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una empresa de Scribd logo
1 de 151
“国际经济与贸易”河南省省级特色专业建设成果之一 
国际贸易 
教案 
编著:王雷 王俊娟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商学院 
1
目 录 
第一章 导论……………………………………………………1 
第二章 国际贸易的产生、地位与作用………………………9 
第三章 国际分工………………………………………………15 
第四章 世界市场………………………………………………29 
第五章 世界市场价格…………………………………………45 
第六章 国际贸易政策…………………………………………52 
第七章 国际贸易条约与协定…………………………………64 
第八章 国际贸易促进…………………………………………72 
第九章 关税……………………………………………………80 
第十章 非关税壁垒……………………………………………90 
第十一章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100 
第十二章 国际服务贸易………………………………………109 
第十三章 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114 
第十四章 国际贸易与国际商务行为管制……………………120 
第十五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130 
第十六章 世界贸易组织………………………………………142 
2
3
4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1、1 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 
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指在生产力发展和国际分工的基础上,国与国(或地区) 
之间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的交换活动,是世界各国之间国际分工的表现形式,它反映了世 
界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联系。 
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同别的国家或地区进行的商品和劳务的交 
换活动。 
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二者都是指跨国界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 
区别:国际贸易是从国际角度或者世界角度而言的,也称为世界贸易;对外贸易是 
从国家角度而言的,有的国家称为海外贸易。 
二者关系: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1.2 对外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一、对外贸易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二是出现了政治 
实体即国家。 
二、对外贸易的发展 
国家的形成和可供交换产品的出现,导致了对外贸易的出现。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奴 
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对外贸易发展缓慢。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的资本主义社会, 
产业革命的出现,使得对外贸易极大发展,成为国际贸易。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生,资本的国 
际化和贸易自由化,国际贸易取得空前发展,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三、对外贸易发展的动因 
(一)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 
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的六阶段论(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起飞” 
阶段、向成熟推进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二)各国经济资源禀赋不同 
(三)各国之间生产要素缺乏流动性 
(四)经济全球化 
(五)价格差异和需求偏好 
(六)规模经济的要求 
1.3 当代国际贸易发展态势 
(一)国际贸易发展速度超过历史水平 
(二)发达国家一直是国际贸易的主体 
(三)国际分工向纵深发展 
(四)国际贸易结构向高科技、服务业发展 
(五)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 
(六)跨国公司成为世界贸易的主要力量 
(七)科技技术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日益加强 
(八)世界贸易体制加强,贸易自由化成为贸易政策的主流 
(九)世界市场竞争向综合化、集团化和有序化发展 
(十)出现了国际物流革命 
(十一)中国贸易地位崛起 
(十二)国际经贸关系的超国家协调日益凸显
(十三)新的国际贸易方式——电子商务蓬勃发展 
(十四)贸易保护主义形式更加隐蔽 
第二节 对外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同异 
在国家消亡以前,国内贸易与国外贸易一方面呈现趋同性,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结构的 
差异和文化、政治与法律的不同,使国内贸易与国外贸易之间仍然存在巨大的差异。 
2.1 对外贸易与国内贸易的相同点 
两者的一致性表现在:都是商品、服务和要素的交换活动;经营的目的都是取得利润或 
5 
经济效益。具体表现在: 
(一)二者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相同,都是商品和服务的交换; 
(二)二者的运动过程相同,都是从生产者到消费者; 
(三)二者交易过程大同小异,都是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 
(四)二者遵循的市场经济规律相同; 
(五)二者经营的目的相同,都是取得利润或经济效益。 
2.2 对外贸易与国内贸易的不同点 
(一)二者所处的文化环境不同; 
政治体制、法律体系、文化体系、地理气候环境、语言、社会制度、宗教、风俗习惯不 
同。 
(二)贸易环境不同(汇率制度、外汇管理制度、国际汇兑方法等)表现在:1、贸易 
政策与措施不尽相同2、各国的货币与度量衡差别很大3、海关制度及其他贸易法规的不同 
4、国际汇兑复杂5、贸易环节众多 
(三)二者具体业务过程不同; 
(四)二者所承担的风险不同; 
(五)二者对经营者的要求不同(通晓外语;通晓国际贸易规章,货运、报关、检验手 
续及国际惯例;掌握国际金融和国际汇兑知识;掌握国际保险、运输、存储等方面的知识)。 
2.3 对外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差异带来的风险 
(一)资信风险 
(二)商业风险:货.单.时间 
(三)汇兑风险 
(四)运输风险 
(五)价格风险 
(六)政治风险:国有化,剥夺外来资本,两伊战争 
(七)合作不当或误会 
第三节 对外贸易的分类 
3.1 按交易内容分类 
(一)货物贸易(Goods Trade) 
货物贸易指有形商品的国际交易,也称为有形贸易。《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 
将国际货物分为10 大类 
初级产品(Primary Products) 
(0)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 
(1)饮料及烟类 
(2)燃料以外的非食用粗原料 
(3)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 
(4)动植物油脂及油脂 
制成品(Manufactures)
(5)未列名化学品及有关产品 
(6)主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 
(7)机械及运输设备 
(8)杂项制品 
(9)没有分类的其他商品 
(二)服务贸易 
服务贸易指无形商品的国际交易,也称为无形贸易。 
WTO 对服务业的分类:商业、通讯、建筑、销售、教育、环境、金融、卫生、旅游、 
6 
娱乐、运输和其他12 个部门。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界定,国际服务贸易具体有四种提供方式: 
1、过境交付(“跨境提供”) 
2、境外消费(“国外消费”) 
3、商业存在 
4、自然人流动(“自然人存在”) 
服务贸易额在各国国际收支表中只得到部分反映,不计入各国海关统计。 
(三)国际技术贸易 
国际技术贸易是指技术跨越国界进行有偿转让的交易。即不同国家的企业、经济组织或 
个人之间,按一般商业条件,出售或购买其技术使用权的行为。 
主要包括:许可贸易,工业产权、非工业产权的转让,技术服务与技术咨询,合作生产 
与合作设计,工程承包与设备买卖相结合的技术贸易。 
3.2 按商品的移动方向划分 
(一)出口贸易( Export Trade):是指把本国生产或加工的产品运往国外市场销售。 
不属于外销的货物则不算。例如,运出国境供驻外使领馆使用的货物、旅客个人使用带 
出国境的货物均不列入出口贸易。 
(二)进口贸易( Import Trade):把国外生产或加工的产品输入本国国内市场销售。 
不属于内销的货物则不算。例如,外国使馆运进供自用的货物、旅客个人使用带入供自用的 
货物均不列入进口贸易。 
(三)过境贸易( Transit Trade):是指商品从甲国经丙国向乙国运送的货物,而货物 
所有权不属于丙国居民,对丙国来说,作为过境贸易。有些内陆国家同非邻国的贸易,其货 
物必须通过第三国国境。 
(四)复出口(Reexport Trade)与复进口(Reimport Trade):复出口是指输入本国的外 
国货物未经加工再输出时,称为复出口。在欧洲大陆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复出口是指外 
国商品输入本国未经加工,也未进入市场,又输往国外。但在英美等国,复出口还包括进口 
商品虽已进入本国市场,但未经过加工又运往国外的商品。复出口在很大程度上同经营转口 
贸易有关。复进口是指输出国外的本国货物未经加工再输入时,称为复进口。例如,出口后 
退货、未售掉的寄售货物的退回等。 
(五)净出口(Nex Export)与净进口(Nex Import):一国在某种货物贸易上,既有出 
口也有进口,如出口量和值大于进口量和值,称为净出口;反之,进口量和值大于出口量和 
值,称为净进口。 
某项商品出口量和值大于进口量和值的国家,称为该项货物贸易的净出口国,表明该国 
的该各货物在整体贸易中居于优势;反之,某项货物进口量和值大于出口量和值的国家,称 
为该项货物贸易的净进口国,表明该国的该项货物在整体贸易中居于劣势地位。 
3.3 按交易对象划分 
(一)直接贸易(Direct Trade):指商品直接由生产国运往消费国销售,不通过第三国转
7 
手的贸易。 
(二)间接贸易(Indirect Trade):指商品生产国不直接向消费国出口,商品消费国也不 
直接从生产国进口,而经由第三国商人来完成的贸易。 
(三)转口贸易(Entrepot Trade):从商品的生产国进口商品,不是为了本国或地区生产 
或消费,而是再向第三国出口的贸易形式。从第三国角度来看,即是转口贸易,又称中转贸 
易。即使货物直接从生产国、供给国运往消费国、需求国,由于它们之间未直接发生交易关 
系,仍属于转口贸易的范畴。包括直接转口、间接转口。 
3.4 按货物运输方式区分 
(一)海运贸易( Trade By Seaway) 
运输工具为各类船舶。 
主要运输方式,当前,国际贸易中的货物有2/3 以上是通过海运进行的。 
(二)陆运贸易(Trade By Roadway) 
运输工具为火车或卡车,多发生在大陆内部陆地相连的国家之间。 
(三)空运贸易(Trade By Airway) 
航空货运方式装运,适合鲜活食品、贵重物品和急需商品的运送。 
(四)多式联运贸易 
海、陆、空各种运输方式结合运送货物的行为。 
国际物流“革命”促进了这种方式的贸易。 
(五)邮购贸易(Trade By Mail Order) 
以邮政包裹方式寄送,适宜样品传递和数量不多的个人购买等。 
3.5 按从事贸易的角度不同分类 
(一)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 
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角度来看该国或该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商品与服务的 
交换活动,被称为对外贸易。 
(二)海外贸易(Overse Trade) 
有些海岛国家或地区的对外贸易常常会被称为海外贸易。 
(三)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 
从全球范围的角度来看,人们往往把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称为世界贸易。 
第四节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4.1 总贸易体系与专门贸易体系 
按统计标准不同国际贸易可分为总贸易体系与专门贸易体系。 
(一)国境和关境: 
国境是一国的领土范围;关境是指一国海关法规全部生效的领域。当存在保税区和自由 
贸易区时,国境大于关境;当几个国家结成关税同盟时,关境大于国境。 
正是由于国境和关境可能不一致,所以总贸易额和专门贸易额可能也不一致。譬如,货 
物虽进入国境,但存在保税区的仓库内,不进入关境,因而只算总进口,不能算专门进口。 
保税仓库内的货物再提出并出口,只能算总出口,不算专门出口。 
(二)总贸易体系(General Trade System) 
总贸易体系也称一般贸易体系,是以国境作为统计货物进出口的方法。 
据此,所有进入本国国境的货物一律计入进口贸易;所有离开本国国境的货物一律计入 
出口贸易。说明一国在国际货物流通中的地位和作用。 
目前采用该体系的国家和地区约有90 个,日本、英国、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和中 
国等采用此方法。 
(三)专门贸易体系(Special Trade System)
专门贸易体系亦称特殊贸易体系,是指以关境作为标准统计进出口货物的方法。凡是通 
过海关结关进入的货物均记为进口贸易,凡是通过海关出口的货物均记为出口贸易。说明一 
国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在世界货物贸易中的地位和意义。 
采用专门贸易体系的国家和地区近80 个,德国、意大利、法国等国采用此方法。世界 
各国在服务贸易额的统计中,计入国际收支统计,而不计入海关统计。故总贸易体系与专门 
贸易体系只适用于货物贸易统计。 
4.2 总对外贸易额与对外贸易量 
(一)总对外贸易额(Value of Foreign Trade) 
总对外贸易额是指以金额表示的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对外贸易值(Value of Foreign 
Merchandise Trade)与服务贸易值(Value of Trade in Commercial Services)相加之和。对外 
贸易额=进口总额+出口总额 
1、货物贸易额:一定时期内一国从国外进口货物的全部价值,称为进口货物贸易额; 
一定时期内一国向外出口货物的全部价值,称为出口货物贸易额。两者相加为货物进出口货 
物贸易额,它是反映一国对外货物贸易规模的重要指标之一。 
8 
对外贸易额=进口总额+出口总额 
把世界上的所有国家以国际货币表示的进口货物额或出口货物额相加,称为世界货物贸 
易额。从世界范围来看,所有国家进口货物贸易额应等于所有国家出口货物贸易额。故通常 
以世界货物贸易出口额代表世界货物贸易额。 
2、服务贸易额:通常以各国国际收支的经常项目中的服务额代表。服务包括运输、旅 
游和其他服务。 
因服务的对外出口和进口部分,不易与国内服务剥离,故对外或国际服务贸易额低于实 
际价值额。 
(二)对外贸易量(Quantum of Foreign Trade) 
对外贸易量指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贸易额。以现实价格所表示的对外货物贸易额经常受到 
价格变动的影响,因而不能确切地反映一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实际规模。往往要以固定年份为 
基期价格计算进出口贸易额,再进行比较,可知对外贸易发展的实际规模。 
对外贸易量已经剔除了价格变动的影响,单纯反映对外货物贸易的量。 
4.3 对外贸易差额(Balance of Trade) 
总贸易差额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出口(货物与服务)总额与进口(货物与服务)总额 
之间的差额,用来表明一国对外贸易的收支状况。 
一国的进出口贸易收支是其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中最重的组成部分,故贸易差额状况对一 
国的国际收支有重要的影响。 
(一)贸易顺差与逆差:当出口贸易总额进口贸易总额时,称为贸易顺差(A Favorable 
Balance of Trade)或出超(Excess of Export over Import)。通常贸易顺差以正数表示。 
出口额小于进口额,称为贸易逆差(UnFavorable Balance of Trade)或入超(Excess of 
Import over Export)。通常贸易逆差以负数表示。 
(二)贸易顺差与逆差对一国经济增长的影响:1、一般情况下,贸易顺差表示贸易收 
支处于有利地位,表明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中处于竞争优势;贸易逆差则相反。长期看,应保 
持国际收支的平衡。 
2、贸易顺差的后果:外汇储备增加,本币升值,不利出口;本国货币供应量增加,引 
发通胀;加剧国际摩擦。 
顺差的利:在贸易收支中处于有利地位,有较强的国际购买力,有利于增加外汇收入, 
有利于扩大进口,发展对外贸易。 
顺差的弊:长期顺差使大量资源外流,造成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引起国际收支状况恶
9 
化。 
3、贸易逆差的后果:外汇储备枯竭,本币贬值;本币供应减少,利率上升;失业加重。 
4、长期过大的贸易顺差或逆差对于一国经济增长都不利。 
(三)贸易平衡:若出口贸易总额与进口贸易总额相等,则称为贸易平衡。 
为了表明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各自进出口贸易额之间的关系,还可再分为货物贸易差额 
和服务贸易差额。 
4.4 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结构 
(一)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结构的内涵 
广义的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结构指货物、服务在一国总进出口贸易或国际贸易中所占 
的比重。 
狭义的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结构指货物贸易或服务贸易本身的结构比较,可分为对外货 
物贸易结构与对外服务贸易结构。 
1、对外货物或世界货物贸易结构:对外货物或世界货物贸易结构指一定时期内一 
国或世界进出口货物贸易中以百分比表示的各类货物的构成。 
如2003 年,世界货物贸易出口额为72940 亿美元。其中,农产品为6740 亿美元,所占 
比重为9.3%;矿产品为9600 亿美元,所占比重为13.2%;制成品为54370 亿美元,所占比 
重为74.5%。 
2、对外服务或国际服务贸易结构:对外服务贸易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或世界 
进出口服务贸易中以百分比表示的各类项目的构成。 
(二)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结构意义 
广义和狭义的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结构可以反映出一国或世界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 
构的变化和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等。为了进行深入的比较,还可就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结构进 
行细分。 
4.5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Direction of Foreign Trade)表明一国出口货物和服务的去向地和进口 
货物和服务的来源地。指一定时期内世界各国、各地区、各国家集团在一国对外贸易中所占 
地位,通常以它们对该国的进出口总额占该国出进口总额的比重来表示。(即从一个国家角 
度来分析) 
计算公式为: 
(对某国家和地区的出口或进口贸易额/对世界出口或进口贸易额)*100%。 
意义:对外贸易地理方向表明一国和地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贸易联系的程度, 
即可以看出哪些国家或国家集团是该国的主要贸易对象和主要贸易伙伴,从而确定主要贸易 
对策和潜在对象。 
4.6 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地区分布 
(一)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地区分布内涵及计算 
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地区分布(International Trade by Country or Region)是指世界各洲、 
各国或地区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 
计算公式为:(对世界出口或进口/整个世界贸易额)*100%。 
在世界货物贸易中的地位的计算公式为:(对世界货物出口贸易额/世界货物出口贸易额) 
*100%。 
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地位的计算公式为:(对世界服务出口贸易额/世界服务出口贸易额) 
*100%。也可以再细分到商品本身 
意义:表明各洲、地区和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影响其对外贸易地位。影响的因素有: 
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多寡,经济贸易的发展和所处的地理位置等。
4.7 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依存度 
(一)概念: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依存度(Degree of Dependence upon Foreign or World 
Trade)指一国对外贸易额或国际贸易额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或国民生产总值(GNP)的 
比重。 
表明一国的经济对外贸的依赖程度,或表明一国经济国际化的程度。 
经济发展的三架马车看:GDP=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支出法)。 
(二)类型与计算方法: 
1、贸易总依存度:贸易总依存度是指一国贸易总额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中 
10 
的比重。 
贸易总依存度的计算公式为: 
贸易总依存度=对外贸易额/国民生产总值(GNP)或 
国内生产总值(GDP)*100% 
国际贸易总依存度计算公式为: 
国际贸易总依存度=世界贸易额/世界国民生产总值(WNP)或 
世界国内生产总值(WDP)*100% 
2、对外货物贸易依存度 :对外货物贸易依存度是指一国货物贸易额在国民生产总值或 
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一国对外货物贸易依存度计算公式为: 
对外货物贸易依存度=货物贸易出口额/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 
*100% 
世界对外货物贸易依存度计算公式为: 
世界对外货物贸易依存度=世界货物贸易出口额/世界国民生产总值(WNP)或世界 
国内生产总值(WDP)*100% 
3、对外服务贸易依存度:对外服务贸易依存度是指一国服务贸易额在国民生产总值或 
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一国对外服务贸易依存度计算公式为: 
对外服务贸易依存度=对外服务出口贸易额/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 
(GDP)*100% 
世界对外服务贸易依存度计算公式为: 
世界对外服务贸易依存度=国际服务贸易出口额/世界国民生产总值(WNP)或世界国 
内生产总值(WDP)*100% 
(三)影响贸易依存度的因素 
影响一国或国际贸易依存度的因素主要有:国家的大小;一国经济的开放程度;经济发 
展水平;国内和世界市场的发展程度、加工贸易的层次、汇率的变化和地区特点等。通常: 
1、自然疆域大国的贸易依存度低于小国; 
2004 年,美国货物贸易依存度为20.0%,而英国却为38.1%; 
2、国内市场发展程度高的国家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低于国内市场不甚发达国家的对外贸 
易依存度; 
2004 年,日本货物贸易依存度为22.1%,而中国为59.8%; 
3、居于国际交通枢纽国家的贸易依存度远远高于内陆国家。 
2004 年,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货物贸易依存度为35.4%,而新加坡却高达321.5%。
11 
检 查 者 
年 月 日 
班 次 上课日期 节 次 上课时数 累计时数 教学场所 
章(节)目:第二章 国际贸易的作用 
课 题: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引擎” 
目的、要求: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对外贸易对国家、企业和国民所带来的利益。 
重点、难点:国家发展对外贸易和企业进行对外贸易的利益。机会成本降低、 
要素优势利用及其转化、国际经济传递、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规 
模经济、产品周期;需求相异、需求相似。 
学时:6 学时 
课前复习、提问 
顺序 题 目 学生姓名 成绩
12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国际贸易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马克思指出:“对外贸易的扩大,虽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幼年时期是这种生产方式 
的基础,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中,由于这种生产方式的内在必然性,以及这种生产 
方式要求不断扩大市场,它成为这种生产方式本身的产物。”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的基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两个基础:一是要有大批 
人身自由的劳动力,他们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只能依靠出卖劳动力过活;二是要有为建立 
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需的大量货币财富。 
在上述两个条件形成的过程中,国际贸易促进了自然经济的瓦解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使 
小生产者分化破产,为资本主义提供了被迫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同时,通过海盗式的 
对外贸易,攫取了大量的黄金、白银等,为资本主义企业的产生准备了必要的财富。 
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产物 
(一)追求利润和利润最大化的产物 
(二)解决国民经济不平衡的发展 
(三)缓和经济衰退和经济危机的途径 
国家主权债务危机(冰岛、希腊、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 
(四)构筑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渠道 
第二节 国际贸易与国家 
一、延续社会再生产 
(一)对外贸易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处于“中间环节”和“媒介要素”地位; 
(二)恩格斯强调交换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基础地位。 
二、实现社会产品的价值 
(一)对外贸易有助于解决社会生产大部类的不平衡 
(二)对外贸易有助于社会产品的实现 
1、对外贸易可以解决部分产品的价值实现 
2、对外贸易有助于实物形态(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的补偿 
如中国为农业大国,但每年还是需要进口大量的农产品)。 
三、获得成本降低的效益 
(一)降低绝对成本 
(二)运用比较成本优势 
(三)追求机会成本 
根据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每个国家应该完全专门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机会 
成本不变) 
根据新古典理论,在机会成本递增情形下,该国只能实行不完全的专业化分工。 
四、利用生产要素和转化生产要素 
(一)利用资源禀赋 
(二)生产要素互补作用 
1、有利于解决资本不足的瓶颈 
2、有利于解决技术落后的状况 
五、接受国际经济传递 
“传递”指一国经济的盛衰通过对外贸易渠道直接或间接对另一国发生影响。 
(一) “传递”的过程:主要通过国内外价格的联动。
前向连锁:出口产业的发展引起向其供货的产业部门的发展。 
后向连锁:出口产业的扩大,产品数量的增加,会加大以其产品为投入物产业部门的 
13 
发展。 
群体连锁:是指某个产业带动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 
总之,当世界市场价格有较大幅度的变动时,首先受到直接影响的是本国与世界市场 
有直接联系的那些经贸部门,出现了产品价格提高或降低的现象。但“传递”过程不会到此 
结束,这些部门又会通过与国内其他部门的经济联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后者的价格、产 
量和就业的变动,这样一来,整个国内经济出现连锁带动作用。 
(二)影响“传递”作用的因素:1、一国经济的开放程度 
2、一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程度 
3、贸易地位:一国进出口贸易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 
4、双边贸易关系 
5、各国经济和贸易政策 
六、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引擎 
(一)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发动机”(ENGINE OF GROWTH )学说的提出 
20 世纪30 年代,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逊最早提出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发动机的命题, 
50 年代诺克斯对这一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发展:中心国家的经济增长是通过初级产品迅速增 
加的需求传递到外围国家的。即19 世纪的对外贸易不仅是简单地把一定数量的资源加以最 
适当配置的手段,而且是外围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澳大利亚经济学家科登指出,一国对外贸易对本国宏观经济将发生收入、资本积累、替 
代、收入分配、要素加快等五种积极效应。 
60 年代以后,亚洲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发展,为“发动机”学说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内容 
与证据。 
(二)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发动机”学说的评论 
积极性主要表现在理论关于对外贸易带动与刺激经济发展的方面,尤其是资本主义扩张 
时期表现得特别突出。但也有不足。 
七、参与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先进科技和生产力为手段,以发达国家为主导, 
以最大利润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分工、贸易、投资、跨国公司和要素流动等,实现世界 
各国市场相互融合的过程。 
(一)经济全球化的作用 
1、使国际分工向纵深发展 
2、加快世界各国国内市场与世界市场的融合 
3、促使世界各国增加研究与发展投资 
4、使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作用加强 
5、使世界市场上,商品交换内容从货物向服务产品、知识产权产品延伸 
(二)对外贸易是获取经济全球化利益的途径 
八、维护和改善国际环境 
(一)通过对外贸易政策实施政治影响 
(二)通过对外贸易,实施经济外交 
(三)通过贸易报复、制裁等手段,维护国际地位 
抑制社会制度不同和被认为有“敌意”国家的经济发展; 
通过贸易,制裁违背联合国宪章的行为。 
(四)通过对外贸易,扩大相互交往,促进经贸合作,改善国际环境
对外贸易对国家产生作用的程度不同:对外贸易对国家的作用因国家类型不同而不同, 
对外贸易的上述作用对发达国家而言要大于和强于对发展中国家的作用。 
因为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作用的发挥根植于本身的经济发展和政治需要,而发展中国家 
的对外贸易作用受发达国家对外贸易作用的影响和局限。 
通常,发达国家在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中处于主动地位,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贸易关 
14 
系中处于被动地位。 
第三节 国际贸易与企业 
企业从事国际贸易的目标就是赚钱,追求高额利润,实现利润最大化。而对外贸易为企 
业提供了实现上述目标的途径。 
一、通过对外贸易获得高额利润:(一)通过进口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二)通过资本输出,到别国就地建立企业,进行变相贸易 
直接资本输出,可以绕过进口国家设置的关税与非关税壁垒。 
(三)通过对外贸易可以取得超额利润 
二、通过对外贸易提高生产效率:(一)对外贸易刺激企业家提高生产率(价格竞争) 
(二)对外贸易给企业家提高企业生产率提供了重要途径 
1、通过国际贸易,获取科学技术 
二战以后,日本工业企业在工业生产率的增长中,有1/3 来自从国外引进的先进 
技术。 
2、充分利用比较优势 
3、提供示范作用 
三、通过对外贸易达到规模经济 
1.规模经济的涵义:规模经济贸易理论由以色列经济学家赫尔普曼和美国经济学家克鲁 
格曼等人提出。规模经济中的“规模”,是指生产能力扩大而导致的较大生产批量;规模经 
济中的“经济”,是指成本的节约、效益的提高或报酬的递增。 
所谓规模经济贸易理论是指:规模收益递增为国际贸易直接提供了基础,当某一产品的 
生产发生规模收益递增时,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单位产品成本递减而取得成本优势,由此 
导致专业化生产并出口这一产品。生产规模与市场规模是相互决定的。 
2.对外贸易在取得规模经济中的作用: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国家的贸易利益主要是由 
生产要素禀赋的国际差异孕育而成。规模经济学说则提示了规模收益递增是贸易利益的又一 
重要来源。规模收益递增的存在意味着,即使是两个经济情形相似的国家之间也可以从贸易 
中获利,这种新型贸易利益可以区别于任何利益而独立存在。 
国际经验也表明,一国缺乏规模经济或只在国内具有规模收益递增的产业,在开展贸易 
后都能获得国际规模的递增收益,本国制造业和某些服务业会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消费者 
也能获得更多的福利。 
一些经济学家指出,对于一些西欧小国,规模经济是它们从区域贸易一体化中获利的主 
要来源,其重要性并不亚于常规的比较利益。就算是大国,规模经济因素同样也是很重要的。 
有学者论证到,当贸易双方绝对规模不等时,大国能够获得更多的来源于规模收益递增的贸 
易利益。例如,美日的汽车贸易 
四、通过对外贸易调节产品变动周期 
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弗农认为,产品生命周期大致分为新产品、成熟和标准化三个阶 
段。 
产品及其生产技术的发展周期,决定了企业生产地点的变动,从而决定了该产品出口国 
家与进口国家的位置变换。
第四节 国际贸易与国民 
对外贸易开始只是进行贵重物品和奢侈品的交换,满足统治者和贵族的物质享受。随着 
对外贸易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增大和交换物品的增多,国民从本身的发展到本身价值的实现, 
再到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改善都日益与国际贸易相关。 
当今世界,对外贸易与每个国家国民的成长、收入水平、生活质量息息相关。 
一、增加福利:(一)国际贸易能使劳动者买到最为廉价的消费品和最适宜于他们劳动 
15 
技能的设备和技术; 
(二)通过服务贸易中的自然人流动,发展中国家工人和有专长的人到发达国家工作, 
可以提高收入,改善家庭生活。 
二、满足需求偏好 
(一)需求相异理论 
某种商品,在同等价格和同等购买力条件下,各国消费者所愿意购买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也会不同。 
1、需求相异理论的成因: 
(1)地理环境的差异; 
(2)饮食偏好的差异; 
(3)收入水平的差异。 
2、需求相异引致国际贸易的成因。 
假定两国,A 国和B 国,A 国人喜欢吃面包,B 国人喜欢吃米饭,由于A 国人喜好面 
包导致该国对小麦有较高需求,由于B 国人喜欢吃米饭而对大米有较高需求,在需求偏好 
影响下,A 国小麦价格高于B 国,B 国大米价格高于A 国,商人在利润驱使下,会把A 国 
大米运往B 国销售,把B 国小麦运往A 国销售。 
这样,A 国会扩大大米的生产,B 国会扩大小麦的生产,通过国际贸易而获得利益。 
(二)需求相似理论 
林德认为:需求相似的国家,其制成品相互贸易的潜在可能性最大。该理论主要取决于 
以下三点: 
第一,各国具有自己的需求结构。 
第二,各国具有自己的代表性需求。 
第三,各国之间的代表性需求的重合。
三、提高国民素质和实现价值 
(一)通过对外服务贸易,到国外留学进修,可以提高本身素质和吸收他国的先进技术 
和管理经验,即国际贸易有利于那些掌握知识经济的人才,进行跨国流动,实现自己的价值。 
(二)旅游作为服务贸易的重要方面,可以增进世界各国人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感受 
16 
世界自然和文化的多样性。 
四、贸易利益不是普惠于全体国民 
由于国际市场市场价格的变动,国际贸易会影响各类技能的相对稀缺性及劳动者所获取 
的工资。 
当参与贸易的国家增多,全球市场各类技能的相对稀缺程度进一步深化时,大量的技能 
不高的劳动者的利益将受到损害。随着竞争的加剧,除非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能够追上其 
竞争者,否则劳动者的工资就会下降 
五、其他利益(国际服务贸易所得利益) 
(一)有利于收入水平的提高,分散生存风险 
(二)有利于增长才干 
(三)有利于了解世界,拓展视野 
(四)有利于实现本身的价值
17 
检 查 者 
年 月 日 
班 次 上课日期 节 次 上课时数 累计时数 教学场所 
章(节)目:第三章 国际分工 
关键词:国际分工、比较优势理论 
目的、要求:使学生认识国际分工产生与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把握影响国 
际分工发展的各种因素;理解重要的国际分工理论。 
重点、难点:国际分工的含义、国际分工发展的制约因素和国际分工理论 
(尤其是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学时:6 学时 
课前复习、提问 
顺序 题 目 学生姓名 成绩
18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国民经 
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而形成的国家之间的分工。 
国际分工是历史、经济的范畴。 
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后,社会分工发展的结果。 
其表现形式是各国货物、服务和要素的交换。 
二、国际分工的作用 
国际分工可以产生专业化效应,规模经济效应,竞争效应。对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源 
有效配置有明显促进作用。 
(一)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关系); 
(二)国际分工促进国内分工的发展; 
(三)国际分工推动世界市场的扩大; 
(四)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格局。 
国际分工的积极作用:1、节约社会劳动;2、提高劳动生产率;3、推动科学技术 
的发明与运用 
国际分工的消极作用:1、发达国家通过国际分工加强了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掠夺; 
2、造成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单一性、脆弱性、依附性; 
3、对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可能带来严重危害。 
三、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国际分工是产生国际贸易和形成世界市场的基础。 
(一)国际分工的发展速度影响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 
(二)国际分工的地区结构影响国际贸易的地理分布 
处于国际分工中心的国家或地区总是国际贸易流向密集的地方 
(三)国际分工形式影响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和流向 
(四)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决定了国际贸易利益的分配状况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利益的根本来源 
(五)一个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影响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变化 
(六)国际分工的发展促使国际贸易方式的不断发展 
四、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 
(一)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16-18 世纪中叶) 
这一阶段,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生产力水平低,商品生产不发达,所以只存在不发达 
的社会分工和不发达的地域分工。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11 世纪欧洲城市兴起,手工业与农业进一步分离,商品经济有了 
较快的发展。特别是15 世纪末到16 世纪中上期的“地理大发现”和殖民地开拓,开拓了市 
场,促进了手工业向工场手工业的过渡,资本进入原始积累时期。 
萌芽阶段的特征:垂直型分工出现 
西欧殖民主义者强制性地对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等进行掠夺,从这些地方为本国输送 
自己不能生产的农作物,并扩大本国工业品的生产和出口,出现了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最初 
的分工形式。具体表现为: 
1、手工业向工场手工业过渡; 
2、资本主义进入了原始积累时期; 
3、国际分工的过程伴随着野蛮的掠夺;
4、分工主体是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特殊分工; 
5、对强迫参与分工的另一方的社会经济发展不仅没有起到促进作用,反而造成了严重 
19 
的损失,甚至是倒退或毁灭。 
(二)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18 世纪60 年代—19 世纪60 年代) 
这一时期的第一次产业革命,使国际分工进入形成阶段。 
随着产业革命的完成,英国等建立了大机器工业和现代化工厂制度,确立了资本主义生 
产体系,促进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由此促成国际分工的形成。 
其特点如下: 
1、机器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为国际分工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2、英国成为国际分工的中心; 
3、世界市场上交换的商品种类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大宗商品; 
4、机器工业使生产和消费超越了国界; 
5、机器工业创造了冲破国内分工壁垒的重型武器。 
(三)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19 世纪中叶到二次大战) 
这一时期出现了第二次产业革命,促进了机械、电气工业的迅速发展,石油、汽车、电 
力等工业的建立,交通运输工具也获得长足发展,特别是苏伊士运河(1869)和巴拿马运河 
(1913)的建成,海底电缆的出现,都大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这一时期,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资本输出成为主要的经济特征之一。过去,亚、非、 
拉美国家只被卷入国际商品流通,而现在则被拉入世界资本主义生产,从而使宗主国同殖民 
地、工业品生产同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的分工日益加深,形成了国际分工新体系。 
该时期的特点是垄断与资本输出。宗主国和殖民地、工业产品生产国和初级产品生产国 
之间的分工日益加深。 
具体如下: 
1、分工的中心由原来英国扩大为英、法、德、日、美等一组发达国家为中心; 
2、发达国家出现部门分工; 
3、亚、非、拉国家垂直型分工加深,变为畸形的片面的单一经济; 
4、生产和消费具有世界性; 
5、加重了殖民地国家经济发展的依赖性。 
第二节 当代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二战以后) 
一、当代国际分工发展的背景 
二战以后,世界经济和政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一)发生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产业分工更加细化(出现了电子、信息、服务、宇航、 
生物工程等新兴产业); 
(二)跨国公司兴起,形成全球性的生产和流通体系; 
发达国家通过“工厂外迁”等方式,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促使国际资本流动加速。 
(三)殖民地和落后国家取得政治独立,开始发展民族经济,需要国外的资本和技术; 
(四)20 世纪90 年代,冷战结束,世界各国重视经济的发展和合作; 
(五)市场经济成为世界经济体制的主流,为各国市场的相互融合和分工提供了基础; 
(六)世界贸易体制的建立与加强,如WTO 促进了世界范围的贸易自由化。 
二、当代国际分工的特点 
(一)国际分工基础在深化 
1、世界性产业结构在扩大; 
传统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逐步发展为以现代化技术、工艺为基础的分工。 
2、经济全球化快速进行;
3、市场经济体制普遍接受; 
4、国际分工参与度扩大。 
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家和地区遍及世界,包括各种类型的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在加 
20 
深。 
(二)国际分工形式多样化 
1、垂直型;垂直型国际分工是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的纵向分工,主要指发达 
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制造业与农业、矿业的分工。这种分工的特点是,发展中国家资源与 
发达国家的工业品进行不等价交换。 
2、水平型;水平型国际分工指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同的国家之间的横向分工,主要指 
发达国家之间在工业部门上的分工,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也往往是这种形式。它有专 
业化与规模经济的特点。一般也体现为产业内贸易。 
(1)不同型号、规格产品的分工; 
拖拉机 美:大功率轮:履带式; 
英:中型轮式; 
德:小型轮式。 
(2)零配件和部件生产的专业化分工; 
波音747 飞机10 多个国家,1500 个大企业, 15000 个中小企业 如日本和美国的汽 
车 
(3)工艺过程的分工。 
3、混合型;混合型国际分工指垂直型与水平型混合起来的国际分工。包括一国(主要 
是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水平分工和与发展中国家的垂直分工。德国曾是典型的混合型国 
际分工的代表。 
4、外包型;(1)货物生产企业产品从自制到外购; 
如在运动鞋行业,耐克和锐步公司不再参与生产过程,所有生产在外寻找源头,从低工 
资的国家寻找制造商。 
(2)非核心工作从“在岸”服务到“离岸”外包。外包型的分工形式正在全球兴起。 
5、网状型;这是跨国公司通过直接投资,进行全球性生产和经营所形成的网状国际分 
工体系。它具有以下特点: 
(1)以直接投资的方式进行国际分工,在投资过程中,充分考虑东道国本身的比较优 
势和特长; 
(2)通过世界范围的直接投资,在世界经济的各个领域,全面地进行资本、商品、人 
才、技术、管理和信息等交易活动; 
(3)母公司和子公司的经济和贸易活动是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的; 
(4)许多经济贸易活动通过所设立的全球生产体系和销售体系进行,通过“转移价格” 
进行公司内部的交易运作,通过“限制性商业惯例”维护编制的网络分工体系; 
(5)跨国公司内部的网络化国际分工体系逐步形成。跨国公司通过网状分工体系,获 
取各种分工的效益,实现利润最大化。 
(三)国际分工格局的主导与层次化 
1、发达国家处于国际分工的主导地位; 
2、国际分工格局出现层次化。 
(1)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离开外围; 
在国际分工中心国家和外围国家间出现第三类国家,主要是新兴工业化国家。 
(2)区域性经贸集团内部分工加强; 
(3)地区性区域分工在加强;如日本的雁行模式
(4)服务分工尚未形成固定形式。 
如:发达国家以高技术、资本密集型服务参与国际分工;发展中国家以建筑工程承包、 
劳务输出等劳动密集型服务参与服务业国际分工,正在形成。 
(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分工形式发生了变化 
1、高新类的复杂加工工业与简单的加工工业的分工; 
2、资本技术密集型制成品生产与劳动密集型制成品生产的分工; 
3、资本技术密集型零部件生产或工艺与劳动密集型零、部件生产或工艺之间的分工。 
第三节 国际分工的发展条件(国际分工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自然条件 
(一)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土地、水流、自然资源、地理位置和国土面积等等。 
(二)自然条件制约的作用在下降。 
二、社会生产力 
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一)促进国际分工的发展; 
(二)决定国际分工地位; 
(三)影响国际分工参与度(形式、广度和深度); 
(四)提高国际分工层次(以高科技为核心的知识); 
(五)决定了国际分工的产品内容; 
(六)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三、人口与市场 
人口、生产和市场规模影响参与国际分工的张力。 
(一)人口分布的影响; 
(二)生产规模的影响; 
(三)市场发育度(自然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比较)。 
四、交通和通讯业 
通过以下几条途径,影响一个国家对国际分工的参与度: 
第一,较高的运输成本会抬高资本货物的出口价格,降低产品竞争力,抑制了比较优势 
21 
的发挥; 
第二,运输成本较高的国家可能把自己产出量较小的部分投在贸易上,不大可能吸引出 
口导向型的外国直接投资,难于进入跨国公司的生产链条和销售渠道; 
第三,运输成本制约着国际分工伙伴的选择; 
第四,交通运输和通讯业制约着世界分工的形成。 
五、资本流动 
资本国际化是国际分工深入发展的重要条件。二战后,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大大加速 
了资本的国际化进程,使国际分工向深化和广化发展,出现了世界性的分工。 
1、促使国际分工进一步细分化; 
2、改变了国际分工的地理分布结构; 
3、增强了国际分工的广泛性; 
4、增强了发达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垄断地位。 
六、国际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影响国际分工的性质和作用。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同时它也受到生 
产关系的制约。 
一方面可节约社会劳动,使世界各国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另一方面又带
来国际分工利益的不平等,形成了经济发展上的片面性和依附性。 
七、经济体制与政策 
(宏观、微观、产业、地区经济发展政策等) 
从历史发展来看,经济体制是参与国际分工内因的基础。 
经济体制决定各国的对外贸易政策。自给自足的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 
制执行了不同的的经济贸易政策。经济贸易政策是推进或延缓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性 
因素。 
第四节 国际分工理论 
国际分工理论是指研究国际分工产生、发展、利益与作用的论述。 
就意识形态而言,国际分工可分为马克思主义和西方经济学派两大学派;就西方经济学 
派而言,可分为古典和新古典国际分工理论;就分工与国家发展关系而言,可分为发达国家 
经济学派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学派。随着历史阶段的更迭,它们都带有时代的特性。下面,将 
按照历史发展和理论再现的先后次序,简要介绍有重大影响的国际分工理论。 
一、亚当·斯密的国际分工理论 
“如果一件物品的购买费用小于自己生产的成本,那么就不应该自己生产,这是每一个 
精明的家长都知道的格言。裁缝不想自己制作鞋子,而向鞋匠购买……。如果每一个私人家 
庭的行为是理性的,那么整个国家的行为就很难是荒唐的。如果一个国家能以比我们低的成 
本提供商品,那么我们最好用自己有优势的商品同他们交换。 ” 
—— 亚当.斯密,1776 
The Wealth of Nations 
(一)分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二)分工能够促进全社会的普遍富裕 
(三)分工产生的原因 
亚当·斯密认为分工的产生来源于人类互通有无,物物交换和相互交易的天性。他认为 
“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或烙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自他们 
自利的打算”。正是“由于我们所需要的相互帮助,大部分是通过契约、交换和买卖取得的, 
所以当初产生分工的也正是人类要求相互交换这个倾向”。 
(四)限制分工发展的因素 
首先,由于分工起因于交换能力,因此分工的程度总要受到交换能力大小的限制,即受 
市场狭窄的限制。其次,分工的发展受制于产业领域发展的影响,如农业分工不如制造业分 
工发达。第三,分工的发展还受制于商品经济和交换媒体的发展。 
(五)国家之间如何分工 
各国间的贸易基于绝对优势,各国应该将其资源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 “绝对优势” 
的产品,进口其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 ,则各国资源都能被最为有效地利用,每一个国 
家都能从中获利。 
国际贸易的利益是“非零和”,即“正和博弈”。因此,主张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反对国 
家对外贸的干预,认为自由贸易能有效地促进生产的发展和产量的提高,一切限制贸易自由 
化的措施都会影响国际分工的发展,并降低社会劳动生产率和国民福利。 
二、大卫·李嘉图的国际分工理论 
“英国的情形可能是生产棉布需要100 个人劳动一年,而如果酿制葡萄酒则需要120 
人劳动同样长的时间。因此,英国发现通过出口棉布来进口葡萄酒对自己比较有利。 
葡萄牙生产葡萄酒可能只需要80 人劳动一年,而生产棉布却需要90 人劳动一年。因 
此,对葡萄牙来说,出口葡萄酒以交换棉布是有利的。即使葡萄牙进口的商品在本国制造时 
所需要的劳动少于英国,这种交换仍然会发生。虽然葡萄牙能够以90 个人的劳动生产棉布, 
22
但它宁可从一个需要100 个人的劳动生产的国家进口棉布。对葡萄牙来说,与其挪用种植葡 
萄的一部分资本去织造棉布,还不如用资本来生产葡萄酒,因为由此可以从英国换来更多的 
棉布。” 
——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产生 
1817 年出版的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On the Principles of Polit 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一书中,继承和发展了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 
时代:英国工业革命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不断上升的时代。在英国工业资产阶级争取自 
23 
由贸易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为了废除“谷物法”,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在全国各地组织“反谷物法同盟”,迫切需要找 
到谷物自由贸易的理论依据。为此,李嘉图在进行废除“谷物法”的论战中,提出了比较优 
势理论。 
李嘉图认为,英国不仅要从外国进口粮食,而且要大量进口,因为英国在纺织品生产上 
所占的优势比在粮食生产上优势还大。故英国应专门发展纺织品生产,以其出口换取粮食, 
取得比较利益,提高商品生产数量。 
(二)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所谓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是指,一国在所有商品上的劳动生产率都要低于 
另一国,即所有商品的生产均处于绝对劣势,但是相对劣势较小的商品较之那些相对劣势较 
大的商品而言,即具有比较优势。 
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础是比较成本,而不是绝对成本。 
每一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 
然后通过国际交换,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 
对贸易各国都有利。 
核心原则:“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 
主要观点:1、贸易基础。各国因自然因素等条件的不同,引发了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 
异,从而造成了各国在生产成本上的相对差异(相对优势或者劣势),这就是国际贸易的基 
础。 
2、贸易方式。各国生产和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本国没有比较优势的产 
品。 
3、贸易结果。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物质财富。 
(三)比较优势理论的前提 
根源于资本和劳动在国家之间不如国内容易转移和流动。 
三、马克思的国际分工理论 
马克思(1818-1883),德国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他在《资本论》等著作中,从 
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对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分工作了考察与研究,提出从社会生产方式演变 
中分析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现象,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二重性。 
(一)反对抽象地研究国际分工(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 
(二)资本主义国际分工来源于社会分工的发展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国际分工是资本主义社会分工发展的深化过程。 
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下,各种不同的经济单位建立起来,单独的经济部门的数量日益增 
多,执行同一经济职能的经济单位的数量日益减少,专业化过程在加速,创立了越来越多的 
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 
“由于机器与蒸汽机的应用,分工的规模使大工业脱离了本国基地,完全依赖于世界市 
场、国际交换和国际分工。”因此,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动力来自资本主义首先进行产业革
24 
命国家社会分工发展的要求。 
(三)资本主义国际分工初级阶段的形式与形成因素 
15 世纪和16 世纪早期的地理大发现,加速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为资本主义 
早期国际分工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18 世纪中叶,英国发生了产业革命,出现了大机器工业,形成以英国为中心的垂直型 
国际分工。随着西欧国家产业革命的相继发生,这些国家也在英国之后成为国际分工的中心 
国家,出现了工业与原材料生产,即工业国与农业国和矿业国之间的垂直型国际分工。 
资本主义初级阶段的国际分工是在以下因素基础上形成的。首先,工业发达国家的生 
产力的巨大发展。其次,通过殖民统治,强迫殖民地生产工业国(宗主国)需要的原料,销 
售工业国(宗主国)生产的消费品,进行不平等贸易。第三,发动商业战争,依靠先进的武 
器、铁舰打败落后国家,签订不平等条约,使它们沦为工业国的原料地和消费品的销售市场。 
(四)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二重性 
一方面,它具有进步性。 
1、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2、资本主义国际分工加强了各国的专业化; 
3、资本主义国际分工普及了资本主义的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现代化文明。 
另一方面,国际分工永远是和一定的国际生产关系联系在一起的。 
其结果是,这种国际分工使“卫星”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畸形单一,又影响了这些国家的 
发展,甚至带来灾难。 
五、布哈林的国际分工理论 
俄国马克思主义者布哈林在1917 年出版的《世界经济和帝国主义》一书中,对国际分 
工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他的主要观点如下: 
(一)国际分工的定义 
在现代社会里,各种商品交换过程表现出来的是这些商品的各种经济单位间的分工。 
社会分工具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在一般的社会分工基础上“存在一种“国民经济”之间 
的分工,或者说各国之间的分工。这种超越出“国民经济”疆界的分工,就是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的表现是国际交换”,“国际商品交换的基础是国际分工”。 
(二)国际分工的前提 
布哈林认为,国际分工需要两种前提: 
1、是由于各“生产机体”生存的自然环境不同所决定的自然前提; 
2、是由于各国文化程度不同、经济结构不同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所决定的社会前 
提。 
但他认为,后者要重于前者。 
(三)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形成 
布哈林认为,一切发达的、以商品交换为媒介的分工的基础,都是城乡的分享。“城乡 
的分离”与“这种对立的运动”从前只局限于一国的范围内,而现在发生在不同的国家间。 
整个国家变成“城市”,即工业国,而整个农业地区变成了“乡村”,从而形成所谓“一 
般的分工”。 
社会劳动的主要部门被一条界线隔开,划分为两种不同类型的国家。社会劳动在国际范 
围上划分开来。 
(四)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意义与问题 
1、国际分工使劳动成为世界性劳动; 
2、国际分工的表现是国际交换; 
国际交换对经济生活的正常进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5 
3、世界市场和世界价格的前提; 
世界分工和国际交换是世界市场和世界价格存在的前提。 
4、国际分工利益分配存在不平等。 
六、奥林的国际分工理论(Factor Endowment Theory)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产生比较优 
势的唯一原因是各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但是,如果我们假定各国之间生产要素的生产 
率相同,那么,产生比较优势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这个问题是由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得到解释的。 
(一)形成背景 
1929 年的经济危机使当时的英国放弃自由贸易,超保护贸易主义在各国兴起。作为一 
个国内市场狭小、一向对国外市场依赖很大的经济发达小国,瑞典深感不安。在这种背景下, 
奥林以生产要素禀赋说为理论基础,深入探讨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论证国际分工和自由贸 
易的必要性。 
对李嘉图比较成本理论的评价: 
该理论对李嘉图比较成本常说中的成本差异作出解释。认为如果两个国家的生产要素拥 
有和分布量相同,各生产部门的技术水平一样,当不考虑运输成本的时候,国际贸易即不会 
给其中一个国家带来利益,也不会为另一个国家造成损失。因此,比较成本差异存在的前提 
条件是:两个国家存在不同的生产要素拥有量和分布量;两个国家生产的不同商品所使用的 
生产要素比例不一样。 
(二)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精要 
1、贸易的直接原因根基于商品的价格差异; 
商品和生产商品要素价格在不同区域或国家间存在差异成为地区间或国际贸易存在的 
必要条件。 
2、货物价格的差别来源于国家间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 
奥林把生产要素分为下面三类: 
(1)自然资源(含土地) 
分为农业和林业用资源、渔业和狩猎业用资源、矿产资源、水力发电用资源和运输业用 
资源五小类。 
(2)资本 
分类短期资本和长期资本或安全资本和风险资本两小类。 
(3)劳力 
分为不熟练工、熟练工和技术工三小类。 
由于自然禀赋存在差异,形成了本地区或国家的价格机制,这种价格机制,受到生产要 
素需求和供给因素的影响。 
3、生产要素的比例决定具体产业的设立。 
按要素丰缺和比例进行地区和国家之间的分工。贸易的首要条件就是某些商品在某一个 
地区生产要比在另一个地区便宜。简言之,进口那些含有较大比例生产要素昂贵的商品,而 
出口那些含有较大比例要素便宜的商品。 
由此可知,每个地区和国家在生产某些产品上具有优势,来源于这些产品含有该地区和 
国家拥有丰裕而便宜的相当大量的生产要素。 
(三)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贡献 
(1)要素禀赋理论深化了李嘉图比较成本产生的来源,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 
(2)正确分析了生产要素在对外贸易中的作用; 
(3)有利于指导国际贸易的现实情况;
(4)从个量分析扩大为总量分析; 
(5)为参与国际分工提供产业范畴。 
六、当代国际分工理论 
(一)“里昂惕夫之谜”对奥林要素禀赋理论的挑战 
1“里昂惕夫之谜”的提出 
1953 年,里昂惕夫根据1947 年的统计数据并运用投入产出技术,详细分析了美国的国际 
贸易商品结构和要素密集度情况,结果发现美国的出口商品是劳动力密集型的,而竞争性进口 
重置品(competitiveimport replacement)则为资本密集型,该发现同H—O 理论的预测恰好相反, 
被称为里昂惕夫之谜。 
2 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1)劳动熟练说(Skilled Labour Theory) 
又称人类技能说(Human Skill Theory),由里昂惕夫自己提出,后由美国经济学家基 
辛加以发展。他们用劳动效率和劳动熟练或技能的差异来解释“里昂惕夫之谜”。 
里昂惕夫认为:美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是其它国家工人的3 倍。因此在劳动以效率单 
位衡量的条件下,美国就成为劳动要素相对丰富,资本要素相对稀缺的国家。 
这种解释违背了H-O 理论中劳动同一性假定,也夸大了美国工人的劳动效率(有人已 
26 
证明最多为1.2-1.25 倍)。 
基辛的研究成果: 
基辛利用美国1960 年时人口普查资料,将美国企业职工区分为熟练劳动和非熟练劳动 
两大类。熟练劳动包括科学家、工程师、厂长或经理、技术员、制图员、机械工人、电工、 
办事员、推销员、其他专业人员和熟练的手工操作工人等;非熟练劳动指不熟练和半熟练工 
人。 
基辛研究结论为: 
他以此分类对14 个国家的进出口商品结构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资本较丰富的国 
家倾向于出口熟练劳动密集型商品,资本较缺乏的国家倾向于出口非熟练劳动密集型商品。 
这表明发达国家在生产含有较多熟练劳动的商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而发展中国家在生产含 
有较少熟练劳动的商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因此,熟练劳动程度的差异是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2)人力资本说(Human Capital Theory) 
由美国经济学者凯南等人提出的。 
认为劳动是不同质的,表现为劳动效率的差异,高劳动效率和熟练劳动归根到底是一种 
投资的结果,是资本支出的产物。 
国际贸易商品生产所需的资本应包括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即人力资本。如果把熟练技 
术劳动的收入高出简单劳动的部分算作资本并同有形资本相加,经过这样处理之后,美国仍 
然是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用对人力投资的差异来解释美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符合赫-俄原理的学说,对熟练劳 
动说直到了一定的补充解释的作用。但困难在于难以具体衡量人力资本的真正价值。 
(3)技术差距说(Theory of Technological Gap) 
技术差距理论认为,新产品总是在工业发达国家最早产生,然后进入世界市场。这时其 
他国家虽然想对新产品进行模仿,但由于同先进国家之间存在着技术差距,需要经过一段时 
间的努力才能实现。 
因而先进国家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垄断这一产品,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比较利益。但是随着 
新技术向国外转移,其他国家开始模仿生产并不断加以扩大,创新国的比较优势逐渐丧失, 
出口下降,以至可能从其他国家进口该新产品。
一个国家发生技术创新,开发出新产品后,会不会向其他国家出口,取决于其他国家生 
产者对新技术的模仿速度及消费者对新产品的接受速度。 
如果生产者的模仿速度较快,即模仿滞后较短,而消费者的接受速度较慢,即需求滞后 
较长,则贸易不会发生,因为在创新国向其他国家出口之前,他们已经能自己生产这种产品 
了。 
如果模仿滞后长于需求滞后,贸易就会发生:在其他国家生产者还没有模仿出新产品之 
前,创新国就能向其他国家出口。也就是说,其他国家需求滞后越短,模仿滞后越长,则创 
新国依靠技术差距获得的比较利益越大。 
3 奥林的应对 
1966年,奥林在《对当代国际贸易理念的看法》一文中,对对“里昂惕夫之谜”作 
出了回应,认为“里昂惕夫之谜”根源于要素模型的简化。 
对此,奥林指出:“必须牢记,在里昂惕夫的对生产要素比例模型的统计测验这一著名 
和重要的尝试中,他只考虑了两种生产要素。模型中所作的每一种简化都构成了同现实或多 
或少的甚至是重要的偏离,因而不能期望得到“密切的吻合”。 
(二)产业内贸易说 
1.提出背景 
美国经济学家格鲁贝尔(H.G.Grubel)等人研究共同市场成员国之间贸易量的增长时, 
发现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并不是按赫-俄原理进行,即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之间的贸易, 
而是产业内同类产品的相互交换。因而对产业内贸易进行研究,提出了产业内同类产品贸易 
增长特点和原因的理论。 
2.产业内贸易的主要特点 
(1)它与产业间贸易在贸易内容上是不同的; 
产业内贸易是同类产品的相互交换,而不是产业间非同类产品的交换。 
(2)产业内贸易的产品流向具有双向性; 
即同一产业内的产品,可以在两国之间相互进出口。 
(3)产业内贸易的产品具有多样化特点; 
这些产品中既有资本密集型,也有劳动密集型,既有高技术产品,也有标准技术产品。 
(4)产业内贸易的产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在消费上能相互替代和在生产中需要相近或相似的生产要素投入。 
3.产业内贸易形成的原因 
(1)同类产品的异质性(产品差异)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基础; 
异质可以表现为产品的商标、牌号、款式、包装、规格等方面的差异,也可以是信贷 
条件、交货时间、售后服务和广告宣传等方面的差异。异质性产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2)规模经济收益递增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原因; 
生产要素比例相近或相似国家之间能进行有效的国际分工和获得贸易利益,其主要原因 
27 
是企业规模经济的差异。 
(3)经济发展水平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制约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产业内异质产品的生产规模和内部分工发达与否,同时决定了消费 
者对异质产品的需求状况。 
当两国之间人均收入水平趋于相等时,其需求结构也趋于接近,产业内分工和贸易发展 
的趋向就越强。 
(三)协议性国际分工理论 
日本一桥大学教授小岛清在考察经济共同体内部分工的理论基础以后,在其代表著作 
《对外贸易论》(1950)中提出了协议性国际分工的理论。
1.协议性国际分工的必要性 
小岛清认为,以前的传统的国际分工理论所讲的只是在成本递增的前提下通过竞争原理 
达成国际分工和平衡,而对成本递减(以及成本不变)的情况却没有论及。然而,他需要说 
明的正是这种成本递减的情况。 
用成本曲线图形来进行分析。 
传统自由贸易理论无论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还是赫-奥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均 
假设贸易各国之间的分工是通过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形成的。 
小岛清认为,对于在规模经济条件下生产的商品,完全可以通过各国政府的协商机制确 
立国际分工,发展国际贸易。而且,建立在国家协调基础上的国际分工,会有效地配置国家 
之间的资源,增加贸易利益。而以传统自由贸易理论不可能完全实现规模经济的好处,还可 
能导致各国企业的集中和垄断,影响分工的和谐和贸易的稳定发展。 
2.达成协议性国际分工的条件 
(1)必须是两个(或多数)国家的资本、劳动禀赋比率没有多大差别、工业化水平和 
经济发展阶段大致相等,协议性分工的对象商品在哪个国家都能进行生产; 
(2)作为协议性分工对象的商品,必须是能够获得规模经济的商品(重工业化学工业 
28 
中最大,在轻工业中较小); 
(3)不论对哪个国家,生产X 商品或生产Y 商品的利益都应该没有很大的差别(否则 
就不容易达成协议)。 
从第三个条件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协议性分工是同一范畴商品内更细的分工。 
上述三个条件表明,在发达国家之间,可以进行协议性分工的商品范畴较广,因而利益 
也较大。此外,生活水平和文化等方面类似、互相接近的地区,容易达成协议和保证相互需 
求的均等增长。 
3.协议性国际分工的适用范围 
小岛清认为,该原理除去适用于国家之间、经济贸易集团成员内部分工,也包括公司内 
部的分工。 
(四)劳尔.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论 
1.“中心——外围”论的提出 
劳尔.普雷维什(R.Prebisch,1901-1986)是拉丁美洲最著名的经济学家。他先后担任联 
合国拉丁美洲经济委员会执行秘书、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秘书长、联合国分管发展事务的 
副秘书长等公职。 
1945 年5,劳尔.普雷维什在向拉丁美洲经委会递交的报告《拉美经济发展及其主要问 
题》中,对历史上形成的国际分工进行了批评,提出了“中心—外围”论,提出了发展中国 
家如何参与国际分工的学说。 
2. “中心——外围”关系的特征 
(1)整体性 
中心和外围的形成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是由技术进步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发生和 
传播的不平等性所决定的。 
(2)差异性 
中心的经济结构是同质性和多样性; 
而外围国家是单一与异质性。 
(3)不平等性 
首先,从起源上,二者体系从一开始就处在发展进程的不同起点上,外围地区远远落在 
中心的后面; 
其次,初级产品贸易条件的长期恶化趋势加深了“中心”与“外围”之间的不平等;
最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动力中心”的转移,进一步加深了二者之间的不平等(英 
29 
美的区别)。 
3. 外围国家摆脱不利地位的出路与措施 
(1)出路:施行进口替代工业化 
所谓进口替代就是通过建立和发展本国的工业,替代过去从国外进口的工业品, 
以带动经济增长,实现国家工业化。 
(2)实行进口替代工业化的措施 
第一,外围国家采取有节制和选择性的保护主义政策,对幼稚工业进行必要的保护; 
第二,加强国家在经济增长活动中的作用(异质性使市场机制的作用受限); 
第三,以增加国内储蓄为主,吸收外国资金为辅,大力提高投资率; 
第四,加强外围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适当扩大市场规模,为进口替代部门提供更大的 
活动空间(拉美经济一体化及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五)竞争优势理论 
从国家资源角度论述国际经济贸易的H—O 理论无法圆满回答这些问题,比较优势理论 
也只能给出部分的解释。按照比较优势理论,瑞士在精密仪器设备和化学药品生产和出口领 
域独领风骚,是由于它在这些行业最有效地运用了它拥有的资源。这固然正确,但却依然无 
法解释为何瑞士能够在该行业比英国、德国或西班牙有更高的生产力。波特等人的研究试图 
揭开这个谜。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希望确定在国际经济和贸易竞争中,为什么有的国家成 
功,而有的国家却失败。 
波特提出以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取代国际分工理论的原因: 
1、指出李嘉图、奥林国际分工理论存在的问题; 
波特认为,李嘉图和奥林的分工根据不能解释当今世界丰富多元的贸易形态。如韩战结 
束时的韩国(资本密集型产业)与美国的情况(理当强势的工具机、半导体、精密电子产品 
的市场上节节败退),全球大多数的贸易发生在资源相近的工业先进国家之间。 
2、李嘉图、奥林国际分工理论的前提不切实际(全然静态的概念); 
3、影响当代国际分工发展的因素; 
(1)技术的变迁; 
技术的演进是最普遍与持续影响的因素。在很多产业中,企业对资源的需求反而不如 
对技术、效能、效率的需求。 
(2)资源条件的逐渐普及; 
一些发展中国家重视教育,很多产业的劳动力素质和技能都在提高,再加上基础建设 
的发展,他们也逐步具备了与发达国家进行竞争的条件。 
(3)经济全球化趋势。 
企业的全球化竞争策略包括全球化的生产、销售和全球化资源和材料的考虑。在经济 
全球化趋势下,即使国家之间的特殊技术交流仍有障碍,跨国企业还可以通过在当地设立子 
公司来解决。 
4、比较利益原则对当代国家产业发展的危害。 
(1)生产要素被加速替代; 
(2)劳动力或资源竞争力在衰退; 
(3)对发展中国家是个“陷阱”。 
波特教授认为,李嘉图和奥林的比较利益分工理论脱离了当代国际贸易实际,现有的国 
际贸易理论存在一定的缺陷,即问题的关键是应当揭示为何一个国家在某个特定行业能够获 
得国际性的成功并进而取得垄断性的行业地位。
30 
譬如,日本——汽车 
瑞士——精密仪器设备、化学药品 
德国——机床 
美国——航天、化学工业 
5、需要以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取代国际分工理论 
波特教授在对以生产要素为基础的比较优势理论考察后,提出当代竞争理论必须从比较 
优势理论提升到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上面。 
(1)取代原因 
第一,国家是企业最基本的竞争优势; 
以产业技术与现场经验为支柱的国家,重要性将大大提高。国家不但影响企业所作的决 
策,也是创造并持续生产与技术发展的核心。 
第二,创新没有国界。 
(2)取代前提 
在动态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中,“动态与不断进化的竞争”是其前提,必须把“技术进步” 
和“创新”放在重要位置。 
6.国家竞争优势图解 
波特理论的中心思想是一个国家的四个基本方面的特质构成该国企业的竞争环境,并促 
进或阻碍国家竞争优势的产生。这些特质包括: 
(1)生产要素 
(2)需求状况 
(3)相关和支持产业 
(4)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企业 
波特将这四方面的特质构成一个菱形,并认为当某些行业或行业内部门的菱形条件处于 
最佳状态时,该国企业取得成功的可能性最大。波特菱形同时还是一个互相促进增强的系统, 
任何一个特质的作用发挥程度取决于其它特质的状况。比如,良好的需求条件并不能导致竞 
争优势,除非竞争的状态(压力)已达到促使企业对其做出反应的程度。 
另外,机遇和政府也是两个能够对国家菱形条件产生重要影响的变量。
31 
检 查 者 
年 月 日 
班 次 上课日期 节 次 上课时数 累计时数 教学场所 
章(节)目:第四章 世界市场 
课 题: 
目的、要求: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世界市场的发展与构成,了解世界市场的基 
本特征,企业进入世界市场的途径和开拓市场的各种手段与方法。 
重点、难点:世界市场的构成,开拓市场的各种手段以及世界市场上的交易 
方式和竞争特点。 
学时: 4 学时 
课前复习、提问 
顺序 题 目 学生姓名 成绩
32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世界市场的发展与构成 
一、世界市场的含义与作用 
(一)涵义 
世界各国交换产品、服务、科技的场所,由世界范围内通过国际分工联系起来的各个国 
家内部以及各国之间的市场综合而成。 
世界市场是在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世界市场不是各国国内市场的总合。在 
国家存在的情况下,各国国内市场有其独立性,世界市场和国内市场通过对外贸易联系起来。 
马克思指出:“世界市场不仅是同存在于国内市场以外的一切国外市场相联系的国内市 
场,而且同时也是作为本国市场的构成部分的一切外国市场的国内市场。” 
(二)世界市场的作用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和产物; 
二)调节世界各国生产要素和资源配置; 
三)世界各国相互依赖和相互依存的基础;(地球村) 
四)促进各国国内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在世界市场上,各国通过竞争和合作,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平等性、规范性和分化性将 
影响各个参与国国际贸易国家本身的经济体制和贸易体制的改革,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和完善。 
五)加强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传递: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传递(单向传递 
与反传递); 
2、世界市场上,交换内容相互之间的传递在扩大; 
3、在市场经济体制被世界各国广泛接受的情况下,传递机制障碍减少,传递速度加快; 
4、在上述背景下,世界各国的经济波动、衰退和危机向同步化发展,各国尤其是经济 
贸易大国的国内经济贸易问题演变成国际问题。 
(三)世界市场形成的原因 
一)可以说国际分工是世界市场形成的基础(根本原因); 
世界市场是国内市场在范围上的延伸,它是伴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国际分工的 
发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分工与交换是互为条件、不可分割的两 
个方面,在二者相互依存的相互关系中,分工起主导作用。分工决定着交换的范围、内容和 
规模,是交换产生、发展的决定性原因。在一个国家的内部如此,在国际经济关系中也是如 
此。 
二)世界市场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了统治地位后形成的(直接原因); 
三)产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建立和发展,促进了国际分工的发展,加强了国与 
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使世界市场得以最终形成。 
二、世界市场的发展 
世界市场是伴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国际分工的发展,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国际 
市场发展的三个阶段。 
(一)萌芽时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16、17、18 世纪中叶前) 
(二)迅速发展时期:资本主义方式确立时期(18 世纪60 年代到19 世纪70 年代) 
18 世纪60 年代到19 世纪70 年代的产业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统治地位。 
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建立和发展,巨大生产力所带来的大量原料与粮食,需要日益扩大的销售 
市场;所消费的大量原料与粮食,需要日益扩大的供给来源,从而促进了国际分工的发展, 
加强了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世界市场进入迅速发展的时代。 
(三)形成时期:19 世纪末20 世纪初
形成时期的标志:1. 多边贸易和多边支付体系的建立与形成。 
2. 国际金本位制度与世界货币形成。 
3. 世界市场上商品的多样化和大宗贸易的增长 
(1)17 世纪以前,国际贸易以香料和其他奢侈品贸易为主; 
(2)18 世纪,糖、烟、棉花、茶叶和酒成为国际贸易中的主要商品; 
(3)19 世纪70 年代后,随着交通运输工具的革命,国际贸易中的商品种类大量增加, 
加工贸易的发展使得各国对原料的成本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体积比较大的原材料,如煤炭、 
铁矿石、粮食、肉类、纤维等大宗货物出现在了世界市场上; 
(4)20 世纪初,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采矿业和种植园迅速发展。大量的锡、铜、 
橡胶、石油,以及糖、咖啡、茶叶等在世界市场上销售以适应新兴汽车工业和其他工业的生 
产需要和西欧国家人民的消费需要; 
(5)20 世纪后,随着科技进步和交通运输的发展,一些鲜活商品如鲜花、草莓、蔬菜、 
鲜鱼、新鲜龙虾等都成为国际贸易中的商品。 
4.资本主义经济规律制约世界市场的发展。 
5. 形成了比较健全固定的销售渠道。 
6. 形成了国际价值规律,统一的世界价格的形成。 
三、当代世界市场的构成 
(一)各种类型的国家与地区 
1、按照经济发展类型,可分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 
2、按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DP),分为高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 
3、按联合国统计局的分为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东欧国家-转型、亚洲社会主义国家和 
33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4、按照主要出口商品类别,发展中国家可分为三个类型,即主要石油出口国家、主要 
制成品出口国家以及其余的国家和地区; 
5、按照主要特征的不同,发展中国家又可分为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国家和负债沉重的 
穷国。发达国家成为世界市场的主体,在世界市场上起着主导作用。 
(二)贸易厂商(市场主体)——订约人 
1、公司 
指那些追求商业目的的订约人,是以谋利为目的的企业。 
2、企业主联合会 
是企业家集团的联合组织,它们与公司的区别是其活动目的不是获取利润,而是 
以协会、联盟、代表会议等形式参与政府的决策活动,为企业扩大出口,开拓世界市场服务。 
3、国家机关(政府各部委和各主管部门)和机构 
他们只有在得到政府授权后才能进入世界市场,从事外贸业务活动,但不以赢利 
为目的。 
(三)交易商品(市场客体)——标的对象 
有形商品、无形商品和服务性商品 
(四)市场链体 
1、有固定组织形态的国际市场; 
商品交易所、国际拍卖、博览会和展览会等(有规定好的原则和规章)。 
2、无固定组织形态的国比分市场; 
单纯的商品购销形式和与其他因素结合的商品购销形式(补偿贸易、加工贸易、招标和 
投标、租赁贸易)两种类型。 
3、商品销售渠道;
出口国渠道、中介渠道(出口国与进口国之间的销售)和进口国渠道。 
4、运输和信息媒体网络---基础设施; 
5、国际物流(与世界市场的关系类似“血液”与“血管”的关系)。 
(五)市场管体(各种管理组织和机构) 
四、当代世界市场的分类 
按内容 国际商品市场 
34 
按交易形式 
有固定组织形式的市场(如商品交易所、国际拍卖、博 
览会和展览等 
交割的形式 
国际货币市场(钱、货币交易发生当时 
即进行交割的市场 
交易国家 发达国家市场 
五、当代世界市场的特征 
(一)国内外市场融合加速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国内市场与世界市场的融合在加速。其融合途径表 
现在以下几方面: 
1、市场经济体制逐步趋同(印度、中国、东欧和中亚前社会主义国家); 
2、贸易壁垒在下降,关税税率不断下设,非关税壁垒受到约束和规范,扩大货物贸易 
的市场准入; 
3、资本自由化; 
4、在跨国公司作用下,形成了世界性的生产网络和销售网络,出现了“无国界经济”; 
5、在科技革命作用下,世界的通讯、运输、物流网络不断完善,把各国市场有机地结 
合起来; 
6、世界贸易组织取代1947年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成为多边贸易体制的组织和法系 
基础; 
7、地区经济贸易集团大量出现,通过内部的自由化,加速成员之间市场的融合; 
8、国际协调机制加强。 
(二)市场容量不断扩大 
(三)传递机制在加强 
1、传递领域拓宽; 
2、传递从单向转向双向; 
3、传递速度加快; 
4、传递机制出现协调。 
(1)国际组织层次上的协调; 
(2)区域经济贸易组织内部的协调; 
(3)世界贸易组织通过规则对世界贸易的协调; 
(4)巴塞尔委员会对国际金融的协调。
(四)市场利益分配仍不公平 
1、在世界市场上,货物、劳动力、知识产权和资本运行中的主导权仍然掌握在发达国 
35 
家手中; 
2、世界市场协调机制是通过谈判和规则来进行的,在谈判和各种规则制定的过程中, 
发达国家处于决策地位,而发展中国家处于弱势地位; 
3、在世界市场的运行规则中,发展中国家经过努力,争取到一些特殊待遇条款,但由 
于发展上的差距,无力把这些优惠待遇变成现实; 
4、世界市场带来的好处,不是平等地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配,在世界市场动作 
的“双赢”中,发达国家获得的利益远远多于发展中国家。 
第二节 世界市场的开拓 
一、开拓世界市场的准备 
(一)调研国家市场环境 
它包括以下内容: 
1、经济因素 
即要进入国家的市场和地区经济发展的程度与水平。 
2、政治因素 
即要进入国家的政体、政府机构、法系体系、是否与他国在政治和经济上结盟。 
3、文化因素 
即要进入国家宗教、信仰、教育文化水平、社会风俗习惯等。 
4、社会因素 
即要进入国家的工作效率、工会组织、政府稳定状况等。 
(二)确定进入具体市场的目标 
它包括以下内容: 
1、商品进入哪个地区或城市; 
2、商品面向哪一个消费者阶层; 
3、进入市场的范围。 
(三)分析商品市场动向 
它包括如下的内容: 
1、需求数量; 
2、面临的竞争对手; 
3、需求的变化; 
4、潜在的市场需求; 
5、本身的供应能力 
二、开拓世界市场的方法 
(一)产品出口阶段(贸易进入) 
一般是先间接出口(即通过代理人出口): 
利:投资少,风险小。 
弊:需拿出佣金,容易被中间商控制和垄断。 
待间接出口到一定阶段,取得经验,就转为直接出口,即甩开中间商,直接进入市场。 
直接出口方式包括:在国外设立经销点;设立分支机构;派推销人员到国外推销。 
利:直接面向市场,能及时了解、掌握市场信息,获得较多利润。 
弊:投资较多,遇到的风险大。 
(二)国外生产阶段
企业到国外生产时,可以采取的方法很多,一般采取以下三种方法: 
1、合资企业 
合资企业是指外国和国内投资者之间为了从事商品生产或其他经营活动(如建筑或提供 
36 
技术服务)而成立一个新公司所作的安排。 
缔约双方谈判公司章程及各缔约方投入合资股金。新建公司实体通常由董事会控制,董 
事会成员由股东按照资本投资中的股权数委任。在大多数情况下,投资者都要谋求在合资企 
业中掌握多数股权,以便最大限度地控制企业经营和获取最多的利润分成。 
控股多少的谈判将由投资者和当地合股人进行,保障每个股东在企业决策和管理中享有 
互相商定的控制权以及在公司盈亏中应有的份额。 
2、国际分包 
在国际分包安排中,外籍或外国控制的承包商将其承包工程的一部分分包给承包商。 
分包后所生产的产品(零、部件)发运给承包商以组装成最终产品;若是成品则由承包 
商去销售。在此类业务中,产品按照承包商规定的条件和规格进行生产。分包商从承包商那 
里获得关键的加工技术、机器、设备、质量管理的仪器,提供单证、技术人员培训和管理方 
法的帮助。 
签订分包合同时要谈妥上述各种投入的方式。合同条款可能规定承包商提供或资助分包 
商所需要的机器和技术设备。 
3、按照许可制造 
按照这种办法,产品制造权是通过“许可协议”从外国专利(或股权)持有人处获得的。 
外国专利持有人(许可人)给予买方(被许可人)该产品的制造和在当地市场及指定的出口 
市场销售的专有权。 
根据许可协议,被许可人通常以支付专利权使用费的形式购买制造权。专利使用费可按 
总销量的一个固定百分比计算(按出厂价),也可对每生产一个产品按一个特定金额计算。 
与国际分包一样,许可人通常承担提供为开始生产即维持生产所必需的全部相关技术、 
设备以及技术咨询的投入。 
在这个阶段的后期,一旦企业开始在几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起生产基地,并从这些基地向 
世界市场供应商品时,对这些企业统一管理、综合计划,就成为企业的重大问题,需要进行 
跨国经营。 
(三)跨国经营阶段 
一国企业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计划、组织并管理其国际性生产时,它便进入了跨国企业 
经营阶段。 
特点如下: 
第一,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设有子公司或分支机构,从事国外生产、销售活动; 
第二,总公司对子公司具有直接控制能力; 
第三,经营战略和目标是以跨国界、跨民族、全球,即以全球为出发点考虑企业的整体 
经营管理。 
此时,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的工作重心放在诸多子公司之间的跨国业务的协调上,把国内 
的生产仅作为世界性经营的一部分,力图通过各种要素在跨国企业内部各子公司间的调动, 
取得国际分工的更大效益。 
跨国企业经营类型: 
按跨国企业进行国际性经营的目的,可有以下几种类型的跨国经营: 
1、为获取本国供给不足的资源,如各种矿产、能源等; 
2、绕过进口国在进口上设置的各种贸易障碍,就地生产,就地销售,成为变相贸易; 
3、进入经济贸易集团内部;
4、为延长本企业主要产品的生命周期,调整和优化生产结构; 
5、吸引和利用当地的技术、管理和资金; 
6、控制和垄断某个国家、某个地区或某种产品的市场等。 
三、世界市场上的交易方式 
(一)单纯的商品购销 
单纯的购销方式是指交易双方不通过固定市场而进行的商品买卖活动。它是通过独立洽 
37 
商而进行的。 
这种方式包括如下内容: 
1、买卖双方自由选择成交对象; 
2、洽商商品的品质、规格、数量、价格、支付、商检、装运、保险、索赔、仲裁; 
3、在相互意见一致的基础上签订成交合同。 
这种交易方式是世界市场上最为普遍的交易方式。 
(二)包销(Exclusive Sales) 
包销是指卖方在指定的地区范围和期限,把指定的商品出售给指定的买方。 
包销具有以下特点: 
售定性质(交易双方是买卖关系,自负盈亏,而不是代销关系); 
独家销售权利; 
签订包销协议。 
尽管包销也是售定,但同通常的单边逐笔出口不同。它除了当事人双方签有买卖合同外, 
还须在事先签有包销协议。 
(三)代理(Agency) 
代理是指代理人按照委托人的授权,代表委托人与第三人订立合同或实施其他法律行为, 
而由委托人直接负责由此产生的权利与义务。 
代理人与委托人之间的关系属于委托买卖关系。代理人在代理业务中,只是代表委托人 
行为,如招揽客户、招揽订单、代表委托人签订买卖合同、处理委托人的货物、收受货款等, 
他本身并不作为合同的一方参与交易。 
1、代理方式的特点 
代理人必须在委托人授权的范围内进行活动; 
代理人负责中间介绍/招揽订单,不承担履行合同的法律责任; 
代理人一般以委托人的名义与第三者订立合同; 
代理人通常不垫付资金,不承担经营风险; 
代理人按交易量和事先议定的比率收取佣金。 
2、代理的种类 
(1)总代理(general agency) 
在指定地区委托人的全权代理。除了有权代理委托人进行签订买卖合同、处理货物等商 
务活动外,也可进行一些非商业性的活动,并有权指派分代理,并可分享代理的佣金。 
(2)独家代理(the exclusive agency or sole agency) 
代理人在一定地区和期限内,享有代销指定商品的专营权。 
委托人在该期限/地区只能委托该代理人推销其指定商品,不能再委托其他客商推销同 
类商品。 
委托人在规定期限/地区内直接与客户交易,应向独家代理人支付佣金。 
(3)佣金代理(commission agency) 
即一般代理,是指在同一代理地区、时间及期限内,同时有几个代理人代表委托人行为 
的代理。
佣金代理根据推销商品的实际金额和根据协议规定的办法和百分率向委托人计收佣金。 
委托人可以直接与该地区的实际买主成交,也无须给代理商佣金。 
(四)寄售(Consignment) 
寄售(consignment)是一种委托代售的贸易方式。在我国进出口业务中,运用并不普 
遍。它是指委托的(货主)先将货物运往寄售地,委托国外一个代销人(受委托人),按照 
寄售协议规定的条件,由代销人代替货主进行销售,货物出售后,由代销人向货主结算货款 
的一种贸易做法。 
1、寄售的特点 
第一,代销性质 
第二,货物所有权仍属货主 
第三,先售后结 
2、寄售方式的利弊 
利: 
(1)货物出售前,寄售人持有货物的所有权; 
(2)寄售方式是凭实物买卖,有利于促进成交; 
(3)代销人不负担风险和费用,一般由寄售人代垫,代销人不占用资金,可调动其经 
38 
营的积极性。 
弊: 
(1)寄售人承担的贸易风险较大。包括运输途中和到达目的地后的货物损失和灭失的 
风险,货价下跌和不能售出的风险,以及代销人资信不佳而导致的损失。 
(2)货款回收较慢,可能出现货款两空的风险。 
(五)拍卖(Auction) 
由经营拍卖业务的拍卖行接受货主的委托,在规定的时间和场所,按照一定的章程和规 
则以公开交易的方式,把货物卖给出价最高的买主的一种贸易方式。 
1、拍卖的特点 
多家购买者竞相购买; 
拍卖的货物都是现货; 
口头报出欲购商品的价格(绝大多数); 
拍卖商品一般为大宗商品或易变质商品,不易统一定价的商品及艺术品、纪念品等; 
拍卖业务由专业机构——拍卖行或拍卖公司办理; 
拍卖方式成交时间短、交货快,利于买方资金周转,减少交易风险。 
2、拍卖的出价方法 
(1)增价拍卖 
(2)减价拍卖 
(3)密封递价拍卖 
(六)招标与投标 (Invitation to Tender and Submission of Tender) 
招标(invitation to tender)是指招标人在时间、地点、发出招标公告或招标单,提出准备 
买进商品的品种、数量和有关买卖条件,邀请卖方投标的行为。 
投标(to submit tender)是指投标人应招标人的邀请,根据招标公告或招标单的规定条 
件,在规定的时间内向招标人递盘的行为。 
1、招标的种类 
(1)国际竞争性招标 
是指招标人邀请几个乃至几十个投标人参加投标,通过多数投标人竞争, 选择其中对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Más contenido relacionado

Destacado

国际贸易模拟试卷及答案
国际贸易模拟试卷及答案国际贸易模拟试卷及答案
国际贸易模拟试卷及答案share_stone
 
国际结算 课程简介
国际结算 课程简介国际结算 课程简介
国际结算 课程简介share_stone
 
罗鹏基本信息表
罗鹏基本信息表罗鹏基本信息表
罗鹏基本信息表share_stone
 
国际结算案例
国际结算案例国际结算案例
国际结算案例share_stone
 
国际结算习题集
国际结算习题集国际结算习题集
国际结算习题集share_stone
 
国际结算-课程教案
国际结算-课程教案国际结算-课程教案
国际结算-课程教案share_stone
 
国际贸易习题-试题及答案
国际贸易习题-试题及答案国际贸易习题-试题及答案
国际贸易习题-试题及答案share_stone
 
国际贸易(教学大纲)
国际贸易(教学大纲)国际贸易(教学大纲)
国际贸易(教学大纲)share_stone
 
学术研究成果
学术研究成果学术研究成果
学术研究成果share_stone
 
The geography-of-innovation
The geography-of-innovationThe geography-of-innovation
The geography-of-innovationAmerica21Proj
 
A21 summit presentation 20111116
A21 summit presentation 20111116A21 summit presentation 20111116
A21 summit presentation 20111116America21Proj
 

Destacado (14)

国际贸易模拟试卷及答案
国际贸易模拟试卷及答案国际贸易模拟试卷及答案
国际贸易模拟试卷及答案
 
国际结算 课程简介
国际结算 课程简介国际结算 课程简介
国际结算 课程简介
 
Teori permainan emmy
Teori permainan emmyTeori permainan emmy
Teori permainan emmy
 
名家思想
名家思想名家思想
名家思想
 
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罗鹏基本信息表
罗鹏基本信息表罗鹏基本信息表
罗鹏基本信息表
 
国际结算案例
国际结算案例国际结算案例
国际结算案例
 
国际结算习题集
国际结算习题集国际结算习题集
国际结算习题集
 
国际结算-课程教案
国际结算-课程教案国际结算-课程教案
国际结算-课程教案
 
国际贸易习题-试题及答案
国际贸易习题-试题及答案国际贸易习题-试题及答案
国际贸易习题-试题及答案
 
国际贸易(教学大纲)
国际贸易(教学大纲)国际贸易(教学大纲)
国际贸易(教学大纲)
 
学术研究成果
学术研究成果学术研究成果
学术研究成果
 
The geography-of-innovation
The geography-of-innovationThe geography-of-innovation
The geography-of-innovation
 
A21 summit presentation 20111116
A21 summit presentation 20111116A21 summit presentation 20111116
A21 summit presentation 20111116
 

Más de share_stone

李庆利基本信息表
李庆利基本信息表李庆利基本信息表
李庆利基本信息表share_stone
 
国际结算 课程简介
国际结算 课程简介国际结算 课程简介
国际结算 课程简介share_stone
 
鲁玉秀基本信息表
鲁玉秀基本信息表鲁玉秀基本信息表
鲁玉秀基本信息表share_stone
 
国贸-指定教材及参考文献
国贸-指定教材及参考文献国贸-指定教材及参考文献
国贸-指定教材及参考文献share_stone
 
国际贸易(课程简介)
国际贸易(课程简介)国际贸易(课程简介)
国际贸易(课程简介)share_stone
 
国际贸易实务-案例选编-完整版
国际贸易实务-案例选编-完整版国际贸易实务-案例选编-完整版
国际贸易实务-案例选编-完整版share_stone
 
国际贸易实务-课后习题及答案
国际贸易实务-课后习题及答案国际贸易实务-课后习题及答案
国际贸易实务-课后习题及答案share_stone
 
国际贸易实务-电子教案-完整版
国际贸易实务-电子教案-完整版国际贸易实务-电子教案-完整版
国际贸易实务-电子教案-完整版share_stone
 
课程设计方案
课程设计方案课程设计方案
课程设计方案share_stone
 
218987635 13-14-2校历
218987635 13-14-2校历218987635 13-14-2校历
218987635 13-14-2校历share_stone
 
218987628 13-14-1-校历
218987628 13-14-1-校历218987628 13-14-1-校历
218987628 13-14-1-校历share_stone
 
10 11-2 学期校历
10 11-2 学期校历10 11-2 学期校历
10 11-2 学期校历share_stone
 
10 11-1学期校历
10 11-1学期校历10 11-1学期校历
10 11-1学期校历share_stone
 
12 13-2 学期校历
12 13-2 学期校历12 13-2 学期校历
12 13-2 学期校历share_stone
 
12 13-1 学期校历
12 13-1 学期校历12 13-1 学期校历
12 13-1 学期校历share_stone
 

Más de share_stone (17)

李庆利基本信息表
李庆利基本信息表李庆利基本信息表
李庆利基本信息表
 
国际结算 课程简介
国际结算 课程简介国际结算 课程简介
国际结算 课程简介
 
鲁玉秀基本信息表
鲁玉秀基本信息表鲁玉秀基本信息表
鲁玉秀基本信息表
 
国贸-指定教材及参考文献
国贸-指定教材及参考文献国贸-指定教材及参考文献
国贸-指定教材及参考文献
 
国际贸易(课程简介)
国际贸易(课程简介)国际贸易(课程简介)
国际贸易(课程简介)
 
模拟试卷
模拟试卷模拟试卷
模拟试卷
 
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
 
国际贸易实务-案例选编-完整版
国际贸易实务-案例选编-完整版国际贸易实务-案例选编-完整版
国际贸易实务-案例选编-完整版
 
国际贸易实务-课后习题及答案
国际贸易实务-课后习题及答案国际贸易实务-课后习题及答案
国际贸易实务-课后习题及答案
 
国际贸易实务-电子教案-完整版
国际贸易实务-电子教案-完整版国际贸易实务-电子教案-完整版
国际贸易实务-电子教案-完整版
 
课程设计方案
课程设计方案课程设计方案
课程设计方案
 
218987635 13-14-2校历
218987635 13-14-2校历218987635 13-14-2校历
218987635 13-14-2校历
 
218987628 13-14-1-校历
218987628 13-14-1-校历218987628 13-14-1-校历
218987628 13-14-1-校历
 
10 11-2 学期校历
10 11-2 学期校历10 11-2 学期校历
10 11-2 学期校历
 
10 11-1学期校历
10 11-1学期校历10 11-1学期校历
10 11-1学期校历
 
12 13-2 学期校历
12 13-2 学期校历12 13-2 学期校历
12 13-2 学期校历
 
12 13-1 学期校历
12 13-1 学期校历12 13-1 学期校历
12 13-1 学期校历
 

国际贸易教案

  • 1. “国际经济与贸易”河南省省级特色专业建设成果之一 国际贸易 教案 编著:王雷 王俊娟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商学院 1
  • 2. 目 录 第一章 导论……………………………………………………1 第二章 国际贸易的产生、地位与作用………………………9 第三章 国际分工………………………………………………15 第四章 世界市场………………………………………………29 第五章 世界市场价格…………………………………………45 第六章 国际贸易政策…………………………………………52 第七章 国际贸易条约与协定…………………………………64 第八章 国际贸易促进…………………………………………72 第九章 关税……………………………………………………80 第十章 非关税壁垒……………………………………………90 第十一章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100 第十二章 国际服务贸易………………………………………109 第十三章 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114 第十四章 国际贸易与国际商务行为管制……………………120 第十五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130 第十六章 世界贸易组织………………………………………142 2
  • 3. 3
  • 4. 4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1、1 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 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指在生产力发展和国际分工的基础上,国与国(或地区) 之间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的交换活动,是世界各国之间国际分工的表现形式,它反映了世 界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联系。 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同别的国家或地区进行的商品和劳务的交 换活动。 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二者都是指跨国界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 区别:国际贸易是从国际角度或者世界角度而言的,也称为世界贸易;对外贸易是 从国家角度而言的,有的国家称为海外贸易。 二者关系: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1.2 对外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一、对外贸易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二是出现了政治 实体即国家。 二、对外贸易的发展 国家的形成和可供交换产品的出现,导致了对外贸易的出现。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奴 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对外贸易发展缓慢。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的资本主义社会, 产业革命的出现,使得对外贸易极大发展,成为国际贸易。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生,资本的国 际化和贸易自由化,国际贸易取得空前发展,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三、对外贸易发展的动因 (一)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 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的六阶段论(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起飞” 阶段、向成熟推进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二)各国经济资源禀赋不同 (三)各国之间生产要素缺乏流动性 (四)经济全球化 (五)价格差异和需求偏好 (六)规模经济的要求 1.3 当代国际贸易发展态势 (一)国际贸易发展速度超过历史水平 (二)发达国家一直是国际贸易的主体 (三)国际分工向纵深发展 (四)国际贸易结构向高科技、服务业发展 (五)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 (六)跨国公司成为世界贸易的主要力量 (七)科技技术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日益加强 (八)世界贸易体制加强,贸易自由化成为贸易政策的主流 (九)世界市场竞争向综合化、集团化和有序化发展 (十)出现了国际物流革命 (十一)中国贸易地位崛起 (十二)国际经贸关系的超国家协调日益凸显
  • 5. (十三)新的国际贸易方式——电子商务蓬勃发展 (十四)贸易保护主义形式更加隐蔽 第二节 对外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同异 在国家消亡以前,国内贸易与国外贸易一方面呈现趋同性,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结构的 差异和文化、政治与法律的不同,使国内贸易与国外贸易之间仍然存在巨大的差异。 2.1 对外贸易与国内贸易的相同点 两者的一致性表现在:都是商品、服务和要素的交换活动;经营的目的都是取得利润或 5 经济效益。具体表现在: (一)二者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相同,都是商品和服务的交换; (二)二者的运动过程相同,都是从生产者到消费者; (三)二者交易过程大同小异,都是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 (四)二者遵循的市场经济规律相同; (五)二者经营的目的相同,都是取得利润或经济效益。 2.2 对外贸易与国内贸易的不同点 (一)二者所处的文化环境不同; 政治体制、法律体系、文化体系、地理气候环境、语言、社会制度、宗教、风俗习惯不 同。 (二)贸易环境不同(汇率制度、外汇管理制度、国际汇兑方法等)表现在:1、贸易 政策与措施不尽相同2、各国的货币与度量衡差别很大3、海关制度及其他贸易法规的不同 4、国际汇兑复杂5、贸易环节众多 (三)二者具体业务过程不同; (四)二者所承担的风险不同; (五)二者对经营者的要求不同(通晓外语;通晓国际贸易规章,货运、报关、检验手 续及国际惯例;掌握国际金融和国际汇兑知识;掌握国际保险、运输、存储等方面的知识)。 2.3 对外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差异带来的风险 (一)资信风险 (二)商业风险:货.单.时间 (三)汇兑风险 (四)运输风险 (五)价格风险 (六)政治风险:国有化,剥夺外来资本,两伊战争 (七)合作不当或误会 第三节 对外贸易的分类 3.1 按交易内容分类 (一)货物贸易(Goods Trade) 货物贸易指有形商品的国际交易,也称为有形贸易。《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 将国际货物分为10 大类 初级产品(Primary Products) (0)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 (1)饮料及烟类 (2)燃料以外的非食用粗原料 (3)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 (4)动植物油脂及油脂 制成品(Manufactures)
  • 6. (5)未列名化学品及有关产品 (6)主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 (7)机械及运输设备 (8)杂项制品 (9)没有分类的其他商品 (二)服务贸易 服务贸易指无形商品的国际交易,也称为无形贸易。 WTO 对服务业的分类:商业、通讯、建筑、销售、教育、环境、金融、卫生、旅游、 6 娱乐、运输和其他12 个部门。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界定,国际服务贸易具体有四种提供方式: 1、过境交付(“跨境提供”) 2、境外消费(“国外消费”) 3、商业存在 4、自然人流动(“自然人存在”) 服务贸易额在各国国际收支表中只得到部分反映,不计入各国海关统计。 (三)国际技术贸易 国际技术贸易是指技术跨越国界进行有偿转让的交易。即不同国家的企业、经济组织或 个人之间,按一般商业条件,出售或购买其技术使用权的行为。 主要包括:许可贸易,工业产权、非工业产权的转让,技术服务与技术咨询,合作生产 与合作设计,工程承包与设备买卖相结合的技术贸易。 3.2 按商品的移动方向划分 (一)出口贸易( Export Trade):是指把本国生产或加工的产品运往国外市场销售。 不属于外销的货物则不算。例如,运出国境供驻外使领馆使用的货物、旅客个人使用带 出国境的货物均不列入出口贸易。 (二)进口贸易( Import Trade):把国外生产或加工的产品输入本国国内市场销售。 不属于内销的货物则不算。例如,外国使馆运进供自用的货物、旅客个人使用带入供自用的 货物均不列入进口贸易。 (三)过境贸易( Transit Trade):是指商品从甲国经丙国向乙国运送的货物,而货物 所有权不属于丙国居民,对丙国来说,作为过境贸易。有些内陆国家同非邻国的贸易,其货 物必须通过第三国国境。 (四)复出口(Reexport Trade)与复进口(Reimport Trade):复出口是指输入本国的外 国货物未经加工再输出时,称为复出口。在欧洲大陆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复出口是指外 国商品输入本国未经加工,也未进入市场,又输往国外。但在英美等国,复出口还包括进口 商品虽已进入本国市场,但未经过加工又运往国外的商品。复出口在很大程度上同经营转口 贸易有关。复进口是指输出国外的本国货物未经加工再输入时,称为复进口。例如,出口后 退货、未售掉的寄售货物的退回等。 (五)净出口(Nex Export)与净进口(Nex Import):一国在某种货物贸易上,既有出 口也有进口,如出口量和值大于进口量和值,称为净出口;反之,进口量和值大于出口量和 值,称为净进口。 某项商品出口量和值大于进口量和值的国家,称为该项货物贸易的净出口国,表明该国 的该各货物在整体贸易中居于优势;反之,某项货物进口量和值大于出口量和值的国家,称 为该项货物贸易的净进口国,表明该国的该项货物在整体贸易中居于劣势地位。 3.3 按交易对象划分 (一)直接贸易(Direct Trade):指商品直接由生产国运往消费国销售,不通过第三国转
  • 7. 7 手的贸易。 (二)间接贸易(Indirect Trade):指商品生产国不直接向消费国出口,商品消费国也不 直接从生产国进口,而经由第三国商人来完成的贸易。 (三)转口贸易(Entrepot Trade):从商品的生产国进口商品,不是为了本国或地区生产 或消费,而是再向第三国出口的贸易形式。从第三国角度来看,即是转口贸易,又称中转贸 易。即使货物直接从生产国、供给国运往消费国、需求国,由于它们之间未直接发生交易关 系,仍属于转口贸易的范畴。包括直接转口、间接转口。 3.4 按货物运输方式区分 (一)海运贸易( Trade By Seaway) 运输工具为各类船舶。 主要运输方式,当前,国际贸易中的货物有2/3 以上是通过海运进行的。 (二)陆运贸易(Trade By Roadway) 运输工具为火车或卡车,多发生在大陆内部陆地相连的国家之间。 (三)空运贸易(Trade By Airway) 航空货运方式装运,适合鲜活食品、贵重物品和急需商品的运送。 (四)多式联运贸易 海、陆、空各种运输方式结合运送货物的行为。 国际物流“革命”促进了这种方式的贸易。 (五)邮购贸易(Trade By Mail Order) 以邮政包裹方式寄送,适宜样品传递和数量不多的个人购买等。 3.5 按从事贸易的角度不同分类 (一)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 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角度来看该国或该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商品与服务的 交换活动,被称为对外贸易。 (二)海外贸易(Overse Trade) 有些海岛国家或地区的对外贸易常常会被称为海外贸易。 (三)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 从全球范围的角度来看,人们往往把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称为世界贸易。 第四节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4.1 总贸易体系与专门贸易体系 按统计标准不同国际贸易可分为总贸易体系与专门贸易体系。 (一)国境和关境: 国境是一国的领土范围;关境是指一国海关法规全部生效的领域。当存在保税区和自由 贸易区时,国境大于关境;当几个国家结成关税同盟时,关境大于国境。 正是由于国境和关境可能不一致,所以总贸易额和专门贸易额可能也不一致。譬如,货 物虽进入国境,但存在保税区的仓库内,不进入关境,因而只算总进口,不能算专门进口。 保税仓库内的货物再提出并出口,只能算总出口,不算专门出口。 (二)总贸易体系(General Trade System) 总贸易体系也称一般贸易体系,是以国境作为统计货物进出口的方法。 据此,所有进入本国国境的货物一律计入进口贸易;所有离开本国国境的货物一律计入 出口贸易。说明一国在国际货物流通中的地位和作用。 目前采用该体系的国家和地区约有90 个,日本、英国、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和中 国等采用此方法。 (三)专门贸易体系(Special Trade System)
  • 8. 专门贸易体系亦称特殊贸易体系,是指以关境作为标准统计进出口货物的方法。凡是通 过海关结关进入的货物均记为进口贸易,凡是通过海关出口的货物均记为出口贸易。说明一 国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在世界货物贸易中的地位和意义。 采用专门贸易体系的国家和地区近80 个,德国、意大利、法国等国采用此方法。世界 各国在服务贸易额的统计中,计入国际收支统计,而不计入海关统计。故总贸易体系与专门 贸易体系只适用于货物贸易统计。 4.2 总对外贸易额与对外贸易量 (一)总对外贸易额(Value of Foreign Trade) 总对外贸易额是指以金额表示的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对外贸易值(Value of Foreign Merchandise Trade)与服务贸易值(Value of Trade in Commercial Services)相加之和。对外 贸易额=进口总额+出口总额 1、货物贸易额:一定时期内一国从国外进口货物的全部价值,称为进口货物贸易额; 一定时期内一国向外出口货物的全部价值,称为出口货物贸易额。两者相加为货物进出口货 物贸易额,它是反映一国对外货物贸易规模的重要指标之一。 8 对外贸易额=进口总额+出口总额 把世界上的所有国家以国际货币表示的进口货物额或出口货物额相加,称为世界货物贸 易额。从世界范围来看,所有国家进口货物贸易额应等于所有国家出口货物贸易额。故通常 以世界货物贸易出口额代表世界货物贸易额。 2、服务贸易额:通常以各国国际收支的经常项目中的服务额代表。服务包括运输、旅 游和其他服务。 因服务的对外出口和进口部分,不易与国内服务剥离,故对外或国际服务贸易额低于实 际价值额。 (二)对外贸易量(Quantum of Foreign Trade) 对外贸易量指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贸易额。以现实价格所表示的对外货物贸易额经常受到 价格变动的影响,因而不能确切地反映一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实际规模。往往要以固定年份为 基期价格计算进出口贸易额,再进行比较,可知对外贸易发展的实际规模。 对外贸易量已经剔除了价格变动的影响,单纯反映对外货物贸易的量。 4.3 对外贸易差额(Balance of Trade) 总贸易差额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出口(货物与服务)总额与进口(货物与服务)总额 之间的差额,用来表明一国对外贸易的收支状况。 一国的进出口贸易收支是其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中最重的组成部分,故贸易差额状况对一 国的国际收支有重要的影响。 (一)贸易顺差与逆差:当出口贸易总额进口贸易总额时,称为贸易顺差(A Favorable Balance of Trade)或出超(Excess of Export over Import)。通常贸易顺差以正数表示。 出口额小于进口额,称为贸易逆差(UnFavorable Balance of Trade)或入超(Excess of Import over Export)。通常贸易逆差以负数表示。 (二)贸易顺差与逆差对一国经济增长的影响:1、一般情况下,贸易顺差表示贸易收 支处于有利地位,表明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中处于竞争优势;贸易逆差则相反。长期看,应保 持国际收支的平衡。 2、贸易顺差的后果:外汇储备增加,本币升值,不利出口;本国货币供应量增加,引 发通胀;加剧国际摩擦。 顺差的利:在贸易收支中处于有利地位,有较强的国际购买力,有利于增加外汇收入, 有利于扩大进口,发展对外贸易。 顺差的弊:长期顺差使大量资源外流,造成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引起国际收支状况恶
  • 9. 9 化。 3、贸易逆差的后果:外汇储备枯竭,本币贬值;本币供应减少,利率上升;失业加重。 4、长期过大的贸易顺差或逆差对于一国经济增长都不利。 (三)贸易平衡:若出口贸易总额与进口贸易总额相等,则称为贸易平衡。 为了表明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各自进出口贸易额之间的关系,还可再分为货物贸易差额 和服务贸易差额。 4.4 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结构 (一)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结构的内涵 广义的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结构指货物、服务在一国总进出口贸易或国际贸易中所占 的比重。 狭义的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结构指货物贸易或服务贸易本身的结构比较,可分为对外货 物贸易结构与对外服务贸易结构。 1、对外货物或世界货物贸易结构:对外货物或世界货物贸易结构指一定时期内一 国或世界进出口货物贸易中以百分比表示的各类货物的构成。 如2003 年,世界货物贸易出口额为72940 亿美元。其中,农产品为6740 亿美元,所占 比重为9.3%;矿产品为9600 亿美元,所占比重为13.2%;制成品为54370 亿美元,所占比 重为74.5%。 2、对外服务或国际服务贸易结构:对外服务贸易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或世界 进出口服务贸易中以百分比表示的各类项目的构成。 (二)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结构意义 广义和狭义的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结构可以反映出一国或世界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 构的变化和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等。为了进行深入的比较,还可就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结构进 行细分。 4.5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Direction of Foreign Trade)表明一国出口货物和服务的去向地和进口 货物和服务的来源地。指一定时期内世界各国、各地区、各国家集团在一国对外贸易中所占 地位,通常以它们对该国的进出口总额占该国出进口总额的比重来表示。(即从一个国家角 度来分析) 计算公式为: (对某国家和地区的出口或进口贸易额/对世界出口或进口贸易额)*100%。 意义:对外贸易地理方向表明一国和地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贸易联系的程度, 即可以看出哪些国家或国家集团是该国的主要贸易对象和主要贸易伙伴,从而确定主要贸易 对策和潜在对象。 4.6 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地区分布 (一)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地区分布内涵及计算 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地区分布(International Trade by Country or Region)是指世界各洲、 各国或地区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 计算公式为:(对世界出口或进口/整个世界贸易额)*100%。 在世界货物贸易中的地位的计算公式为:(对世界货物出口贸易额/世界货物出口贸易额) *100%。 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地位的计算公式为:(对世界服务出口贸易额/世界服务出口贸易额) *100%。也可以再细分到商品本身 意义:表明各洲、地区和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影响其对外贸易地位。影响的因素有: 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多寡,经济贸易的发展和所处的地理位置等。
  • 10. 4.7 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依存度 (一)概念: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依存度(Degree of Dependence upon Foreign or World Trade)指一国对外贸易额或国际贸易额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或国民生产总值(GNP)的 比重。 表明一国的经济对外贸的依赖程度,或表明一国经济国际化的程度。 经济发展的三架马车看:GDP=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支出法)。 (二)类型与计算方法: 1、贸易总依存度:贸易总依存度是指一国贸易总额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中 10 的比重。 贸易总依存度的计算公式为: 贸易总依存度=对外贸易额/国民生产总值(GNP)或 国内生产总值(GDP)*100% 国际贸易总依存度计算公式为: 国际贸易总依存度=世界贸易额/世界国民生产总值(WNP)或 世界国内生产总值(WDP)*100% 2、对外货物贸易依存度 :对外货物贸易依存度是指一国货物贸易额在国民生产总值或 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一国对外货物贸易依存度计算公式为: 对外货物贸易依存度=货物贸易出口额/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 *100% 世界对外货物贸易依存度计算公式为: 世界对外货物贸易依存度=世界货物贸易出口额/世界国民生产总值(WNP)或世界 国内生产总值(WDP)*100% 3、对外服务贸易依存度:对外服务贸易依存度是指一国服务贸易额在国民生产总值或 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一国对外服务贸易依存度计算公式为: 对外服务贸易依存度=对外服务出口贸易额/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 (GDP)*100% 世界对外服务贸易依存度计算公式为: 世界对外服务贸易依存度=国际服务贸易出口额/世界国民生产总值(WNP)或世界国 内生产总值(WDP)*100% (三)影响贸易依存度的因素 影响一国或国际贸易依存度的因素主要有:国家的大小;一国经济的开放程度;经济发 展水平;国内和世界市场的发展程度、加工贸易的层次、汇率的变化和地区特点等。通常: 1、自然疆域大国的贸易依存度低于小国; 2004 年,美国货物贸易依存度为20.0%,而英国却为38.1%; 2、国内市场发展程度高的国家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低于国内市场不甚发达国家的对外贸 易依存度; 2004 年,日本货物贸易依存度为22.1%,而中国为59.8%; 3、居于国际交通枢纽国家的贸易依存度远远高于内陆国家。 2004 年,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货物贸易依存度为35.4%,而新加坡却高达321.5%。
  • 11. 11 检 查 者 年 月 日 班 次 上课日期 节 次 上课时数 累计时数 教学场所 章(节)目:第二章 国际贸易的作用 课 题: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引擎” 目的、要求: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对外贸易对国家、企业和国民所带来的利益。 重点、难点:国家发展对外贸易和企业进行对外贸易的利益。机会成本降低、 要素优势利用及其转化、国际经济传递、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规 模经济、产品周期;需求相异、需求相似。 学时:6 学时 课前复习、提问 顺序 题 目 学生姓名 成绩
  • 12. 12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国际贸易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马克思指出:“对外贸易的扩大,虽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幼年时期是这种生产方式 的基础,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中,由于这种生产方式的内在必然性,以及这种生产 方式要求不断扩大市场,它成为这种生产方式本身的产物。”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的基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两个基础:一是要有大批 人身自由的劳动力,他们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只能依靠出卖劳动力过活;二是要有为建立 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需的大量货币财富。 在上述两个条件形成的过程中,国际贸易促进了自然经济的瓦解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使 小生产者分化破产,为资本主义提供了被迫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同时,通过海盗式的 对外贸易,攫取了大量的黄金、白银等,为资本主义企业的产生准备了必要的财富。 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产物 (一)追求利润和利润最大化的产物 (二)解决国民经济不平衡的发展 (三)缓和经济衰退和经济危机的途径 国家主权债务危机(冰岛、希腊、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 (四)构筑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渠道 第二节 国际贸易与国家 一、延续社会再生产 (一)对外贸易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处于“中间环节”和“媒介要素”地位; (二)恩格斯强调交换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基础地位。 二、实现社会产品的价值 (一)对外贸易有助于解决社会生产大部类的不平衡 (二)对外贸易有助于社会产品的实现 1、对外贸易可以解决部分产品的价值实现 2、对外贸易有助于实物形态(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的补偿 如中国为农业大国,但每年还是需要进口大量的农产品)。 三、获得成本降低的效益 (一)降低绝对成本 (二)运用比较成本优势 (三)追求机会成本 根据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每个国家应该完全专门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机会 成本不变) 根据新古典理论,在机会成本递增情形下,该国只能实行不完全的专业化分工。 四、利用生产要素和转化生产要素 (一)利用资源禀赋 (二)生产要素互补作用 1、有利于解决资本不足的瓶颈 2、有利于解决技术落后的状况 五、接受国际经济传递 “传递”指一国经济的盛衰通过对外贸易渠道直接或间接对另一国发生影响。 (一) “传递”的过程:主要通过国内外价格的联动。
  • 13. 前向连锁:出口产业的发展引起向其供货的产业部门的发展。 后向连锁:出口产业的扩大,产品数量的增加,会加大以其产品为投入物产业部门的 13 发展。 群体连锁:是指某个产业带动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 总之,当世界市场价格有较大幅度的变动时,首先受到直接影响的是本国与世界市场 有直接联系的那些经贸部门,出现了产品价格提高或降低的现象。但“传递”过程不会到此 结束,这些部门又会通过与国内其他部门的经济联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后者的价格、产 量和就业的变动,这样一来,整个国内经济出现连锁带动作用。 (二)影响“传递”作用的因素:1、一国经济的开放程度 2、一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程度 3、贸易地位:一国进出口贸易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 4、双边贸易关系 5、各国经济和贸易政策 六、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引擎 (一)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发动机”(ENGINE OF GROWTH )学说的提出 20 世纪30 年代,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逊最早提出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发动机的命题, 50 年代诺克斯对这一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发展:中心国家的经济增长是通过初级产品迅速增 加的需求传递到外围国家的。即19 世纪的对外贸易不仅是简单地把一定数量的资源加以最 适当配置的手段,而且是外围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澳大利亚经济学家科登指出,一国对外贸易对本国宏观经济将发生收入、资本积累、替 代、收入分配、要素加快等五种积极效应。 60 年代以后,亚洲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发展,为“发动机”学说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内容 与证据。 (二)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发动机”学说的评论 积极性主要表现在理论关于对外贸易带动与刺激经济发展的方面,尤其是资本主义扩张 时期表现得特别突出。但也有不足。 七、参与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先进科技和生产力为手段,以发达国家为主导, 以最大利润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分工、贸易、投资、跨国公司和要素流动等,实现世界 各国市场相互融合的过程。 (一)经济全球化的作用 1、使国际分工向纵深发展 2、加快世界各国国内市场与世界市场的融合 3、促使世界各国增加研究与发展投资 4、使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作用加强 5、使世界市场上,商品交换内容从货物向服务产品、知识产权产品延伸 (二)对外贸易是获取经济全球化利益的途径 八、维护和改善国际环境 (一)通过对外贸易政策实施政治影响 (二)通过对外贸易,实施经济外交 (三)通过贸易报复、制裁等手段,维护国际地位 抑制社会制度不同和被认为有“敌意”国家的经济发展; 通过贸易,制裁违背联合国宪章的行为。 (四)通过对外贸易,扩大相互交往,促进经贸合作,改善国际环境
  • 14. 对外贸易对国家产生作用的程度不同:对外贸易对国家的作用因国家类型不同而不同, 对外贸易的上述作用对发达国家而言要大于和强于对发展中国家的作用。 因为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作用的发挥根植于本身的经济发展和政治需要,而发展中国家 的对外贸易作用受发达国家对外贸易作用的影响和局限。 通常,发达国家在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中处于主动地位,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贸易关 14 系中处于被动地位。 第三节 国际贸易与企业 企业从事国际贸易的目标就是赚钱,追求高额利润,实现利润最大化。而对外贸易为企 业提供了实现上述目标的途径。 一、通过对外贸易获得高额利润:(一)通过进口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二)通过资本输出,到别国就地建立企业,进行变相贸易 直接资本输出,可以绕过进口国家设置的关税与非关税壁垒。 (三)通过对外贸易可以取得超额利润 二、通过对外贸易提高生产效率:(一)对外贸易刺激企业家提高生产率(价格竞争) (二)对外贸易给企业家提高企业生产率提供了重要途径 1、通过国际贸易,获取科学技术 二战以后,日本工业企业在工业生产率的增长中,有1/3 来自从国外引进的先进 技术。 2、充分利用比较优势 3、提供示范作用 三、通过对外贸易达到规模经济 1.规模经济的涵义:规模经济贸易理论由以色列经济学家赫尔普曼和美国经济学家克鲁 格曼等人提出。规模经济中的“规模”,是指生产能力扩大而导致的较大生产批量;规模经 济中的“经济”,是指成本的节约、效益的提高或报酬的递增。 所谓规模经济贸易理论是指:规模收益递增为国际贸易直接提供了基础,当某一产品的 生产发生规模收益递增时,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单位产品成本递减而取得成本优势,由此 导致专业化生产并出口这一产品。生产规模与市场规模是相互决定的。 2.对外贸易在取得规模经济中的作用: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国家的贸易利益主要是由 生产要素禀赋的国际差异孕育而成。规模经济学说则提示了规模收益递增是贸易利益的又一 重要来源。规模收益递增的存在意味着,即使是两个经济情形相似的国家之间也可以从贸易 中获利,这种新型贸易利益可以区别于任何利益而独立存在。 国际经验也表明,一国缺乏规模经济或只在国内具有规模收益递增的产业,在开展贸易 后都能获得国际规模的递增收益,本国制造业和某些服务业会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消费者 也能获得更多的福利。 一些经济学家指出,对于一些西欧小国,规模经济是它们从区域贸易一体化中获利的主 要来源,其重要性并不亚于常规的比较利益。就算是大国,规模经济因素同样也是很重要的。 有学者论证到,当贸易双方绝对规模不等时,大国能够获得更多的来源于规模收益递增的贸 易利益。例如,美日的汽车贸易 四、通过对外贸易调节产品变动周期 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弗农认为,产品生命周期大致分为新产品、成熟和标准化三个阶 段。 产品及其生产技术的发展周期,决定了企业生产地点的变动,从而决定了该产品出口国 家与进口国家的位置变换。
  • 15. 第四节 国际贸易与国民 对外贸易开始只是进行贵重物品和奢侈品的交换,满足统治者和贵族的物质享受。随着 对外贸易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增大和交换物品的增多,国民从本身的发展到本身价值的实现, 再到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改善都日益与国际贸易相关。 当今世界,对外贸易与每个国家国民的成长、收入水平、生活质量息息相关。 一、增加福利:(一)国际贸易能使劳动者买到最为廉价的消费品和最适宜于他们劳动 15 技能的设备和技术; (二)通过服务贸易中的自然人流动,发展中国家工人和有专长的人到发达国家工作, 可以提高收入,改善家庭生活。 二、满足需求偏好 (一)需求相异理论 某种商品,在同等价格和同等购买力条件下,各国消费者所愿意购买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也会不同。 1、需求相异理论的成因: (1)地理环境的差异; (2)饮食偏好的差异; (3)收入水平的差异。 2、需求相异引致国际贸易的成因。 假定两国,A 国和B 国,A 国人喜欢吃面包,B 国人喜欢吃米饭,由于A 国人喜好面 包导致该国对小麦有较高需求,由于B 国人喜欢吃米饭而对大米有较高需求,在需求偏好 影响下,A 国小麦价格高于B 国,B 国大米价格高于A 国,商人在利润驱使下,会把A 国 大米运往B 国销售,把B 国小麦运往A 国销售。 这样,A 国会扩大大米的生产,B 国会扩大小麦的生产,通过国际贸易而获得利益。 (二)需求相似理论 林德认为:需求相似的国家,其制成品相互贸易的潜在可能性最大。该理论主要取决于 以下三点: 第一,各国具有自己的需求结构。 第二,各国具有自己的代表性需求。 第三,各国之间的代表性需求的重合。
  • 16. 三、提高国民素质和实现价值 (一)通过对外服务贸易,到国外留学进修,可以提高本身素质和吸收他国的先进技术 和管理经验,即国际贸易有利于那些掌握知识经济的人才,进行跨国流动,实现自己的价值。 (二)旅游作为服务贸易的重要方面,可以增进世界各国人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感受 16 世界自然和文化的多样性。 四、贸易利益不是普惠于全体国民 由于国际市场市场价格的变动,国际贸易会影响各类技能的相对稀缺性及劳动者所获取 的工资。 当参与贸易的国家增多,全球市场各类技能的相对稀缺程度进一步深化时,大量的技能 不高的劳动者的利益将受到损害。随着竞争的加剧,除非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能够追上其 竞争者,否则劳动者的工资就会下降 五、其他利益(国际服务贸易所得利益) (一)有利于收入水平的提高,分散生存风险 (二)有利于增长才干 (三)有利于了解世界,拓展视野 (四)有利于实现本身的价值
  • 17. 17 检 查 者 年 月 日 班 次 上课日期 节 次 上课时数 累计时数 教学场所 章(节)目:第三章 国际分工 关键词:国际分工、比较优势理论 目的、要求:使学生认识国际分工产生与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把握影响国 际分工发展的各种因素;理解重要的国际分工理论。 重点、难点:国际分工的含义、国际分工发展的制约因素和国际分工理论 (尤其是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学时:6 学时 课前复习、提问 顺序 题 目 学生姓名 成绩
  • 18. 18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国民经 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而形成的国家之间的分工。 国际分工是历史、经济的范畴。 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后,社会分工发展的结果。 其表现形式是各国货物、服务和要素的交换。 二、国际分工的作用 国际分工可以产生专业化效应,规模经济效应,竞争效应。对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源 有效配置有明显促进作用。 (一)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关系); (二)国际分工促进国内分工的发展; (三)国际分工推动世界市场的扩大; (四)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格局。 国际分工的积极作用:1、节约社会劳动;2、提高劳动生产率;3、推动科学技术 的发明与运用 国际分工的消极作用:1、发达国家通过国际分工加强了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掠夺; 2、造成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单一性、脆弱性、依附性; 3、对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可能带来严重危害。 三、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国际分工是产生国际贸易和形成世界市场的基础。 (一)国际分工的发展速度影响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 (二)国际分工的地区结构影响国际贸易的地理分布 处于国际分工中心的国家或地区总是国际贸易流向密集的地方 (三)国际分工形式影响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和流向 (四)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决定了国际贸易利益的分配状况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利益的根本来源 (五)一个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影响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变化 (六)国际分工的发展促使国际贸易方式的不断发展 四、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 (一)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16-18 世纪中叶) 这一阶段,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生产力水平低,商品生产不发达,所以只存在不发达 的社会分工和不发达的地域分工。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11 世纪欧洲城市兴起,手工业与农业进一步分离,商品经济有了 较快的发展。特别是15 世纪末到16 世纪中上期的“地理大发现”和殖民地开拓,开拓了市 场,促进了手工业向工场手工业的过渡,资本进入原始积累时期。 萌芽阶段的特征:垂直型分工出现 西欧殖民主义者强制性地对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等进行掠夺,从这些地方为本国输送 自己不能生产的农作物,并扩大本国工业品的生产和出口,出现了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最初 的分工形式。具体表现为: 1、手工业向工场手工业过渡; 2、资本主义进入了原始积累时期; 3、国际分工的过程伴随着野蛮的掠夺;
  • 19. 4、分工主体是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特殊分工; 5、对强迫参与分工的另一方的社会经济发展不仅没有起到促进作用,反而造成了严重 19 的损失,甚至是倒退或毁灭。 (二)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18 世纪60 年代—19 世纪60 年代) 这一时期的第一次产业革命,使国际分工进入形成阶段。 随着产业革命的完成,英国等建立了大机器工业和现代化工厂制度,确立了资本主义生 产体系,促进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由此促成国际分工的形成。 其特点如下: 1、机器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为国际分工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2、英国成为国际分工的中心; 3、世界市场上交换的商品种类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大宗商品; 4、机器工业使生产和消费超越了国界; 5、机器工业创造了冲破国内分工壁垒的重型武器。 (三)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19 世纪中叶到二次大战) 这一时期出现了第二次产业革命,促进了机械、电气工业的迅速发展,石油、汽车、电 力等工业的建立,交通运输工具也获得长足发展,特别是苏伊士运河(1869)和巴拿马运河 (1913)的建成,海底电缆的出现,都大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这一时期,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资本输出成为主要的经济特征之一。过去,亚、非、 拉美国家只被卷入国际商品流通,而现在则被拉入世界资本主义生产,从而使宗主国同殖民 地、工业品生产同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的分工日益加深,形成了国际分工新体系。 该时期的特点是垄断与资本输出。宗主国和殖民地、工业产品生产国和初级产品生产国 之间的分工日益加深。 具体如下: 1、分工的中心由原来英国扩大为英、法、德、日、美等一组发达国家为中心; 2、发达国家出现部门分工; 3、亚、非、拉国家垂直型分工加深,变为畸形的片面的单一经济; 4、生产和消费具有世界性; 5、加重了殖民地国家经济发展的依赖性。 第二节 当代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二战以后) 一、当代国际分工发展的背景 二战以后,世界经济和政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一)发生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产业分工更加细化(出现了电子、信息、服务、宇航、 生物工程等新兴产业); (二)跨国公司兴起,形成全球性的生产和流通体系; 发达国家通过“工厂外迁”等方式,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促使国际资本流动加速。 (三)殖民地和落后国家取得政治独立,开始发展民族经济,需要国外的资本和技术; (四)20 世纪90 年代,冷战结束,世界各国重视经济的发展和合作; (五)市场经济成为世界经济体制的主流,为各国市场的相互融合和分工提供了基础; (六)世界贸易体制的建立与加强,如WTO 促进了世界范围的贸易自由化。 二、当代国际分工的特点 (一)国际分工基础在深化 1、世界性产业结构在扩大; 传统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逐步发展为以现代化技术、工艺为基础的分工。 2、经济全球化快速进行;
  • 20. 3、市场经济体制普遍接受; 4、国际分工参与度扩大。 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家和地区遍及世界,包括各种类型的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在加 20 深。 (二)国际分工形式多样化 1、垂直型;垂直型国际分工是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的纵向分工,主要指发达 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制造业与农业、矿业的分工。这种分工的特点是,发展中国家资源与 发达国家的工业品进行不等价交换。 2、水平型;水平型国际分工指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同的国家之间的横向分工,主要指 发达国家之间在工业部门上的分工,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也往往是这种形式。它有专 业化与规模经济的特点。一般也体现为产业内贸易。 (1)不同型号、规格产品的分工; 拖拉机 美:大功率轮:履带式; 英:中型轮式; 德:小型轮式。 (2)零配件和部件生产的专业化分工; 波音747 飞机10 多个国家,1500 个大企业, 15000 个中小企业 如日本和美国的汽 车 (3)工艺过程的分工。 3、混合型;混合型国际分工指垂直型与水平型混合起来的国际分工。包括一国(主要 是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水平分工和与发展中国家的垂直分工。德国曾是典型的混合型国 际分工的代表。 4、外包型;(1)货物生产企业产品从自制到外购; 如在运动鞋行业,耐克和锐步公司不再参与生产过程,所有生产在外寻找源头,从低工 资的国家寻找制造商。 (2)非核心工作从“在岸”服务到“离岸”外包。外包型的分工形式正在全球兴起。 5、网状型;这是跨国公司通过直接投资,进行全球性生产和经营所形成的网状国际分 工体系。它具有以下特点: (1)以直接投资的方式进行国际分工,在投资过程中,充分考虑东道国本身的比较优 势和特长; (2)通过世界范围的直接投资,在世界经济的各个领域,全面地进行资本、商品、人 才、技术、管理和信息等交易活动; (3)母公司和子公司的经济和贸易活动是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的; (4)许多经济贸易活动通过所设立的全球生产体系和销售体系进行,通过“转移价格” 进行公司内部的交易运作,通过“限制性商业惯例”维护编制的网络分工体系; (5)跨国公司内部的网络化国际分工体系逐步形成。跨国公司通过网状分工体系,获 取各种分工的效益,实现利润最大化。 (三)国际分工格局的主导与层次化 1、发达国家处于国际分工的主导地位; 2、国际分工格局出现层次化。 (1)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离开外围; 在国际分工中心国家和外围国家间出现第三类国家,主要是新兴工业化国家。 (2)区域性经贸集团内部分工加强; (3)地区性区域分工在加强;如日本的雁行模式
  • 21. (4)服务分工尚未形成固定形式。 如:发达国家以高技术、资本密集型服务参与国际分工;发展中国家以建筑工程承包、 劳务输出等劳动密集型服务参与服务业国际分工,正在形成。 (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分工形式发生了变化 1、高新类的复杂加工工业与简单的加工工业的分工; 2、资本技术密集型制成品生产与劳动密集型制成品生产的分工; 3、资本技术密集型零部件生产或工艺与劳动密集型零、部件生产或工艺之间的分工。 第三节 国际分工的发展条件(国际分工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自然条件 (一)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土地、水流、自然资源、地理位置和国土面积等等。 (二)自然条件制约的作用在下降。 二、社会生产力 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一)促进国际分工的发展; (二)决定国际分工地位; (三)影响国际分工参与度(形式、广度和深度); (四)提高国际分工层次(以高科技为核心的知识); (五)决定了国际分工的产品内容; (六)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三、人口与市场 人口、生产和市场规模影响参与国际分工的张力。 (一)人口分布的影响; (二)生产规模的影响; (三)市场发育度(自然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比较)。 四、交通和通讯业 通过以下几条途径,影响一个国家对国际分工的参与度: 第一,较高的运输成本会抬高资本货物的出口价格,降低产品竞争力,抑制了比较优势 21 的发挥; 第二,运输成本较高的国家可能把自己产出量较小的部分投在贸易上,不大可能吸引出 口导向型的外国直接投资,难于进入跨国公司的生产链条和销售渠道; 第三,运输成本制约着国际分工伙伴的选择; 第四,交通运输和通讯业制约着世界分工的形成。 五、资本流动 资本国际化是国际分工深入发展的重要条件。二战后,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大大加速 了资本的国际化进程,使国际分工向深化和广化发展,出现了世界性的分工。 1、促使国际分工进一步细分化; 2、改变了国际分工的地理分布结构; 3、增强了国际分工的广泛性; 4、增强了发达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垄断地位。 六、国际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影响国际分工的性质和作用。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同时它也受到生 产关系的制约。 一方面可节约社会劳动,使世界各国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另一方面又带
  • 22. 来国际分工利益的不平等,形成了经济发展上的片面性和依附性。 七、经济体制与政策 (宏观、微观、产业、地区经济发展政策等) 从历史发展来看,经济体制是参与国际分工内因的基础。 经济体制决定各国的对外贸易政策。自给自足的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 制执行了不同的的经济贸易政策。经济贸易政策是推进或延缓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性 因素。 第四节 国际分工理论 国际分工理论是指研究国际分工产生、发展、利益与作用的论述。 就意识形态而言,国际分工可分为马克思主义和西方经济学派两大学派;就西方经济学 派而言,可分为古典和新古典国际分工理论;就分工与国家发展关系而言,可分为发达国家 经济学派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学派。随着历史阶段的更迭,它们都带有时代的特性。下面,将 按照历史发展和理论再现的先后次序,简要介绍有重大影响的国际分工理论。 一、亚当·斯密的国际分工理论 “如果一件物品的购买费用小于自己生产的成本,那么就不应该自己生产,这是每一个 精明的家长都知道的格言。裁缝不想自己制作鞋子,而向鞋匠购买……。如果每一个私人家 庭的行为是理性的,那么整个国家的行为就很难是荒唐的。如果一个国家能以比我们低的成 本提供商品,那么我们最好用自己有优势的商品同他们交换。 ” —— 亚当.斯密,1776 The Wealth of Nations (一)分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二)分工能够促进全社会的普遍富裕 (三)分工产生的原因 亚当·斯密认为分工的产生来源于人类互通有无,物物交换和相互交易的天性。他认为 “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或烙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自他们 自利的打算”。正是“由于我们所需要的相互帮助,大部分是通过契约、交换和买卖取得的, 所以当初产生分工的也正是人类要求相互交换这个倾向”。 (四)限制分工发展的因素 首先,由于分工起因于交换能力,因此分工的程度总要受到交换能力大小的限制,即受 市场狭窄的限制。其次,分工的发展受制于产业领域发展的影响,如农业分工不如制造业分 工发达。第三,分工的发展还受制于商品经济和交换媒体的发展。 (五)国家之间如何分工 各国间的贸易基于绝对优势,各国应该将其资源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 “绝对优势” 的产品,进口其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 ,则各国资源都能被最为有效地利用,每一个国 家都能从中获利。 国际贸易的利益是“非零和”,即“正和博弈”。因此,主张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反对国 家对外贸的干预,认为自由贸易能有效地促进生产的发展和产量的提高,一切限制贸易自由 化的措施都会影响国际分工的发展,并降低社会劳动生产率和国民福利。 二、大卫·李嘉图的国际分工理论 “英国的情形可能是生产棉布需要100 个人劳动一年,而如果酿制葡萄酒则需要120 人劳动同样长的时间。因此,英国发现通过出口棉布来进口葡萄酒对自己比较有利。 葡萄牙生产葡萄酒可能只需要80 人劳动一年,而生产棉布却需要90 人劳动一年。因 此,对葡萄牙来说,出口葡萄酒以交换棉布是有利的。即使葡萄牙进口的商品在本国制造时 所需要的劳动少于英国,这种交换仍然会发生。虽然葡萄牙能够以90 个人的劳动生产棉布, 22
  • 23. 但它宁可从一个需要100 个人的劳动生产的国家进口棉布。对葡萄牙来说,与其挪用种植葡 萄的一部分资本去织造棉布,还不如用资本来生产葡萄酒,因为由此可以从英国换来更多的 棉布。” ——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产生 1817 年出版的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On the Principles of Polit 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一书中,继承和发展了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 时代:英国工业革命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不断上升的时代。在英国工业资产阶级争取自 23 由贸易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为了废除“谷物法”,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在全国各地组织“反谷物法同盟”,迫切需要找 到谷物自由贸易的理论依据。为此,李嘉图在进行废除“谷物法”的论战中,提出了比较优 势理论。 李嘉图认为,英国不仅要从外国进口粮食,而且要大量进口,因为英国在纺织品生产上 所占的优势比在粮食生产上优势还大。故英国应专门发展纺织品生产,以其出口换取粮食, 取得比较利益,提高商品生产数量。 (二)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所谓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是指,一国在所有商品上的劳动生产率都要低于 另一国,即所有商品的生产均处于绝对劣势,但是相对劣势较小的商品较之那些相对劣势较 大的商品而言,即具有比较优势。 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础是比较成本,而不是绝对成本。 每一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 然后通过国际交换,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 对贸易各国都有利。 核心原则:“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 主要观点:1、贸易基础。各国因自然因素等条件的不同,引发了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 异,从而造成了各国在生产成本上的相对差异(相对优势或者劣势),这就是国际贸易的基 础。 2、贸易方式。各国生产和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本国没有比较优势的产 品。 3、贸易结果。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物质财富。 (三)比较优势理论的前提 根源于资本和劳动在国家之间不如国内容易转移和流动。 三、马克思的国际分工理论 马克思(1818-1883),德国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他在《资本论》等著作中,从 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对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分工作了考察与研究,提出从社会生产方式演变 中分析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现象,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二重性。 (一)反对抽象地研究国际分工(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 (二)资本主义国际分工来源于社会分工的发展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国际分工是资本主义社会分工发展的深化过程。 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下,各种不同的经济单位建立起来,单独的经济部门的数量日益增 多,执行同一经济职能的经济单位的数量日益减少,专业化过程在加速,创立了越来越多的 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 “由于机器与蒸汽机的应用,分工的规模使大工业脱离了本国基地,完全依赖于世界市 场、国际交换和国际分工。”因此,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动力来自资本主义首先进行产业革
  • 24. 24 命国家社会分工发展的要求。 (三)资本主义国际分工初级阶段的形式与形成因素 15 世纪和16 世纪早期的地理大发现,加速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为资本主义 早期国际分工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18 世纪中叶,英国发生了产业革命,出现了大机器工业,形成以英国为中心的垂直型 国际分工。随着西欧国家产业革命的相继发生,这些国家也在英国之后成为国际分工的中心 国家,出现了工业与原材料生产,即工业国与农业国和矿业国之间的垂直型国际分工。 资本主义初级阶段的国际分工是在以下因素基础上形成的。首先,工业发达国家的生 产力的巨大发展。其次,通过殖民统治,强迫殖民地生产工业国(宗主国)需要的原料,销 售工业国(宗主国)生产的消费品,进行不平等贸易。第三,发动商业战争,依靠先进的武 器、铁舰打败落后国家,签订不平等条约,使它们沦为工业国的原料地和消费品的销售市场。 (四)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二重性 一方面,它具有进步性。 1、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2、资本主义国际分工加强了各国的专业化; 3、资本主义国际分工普及了资本主义的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现代化文明。 另一方面,国际分工永远是和一定的国际生产关系联系在一起的。 其结果是,这种国际分工使“卫星”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畸形单一,又影响了这些国家的 发展,甚至带来灾难。 五、布哈林的国际分工理论 俄国马克思主义者布哈林在1917 年出版的《世界经济和帝国主义》一书中,对国际分 工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他的主要观点如下: (一)国际分工的定义 在现代社会里,各种商品交换过程表现出来的是这些商品的各种经济单位间的分工。 社会分工具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在一般的社会分工基础上“存在一种“国民经济”之间 的分工,或者说各国之间的分工。这种超越出“国民经济”疆界的分工,就是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的表现是国际交换”,“国际商品交换的基础是国际分工”。 (二)国际分工的前提 布哈林认为,国际分工需要两种前提: 1、是由于各“生产机体”生存的自然环境不同所决定的自然前提; 2、是由于各国文化程度不同、经济结构不同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所决定的社会前 提。 但他认为,后者要重于前者。 (三)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形成 布哈林认为,一切发达的、以商品交换为媒介的分工的基础,都是城乡的分享。“城乡 的分离”与“这种对立的运动”从前只局限于一国的范围内,而现在发生在不同的国家间。 整个国家变成“城市”,即工业国,而整个农业地区变成了“乡村”,从而形成所谓“一 般的分工”。 社会劳动的主要部门被一条界线隔开,划分为两种不同类型的国家。社会劳动在国际范 围上划分开来。 (四)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意义与问题 1、国际分工使劳动成为世界性劳动; 2、国际分工的表现是国际交换; 国际交换对经济生活的正常进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25. 25 3、世界市场和世界价格的前提; 世界分工和国际交换是世界市场和世界价格存在的前提。 4、国际分工利益分配存在不平等。 六、奥林的国际分工理论(Factor Endowment Theory)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产生比较优 势的唯一原因是各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但是,如果我们假定各国之间生产要素的生产 率相同,那么,产生比较优势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这个问题是由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得到解释的。 (一)形成背景 1929 年的经济危机使当时的英国放弃自由贸易,超保护贸易主义在各国兴起。作为一 个国内市场狭小、一向对国外市场依赖很大的经济发达小国,瑞典深感不安。在这种背景下, 奥林以生产要素禀赋说为理论基础,深入探讨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论证国际分工和自由贸 易的必要性。 对李嘉图比较成本理论的评价: 该理论对李嘉图比较成本常说中的成本差异作出解释。认为如果两个国家的生产要素拥 有和分布量相同,各生产部门的技术水平一样,当不考虑运输成本的时候,国际贸易即不会 给其中一个国家带来利益,也不会为另一个国家造成损失。因此,比较成本差异存在的前提 条件是:两个国家存在不同的生产要素拥有量和分布量;两个国家生产的不同商品所使用的 生产要素比例不一样。 (二)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精要 1、贸易的直接原因根基于商品的价格差异; 商品和生产商品要素价格在不同区域或国家间存在差异成为地区间或国际贸易存在的 必要条件。 2、货物价格的差别来源于国家间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 奥林把生产要素分为下面三类: (1)自然资源(含土地) 分为农业和林业用资源、渔业和狩猎业用资源、矿产资源、水力发电用资源和运输业用 资源五小类。 (2)资本 分类短期资本和长期资本或安全资本和风险资本两小类。 (3)劳力 分为不熟练工、熟练工和技术工三小类。 由于自然禀赋存在差异,形成了本地区或国家的价格机制,这种价格机制,受到生产要 素需求和供给因素的影响。 3、生产要素的比例决定具体产业的设立。 按要素丰缺和比例进行地区和国家之间的分工。贸易的首要条件就是某些商品在某一个 地区生产要比在另一个地区便宜。简言之,进口那些含有较大比例生产要素昂贵的商品,而 出口那些含有较大比例要素便宜的商品。 由此可知,每个地区和国家在生产某些产品上具有优势,来源于这些产品含有该地区和 国家拥有丰裕而便宜的相当大量的生产要素。 (三)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贡献 (1)要素禀赋理论深化了李嘉图比较成本产生的来源,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 (2)正确分析了生产要素在对外贸易中的作用; (3)有利于指导国际贸易的现实情况;
  • 26. (4)从个量分析扩大为总量分析; (5)为参与国际分工提供产业范畴。 六、当代国际分工理论 (一)“里昂惕夫之谜”对奥林要素禀赋理论的挑战 1“里昂惕夫之谜”的提出 1953 年,里昂惕夫根据1947 年的统计数据并运用投入产出技术,详细分析了美国的国际 贸易商品结构和要素密集度情况,结果发现美国的出口商品是劳动力密集型的,而竞争性进口 重置品(competitiveimport replacement)则为资本密集型,该发现同H—O 理论的预测恰好相反, 被称为里昂惕夫之谜。 2 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1)劳动熟练说(Skilled Labour Theory) 又称人类技能说(Human Skill Theory),由里昂惕夫自己提出,后由美国经济学家基 辛加以发展。他们用劳动效率和劳动熟练或技能的差异来解释“里昂惕夫之谜”。 里昂惕夫认为:美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是其它国家工人的3 倍。因此在劳动以效率单 位衡量的条件下,美国就成为劳动要素相对丰富,资本要素相对稀缺的国家。 这种解释违背了H-O 理论中劳动同一性假定,也夸大了美国工人的劳动效率(有人已 26 证明最多为1.2-1.25 倍)。 基辛的研究成果: 基辛利用美国1960 年时人口普查资料,将美国企业职工区分为熟练劳动和非熟练劳动 两大类。熟练劳动包括科学家、工程师、厂长或经理、技术员、制图员、机械工人、电工、 办事员、推销员、其他专业人员和熟练的手工操作工人等;非熟练劳动指不熟练和半熟练工 人。 基辛研究结论为: 他以此分类对14 个国家的进出口商品结构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资本较丰富的国 家倾向于出口熟练劳动密集型商品,资本较缺乏的国家倾向于出口非熟练劳动密集型商品。 这表明发达国家在生产含有较多熟练劳动的商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而发展中国家在生产含 有较少熟练劳动的商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因此,熟练劳动程度的差异是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2)人力资本说(Human Capital Theory) 由美国经济学者凯南等人提出的。 认为劳动是不同质的,表现为劳动效率的差异,高劳动效率和熟练劳动归根到底是一种 投资的结果,是资本支出的产物。 国际贸易商品生产所需的资本应包括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即人力资本。如果把熟练技 术劳动的收入高出简单劳动的部分算作资本并同有形资本相加,经过这样处理之后,美国仍 然是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用对人力投资的差异来解释美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符合赫-俄原理的学说,对熟练劳 动说直到了一定的补充解释的作用。但困难在于难以具体衡量人力资本的真正价值。 (3)技术差距说(Theory of Technological Gap) 技术差距理论认为,新产品总是在工业发达国家最早产生,然后进入世界市场。这时其 他国家虽然想对新产品进行模仿,但由于同先进国家之间存在着技术差距,需要经过一段时 间的努力才能实现。 因而先进国家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垄断这一产品,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比较利益。但是随着 新技术向国外转移,其他国家开始模仿生产并不断加以扩大,创新国的比较优势逐渐丧失, 出口下降,以至可能从其他国家进口该新产品。
  • 27. 一个国家发生技术创新,开发出新产品后,会不会向其他国家出口,取决于其他国家生 产者对新技术的模仿速度及消费者对新产品的接受速度。 如果生产者的模仿速度较快,即模仿滞后较短,而消费者的接受速度较慢,即需求滞后 较长,则贸易不会发生,因为在创新国向其他国家出口之前,他们已经能自己生产这种产品 了。 如果模仿滞后长于需求滞后,贸易就会发生:在其他国家生产者还没有模仿出新产品之 前,创新国就能向其他国家出口。也就是说,其他国家需求滞后越短,模仿滞后越长,则创 新国依靠技术差距获得的比较利益越大。 3 奥林的应对 1966年,奥林在《对当代国际贸易理念的看法》一文中,对对“里昂惕夫之谜”作 出了回应,认为“里昂惕夫之谜”根源于要素模型的简化。 对此,奥林指出:“必须牢记,在里昂惕夫的对生产要素比例模型的统计测验这一著名 和重要的尝试中,他只考虑了两种生产要素。模型中所作的每一种简化都构成了同现实或多 或少的甚至是重要的偏离,因而不能期望得到“密切的吻合”。 (二)产业内贸易说 1.提出背景 美国经济学家格鲁贝尔(H.G.Grubel)等人研究共同市场成员国之间贸易量的增长时, 发现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并不是按赫-俄原理进行,即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之间的贸易, 而是产业内同类产品的相互交换。因而对产业内贸易进行研究,提出了产业内同类产品贸易 增长特点和原因的理论。 2.产业内贸易的主要特点 (1)它与产业间贸易在贸易内容上是不同的; 产业内贸易是同类产品的相互交换,而不是产业间非同类产品的交换。 (2)产业内贸易的产品流向具有双向性; 即同一产业内的产品,可以在两国之间相互进出口。 (3)产业内贸易的产品具有多样化特点; 这些产品中既有资本密集型,也有劳动密集型,既有高技术产品,也有标准技术产品。 (4)产业内贸易的产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在消费上能相互替代和在生产中需要相近或相似的生产要素投入。 3.产业内贸易形成的原因 (1)同类产品的异质性(产品差异)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基础; 异质可以表现为产品的商标、牌号、款式、包装、规格等方面的差异,也可以是信贷 条件、交货时间、售后服务和广告宣传等方面的差异。异质性产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2)规模经济收益递增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原因; 生产要素比例相近或相似国家之间能进行有效的国际分工和获得贸易利益,其主要原因 27 是企业规模经济的差异。 (3)经济发展水平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制约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产业内异质产品的生产规模和内部分工发达与否,同时决定了消费 者对异质产品的需求状况。 当两国之间人均收入水平趋于相等时,其需求结构也趋于接近,产业内分工和贸易发展 的趋向就越强。 (三)协议性国际分工理论 日本一桥大学教授小岛清在考察经济共同体内部分工的理论基础以后,在其代表著作 《对外贸易论》(1950)中提出了协议性国际分工的理论。
  • 28. 1.协议性国际分工的必要性 小岛清认为,以前的传统的国际分工理论所讲的只是在成本递增的前提下通过竞争原理 达成国际分工和平衡,而对成本递减(以及成本不变)的情况却没有论及。然而,他需要说 明的正是这种成本递减的情况。 用成本曲线图形来进行分析。 传统自由贸易理论无论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还是赫-奥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均 假设贸易各国之间的分工是通过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形成的。 小岛清认为,对于在规模经济条件下生产的商品,完全可以通过各国政府的协商机制确 立国际分工,发展国际贸易。而且,建立在国家协调基础上的国际分工,会有效地配置国家 之间的资源,增加贸易利益。而以传统自由贸易理论不可能完全实现规模经济的好处,还可 能导致各国企业的集中和垄断,影响分工的和谐和贸易的稳定发展。 2.达成协议性国际分工的条件 (1)必须是两个(或多数)国家的资本、劳动禀赋比率没有多大差别、工业化水平和 经济发展阶段大致相等,协议性分工的对象商品在哪个国家都能进行生产; (2)作为协议性分工对象的商品,必须是能够获得规模经济的商品(重工业化学工业 28 中最大,在轻工业中较小); (3)不论对哪个国家,生产X 商品或生产Y 商品的利益都应该没有很大的差别(否则 就不容易达成协议)。 从第三个条件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协议性分工是同一范畴商品内更细的分工。 上述三个条件表明,在发达国家之间,可以进行协议性分工的商品范畴较广,因而利益 也较大。此外,生活水平和文化等方面类似、互相接近的地区,容易达成协议和保证相互需 求的均等增长。 3.协议性国际分工的适用范围 小岛清认为,该原理除去适用于国家之间、经济贸易集团成员内部分工,也包括公司内 部的分工。 (四)劳尔.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论 1.“中心——外围”论的提出 劳尔.普雷维什(R.Prebisch,1901-1986)是拉丁美洲最著名的经济学家。他先后担任联 合国拉丁美洲经济委员会执行秘书、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秘书长、联合国分管发展事务的 副秘书长等公职。 1945 年5,劳尔.普雷维什在向拉丁美洲经委会递交的报告《拉美经济发展及其主要问 题》中,对历史上形成的国际分工进行了批评,提出了“中心—外围”论,提出了发展中国 家如何参与国际分工的学说。 2. “中心——外围”关系的特征 (1)整体性 中心和外围的形成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是由技术进步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发生和 传播的不平等性所决定的。 (2)差异性 中心的经济结构是同质性和多样性; 而外围国家是单一与异质性。 (3)不平等性 首先,从起源上,二者体系从一开始就处在发展进程的不同起点上,外围地区远远落在 中心的后面; 其次,初级产品贸易条件的长期恶化趋势加深了“中心”与“外围”之间的不平等;
  • 29. 最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动力中心”的转移,进一步加深了二者之间的不平等(英 29 美的区别)。 3. 外围国家摆脱不利地位的出路与措施 (1)出路:施行进口替代工业化 所谓进口替代就是通过建立和发展本国的工业,替代过去从国外进口的工业品, 以带动经济增长,实现国家工业化。 (2)实行进口替代工业化的措施 第一,外围国家采取有节制和选择性的保护主义政策,对幼稚工业进行必要的保护; 第二,加强国家在经济增长活动中的作用(异质性使市场机制的作用受限); 第三,以增加国内储蓄为主,吸收外国资金为辅,大力提高投资率; 第四,加强外围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适当扩大市场规模,为进口替代部门提供更大的 活动空间(拉美经济一体化及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五)竞争优势理论 从国家资源角度论述国际经济贸易的H—O 理论无法圆满回答这些问题,比较优势理论 也只能给出部分的解释。按照比较优势理论,瑞士在精密仪器设备和化学药品生产和出口领 域独领风骚,是由于它在这些行业最有效地运用了它拥有的资源。这固然正确,但却依然无 法解释为何瑞士能够在该行业比英国、德国或西班牙有更高的生产力。波特等人的研究试图 揭开这个谜。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希望确定在国际经济和贸易竞争中,为什么有的国家成 功,而有的国家却失败。 波特提出以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取代国际分工理论的原因: 1、指出李嘉图、奥林国际分工理论存在的问题; 波特认为,李嘉图和奥林的分工根据不能解释当今世界丰富多元的贸易形态。如韩战结 束时的韩国(资本密集型产业)与美国的情况(理当强势的工具机、半导体、精密电子产品 的市场上节节败退),全球大多数的贸易发生在资源相近的工业先进国家之间。 2、李嘉图、奥林国际分工理论的前提不切实际(全然静态的概念); 3、影响当代国际分工发展的因素; (1)技术的变迁; 技术的演进是最普遍与持续影响的因素。在很多产业中,企业对资源的需求反而不如 对技术、效能、效率的需求。 (2)资源条件的逐渐普及; 一些发展中国家重视教育,很多产业的劳动力素质和技能都在提高,再加上基础建设 的发展,他们也逐步具备了与发达国家进行竞争的条件。 (3)经济全球化趋势。 企业的全球化竞争策略包括全球化的生产、销售和全球化资源和材料的考虑。在经济 全球化趋势下,即使国家之间的特殊技术交流仍有障碍,跨国企业还可以通过在当地设立子 公司来解决。 4、比较利益原则对当代国家产业发展的危害。 (1)生产要素被加速替代; (2)劳动力或资源竞争力在衰退; (3)对发展中国家是个“陷阱”。 波特教授认为,李嘉图和奥林的比较利益分工理论脱离了当代国际贸易实际,现有的国 际贸易理论存在一定的缺陷,即问题的关键是应当揭示为何一个国家在某个特定行业能够获 得国际性的成功并进而取得垄断性的行业地位。
  • 30. 30 譬如,日本——汽车 瑞士——精密仪器设备、化学药品 德国——机床 美国——航天、化学工业 5、需要以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取代国际分工理论 波特教授在对以生产要素为基础的比较优势理论考察后,提出当代竞争理论必须从比较 优势理论提升到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上面。 (1)取代原因 第一,国家是企业最基本的竞争优势; 以产业技术与现场经验为支柱的国家,重要性将大大提高。国家不但影响企业所作的决 策,也是创造并持续生产与技术发展的核心。 第二,创新没有国界。 (2)取代前提 在动态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中,“动态与不断进化的竞争”是其前提,必须把“技术进步” 和“创新”放在重要位置。 6.国家竞争优势图解 波特理论的中心思想是一个国家的四个基本方面的特质构成该国企业的竞争环境,并促 进或阻碍国家竞争优势的产生。这些特质包括: (1)生产要素 (2)需求状况 (3)相关和支持产业 (4)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企业 波特将这四方面的特质构成一个菱形,并认为当某些行业或行业内部门的菱形条件处于 最佳状态时,该国企业取得成功的可能性最大。波特菱形同时还是一个互相促进增强的系统, 任何一个特质的作用发挥程度取决于其它特质的状况。比如,良好的需求条件并不能导致竞 争优势,除非竞争的状态(压力)已达到促使企业对其做出反应的程度。 另外,机遇和政府也是两个能够对国家菱形条件产生重要影响的变量。
  • 31. 31 检 查 者 年 月 日 班 次 上课日期 节 次 上课时数 累计时数 教学场所 章(节)目:第四章 世界市场 课 题: 目的、要求: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世界市场的发展与构成,了解世界市场的基 本特征,企业进入世界市场的途径和开拓市场的各种手段与方法。 重点、难点:世界市场的构成,开拓市场的各种手段以及世界市场上的交易 方式和竞争特点。 学时: 4 学时 课前复习、提问 顺序 题 目 学生姓名 成绩
  • 32. 32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世界市场的发展与构成 一、世界市场的含义与作用 (一)涵义 世界各国交换产品、服务、科技的场所,由世界范围内通过国际分工联系起来的各个国 家内部以及各国之间的市场综合而成。 世界市场是在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世界市场不是各国国内市场的总合。在 国家存在的情况下,各国国内市场有其独立性,世界市场和国内市场通过对外贸易联系起来。 马克思指出:“世界市场不仅是同存在于国内市场以外的一切国外市场相联系的国内市 场,而且同时也是作为本国市场的构成部分的一切外国市场的国内市场。” (二)世界市场的作用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和产物; 二)调节世界各国生产要素和资源配置; 三)世界各国相互依赖和相互依存的基础;(地球村) 四)促进各国国内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在世界市场上,各国通过竞争和合作,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平等性、规范性和分化性将 影响各个参与国国际贸易国家本身的经济体制和贸易体制的改革,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和完善。 五)加强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传递: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传递(单向传递 与反传递); 2、世界市场上,交换内容相互之间的传递在扩大; 3、在市场经济体制被世界各国广泛接受的情况下,传递机制障碍减少,传递速度加快; 4、在上述背景下,世界各国的经济波动、衰退和危机向同步化发展,各国尤其是经济 贸易大国的国内经济贸易问题演变成国际问题。 (三)世界市场形成的原因 一)可以说国际分工是世界市场形成的基础(根本原因); 世界市场是国内市场在范围上的延伸,它是伴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国际分工的 发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分工与交换是互为条件、不可分割的两 个方面,在二者相互依存的相互关系中,分工起主导作用。分工决定着交换的范围、内容和 规模,是交换产生、发展的决定性原因。在一个国家的内部如此,在国际经济关系中也是如 此。 二)世界市场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了统治地位后形成的(直接原因); 三)产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建立和发展,促进了国际分工的发展,加强了国与 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使世界市场得以最终形成。 二、世界市场的发展 世界市场是伴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国际分工的发展,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国际 市场发展的三个阶段。 (一)萌芽时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16、17、18 世纪中叶前) (二)迅速发展时期:资本主义方式确立时期(18 世纪60 年代到19 世纪70 年代) 18 世纪60 年代到19 世纪70 年代的产业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统治地位。 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建立和发展,巨大生产力所带来的大量原料与粮食,需要日益扩大的销售 市场;所消费的大量原料与粮食,需要日益扩大的供给来源,从而促进了国际分工的发展, 加强了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世界市场进入迅速发展的时代。 (三)形成时期:19 世纪末20 世纪初
  • 33. 形成时期的标志:1. 多边贸易和多边支付体系的建立与形成。 2. 国际金本位制度与世界货币形成。 3. 世界市场上商品的多样化和大宗贸易的增长 (1)17 世纪以前,国际贸易以香料和其他奢侈品贸易为主; (2)18 世纪,糖、烟、棉花、茶叶和酒成为国际贸易中的主要商品; (3)19 世纪70 年代后,随着交通运输工具的革命,国际贸易中的商品种类大量增加, 加工贸易的发展使得各国对原料的成本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体积比较大的原材料,如煤炭、 铁矿石、粮食、肉类、纤维等大宗货物出现在了世界市场上; (4)20 世纪初,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采矿业和种植园迅速发展。大量的锡、铜、 橡胶、石油,以及糖、咖啡、茶叶等在世界市场上销售以适应新兴汽车工业和其他工业的生 产需要和西欧国家人民的消费需要; (5)20 世纪后,随着科技进步和交通运输的发展,一些鲜活商品如鲜花、草莓、蔬菜、 鲜鱼、新鲜龙虾等都成为国际贸易中的商品。 4.资本主义经济规律制约世界市场的发展。 5. 形成了比较健全固定的销售渠道。 6. 形成了国际价值规律,统一的世界价格的形成。 三、当代世界市场的构成 (一)各种类型的国家与地区 1、按照经济发展类型,可分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 2、按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DP),分为高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 3、按联合国统计局的分为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东欧国家-转型、亚洲社会主义国家和 33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4、按照主要出口商品类别,发展中国家可分为三个类型,即主要石油出口国家、主要 制成品出口国家以及其余的国家和地区; 5、按照主要特征的不同,发展中国家又可分为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国家和负债沉重的 穷国。发达国家成为世界市场的主体,在世界市场上起着主导作用。 (二)贸易厂商(市场主体)——订约人 1、公司 指那些追求商业目的的订约人,是以谋利为目的的企业。 2、企业主联合会 是企业家集团的联合组织,它们与公司的区别是其活动目的不是获取利润,而是 以协会、联盟、代表会议等形式参与政府的决策活动,为企业扩大出口,开拓世界市场服务。 3、国家机关(政府各部委和各主管部门)和机构 他们只有在得到政府授权后才能进入世界市场,从事外贸业务活动,但不以赢利 为目的。 (三)交易商品(市场客体)——标的对象 有形商品、无形商品和服务性商品 (四)市场链体 1、有固定组织形态的国际市场; 商品交易所、国际拍卖、博览会和展览会等(有规定好的原则和规章)。 2、无固定组织形态的国比分市场; 单纯的商品购销形式和与其他因素结合的商品购销形式(补偿贸易、加工贸易、招标和 投标、租赁贸易)两种类型。 3、商品销售渠道;
  • 34. 出口国渠道、中介渠道(出口国与进口国之间的销售)和进口国渠道。 4、运输和信息媒体网络---基础设施; 5、国际物流(与世界市场的关系类似“血液”与“血管”的关系)。 (五)市场管体(各种管理组织和机构) 四、当代世界市场的分类 按内容 国际商品市场 34 按交易形式 有固定组织形式的市场(如商品交易所、国际拍卖、博 览会和展览等 交割的形式 国际货币市场(钱、货币交易发生当时 即进行交割的市场 交易国家 发达国家市场 五、当代世界市场的特征 (一)国内外市场融合加速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国内市场与世界市场的融合在加速。其融合途径表 现在以下几方面: 1、市场经济体制逐步趋同(印度、中国、东欧和中亚前社会主义国家); 2、贸易壁垒在下降,关税税率不断下设,非关税壁垒受到约束和规范,扩大货物贸易 的市场准入; 3、资本自由化; 4、在跨国公司作用下,形成了世界性的生产网络和销售网络,出现了“无国界经济”; 5、在科技革命作用下,世界的通讯、运输、物流网络不断完善,把各国市场有机地结 合起来; 6、世界贸易组织取代1947年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成为多边贸易体制的组织和法系 基础; 7、地区经济贸易集团大量出现,通过内部的自由化,加速成员之间市场的融合; 8、国际协调机制加强。 (二)市场容量不断扩大 (三)传递机制在加强 1、传递领域拓宽; 2、传递从单向转向双向; 3、传递速度加快; 4、传递机制出现协调。 (1)国际组织层次上的协调; (2)区域经济贸易组织内部的协调; (3)世界贸易组织通过规则对世界贸易的协调; (4)巴塞尔委员会对国际金融的协调。
  • 35. (四)市场利益分配仍不公平 1、在世界市场上,货物、劳动力、知识产权和资本运行中的主导权仍然掌握在发达国 35 家手中; 2、世界市场协调机制是通过谈判和规则来进行的,在谈判和各种规则制定的过程中, 发达国家处于决策地位,而发展中国家处于弱势地位; 3、在世界市场的运行规则中,发展中国家经过努力,争取到一些特殊待遇条款,但由 于发展上的差距,无力把这些优惠待遇变成现实; 4、世界市场带来的好处,不是平等地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配,在世界市场动作 的“双赢”中,发达国家获得的利益远远多于发展中国家。 第二节 世界市场的开拓 一、开拓世界市场的准备 (一)调研国家市场环境 它包括以下内容: 1、经济因素 即要进入国家的市场和地区经济发展的程度与水平。 2、政治因素 即要进入国家的政体、政府机构、法系体系、是否与他国在政治和经济上结盟。 3、文化因素 即要进入国家宗教、信仰、教育文化水平、社会风俗习惯等。 4、社会因素 即要进入国家的工作效率、工会组织、政府稳定状况等。 (二)确定进入具体市场的目标 它包括以下内容: 1、商品进入哪个地区或城市; 2、商品面向哪一个消费者阶层; 3、进入市场的范围。 (三)分析商品市场动向 它包括如下的内容: 1、需求数量; 2、面临的竞争对手; 3、需求的变化; 4、潜在的市场需求; 5、本身的供应能力 二、开拓世界市场的方法 (一)产品出口阶段(贸易进入) 一般是先间接出口(即通过代理人出口): 利:投资少,风险小。 弊:需拿出佣金,容易被中间商控制和垄断。 待间接出口到一定阶段,取得经验,就转为直接出口,即甩开中间商,直接进入市场。 直接出口方式包括:在国外设立经销点;设立分支机构;派推销人员到国外推销。 利:直接面向市场,能及时了解、掌握市场信息,获得较多利润。 弊:投资较多,遇到的风险大。 (二)国外生产阶段
  • 36. 企业到国外生产时,可以采取的方法很多,一般采取以下三种方法: 1、合资企业 合资企业是指外国和国内投资者之间为了从事商品生产或其他经营活动(如建筑或提供 36 技术服务)而成立一个新公司所作的安排。 缔约双方谈判公司章程及各缔约方投入合资股金。新建公司实体通常由董事会控制,董 事会成员由股东按照资本投资中的股权数委任。在大多数情况下,投资者都要谋求在合资企 业中掌握多数股权,以便最大限度地控制企业经营和获取最多的利润分成。 控股多少的谈判将由投资者和当地合股人进行,保障每个股东在企业决策和管理中享有 互相商定的控制权以及在公司盈亏中应有的份额。 2、国际分包 在国际分包安排中,外籍或外国控制的承包商将其承包工程的一部分分包给承包商。 分包后所生产的产品(零、部件)发运给承包商以组装成最终产品;若是成品则由承包 商去销售。在此类业务中,产品按照承包商规定的条件和规格进行生产。分包商从承包商那 里获得关键的加工技术、机器、设备、质量管理的仪器,提供单证、技术人员培训和管理方 法的帮助。 签订分包合同时要谈妥上述各种投入的方式。合同条款可能规定承包商提供或资助分包 商所需要的机器和技术设备。 3、按照许可制造 按照这种办法,产品制造权是通过“许可协议”从外国专利(或股权)持有人处获得的。 外国专利持有人(许可人)给予买方(被许可人)该产品的制造和在当地市场及指定的出口 市场销售的专有权。 根据许可协议,被许可人通常以支付专利权使用费的形式购买制造权。专利使用费可按 总销量的一个固定百分比计算(按出厂价),也可对每生产一个产品按一个特定金额计算。 与国际分包一样,许可人通常承担提供为开始生产即维持生产所必需的全部相关技术、 设备以及技术咨询的投入。 在这个阶段的后期,一旦企业开始在几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起生产基地,并从这些基地向 世界市场供应商品时,对这些企业统一管理、综合计划,就成为企业的重大问题,需要进行 跨国经营。 (三)跨国经营阶段 一国企业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计划、组织并管理其国际性生产时,它便进入了跨国企业 经营阶段。 特点如下: 第一,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设有子公司或分支机构,从事国外生产、销售活动; 第二,总公司对子公司具有直接控制能力; 第三,经营战略和目标是以跨国界、跨民族、全球,即以全球为出发点考虑企业的整体 经营管理。 此时,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的工作重心放在诸多子公司之间的跨国业务的协调上,把国内 的生产仅作为世界性经营的一部分,力图通过各种要素在跨国企业内部各子公司间的调动, 取得国际分工的更大效益。 跨国企业经营类型: 按跨国企业进行国际性经营的目的,可有以下几种类型的跨国经营: 1、为获取本国供给不足的资源,如各种矿产、能源等; 2、绕过进口国在进口上设置的各种贸易障碍,就地生产,就地销售,成为变相贸易; 3、进入经济贸易集团内部;
  • 37. 4、为延长本企业主要产品的生命周期,调整和优化生产结构; 5、吸引和利用当地的技术、管理和资金; 6、控制和垄断某个国家、某个地区或某种产品的市场等。 三、世界市场上的交易方式 (一)单纯的商品购销 单纯的购销方式是指交易双方不通过固定市场而进行的商品买卖活动。它是通过独立洽 37 商而进行的。 这种方式包括如下内容: 1、买卖双方自由选择成交对象; 2、洽商商品的品质、规格、数量、价格、支付、商检、装运、保险、索赔、仲裁; 3、在相互意见一致的基础上签订成交合同。 这种交易方式是世界市场上最为普遍的交易方式。 (二)包销(Exclusive Sales) 包销是指卖方在指定的地区范围和期限,把指定的商品出售给指定的买方。 包销具有以下特点: 售定性质(交易双方是买卖关系,自负盈亏,而不是代销关系); 独家销售权利; 签订包销协议。 尽管包销也是售定,但同通常的单边逐笔出口不同。它除了当事人双方签有买卖合同外, 还须在事先签有包销协议。 (三)代理(Agency) 代理是指代理人按照委托人的授权,代表委托人与第三人订立合同或实施其他法律行为, 而由委托人直接负责由此产生的权利与义务。 代理人与委托人之间的关系属于委托买卖关系。代理人在代理业务中,只是代表委托人 行为,如招揽客户、招揽订单、代表委托人签订买卖合同、处理委托人的货物、收受货款等, 他本身并不作为合同的一方参与交易。 1、代理方式的特点 代理人必须在委托人授权的范围内进行活动; 代理人负责中间介绍/招揽订单,不承担履行合同的法律责任; 代理人一般以委托人的名义与第三者订立合同; 代理人通常不垫付资金,不承担经营风险; 代理人按交易量和事先议定的比率收取佣金。 2、代理的种类 (1)总代理(general agency) 在指定地区委托人的全权代理。除了有权代理委托人进行签订买卖合同、处理货物等商 务活动外,也可进行一些非商业性的活动,并有权指派分代理,并可分享代理的佣金。 (2)独家代理(the exclusive agency or sole agency) 代理人在一定地区和期限内,享有代销指定商品的专营权。 委托人在该期限/地区只能委托该代理人推销其指定商品,不能再委托其他客商推销同 类商品。 委托人在规定期限/地区内直接与客户交易,应向独家代理人支付佣金。 (3)佣金代理(commission agency) 即一般代理,是指在同一代理地区、时间及期限内,同时有几个代理人代表委托人行为 的代理。
  • 38. 佣金代理根据推销商品的实际金额和根据协议规定的办法和百分率向委托人计收佣金。 委托人可以直接与该地区的实际买主成交,也无须给代理商佣金。 (四)寄售(Consignment) 寄售(consignment)是一种委托代售的贸易方式。在我国进出口业务中,运用并不普 遍。它是指委托的(货主)先将货物运往寄售地,委托国外一个代销人(受委托人),按照 寄售协议规定的条件,由代销人代替货主进行销售,货物出售后,由代销人向货主结算货款 的一种贸易做法。 1、寄售的特点 第一,代销性质 第二,货物所有权仍属货主 第三,先售后结 2、寄售方式的利弊 利: (1)货物出售前,寄售人持有货物的所有权; (2)寄售方式是凭实物买卖,有利于促进成交; (3)代销人不负担风险和费用,一般由寄售人代垫,代销人不占用资金,可调动其经 38 营的积极性。 弊: (1)寄售人承担的贸易风险较大。包括运输途中和到达目的地后的货物损失和灭失的 风险,货价下跌和不能售出的风险,以及代销人资信不佳而导致的损失。 (2)货款回收较慢,可能出现货款两空的风险。 (五)拍卖(Auction) 由经营拍卖业务的拍卖行接受货主的委托,在规定的时间和场所,按照一定的章程和规 则以公开交易的方式,把货物卖给出价最高的买主的一种贸易方式。 1、拍卖的特点 多家购买者竞相购买; 拍卖的货物都是现货; 口头报出欲购商品的价格(绝大多数); 拍卖商品一般为大宗商品或易变质商品,不易统一定价的商品及艺术品、纪念品等; 拍卖业务由专业机构——拍卖行或拍卖公司办理; 拍卖方式成交时间短、交货快,利于买方资金周转,减少交易风险。 2、拍卖的出价方法 (1)增价拍卖 (2)减价拍卖 (3)密封递价拍卖 (六)招标与投标 (Invitation to Tender and Submission of Tender) 招标(invitation to tender)是指招标人在时间、地点、发出招标公告或招标单,提出准备 买进商品的品种、数量和有关买卖条件,邀请卖方投标的行为。 投标(to submit tender)是指投标人应招标人的邀请,根据招标公告或招标单的规定条 件,在规定的时间内向招标人递盘的行为。 1、招标的种类 (1)国际竞争性招标 是指招标人邀请几个乃至几十个投标人参加投标,通过多数投标人竞争, 选择其中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