-languages/chinese_tw
•   MacDonell(1999). Origin of the Scholarly Journal / by Karen L. MacDonell, December 6,
    1999,
    http://www.slais.ubc.ca/COURSES/libr500/fall1999/WWW_presentations/K_MacDonell/origin
    .htm
        o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1665 年首期封面,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4/43/1665_phil_trans_vol_i_title.png
        o Journal des sçavans, 1665 年首期封面,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5/5d/1665_journal_des_scavans_title.j
            pg
•   OAI-PMH(2002). The Open Archives Initiative Protocol for Metadata Harvesting, Protocol
    Version 2.0 of 2002-06-14, Document Version 2008-12-07T20:42:00Z,
    http://www.openarchives.org/OAI/2.0/openarchivesprotocol.htm
•   OECD(2004). OECD Declaration on Access to Research Data From Public Funding, January
    30, 2004. AT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for the 21st Century. Meeting of the OECD
    Committee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olicy at Ministerial Level, 29-30 January 2004 -
    Final Communique, ANNEX 1.,
    http://www.oecd.org/document/0,2340,en_2649_34487_25998799_1_1_1_1,00.html
•   OECD(2007). OECD Principles and Guidelines for Access to Research Data from Public
    Funding /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Paris : OECD,
    2007, 24 p., http://www.oecd.org/dataoecd/9/61/38500813.pdf
•   OJS(2009). Open Journal Systems, http://pkp.sfu.ca/?q=ojs
•   OpenDOAR(2009). OpenDOAR - Countries and Organisations,
    http://www.opendoar.orgO/countrylist.php?cContinent=Asia#Taiwan
•   Open J-Gate, http://www.openj-gate.com
•   Regensburg(2009). Elektronische Zeitschriftenbibliothek, Universitätsbibliothek Regensburg
     [德國雷根斯堡大學圖書館: 開放近用學刊目錄], http://rzblx1.uni-
     regensburg.de/ezeit/fl.phtml?colors=1&lang=de&selected_colors[]=1&bibid=UBR
 •   RoMEO(2007). SHERPA RoMEO Colours, Pre-print, Post-print, Definitions and Terms,
     http://www.sherpa.ac.uk/romeoinfo.html#colours
 •   Self-Archiving(2009). Self-Archiving FAQ for the 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 (BOAI),
     http://www.eprints.org/openaccess/self-faq/#self-archiving
 •   Suber(2004). Praising progress, preserving precision [讚揚進步,保存精準] / Peter Suber,
     SPARC Open Access Newsletter, issue #77, September 2, 2004,
     http://www.earlham.edu/~peters/fos/newsletter/09-02-04.htm
 •   Suber(2004a). Creating an Intellectual Commons through Open Access [經由開放近用建立智
     性共享] / Peter Suber, October 13, 2004,
     http://dlc.dlib.indiana.edu/archive/00001246/02/Suber_Creating_041004.pdf
 •   Suber(2007). Open Access Overview [開放近用概論] : Focusing on open access to peer-
     reviewed research articles and their preprints / Peter Suber, Last revised June 19, 2007,
     http://www.earlham.edu/~peters/fos/overview.htm
 •   Suber(2009). Declarations in support of OA [支持開放近用的宣言],
     http://oad.simmons.edu/oadwiki/Declarations_in_support_of_OA
 •   Swan, A(2005), A & Brown, S. "Authors and open access publishing" [作者及開放近用出版]/
     Swan, A & Brown, S.. Learned Publishing 17 (3) 2005
     http://www.keyperspectives.co.uk/OpenAccessArchive/Authors_and_open_access_publishing.p
     df
 •   Varmus (1999). E-BIOMED: A Proposal for Electronic Publications in the Biomedical
     Sciences / Harold Varmus, May 5, 1999 (DRAFT) and June 20, 1999 (ADDENDUM),
     http://www.nih.gov/about/director/pubmedcentral/ebiomedarch.htm
 •   WSIS(2009). World Summit o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http://www.itu.int/wsis/index.html



後續研究



 ��.1學術期刊的顏色
     a. Suber(2007). Open Access Overview [開放近用概論] : Focusing on open access to
        peer-reviewed research articles and their preprints / Peter Suber, Last revised June 19,
        2007, http://www.earlham.edu/~peters/fos/overview.htm
 ��.2學術期刊的起源

        a. 由於社會力量與科技發展,西方學術界的期刊發軔於 17 世紀。印刷術、郵政系
           統,以觀察與實驗為知識的主要研究方法。
        b. 學術期刊出現以前,學者寫下新的發現,互相傳閱。不僅費用昂貴,而且還有抄
           襲的爭議,Hooke Vs. Huygens, Newton Vs. Leibniz
        c. 從 16 世紀至 17 世紀初,以年鑑、通訊、及報紙等形式定期出版的印刷品,在科
           學家間逐漸流行。
        a. Origin of the Scholarly Journal / by Karen L. MacDonell, December 6, 1999,
           http://www.slais.ubc.ca/COURSES/libr500/fall1999/WWW_presentations/K_MacDone
           ll/origin.htm
b. Eisenstein, Elizabeth. "The Book of Nature Transformed: Introduction: Problems of
          Periodization." In The Printing Press as an Agent of Change: Communications and
          Cultural Transformations in Early-Modern Europe, vol. 2.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
       c. Ornstein, Mary. "The Scientific Journals." In The Role of Scientific Societies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3d ed. History of Medicine Series, vol. 6. 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38. Reprint, Hamden, CT: Archon Books, 1963.

    d. Kronick, David A. A History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eriodicals: Th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s of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ess, 1665 - 1790. New York:
       Scarecrow Press, 1962.
��.3開放近用的影響因子
    a. Journal Impact Factors; Usage Impact; Citation Impact

    b. Open Access Impact Studies: http://citebase.eprints.org/isi_study/
       http://www.crsc.uqam.ca/lab/chawki/ch.htm
��.4開放近用的重要宣言

      o 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 and its FAQ, February 14, 2002
      o Bethesda Statement on Open Access Publishing, June 20, 2003
      o ACRL Principles and Strategies for the Reform of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August
          28, 2003
      o Wellcome Trust position statement on open access, October 1, 2003
      o Berlin Declaration on Open Access to Knowledge in the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October 22, 2003
      o UN World Summit o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Declaration of Principles and Plan of
          Action, December 12, 2003
      o OECD Declaration on Access to Research Data From Public Funding, January 30, 2004
      o IFLA Statement on Open Access to Scholarly Literature and Research Documentation,
          February 24, 2004
      o Australian Group of Eight Statement on open access to scholarly information, May 25,
          2004
��.5開放近用資訊導論 Open Access Overview / 毛,
  http://www.lins.fju.edu.tw/mao/oai/overview.htm
      a. 1978, Harnad, Stevan 曾提出此構想, http://users.ecs.soton.ac.uk/harnad/intpub.html
��.6開放近用與圖書館,

    a. Thinking about libraries and access, 17 Jul 2008,
        http://pln.palinet.org/wiki/index.php/Thinking_about_libraries_and_access
    b. Open Access and Libraries. By Charles W. Bailey, Jr. Preprint 1/11/06,
        http://www.digital-scholarship.org/cwb/OALibraries2.pdf
    c. OPEN ACCESS FOR LIBRARIAN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 Heather
        Morrison, http://www.coady.stfx.ca/work/openaccess/assets/Open%20Access
        %20Introduction.rtf
��.7National Electronic Article Repository (NEAR)
��.8Price Barriers & Permission Barriers
��.9New Paradigms in Scholarly Research
    o Open -> Open Access / Open Science / Open Source / Open standards / Etc
o Semantic -> Valued Added Content and Functionality Within Journals / Monographs /
  Other Publications
o Social -> Social networks / Social software / Web 2.0 /Etc.
o Mobile -> Mobile data access / Mobile data gathering / Incorporated mobile content
  within publications

Más contenido relacionado

Similar a 開放近用的策略 The Strategics of Open Access

開放近用對學術散布的影響
開放近用對學術散布的影響開放近用對學術散布的影響
開放近用對學術散布的影響maolins
 
開放近用宣言
開放近用宣言開放近用宣言
開放近用宣言maolins
 
開放近用運動對圖書館的影響
開放近用運動對圖書館的影響開放近用運動對圖書館的影響
開放近用運動對圖書館的影響maolins
 
開放近用運動對圖書館的影響
開放近用運動對圖書館的影響開放近用運動對圖書館的影響
開放近用運動對圖書館的影響maolins
 
數位時代的知識生產模式
數位時代的知識生產模式數位時代的知識生產模式
數位時代的知識生產模式maolins
 
數位時代的知識生產模式
數位時代的知識生產模式數位時代的知識生產模式
數位時代的知識生產模式maolins
 
開放取用發展趨勢
開放取用發展趨勢開放取用發展趨勢
開放取用發展趨勢皓仁 柯
 
資訊開放取用趨勢
資訊開放取用趨勢資訊開放取用趨勢
資訊開放取用趨勢皓仁 柯
 
李嘉蓉、黃怡萍(2007) 資訊傳播 圖書館資訊學研究小組報告20071103
李嘉蓉、黃怡萍(2007) 資訊傳播 圖書館資訊學研究小組報告20071103李嘉蓉、黃怡萍(2007) 資訊傳播 圖書館資訊學研究小組報告20071103
李嘉蓉、黃怡萍(2007) 資訊傳播 圖書館資訊學研究小組報告20071103kwakwalee
 
自我典藏的現況
自我典藏的現況自我典藏的現況
自我典藏的現況maolins
 
自我典藏的現況
自我典藏的現況自我典藏的現況
自我典藏的現況maolins
 
Blogs, wikipedia, second life, and beyond
Blogs, wikipedia, second life, and beyondBlogs, wikipedia, second life, and beyond
Blogs, wikipedia, second life, and beyondWeng Wallace
 
數位資源的免費和自由 Gratis and Libre among Digital Resources
數位資源的免費和自由 Gratis and Libre among Digital Resources數位資源的免費和自由 Gratis and Libre among Digital Resources
數位資源的免費和自由 Gratis and Libre among Digital Resourcesmaolins
 
數位資源的免費和自由 Gratis and Libre among Digital Resources
數位資源的免費和自由 Gratis and Libre among Digital Resources數位資源的免費和自由 Gratis and Libre among Digital Resources
數位資源的免費和自由 Gratis and Libre among Digital Resourcesmaolins
 
自由圖書館
自由圖書館自由圖書館
自由圖書館maolins
 
自由圖書館
自由圖書館自由圖書館
自由圖書館maolins
 
自由資訊 = Free Information
自由資訊 = Free Information自由資訊 = Free Information
自由資訊 = Free Informationmaolins
 

Similar a 開放近用的策略 The Strategics of Open Access (20)

開放近用對學術散布的影響
開放近用對學術散布的影響開放近用對學術散布的影響
開放近用對學術散布的影響
 
開放近用宣言
開放近用宣言開放近用宣言
開放近用宣言
 
開放近用運動對圖書館的影響
開放近用運動對圖書館的影響開放近用運動對圖書館的影響
開放近用運動對圖書館的影響
 
開放近用運動對圖書館的影響
開放近用運動對圖書館的影響開放近用運動對圖書館的影響
開放近用運動對圖書館的影響
 
數位時代的知識生產模式
數位時代的知識生產模式數位時代的知識生產模式
數位時代的知識生產模式
 
數位時代的知識生產模式
數位時代的知識生產模式數位時代的知識生產模式
數位時代的知識生產模式
 
開放取用發展趨勢
開放取用發展趨勢開放取用發展趨勢
開放取用發展趨勢
 
資訊開放取用趨勢
資訊開放取用趨勢資訊開放取用趨勢
資訊開放取用趨勢
 
李嘉蓉、黃怡萍(2007) 資訊傳播 圖書館資訊學研究小組報告20071103
李嘉蓉、黃怡萍(2007) 資訊傳播 圖書館資訊學研究小組報告20071103李嘉蓉、黃怡萍(2007) 資訊傳播 圖書館資訊學研究小組報告20071103
李嘉蓉、黃怡萍(2007) 資訊傳播 圖書館資訊學研究小組報告20071103
 
自我典藏的現況
自我典藏的現況自我典藏的現況
自我典藏的現況
 
自我典藏的現況
自我典藏的現況自我典藏的現況
自我典藏的現況
 
IR
IRIR
IR
 
Blogs, wikipedia, second life, and beyond
Blogs, wikipedia, second life, and beyondBlogs, wikipedia, second life, and beyond
Blogs, wikipedia, second life, and beyond
 
數位資源的免費和自由 Gratis and Libre among Digital Resources
數位資源的免費和自由 Gratis and Libre among Digital Resources數位資源的免費和自由 Gratis and Libre among Digital Resources
數位資源的免費和自由 Gratis and Libre among Digital Resources
 
數位資源的免費和自由 Gratis and Libre among Digital Resources
數位資源的免費和自由 Gratis and Libre among Digital Resources數位資源的免費和自由 Gratis and Libre among Digital Resources
數位資源的免費和自由 Gratis and Libre among Digital Resources
 
Elsevier与Lib2
Elsevier与Lib2Elsevier与Lib2
Elsevier与Lib2
 
Elsevier与Lib2
Elsevier与Lib2Elsevier与Lib2
Elsevier与Lib2
 
自由圖書館
自由圖書館自由圖書館
自由圖書館
 
自由圖書館
自由圖書館自由圖書館
自由圖書館
 
自由資訊 = Free Information
自由資訊 = Free Information自由資訊 = Free Information
自由資訊 = Free Information
 

Más de maolins

公共版權參考資源利用
公共版權參考資源利用公共版權參考資源利用
公共版權參考資源利用maolins
 
20101216
2010121620101216
20101216maolins
 
20101119
2010111920101119
20101119maolins
 
沙巴自助行
沙巴自助行沙巴自助行
沙巴自助行maolins
 
數位權利管理(DRM)的社會風險
數位權利管理(DRM)的社會風險數位權利管理(DRM)的社會風險
數位權利管理(DRM)的社會風險maolins
 
高級中學圖書館採用自由軟體的策略
高級中學圖書館採用自由軟體的策略高級中學圖書館採用自由軟體的策略
高級中學圖書館採用自由軟體的策略maolins
 
學校圖書館宣言
學校圖書館宣言學校圖書館宣言
學校圖書館宣言maolins
 
聯合目錄
聯合目錄聯合目錄
聯合目錄maolins
 
Google 選項
Google 選項Google 選項
Google 選項maolins
 
Starting 輔仁大學圖書館服務隊
Starting 輔仁大學圖書館服務隊Starting 輔仁大學圖書館服務隊
Starting 輔仁大學圖書館服務隊maolins
 
開放近用 - 簡史
開放近用 - 簡史開放近用 - 簡史
開放近用 - 簡史maolins
 
落菌在ntl
落菌在ntl落菌在ntl
落菌在ntlmaolins
 
搜尋排行榜
搜尋排行榜搜尋排行榜
搜尋排行榜maolins
 
Open Access - to be read
Open Access - to be readOpen Access - to be read
Open Access - to be readmaolins
 
2008僑校服務新聞稿
2008僑校服務新聞稿2008僑校服務新聞稿
2008僑校服務新聞稿maolins
 
Koha 導論
Koha 導論Koha 導論
Koha 導論maolins
 

Más de maolins (20)

公共版權參考資源利用
公共版權參考資源利用公共版權參考資源利用
公共版權參考資源利用
 
20101216
2010121620101216
20101216
 
20101119
2010111920101119
20101119
 
沙巴自助行
沙巴自助行沙巴自助行
沙巴自助行
 
數位權利管理(DRM)的社會風險
數位權利管理(DRM)的社會風險數位權利管理(DRM)的社會風險
數位權利管理(DRM)的社會風險
 
高級中學圖書館採用自由軟體的策略
高級中學圖書館採用自由軟體的策略高級中學圖書館採用自由軟體的策略
高級中學圖書館採用自由軟體的策略
 
OA88-6
OA88-6OA88-6
OA88-6
 
學校圖書館宣言
學校圖書館宣言學校圖書館宣言
學校圖書館宣言
 
聯合目錄
聯合目錄聯合目錄
聯合目錄
 
Google 選項
Google 選項Google 選項
Google 選項
 
Starting 輔仁大學圖書館服務隊
Starting 輔仁大學圖書館服務隊Starting 輔仁大學圖書館服務隊
Starting 輔仁大學圖書館服務隊
 
開放近用 - 簡史
開放近用 - 簡史開放近用 - 簡史
開放近用 - 簡史
 
落菌在ntl
落菌在ntl落菌在ntl
落菌在ntl
 
搜尋排行榜
搜尋排行榜搜尋排行榜
搜尋排行榜
 
80s
80s80s
80s
 
Open Access - to be read
Open Access - to be readOpen Access - to be read
Open Access - to be read
 
緒論
緒論緒論
緒論
 
2008僑校服務新聞稿
2008僑校服務新聞稿2008僑校服務新聞稿
2008僑校服務新聞稿
 
Koha 導論
Koha 導論Koha 導論
Koha 導論
 
選項
選項選項
選項
 

開放近用的策略 The Strategics of Open Access

  • 1. 開放近用的策略 The Strategics of Open Access 毛慶禎 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副教授 2009.4.22 ��.1前言 ��.2宣言 a. 布達佩斯開放近用倡議 b. 畢士大開放近用出版宣言 c. 柏林宣言 - 開放近用科學與人文學知識 d. 其他宣言 ��.3策略 a. 自由軟體 i. 典藏用 ii. 學刊用 b. 自我典藏 i. 個人典藏 ii. 學科典藏 iii. 機構典藏 c. 開放近用學刊 i. 出版社 d. 機構強制典藏 e. 贊助單位強制典藏 ��.4授權 ��.5結論 前言 1665 年元月 5 日,法國的 Journal des Scavans [學者週刊],以週刊型式出版;兩個月後,英國的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哲學學報]出版(MacDonell, 1999)。從此以後,學術期刊成為主要的學 術傳播工具。 從 20 世紀中葉以來,藉著著作權法的保護,學術期刊擁有者以授權為由,不斷地提高學刊的售 價,遠遠超過物價上漲的幅度;即使資源最充裕的大學及研究機構,也難以取得足夠的學術期 刊,更晃論那些第三世界貧窮的大學。 網際網路成熟後,開放近用的概念才能付諸實現。首份數位作品完成後,後續的複製、散布等 工作,在網際網路的環境下,其成本趨近於零。在類比的印本時代裡,不僅複製需要相當的成 本,緊接著的倉儲、物流等,都所費不貲。
  • 2. 開放近用運動的發動者聲稱,在不改變現有學術傳播系統的前提下,他們找到解決方案,讓學 者能夠更有效地近用學術文獻(Suber, 2007)。 開放近用是針對資訊近用性的社會運動, 從使用者的角度擴大資訊的流動性。矯正智慧財產權向 資本主義的傾斜, 在不涉入法律改革的前提下, 藉著政治、商業、道德等訴求, 遊說著作所有權人 基於本身的利益及學術倫理, 釋放資訊本身的自由性(Clarke, 2009), 藉以促進全球的發展。 據估計,全球有 24,000 種同儕評閱的學刊,每年出版 250 萬篇論文;祗有 4,000 多種學刊,近 30 萬篇論文以開放近用方式授權(DOAJ, 2009)。 宣言 「開放近用」譯自 Open Access, 「近用」是「接近使用」的簡稱, 相對的名詞是「付費近用」 (Toll Access)。 中國大陸學者根據[中國]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出版的《科學技術名詞審定的原則及方 法》, 認為較適宜的譯文是「開放訪問」(馬景娣, 2005)。臺灣的圖書館界把 Open 譯為「開 放」、「公開」, Access 譯為「取閱」、「取用」、「近用」、「存取」、「查閱」, 組合成多 種可能的譯名。 1994 年 9 月 23 日大法官解釋文釋字第 364 號, 藉「人民平等接近使用傳播媒體」之解釋機會, 將 Access 譯為「接近使用」(大法官, 1994), 傳播學者簡稱為近用, 本文使用「開放近用」為 Open Access 的譯名。
  • 3. 不僅開放近用的譯名未達共識,英文原名也沒有統一的見解,祗能從幾個被國際重視的宣言 裡,發掘出當前的意涵。 布達佩斯開放近用倡議 2001 年 12 月,開放社會協會在布達佩斯召開一項會議;由此產生的《布達佩斯開放近用倡 議》,對開放近用的內容做了明確的定義(BOAI, 2002): 線上自由近用的文獻, 以學者無價送給世界的為主。以經過同儕評閱的學刊論文為主, 也包括尚 未被評閱的印前論文, 希望放在網路上被評論, 或提醒同僚重要的研究發現。近用文獻有多種層 面及難度, 本文認定的開放近用係指, 在公眾的網際網路被免費取用, 允許所有使用者閱讀、下 載、複製、散布、列印、檢索內容, 並連結至原來的網頁, 爬梳內容供檢索之用, 置入軟體當成資 料之用, 以及其他的合法用途, 除了上網本身, 沒有費用、法律及技術等障礙。複製及散布的限 制, 以及著作權法的施行範圍, 祗限於讓作者控制內容的完整性及姓名權。 為達到開放近用學術期刊文獻的目標, 我們建議兩個策略: 自我典藏:首先, 學者需要工具及協助, 才能把他們的論文置於開放近用電子典藏所, 通常稱為自 我典藏; 這些典藏所符合開放檔案提案的標準, 搜尋引擎等工具才可以將分散的典藏所視為一個, 不需知道典藏所的存在及位置, 使用者就能夠找到所需的資訊。 開放近用學刊: 其次, 學者需要工具才能創辦開放近用學刊, 或轉換收費近用學刊為開放近用學 刊。學刊論文本身希望儘量被散布出去, 創辦的開放近用學刊不再以著作權限制近用的範圍, 以 著作權保護學刊的永久開放近用。價格是近用的障礙之一, 創辦的開放近用學刊不會向使用者收 費, 也不收取其他近用費用, 以其他的方式支應其費用。有很多資源可用, 包括基金會及政府的研 究贊助、大學及實驗室雇用研究員、機構的捐贈、支持的朋友、加值服務的利潤、停訂付費近 用學刊省下的經費、或研究者本人的捐獻。沒有 必要偏好任何一種資源, 也沒有必要開發更有 創意的新資源。 此定義指出,開放近用文獻授與使用者十種權利。對於文獻內容本身有六種權利:閱讀、下 載、複製、散布、列印、檢索;並且有四種加值使用其內容的權利:連結至原來的網頁、爬梳 內容供檢索之用、置入軟體當成資料之用、以及其他的合法用途。 使用者需自行掌握上網的能力及加值的技術,沒有費用、法律及技術等障礙。對於讀者權利的 限制, 以及著作權法的施行範圍, 祗限於讓作者控制內容的完整性及姓名權;完全沒有論及任何
  • 4. 商業運作的事宜。 畢士大開放近用出版宣言 2003 年 4 月 11 日, 有識之士在美國馬里蘭州吉維蔡斯的霍華.休斯醫學中心聚會, 討論在生物醫 學研究圈裡, 儘快實現開放近用的策略。會議的結論彙整成《畢士大開放近用出版宣言》 (Bethesda, 2003),它有兩個要點: 保留部份權利。作者及著作所有權人授權所有使用者免費、不能撤回、全球性、永久的近用權 利, 祗要恰當的署名原著者, 就可以不拘理由以任何數位媒體形式,公開複製、使用、散布、傳 送及展示原作品, 製作及散布衍生作品; 印本形式祗限少量及個人用途。 公開典藏。包括所有附件、前項著作權聲明在內的完整作品, 以適當的標準檔案格式寄存在至少 一個線上典藏機制裡。該典藏機制必需由學術單位、學會、政府機構或其他聲譽卓著的單位支 援, 採用開放近用、散布無限制、跨平台及長期典藏政策(公共醫學中心是生物醫學領域裡符合 上述要求的一個線上典藏機制)。 布達佩斯開放近用倡議祗提及使用者擁有的權利,畢士大開放近用出版宣言進一步地指出,著 作所有權人的授權方式,是「免費、不能撤回、全球性、永久的」,並且明確指出,著作所有 權人祗同意少量及個人用途的印本,即保留商業運作的其他權利。 布達佩斯開放近用倡議沒有論及衍生的議題,畢士大開放近用出版宣言特別指出,使用者擁有 衍生原作品的權利,翻譯為其他語文即是衍生的行為之一。 創用 CC 授權方式可用於開放近用文獻(創用 CC, 2009),在姓名標示 2.5 台灣版的授權條款裡, 清楚指出: 授權人授與您全球、免權利金、非專屬、永久的(在著作權期間內)許可,就本著作實施如下 述之權利: ��.1重製本著作、將本著作收錄於一個或多個編輯著作之中、以及當收錄於編輯著作時重 製本著作; ��.2創作及重製衍生著作; ��.3散布、公開展示、公開演出、公開上映、公開播送、公開傳輸、公開口述或以數位聲 音傳輸方式公開演出、公開上映、公開播送、公開傳輸、公開口述本著作(包括收錄於 編輯著作中之本著作)重製物或錄音物;
  • 5. ��.4散布、公開展示、公開演出、公開上映、公開播送、公開傳輸、公開口述或以數位聲 音傳輸方式公開演出、公開上映、公開播送、公開傳輸、公開口述衍生著作重製物或錄 音物。 畢士大開放近用出版宣言對文件的典藏機制提出規範,「典藏機制必需由學術單位、學會、政 府機構或其他聲譽卓著的單位支援, 採用開放近用、散布無限制、跨平台及長期典藏政策」。因 此,商業性或個人的典藏機制都不符合畢士大開放近用出版宣言的主張。 柏林宣言 - 開放近用科學與人文學知識 2003 年 10 月底,開放近用科學與人文知識會議在柏林召開,發表《柏林宣言 - 開放近用科學與 人文學知識》(Berlin, 2003)。基本上, 遵循前兩個宣言的方向,更積極地採取五項行動推動開放 近用典範: 鼓勵我們的研究人員和獎學金生依據開放存取範式的原則來出版他們的論著。 鼓勵文化遺產管理者通過互聯網提供他們的資源來促進開放存取。 逐漸研究出開放存取出版物和連線期刊的評估方法和途徑,以便使質量保障標準和優良的科學 實踐標準得以維繫。 提倡開放存取出版物在晉級和任期業務評審中得到承認。 提倡對在開發開放存取的基礎設施過程中所做貢獻的內在價值予以承認,這些貢獻包括軟件工 具開發、內容提供、元數據生成或者個人論文的出版。鼓勵我們的研究者及獲贊助者,根據開 放近用典範的原則出版其作品。 2005 年在英國南安普敦大學召開的第三次柏林會議裡,提出若干落實開放近用的政策: • 要求研究者將其所有出版論文提交至開放近用典藏所 • 鼓勵研究者將其研究論文投稿至適合的開放近用學刊(並提供相當的支持) 薩伯把前述的三個宣言對開放近用的定義,合稱「開放近用的三 B 定義」 (Suber, 2004),指出 它們移除近用學刊的價格障礙和授權障礙。
  • 6. 其他宣言 其他團體紛紛提出相關的宣言(Suber, 2009)。 聯合國召開的「資訊社會世界高峰會議」 (WSIS, 2009)分兩次召開,2003 年日內瓦會後,發表 《原則宣言 - 建設信息社會:新千年的全球性挑戰》,於第 B 段「人人共享的信息社會:重要 原則」的第三節「獲取信息和知識」,第 28 條指出: 我們要努力使所有人均能有平等的機會全面近用科學知識,創造和傳播科學與技術資訊,包括 開放近用科學出版的措施。 並且在《行動計劃》中,C)行動方針,C3.近用信息和知識,第 10 條,資訊通訊技術可以使世 界任何地方的人們都能幾乎即時地近用資訊和知識。個人、組織和社區均應從知識和資訊的近 用中受益。具體地要求: i) 鼓勵採取各種舉措促進近用,包括免費和以負擔的方式,近用至開放近用的期刊和圖書,以 及科學資訊的開放典藏所。 俗稱富國俱樂部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於 2004 年元月 30 日在巴黎發表「公帑贊助研究資料之近用宣言」(Declaration on Access to Research Data from Public Funding)(OECD, 2004);包括歐盟及中國在內的 30 個國家, 在宣言內表示,體認研究資料面臨的八個現況;並承諾朝向十個目標及原則努力:開放 (Openness)、透明(Transparency)、法律環境(Legal conformity)、正式責任(Formal responsibility)、 專業(Professionalism)、保護智慧財產(Prote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互通性 (Interoperability)、品質與安全(Quality and security)、效率(Efficiency)、問責(Accountability)等。 接著在 2007 年出版《經合組織公努贊助研究資料之近用原則與基準》(OECD Principles and Guidelines for Access to Research Data from Public Funding)(OECD, 2007),再擴大為 13 項原則: 開放(Openness)、彈性(Flexibility)、透明(Transparency)、法律環境(Legal conformity)、、保護智 慧財產(Prote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正式責任(Formal responsibility)、專業 (Professionalism)、互通性(Interoperability)、品質(Quality)、安全(Security)、效率(Efficiency)、問 責(Accountability)"長期性(Sustainability)等。 圖書館界認為,不受限制地近用和傳播資訊是人類的基本權利(格拉斯哥宣言, 2002),支持、捍 衛及促進資訊自由是圖書館的主要職責。。
  • 7. Principles for Emerging Systems of Scholarly Publishing / ARL Office of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June 6, 2000 • Principles and Strategies for the Reform of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 ACRL Scholarly Communications Committee, June 24, 2003 • Declaration on Access to Research Data from Public Funding / OECD, adopted on 30 January 2004 in Paris • IFLA Statement on Open Access to Scholarly Literature and Research Documentation. This statement was adopted by the IFLA Governing Board on December 5, 2003, but not published until February 24, 2004. • March 16, 2004. A group of 48 non-profit publishers issued the Washington D.C. Principles for Free Access to Science. (See SOAN for 4/2/04.) • May 25, 2004. The Australian Group of Eight, the country's eight leading research universities, released a Statement on open access to scholarly information May ….pdf Statement on open access to scholarly information. • October 11, 2004. The Scottish Science Information Strategy Working Group released the Scottish Declaration of Open Access. While signed and released on October 11, 2004, it was not made official until March 14, 2005. • A National Open Access Policy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Bangalore Declaration, Workshop on Electronic Publishing and Open Access Indian Institute of Science, Bangalore, 2-3 November 2006, users.ecs.soton.ac.uk/harnad/Temp/ bangalore.pdf • December 17, 2004. The Australian Research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Committee (ARIIC) issued its Open Access Statement. 原註 26 策略 1999 年,美國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院長法莫斯(Harold Varmus)提出公共 醫學中心的構想(Varmus, 1999), 把公共圖書館自由使用館藏圖書的觀念, 帶入生命科學論文的傳 播領域, 以團體的力量, 架構自由的學術出版品網。 當時,法莫斯相當躊躇,不知該怎採什麼策略(Harnad, 1999): ��.1免費近用學刊論文 ��.2建置典藏所,免費近用其中的論文 ��.3成立新的出版社,挑戰付費近用出版社,把作者拉過來 ��.4創辦不同類型的學刊,採用冏異的同儕評閱模式 2000 年 2 月,先成立公共醫學中心(PubMed Central),邀請出版社將論文典藏於此;不受重視
  • 8. 後,同年 10 月,成立公共科學圖書館(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 PloS),發出公開信,要求學刊 立即改為開放近用,得到全球 3 萬 4 千多位科學家的連署;出版社還是不理睬,2001 年,公共 科學圖書館轉型為開放近用出版社,立即發行兩種學刊。 2002 年發佈的布達佩斯開放近用倡議, 先提出兩個策略: 自我典藏及開放近用學刊。為了順利推動此兩 策略,相關的軟體必不可少。同時,機構強制任職的學者專家將其論文典藏,贊助學術研究的 基金會將強制典藏列為贊助條件之一。 這五個策略多管齊下,對開放近用運動的發展,具有正面的效益。 自由軟體 典藏用 為了開放近用文獻而建置典藏所時,採用 GNU 通用公共許可證授權(GPL, 2007)的自由軟體是 首選,其次是開放源碼的軟體。與開放檔案提案詮釋資料擷取協定(Open Archives Initiative Protocol for Metadata Harvesting, OAI-PMH 2.0)相容, 比較常用的有:DSpace、EPrints、Fedora,其他的軟體也各有所長,ARNO、CDSWare、i- TOR、Moodle、Bodington、Sakai、Plone 等,擁有不少用戶 。 2000 年,英國南安普敦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電子與電腦科學院(School of Electronics and Computer Science)已順利開發機構典藏軟體 EPrints,以 GNU 通用公共許可證授權,2009 年 5 月進展至 3.1.3 版(EPrints, 2009)。 2002 年 11 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典藏所(DSpace at MIT, http://dspace.mit.edu/),以建置數位 典藏所為目的,適合建置成跨機構的數位典藏所(陳亞寧, 2004);DSpace 1.5.2 是最新的版本, 於 2009 年 4 月 14 日釋出。 Fedora(Flexible Extensible Digital Object Repository Architecture)與另一個 Linux 發行版同名,但 沒有任何關係。它在開放源碼的授權基礎上,提供數位內容的管理軟體,Fedora 3.2 是最新的版 本,於 2009 年 5 月 8 日釋出(Fedora Commons, 2009)。 學刊用 可以做為學刊出版之用的軟體甚多,Open Journal Systems (開放期刊系統)使用量最大,臺灣本 土製作的香草期刊系統,令人驚豔。 在政治大學任職的楊維中,因緣際會用用 PHP 與 MySQL 開發香草期刊系統(Vanilla Journal Publishing system),原來祗是供服務單位的學術期刊使用。從 2006 年 8 月開始製作,到了 2007 年 7 月後,暫告一個段落;雖然還能下載程式,也留了展示網站及連絡方法,不過,這種個人 即興式的計畫,還是需要贊助的單位,才能持續發展(楊維中, 2007)。
  • 9. 加拿大的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開發的 Open Journal Systems (開放期 刊系統),可以在一套系統同時架設多本線上期刊之外,更重要的是,將整個期刊編輯的流程都 移到網頁上。不只是出版工具,同時是刊編輯過程的群組軟體。投稿、審查、修改,自動產生 每篇文章的 MLA、APA 以及其他常用的書目格式(OJS, 2009)。 在這個系統裡頭,設計了十一種權限,分別為:Site Admin(系統管理員)、Manager(期刊管理 員)、Editor(編輯)、Section Editor(各分類責任編輯)、Layout Editor(版面編輯)、Reviewer(審查 人)、Copy Editor(文稿編輯)、Proof Reader(校對)、Author(作者)、Reader(讀者)以及 Subscription Manager (訂戶管理員)。在不同權限具備不同的功能。 它的繁體介面已經由《台灣哲學研究》主編鄭凱元完成(Jeng Kai Yuan, 2009),2.2.3 是最新的版 本。至少已有 529 種學刊採用此系統。 自我典藏 2005 年,史蒂芬・哈納德把自我典藏暱稱為玉律(Harnad, 2005),從此成為通行用語。 • Registry of Open Access Repositories (ROAR), http://roar.eprints.org/ , 1326 repositories • Open Access Dissertation Archives. http://archives.eprints.org/eprints.php? page=all&type=theses 作者把論文置於網際網路上,他們就自我典藏其論文(Self-Archiving, 2009),這些論文可能是印 前本(preprint)或印後本(postprint)。必須置於公眾可近用的網站,最好相容於 OAI 的通信協定; 通常需有一個簡易的網頁界面,典藏者可以複製/張 貼其後設資料(日期、姓名、題名、學刊名 等),並把全文上傳。第一次典藏需 10 分鐘左右,後續的典藏就簡單些; 有些機構提供代理自我 典藏服務,祗要幾個按鍵就能完成;還有特定的軟體,可以上傳整批論文,更簡化程序。 印前本係指未經同儕評閱的論文,多半是準備投稿,接受同儕評閱;印後本則是經過同儕評閱 的論文,通常已在學刊發表出版。 出版社的合約,限制作者自我典藏的範圍,以顏色區分,更為傳神(Suber, 2007): • 金色 - 同意開放近用,沒有任何延遲 • 綠色 - 同意作者自我典藏 • 淡綠 - 同意,即不反對,作者自我典藏印前本 • 灰色 - 其他 英國的羅密歐計畫,以另一組顏色描述出版社對自我典藏的政策(RoMEO, 2007)
  • 10. 綠色 - 可典藏印前本及印後本 • 藍色 - 可典藏同儕評閱後的印後本 • 黃色 - 可典藏同儕評閱前的印前本 • 白色 - 未正式支持自我典藏 實務上,被出版社掌控所有著作財產權時,還是可以自我典藏印前本,再附上另一個修改及更 正的檔案;有些出版社比較寬容,在特定條件下,容許作者自我典藏其作品;當然,還沒有把 權利轉讓給出版社的作者,可以直接要求保留自我典藏的權利。 著作本身對於著作權的標示,有多種可能(Bailey, 2006): ��.1沒有標示 ��.2傳統的標示, 即版權所有翻印必究 ��.3允許特定用途 ��.4創用 CC 之類的公眾授權 ��.5其他 有三種自我典藏的方式: 個人典藏、學科典藏、機構典藏。它們是互補的關係,不會互斥,論文 可以同時典藏多個地方。 The 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Repositories - OpenDOAR, http://www.opendoar.org/ OAI 相容 (Open Archive Initiative compliance) 個人典藏 作者個人主動論文張貼在網路空間,通常是一個網頁,加上若干連結,全文多半在另一個網 址;這種典藏方式最自由,作者本人即可做主。雖然,從搜尋引擎就可以找到,不過,讀者需 對論文內容(如題目)或作者本人(姓名)有正確的認識,否則大海撈針,不是找到太多就是找不 到。而且,這種網路空間的穩定性與持續性,都沒有承諾,變動太快。 學科典藏 以學科為界,不以機構或語文等條件限制,其內容包括印前本及印後本,也可以含蓋其他類型 的出版品。通常以 Eprints、DSpace 等自由軟體建置,使用開放典藏促進會後設資料擷取協定 (OAI-PMH)建置成全功能系統,作者寄存、鍵入後設資料;讀者可用欄位及鍵詞檢索。由建置
  • 11. 的機構或專業學會保證其穩定性及持久性,以電腦科學、數學、非線性科學、物理學、生物學 等領域為對象的阿西檔案(http://arxiv.org)是名氣最大的學科典藏所。 機構典藏 為機構內作者建置的典藏所,尚未達成共識前,可能祗為機構內的部份單位服務,也可能擴大 為聯盟式的典藏所多個機構服務。可能包括學位論文、技術報告、簡報、講義等;多半由圖書 館或資訊中心建置及營運,由機構本身保證其永續經營,並且採用開放的技術,保證其數位內 容的持久性。甚至成為數位出版中心,包括電子期刊管理、會議論文管理等系統; 臺灣地區有 6 個大學典藏被登錄在開放獲取資源庫目錄(The 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Repositories)裡(OpenDOAR, 2009): ��.1真理大學 ��.2國立嘉義大學 ��.3國立成功大學 ��.4國立政治大學 ��.5國立交通大學 ��.6國立中山大學 ��.7臺灣大學 有 12 個機構採用 DSpace 軟體,建置機構典藏所(DSpace, 2009): ��.1中央研究院 ��.2真理大學 ��.3逢甲大學 ��.4國立成功大學 ��.5國立政治大學 ��.6國立交通大學 ��.7國立嘉義大學 ��.8國家衛生研究院 ��.9國立中山大學機構典藏所 ��.10國立臺灣大學 ��.11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 ��.12南台科技大學
  • 12. 開放近用學刊 2005 年,史蒂芬・哈納德把開放近用學刊暱稱為金科(Harnad, 2005),從此成為通行用語。 開放近用學刊是學術期刊的一種經營模式,出版的論文經過同儕評閱,布達佩斯開放近用倡議 認定的特性是(BOAI, 2002): ��.1在公眾的網際網路被免費取用 ��.2允許所有使用者 a. 閱讀、下載、複製、散布、列印、檢索內容 b. 連結至原來的網頁 c. 爬梳內容供檢索之用 d. 置入軟體當成資料之用 e. 以及其他的合法用途 除了上網本身, 沒有費用、法律及技術等障礙。複製及散布的限制, 以及著作權法的施行範圍, 祗 限於讓作者控制內容的完整性及姓名權。 開放近用學刊有多少呢?採用布達佩斯開放近用倡議的標準,開放近用學刊目錄(DOAJ, 2009),收錄 4,025 多種學刊,其中有 1,448 種學刊可以搜尋至論文的層次,共收錄 270,907 篇論 文。至少有九個期刊來自臺灣: ��.1Applied Mathematics E-Notes : An International Electronic Journal of Mathematics, 清華大 學數學系於 2001 年元月創刊 ��.2Botanical Studies, 2005; 續自 Botanical Bulletin of Academia Sinica, 中央研究院植物所出 版,第 30 卷(1990 年)以後為開放近用 ��.3中國物理學刊 = Chinese Journal of Physics, 中華民國物理學會出版, 1963 年創刊以來均 為開放近用 ��.4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sign, 臺灣科技大學於 2007 年 4 月創刊, 採用 Open Journal Systems 2.1.1.0 ��.5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Business Management, 產業電子化運籌管理學會於 2003 年 9 月創刊, 採用 Open Journal Systems 2.1.1.0 ��.6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edia & Library Science, 淡江大學出版中心 出版,40 卷 3 期(2003 年 4 月)以後,為開放近用 ��.7教科書研究 = Journal of Textbook Research, 國立編譯館於 2008 年 6 月創刊發行 ��.8臺灣語言學刊 = Taiwan Journal of Linguistics, 文鶴出版有限公司於 2003 年 3 月創刊 ��.9Taiwanese Journal of Mathematics, 1997 年 3 月續自中國數學雜誌 = Chinese Journal of Mathematics, 中華民國數學會出版
  • 13. 2006 年 2 月 27 日,印度 Informatics 公司成立開放學刊門戶(Open J-Gate),已連結至 4865 開放 近用學刊,其中有 2,731 種是經過同儕評閱的學刊,換句話說,收錄 2,134 種未經同儕評閱的開 放近用學刊。 以免費取得為出發點的電子期刊,數量更為驚人。德國雷根斯堡大學圖書館(Regensburg, 2009) 收錄各領域的 43,646 種電子學刊,其中有 5,444 種為純電子版,包括 21,420 種可以免費取得的 學刊。英諾丁罕特倫特大學(Nottingham Trent University)圖書館採用 SFX 技術,收錄近 23,971 種自由電子學刊(NTU, 2009)。 ��.1Open Journal Systems 2.1.1.0, http://pkp.sfu.ca/ojs/ ��.2DPubS ��.3GNU EPrints ��.4Hyperjournal ��.5Open Journal System ��.6Connexions - Rhaptos ��.7DiVA ��.8Topaz • Plant Physiology: The Plant Cell, Open Access Experiment , http://www.aspb.org/publications/ openaccess.cfm • http://pkp.sfu.ca/files/Library_Hi_Tech_DRAFT.pdf 出版社 1990 年前後,網際網路已經相當成熟,若干學者在此平台上,利用服務單位既有的基礎建設招 募志工,出版免費的數位學刊,包括:EJournal、PostModern Culture、The Public-Access Computer Systems Review 等。 2000 年,生物醫學中心(BioMed Central, BMC)於英國成立,它是營利的開放近用出版社,至今 已出版近兩百種學刊。生物醫學中心是第一個以開放近用為營運方式的出版社,使用者可以自 由地複製、散布及展示作品;翻譯、改寫作品,形成衍生著作;販售作品等商業行為。前提 是:姓名標示原作者;再使用及再散布必須清楚指出作品的授權方式;當然,作者額外授權, 就可免除所有的限制(BMC, 2009)。 付費近用出版社感受開放近用的浪潮後,試圖開啟另一個場域;Springer Open Choice Program 將論文以印本及數位方式同時出版,在作者支付 3,000 美元的條件下,將數位版論文以類似創 用 CC 非商業性的方式授權,作者可以自我典藏,同時可從 SpringerLink 免費取得。根據作者支 持 Open Choice Program 的程度,Springer 主動降低該學刊的售價。這是開放近用與付費近用併 存的行動, http://hindawi.com/oa
  • 14. 開放近用出版社的利基,來自於廣告、出版費(向作者收取,通常由其所屬單位或贊助機構支 付)、衍生產品(如:販售印本等。公共科學圖書館(出版社)(http://www.plos.org)是最佳營運例 子。 機構強制典藏 沒有強制要求的前提下,作者沒有意願主動典藏其論文;但是在機構或贊助單位的要求下,作 者卻相當願意自我典藏其論文(Swan, 2005) ROARMAP (Registry of Open Access Repository Material Archiving Policies) , Directory of Institutions with Open Access Policies. http://www.eprints.org/signup/fulllist.php Summary By Type 35 INSTITUTIONAL Mandates 1 Proposed INSTITUTIONAL Mandate(s) 6 DEPARTMENTAL Mandates 6 Proposed MULTI-INSTITUTIONAL Mandates 36 FUNDER Mandates 7 Proposed FUNDER Mandates 77 TOTAL Mandates 14 TOTAL Proposed Mandates 2003 年元月,英國南安普敦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電機及電腦科學系(Department of Electronics and Computer Science, ECS)成為第一個強制典藏的單位。2003 年 11 月,歐洲核子研 究組織(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Nuclear Research, CERN)跟進,強制要求自我典藏。 贊助單位強制典藏 SHERPA: JULIET: Research funders' open access policies, http://www.sherpa.ac.uk/juliet/index.php12 Research funders' open access policies, http://www.sherpa.ac.uk/juliet/index.php Position statement in support of open and unrestricted access to published research / Wellcome Trust, October 1, 2003 HRB Position Statement in Support of Open and Unrestricted Access to Published Research (Open Access), Version 1.0, Last updated 16 January 2008 授權 作者祗能授權他擁有的權利,作品的著作權分為兩種: • 著作人格權
  • 15. 著作財產權 著作人格權專屬於著作人本身,不得讓與或繼承。 著作財產權人得授權他人利用著作,其授權利用之地域、時間、內容、利 用方法或其他事項, 依當事人之約定。現行的法律認定 「著作財產權讓與之範圍依當事人之約定;其約定不明之部 分,推定為未授權。」(第 36 條),而且採取公訴罪方式;作者必須授權,才能免除侵權之虞。 查驗以往的宣言,開放近用運動不曾討論作者的授權事宜,祗提出讀者應有的權利。換句話 說,最佳的授權應該是由著作所有權人聲明「著作財產權不存續」,即俗稱的「公版著作」。 不必授權,任何人均可自由使用;沒有「讓與、行使及消滅」著作財產權爭端;也不需要著作 權仲介團體與著作權審議及調解委員的運作;沒有任何財產權上的罰則。剽竊、割裂、冒名等 事宜,刑法即足對應。 結論 還有很多學術文獻,既不是印前本也不是印後本,包括: 專書、會議投影片、碩士論文、博士論 文、技術報告等;在網際網路上都可以找到,部份以創用 CC 或類似的方式授權。 參考書目 在 2009 年 5 月 1 日拜訪所有連結 • 格拉斯哥宣言(2002) 图书馆和信息服务机构及信息自由的格拉斯哥宣言 = [格拉斯哥宣 言:圖書館、資訊服務及資訊自由] / 國際圖書館協會聯盟, 2002 年, http://archive.ifla.org/faife/policy/iflastat/gldeclar-cn.pdf • 楊維中(2006). 香草期刊系統 = Vanilla Journal Publishing system, https://www.ohloh.net/p/vanilla-journal;2008 年之後,不再維護及更新, http://zonble.net/archives/2006_08/874.php • 陳亞寧 (2004). DSpace 跨機構虛擬儲存庫之可行性研究 / 陳亞寧、陳淑君、鍾豐謙, 教育 資料與圖書館學, 42(2), 頁 243-253 • 創用 CC(2009). http://creativecommons.org.tw/; 姓名標示 2.5 台灣版,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2.5/tw/legalcode • Bailey(2006). Open Access and Libraries / Charles W. Bailey, Jr., http://www.digital- scholarship.com/cwb/OALibraries2.pdf • Berlin 2003, Berlin Declaration on Open Access to Knowledge in the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柏林宣言: 開放近用科學與人文學知識], October 22, 2003, http://www.zim.mpg.de/openaccess-berlin/berlindeclaration.html; 官方中文譯本, http://oa.mpg.de/openaccess-berlin/BerlinDeclaration_chin_trad.pdf • Bethesda(2003). Bethesda Statement on Open Access Publishing = 畢士大開放近用出版宣言, Released June 20, 2003, http://www.earlham.edu/~peters/fos/bethesda.htm; 官方中文譯本, http://www.lins.fju.edu.tw/mao/works/bethesda.htm • BMC(2009). Brief summary of what Open Access means for the reader, http://www.biomedcentral.com/info/about/openaccess
  • 16. BOAI(2002). 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 = 布達佩斯開放近用倡議 2002, http://www.soros.org/openaccess/read.shtml; 官方中文譯本, http://www.soros.org/openaccess/ choose_language_cn.shtml • Clarke(2009). Information Wants to be Free / Roger Clarke, http://www.rogerclarke.com/II/IWtbF.html。Stewart Brand 在 1984 年第一次國際駭客大會 上,首次提到 Information Wants to be Free. • DOAJ (2009). 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 DOAJ, http://www.doaj.org/ • DSpace (2009). DSpace.org : Repository List, http://www.dspace.org/index.php?/DSpace- Instances/Repository-List.html#Taiwan • EPrints (2009). EPrints 3.1.3, License: GPL, http://files.eprints.org/447/ • Fedora Commons (2009). Fedora Commons, http://www.fedora-commons.org/ • GPL (2007). GNU GENERAL PUBLIC LICENSE / Free Software Foundation, Version 3, 29 June 2007, http://www.gnu.org/copyleft/gpl.html; GNU 通用公共許可證, 一九九一年六月 第 二版, http://www.linux.org.tw/CLDP/OLD/doc/GPL.html; GNU 通用公共授權 第三版 [翻譯 中], http://wiki.debian.org.hk/w/GPLv3 • Harnad(1999). Comments on E-biomed: A Proposal for Electronic Publications in the Biomedical Sciences (May 5, 1999 DRAFT) / Stevan Harnad, May 8, 1999, http://users.ecs.soton.ac.uk/harnad/Ebiomed/com0509.htm#harn45 • Harnad(2005). "Fast-Forward on the Green Road to Open Access: The Case against Mixing Up Green and Gold," Ariadne, no. 42 (2005), http://www.ariadne.ac.uk/issue42/harnad/ • Jeng Kai Yuan(2009). Chinese (Traditional - TW), http://pkp.sfu.ca/ojs-languages/chinese_tw • MacDonell(1999). Origin of the Scholarly Journal / by Karen L. MacDonell, December 6, 1999, http://www.slais.ubc.ca/COURSES/libr500/fall1999/WWW_presentations/K_MacDonell/origin .htm o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1665 年首期封面,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4/43/1665_phil_trans_vol_i_title.png o Journal des sçavans, 1665 年首期封面,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5/5d/1665_journal_des_scavans_title.j pg • OAI-PMH(2002). The Open Archives Initiative Protocol for Metadata Harvesting, Protocol Version 2.0 of 2002-06-14, Document Version 2008-12-07T20:42:00Z, http://www.openarchives.org/OAI/2.0/openarchivesprotocol.htm • OECD(2004). OECD Declaration on Access to Research Data From Public Funding, January 30, 2004. AT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for the 21st Century. Meeting of the OECD Committee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olicy at Ministerial Level, 29-30 January 2004 - Final Communique, ANNEX 1., http://www.oecd.org/document/0,2340,en_2649_34487_25998799_1_1_1_1,00.html • OECD(2007). OECD Principles and Guidelines for Access to Research Data from Public Funding /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Paris : OECD, 2007, 24 p., http://www.oecd.org/dataoecd/9/61/38500813.pdf • OJS(2009). Open Journal Systems, http://pkp.sfu.ca/?q=ojs • OpenDOAR(2009). OpenDOAR - Countries and Organisations, http://www.opendoar.orgO/countrylist.php?cContinent=Asia#Taiwan • Open J-Gate, http://www.openj-gate.com
  • 17. Regensburg(2009). Elektronische Zeitschriftenbibliothek, Universitätsbibliothek Regensburg [德國雷根斯堡大學圖書館: 開放近用學刊目錄], http://rzblx1.uni- regensburg.de/ezeit/fl.phtml?colors=1&lang=de&selected_colors[]=1&bibid=UBR • RoMEO(2007). SHERPA RoMEO Colours, Pre-print, Post-print, Definitions and Terms, http://www.sherpa.ac.uk/romeoinfo.html#colours • Self-Archiving(2009). Self-Archiving FAQ for the 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 (BOAI), http://www.eprints.org/openaccess/self-faq/#self-archiving • Suber(2004). Praising progress, preserving precision [讚揚進步,保存精準] / Peter Suber, SPARC Open Access Newsletter, issue #77, September 2, 2004, http://www.earlham.edu/~peters/fos/newsletter/09-02-04.htm • Suber(2004a). Creating an Intellectual Commons through Open Access [經由開放近用建立智 性共享] / Peter Suber, October 13, 2004, http://dlc.dlib.indiana.edu/archive/00001246/02/Suber_Creating_041004.pdf • Suber(2007). Open Access Overview [開放近用概論] : Focusing on open access to peer- reviewed research articles and their preprints / Peter Suber, Last revised June 19, 2007, http://www.earlham.edu/~peters/fos/overview.htm • Suber(2009). Declarations in support of OA [支持開放近用的宣言], http://oad.simmons.edu/oadwiki/Declarations_in_support_of_OA • Swan, A(2005), A & Brown, S. "Authors and open access publishing" [作者及開放近用出版]/ Swan, A & Brown, S.. Learned Publishing 17 (3) 2005 http://www.keyperspectives.co.uk/OpenAccessArchive/Authors_and_open_access_publishing.p df • Varmus (1999). E-BIOMED: A Proposal for Electronic Publications in the Biomedical Sciences / Harold Varmus, May 5, 1999 (DRAFT) and June 20, 1999 (ADDENDUM), http://www.nih.gov/about/director/pubmedcentral/ebiomedarch.htm • WSIS(2009). World Summit o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http://www.itu.int/wsis/index.html 後續研究 ��.1學術期刊的顏色 a. Suber(2007). Open Access Overview [開放近用概論] : Focusing on open access to peer-reviewed research articles and their preprints / Peter Suber, Last revised June 19, 2007, http://www.earlham.edu/~peters/fos/overview.htm ��.2學術期刊的起源 a. 由於社會力量與科技發展,西方學術界的期刊發軔於 17 世紀。印刷術、郵政系 統,以觀察與實驗為知識的主要研究方法。 b. 學術期刊出現以前,學者寫下新的發現,互相傳閱。不僅費用昂貴,而且還有抄 襲的爭議,Hooke Vs. Huygens, Newton Vs. Leibniz c. 從 16 世紀至 17 世紀初,以年鑑、通訊、及報紙等形式定期出版的印刷品,在科 學家間逐漸流行。 a. Origin of the Scholarly Journal / by Karen L. MacDonell, December 6, 1999, http://www.slais.ubc.ca/COURSES/libr500/fall1999/WWW_presentations/K_MacDone ll/origin.htm
  • 18. b. Eisenstein, Elizabeth. "The Book of Nature Transformed: Introduction: Problems of Periodization." In The Printing Press as an Agent of Change: Communications and Cultural Transformations in Early-Modern Europe, vol. 2.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 c. Ornstein, Mary. "The Scientific Journals." In The Role of Scientific Societies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3d ed. History of Medicine Series, vol. 6. 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38. Reprint, Hamden, CT: Archon Books, 1963. d. Kronick, David A. A History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eriodicals: Th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s of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ess, 1665 - 1790. New York: Scarecrow Press, 1962. ��.3開放近用的影響因子 a. Journal Impact Factors; Usage Impact; Citation Impact b. Open Access Impact Studies: http://citebase.eprints.org/isi_study/ http://www.crsc.uqam.ca/lab/chawki/ch.htm ��.4開放近用的重要宣言 o 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 and its FAQ, February 14, 2002 o Bethesda Statement on Open Access Publishing, June 20, 2003 o ACRL Principles and Strategies for the Reform of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August 28, 2003 o Wellcome Trust position statement on open access, October 1, 2003 o Berlin Declaration on Open Access to Knowledge in the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October 22, 2003 o UN World Summit o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Declaration of Principles and Plan of Action, December 12, 2003 o OECD Declaration on Access to Research Data From Public Funding, January 30, 2004 o IFLA Statement on Open Access to Scholarly Literature and Research Documentation, February 24, 2004 o Australian Group of Eight Statement on open access to scholarly information, May 25, 2004 ��.5開放近用資訊導論 Open Access Overview / 毛, http://www.lins.fju.edu.tw/mao/oai/overview.htm a. 1978, Harnad, Stevan 曾提出此構想, http://users.ecs.soton.ac.uk/harnad/intpub.html ��.6開放近用與圖書館, a. Thinking about libraries and access, 17 Jul 2008, http://pln.palinet.org/wiki/index.php/Thinking_about_libraries_and_access b. Open Access and Libraries. By Charles W. Bailey, Jr. Preprint 1/11/06, http://www.digital-scholarship.org/cwb/OALibraries2.pdf c. OPEN ACCESS FOR LIBRARIAN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 Heather Morrison, http://www.coady.stfx.ca/work/openaccess/assets/Open%20Access %20Introduction.rtf ��.7National Electronic Article Repository (NEAR) ��.8Price Barriers & Permission Barriers ��.9New Paradigms in Scholarly Research o Open -> Open Access / Open Science / Open Source / Open standards / Etc
  • 19. o Semantic -> Valued Added Content and Functionality Within Journals / Monographs / Other Publications o Social -> Social networks / Social software / Web 2.0 /Etc. o Mobile -> Mobile data access / Mobile data gathering / Incorporated mobile content within public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