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una empresa de Scribd logo
1 de 97
Descargar para leer sin conexión
正念禪修,或稱四念處,被譽為佛教
的心要。近年來,西方醫學、心
理學與神經科學界,已累積豐富的實徵研
究,顯示正念訓練能夠有效促進人們的身
心健康,包括:改善生理疾病症狀,減少
負面情感,培養正向心理特質,提升情緒
調節能力,促進注意力認知功能,並增強
人際關係技能。
神經科學研究更指出正念禪修與大腦
可塑性的關聯,短暫數周的正念練習,不
僅改變大腦的功能,同時亦改變大腦的結
構。鑑於正念禪修的利益,東、西方教育
界人士已經開始將正念訓練融入各級學校
教育,希望藉由正念的訓練幫助學生擁有
更健康的成長與平衡的發展。
正念禪修方法
How To Practice Mindfulness Meditation
培育觀照當下的力量
修習毗婆舍那禪修,是在努力
發現「我」是什麼,無非就是
在探究自己。
生命需要清新、乾淨的空氣,
否則會昏眩、生病,甚至死
亡。如果你經常修習,就能夠
輕易獲得清新、乾淨的念處空
氣,它便會隨時隨地跟隨著
你。
~班迪達西亞多
修習念處禪法,就是在每個
(禪修的)人內在建立小小的
和平世界。
觀照一次,你便淨化煩惱一
次。如果以每秒觀照一次的速
度計算,觀照一分鐘,你便被
淨化六十次,觀照一小時,便
被淨化三千六百次。
~班迪達西亞多
.作者/沙達馬然希西亞多、班迪達西亞多
.出版/慶安正念推廣中心
正
念
禪
修
方
法
慶
安
正
念
推
廣
中
心
內
觀
列
系
正念禪修方法
沙達馬然希西亞多、班迪達西亞多
慶安正念推廣中心
目錄
1
目錄
目錄 1
毗婆舍那實修教學 3
作者序 5
毗婆舍那實修教學 7
壹.坐禪時的觀照與標記 9
貳.行禪時的觀照與標記 29
參.一般活動的觀照與標記 37
應謹記的座右銘 49
修習毗婆舍那的方法 53
禪修者小參引導 75
正念禪修方法
2
3
毗婆舍那實修教學
正念禪修方法
4
沙達馬然希西亞多
( Saddhammaraṃsi Sayādaw U Kuṇḍalābhivaṃsa, 1921-2011 )
毗婆舍那實修教學:作者序
5
作者序
在修習毗婆舍那〔即內觀〕
的禪修者之
中,尚未體證「法」(dhamma)
的禪修者,會
希望迅速地獲得體證;已體證「法」的禪修者,
則會想在「法」上迅速地更進一步,希望能捷
疾地親證「聖法」(ariya dhamma)。如此,這
些想迅速體證「法」、想在「法」上迅速獲得
進展,並快速親證「聖法」的禪修者,必須先
聆聽「實修教學」,以便在修習毗婆舍那之時,
能夠完整地依循這些教導。禪修者必須能聆
聽、學習這些教導,如此方能達成「證法」的
目的。
只是口頭誦唸,並不是毗婆舍那修行;僅

本書中,括弧“〔〕”,表示中譯者的補充。

中譯按:此處的「法」,應是指「毗婆舍那智」或稱「觀
智」;相對於「聖法」——即「道智、果智」。
正念禪修方法
6
憑藉身體的精進,也不足以修習毗婆舍那。毗
婆舍那修行,乃關乎我們的「心」。
因此,清楚明瞭下列幾點,是極關緊要的
事:
(1) 如何讓心準確地直接落在禪修所緣上。
(2) 如何訓練我們的心,不讓它遊移到外在的
所緣。
(3) 如何以恰當的觀照與標記,訓練我們的
心,使它能長時間保持不散亂的狀態。
為了做到這些,禪修者應仔細閱讀、學
習、聽聞且謹記這「實修教學」。因此,我建
議所有希望有效率地修習毗婆舍那的人們,應
好好地閱讀、學習這「實修教學」。
沙達馬然希西亞多
Saddhammaraṃsi Sayādaw
毗婆舍那實修教學
7
毗婆舍那實修教學1
沙達馬然希西亞多 著
(以下的內容,是沙達馬然希西亞多,
對初到「沙達馬然希禪修中心」學習毗婆舍
那的禪修者,所做的毗婆舍那禪修入門開
示。)
在修習毗婆舍那的禪修者之中,尚未體
證「法」的禪修者,會希望迅速地獲得體證;
已體證「法」的禪修者,則會想在「法」上
迅速地進步,希望能快速地親證「聖法」。
如此,為了快速地證「法」,也為了在「法」
上快速進步,以便能快速地親證「聖法」,
1
中譯本由溫宗堃、何孟玲翻譯自沙達馬然希西亞多原著,加拿大凱
瑪南荻(Daw Khemānandi)英譯,「佛陀教法禪修中心」(Buddha
Sāsana Yeiktha)於一九九九年出版流通的 Practical/Working
InstructionsonVipassanaMeditation。
正念禪修方法
8
你們應以最大的恭敬心與注意力,聆聽下列
關於「毗婆舍那修行」的開示。
綜言之,此說明「修習毗婆舍那時應如
何進行觀照」的「實修教學」,共含三個部
分:
(1) 坐禪時的觀照與標記
(2) 行禪時的觀照與標記
(3) 一般活動的觀照與標記
毗婆舍那實修教學:坐禪時的觀照與標記
9
壹.坐禪時的觀照與標記
§ 1.1 觀照腹部起伏
我將先說明坐禪時如何觀照。要練習禪
修之時,首先,你要找一個安靜的地方,然
後選擇一個能讓你坐得較久的舒適坐姿。你
可以跪坐[7],或是盤腿坐。坐定之後,讓
背部與頭部保持挺直,但不僵硬。接著,閉
上眼睛,將注意力放在你的腹部。
當你吸氣時,腹部會逐漸上升、膨脹。
你必須貼近以緊密的注意力觀察這腹部上
升的過程,然後在心中標記「上」,並且,
讓你的心能夠從腹部上升的開始一直到結
束,都對準這上升的過程,而不遊移到其他
地方。
正念禪修方法
10
當你呼氣時,腹部會逐漸下降、收縮。
你必須貼近以緊密的注意力、精準地觀察這
腹部下降的過程,然後在心中標記「下」,
並且讓你的心,能夠從下降的開始一直到結
束,都對準這下降的過程,而不遊移到其他
地方。
§1.1.1 概念法與真實法
在觀照、標記腹部的起伏時,你應該盡
可能地不去注意腹部的形態、外形。當你吸
氣時,腹部內部會產生某種張力與推力,你
必須密集地貼近觀照並做標記,以便盡可能
地感覺或覺知那發生在腹部內的「緊」
(tension)與「推」(pushing)。腹部的形態、
外形,僅是「概念法」(paññatti)。毗婆舍那
修行,並不是為了了知「概念法」,而是為
了了知「真實法」(paramattha)。發生於腹內
毗婆舍那實修教學:坐禪時的觀照與標記
11
的「推」(pushing)、「緊」(tension)、「壓」
(pressure)等等的現象,才是「真實法」。你
必須貼近且準確地觀照並做標記,如此才能
夠了知「真實法」。
當呼氣時,你也應謹慎地觀照並做標
記。除了應盡可能地不去注意腹部的形態、
外形之外,你還必須密集且準確地觀照並做
標記,盡可能地去了知那漸進、緩慢的「移
動」、「振動」,及「收縮」的現象。[8]
§1.1.2 所緣的增減
如果你覺得,觀照、標記「上、下」兩
個所緣,尚不能讓心保持寧靜,你可以再增
加一個所緣,觀照、標記:「上、下、觸」。
在觀照、標記「觸」的時候,你應該盡
可能地不去注意身體的形態、外形。你必須
正念禪修方法
12
貼近且緊密地觀照由於接觸所產生的「硬」
(hardness)與「緊」(tension)的現象,並予以
標記。
如果僅依這三個所緣,你的心仍然無法
專注,容易散亂,那麼你可以再增加一個所
緣,依四個所緣來觀照、標記:「上、下、
坐、觸」。
當你觀照並標記「坐」時,你必須將上
半身視為一個整體,加以緊密地觀照、標
記,以便盡可能地了知身體「挺直」(stiffness)
與「緊」(tension)的現象。你應盡量不去注
意頭、身體、手、腳的形態、外形。必須用
心觀照的,是那由於「風」的支持力所產生
的「緊」(tension)與「壓」(pressure)的現
象,然後標記「坐」。這個「風」,則是由「想
坐著」的動機所引發的。
毗婆舍那實修教學:坐禪時的觀照與標記
13
當你以四個所緣做觀照、標記「上、下、
坐、觸」時,你的心通常能夠變得寧靜。如
果你發現觀照、標記「上、下、坐、觸」四
個所緣,對你有幫助,那麼你就可以繼續如
此觀照下去。但是,如果發現這樣觀照、標
記四個所緣,會讓你的心變得緊繃、擔心,
以至無法好好地專注,那麼你可以僅以三個
所緣來觀照、標記「上、下、觸」。如果你
發現依三個所緣所做的觀照,仍然對你沒有
幫助,反而令你感到緊繃、擔憂,那麼,你
可以僅觀照、標記兩個所緣[9]:「上、下」。
主要的目的是,要讓心平靜下來,並培養出
定力。
§1.1.3 觀照妄想
作為初學者,在觀照「上、下、坐、觸」
正念禪修方法
14
時,你的心可能會四處遊移,譬如,想到佛
塔、寺院、商店、住家等等。當你的心如此
散亂時,你必須令觀照心去觀照那散亂的
心,並標記:「分心」、「亂想」或「計劃」
等等。
當你的「定」(samādhi)與「智」(ñāṇa)
變得更有力時,你會發現,在你觀照、標記
「分心」、「亂想」或「計劃」等之時,散亂
心便消逝不見。持續這樣地觀照、標記,你
將能親身體驗到,散亂心在四、五個觀照之
後便消失不見。
其後,若你的「定」、「智」更為進步,
並達至所謂的「壞滅智」(bhaṅgañāṇa)之時,
在你觀察、標記「分心」、「亂想」或「計劃」
的時候,你會發現那「想」或「計劃」隨著
每一次的觀照與標記而消逝不見。你會親身
毗婆舍那實修教學:坐禪時的觀照與標記
15
體驗到這些。
§1.1.4 洞見三共相
當你的「定」與「智」變得真正強而有
力時,若你觀照、標記「想」或「計劃」,
你不僅會見到這些「想」消失,也會見到那
觀照「想」的「能觀之心」也消失。如此,
你將了悟:不僅念頭、妄想、計劃的心不是
恆常的,就連能觀照的心也不是恆常的,它
們全都是「無常的」(anicca)。
禪修者也會了悟到,如此一連串快速而
急促的生、滅[10],像是一種折磨,或者說
是「苦」(dukkha)。如何才能免除這些如折
磨般的苦、不斷生滅的苦呢?完全沒有辦法
免除這種苦。這種生、滅與苦,有其自己的
規律。它們不受控制,是「無我的」(anatta)。
正念禪修方法
16
如此,禪修者便了悟、洞察到「無常」
(anica)、「苦」(dukkha)、「無我」(anatta)的
真理。
§ 1.2 三種觀痛的方式
就初學者而言,持續觀照、標記「上、
下、坐、觸」,大約半小時或四十五分鐘之
後,你將發現你的四肢開始隱隱作痛,或感
到刺痛等不舒服的感覺。當這類感覺生起
時,你必須將觀照的所緣改為這些疼痛的
「苦受」(dukkha vedanā)。
對於這類的疼痛、苦受,有三種觀察的
方式:
(1)第一種是,為了讓疼痛消失,才觀
察疼痛。
毗婆舍那實修教學:坐禪時的觀照與標記
17
(2)第二種是,帶著與疼痛決戰的敵對
心態,下定決心觀察疼痛,想要在這一坐之
中或這一天之內徹底去除疼痛。
(3)第三種是,純粹為了洞察疼痛的真
實本質而觀察疼痛。
第一種想要讓疼痛消失而觀察疼痛的
方式,表示禪修者實際上貪著無疼痛的快
樂,意味著禪修者當下對樂受有所貪愛
(lobha)。禪修本是為了去除我們的「貪」,
但是現在禪修者的觀照卻夾雜著「貪」。由
於這個「貪」,禪修者將要花很長的時間方
能體證「法」,方能在「法」上更加進步。
[11]這就是為什麼禪修者不應該以第一種
方式來觀照的原因。
在第二種方式,禪修者帶著與疼痛決戰
正念禪修方法
18
的敵對態度,下定決心要在一坐之中或一天
之內徹底去除疼痛。這敵對的態度,表示其
中帶有「瞋」(dosa)心所與「憂」(domanassa)
心所。換句話說,這決心夾雜著「瞋」與
「憂」,而這意味著,他的觀照其實也有瞋
與憂間雜其中。因為如此,禪修者得要花很
長的時間才能體證「法」,才能在「法」上
更加進步。這就是為什麼禪修者也不應該以
第二種方式進行觀照的原因。
在第三種方式,觀察疼痛只是為了要了
知疼痛的真實本質。這才是正確的觀照方
式。禪修者唯有在了知疼痛的真實本質之
後,他才能見到疼痛的生(udaya)、滅(vaya)。
§ 1.2.1 觀痛的技巧與過程
禪修者觀察疼痛時,必須要能了知疼痛
毗婆舍那實修教學:坐禪時的觀照與標記
19
的本質。當疼痛出現時,禪修者的身、心通
常容易隨著疼痛的增強而變得緊繃。但是,
他應該試著不讓自己變得這樣繃緊,應該試
著讓身、心放鬆。禪修者也容易變得擔心:
「是否這一整支香或一整個小時,都得忍受
這個痛!」無論如何,禪修者應小心避免有
這樣的擔憂。
你應該讓自己保持平靜,抱持如此的態
度:「疼痛隨它自己的意向來、去;我的責
任只是對疼痛保持觀照」。你也應該抱持「我
應忍耐疼痛」的態度。面對疼痛時,最重要
的,就是學習忍耐。(緬甸的)諺語:「忍耐
導致涅槃」,是修念處禪修時最有用的格
言。
決定自己將忍耐之後,應注意讓心保持
寧靜、放鬆,別讓[12]身、心變得緊繃。保
正念禪修方法
20
持身、心放鬆。然後,你必須將心直接對準
疼痛。
接著,你應試著貼近且密集地觀照疼
痛,以便了知疼痛的強度與範圍——它有多
痛?哪個地方的痛最劇烈——是在皮膚、肌
肉、骨頭或是骨髓?如此貼近且密集地觀照
之後,你才視疼痛的類型來作標記:「痛」、
「刺痛」等等。
接下來的觀照,也必須緊密而準確地觀
照著疼痛的範圍與強度,並依情況為每個疼
痛做適當的標記。對疼痛的觀照與標記,必
須精確、有穿透力,絕不能僅止於膚淺地觀
照、只是機械化地快速標記「痛、痛」、「刺
痛、刺痛」。你的觀照與標記,必須準確而
密集。當你如此準確而密集地觀照時,你將
清楚地體驗到,在四或五個觀照與標記之
毗婆舍那實修教學:坐禪時的觀照與標記
21
後,原本的疼痛會變得愈加劇烈。
當痛達至極點時,它會自行減弱、緩
和,此時,你不應放鬆你的觀照與標記,相
反地,你應該持續熱忱、認真地觀照每一種
疼痛。之後,你將會親身體驗到,每一種痛
在四或五個觀照與標記後,變得愈來愈微
弱。某類的痛會變得愈來愈弱,另一類的痛
也變弱;有的痛,則會轉移到其他地方。
當禪修者如此觀見痛的變化性質之
時,他會對觀痛的練習,愈來愈感興趣。〔總
之,〕持續精勤修行,當「定」(samādhi)
與「智」(ñāṇa)變得更銳利而強大時,禪修
者將體驗到疼痛隨著每次的觀照而變得更
強烈。[13]
當痛達其頂點後,它通常會自行減弱。
正念禪修方法
22
這時候,禪修者不應放鬆他的觀照與標記的
強度,他必須以同樣的精進與準確度持續地
觀照。然後,禪修者將親身體驗:痛會隨著
每次的觀照而減弱;痛會改變位置,在其他
地方出現。如此,禪修者會了悟到,痛也不
是恆常的,它一直在變化,它會變強也會變
弱。如此,禪修者便對疼痛的本質有了更多
的了悟。
§1.2.2 觀痛與壞滅智
這樣地持續觀照,當定與智變得更強有
力,而達到「壞滅智」(bhaṅgañāṇa)的觀智
階段時,禪修者會像是以肉眼親見一樣,清
楚體驗到,疼痛隨著每一次的觀照而完全地
止滅,就像是驟然被拔除掉一般。
如此,當禪修者見到痛隨著每次的觀照
毗婆舍那實修教學:坐禪時的觀照與標記
23
而消失時,他了悟到:疼痛是無常的!現
在,觀察的心已能戰勝疼痛。
隨著定與智更加深化,「壞滅智」銳利
的人們,能夠在每一次觀照時了知到,不僅
疼痛滅去,連能觀的心也隨之而滅去。
若是觀智特別銳利的禪修者,他們會清
楚地看見三階段的滅去,也就是,當他觀照
且標記「痛」的時候,「痛」先滅去,然後
「覺知痛的心」滅去,接著「觀照疼痛的心」
也滅去。[14]禪修者會親自體驗這些。
§1.2.3 觀痛時見三共相
如此,禪修者在心中自然地了悟到,痛
不是恆常不變的,感受痛的心也不是,觀照
痛的心也不是。這就是「無常」(anicca)。
一連串的快速壞滅,像是一種折磨,也就是
正念禪修方法
24
「苦」(dukkha)。這壞滅的現象,不受任何
人控制,也無法避免,它有其自己的規律,
即是「無我」(anatta)。如此,禪修者以智慧
親身了悟到「無常」等的真理。
當禪修者依其自心了悟到,「痛」是「無
常的」、「苦的」、「無我的」(不受控制)之時,
在他對無常、苦、無我的洞察,達到明晰、
徹底且決定的時候,他將能證悟向來所期待
的「聖法」。關於如何觀察、標記「苦受」,
以上的說明,已相當完整了。
§ 1.3 聞聲時的觀照與標記
在練習時,你可能會聽到外面的聲音,
也可能會見到或嗅到什麼。尤其是,你也許
會聽到諸如雞、小鳥的叫聲、敲敲打打的聲
音、人車的聲音等等。當你聽到這些聲音
毗婆舍那實修教學:坐禪時的觀照與標記
25
時,你必須觀照它們並標記:「聽到、聽到」。
你應試著這麼做,以便能夠做到只是純粹聽
到,也就是,你必須試著不讓心跟隨那些聲
音,不讓心被對聲音的想像給帶走。你應注
意,讓聽到只是純粹的聽到,觀察並標記「聽
到、聽到」。[15]
當定與智變得強而有力時,若你觀照並
標記:「聽到、聽到」,那聲音會變得不清晰,
像是從遠處傳來似的,或像被帶到遠方,或
像愈來愈接近、或變得沙啞不清楚。如果你
有這些經驗,那表示你已有能力觀照能聽的
心。
以這個方式繼續觀照、標記,當你的定
與智變得更強而有力時,你會發現,在觀
照、標記「聽到、聽到」之際,聲音一個音
節一個音節地消逝、滅去;能聽(聲音)的心
正念禪修方法
26
識,也一個一個滅去;觀照、標記的心也同
樣地滅去。觀智銳利的禪修者,能夠明確、
清楚地體驗這些現象。
在觀照、標記聲音時,尤為明顯的是,
聲音一個音節一個音節地滅去,即使是初學
者也可能會有這個體驗。這些聲音彼此不再
相連結,它們一個音節一個音節地滅去。例
如,當禪修者聽到「先生」這個聲音,觀照
並標記「聽到、聽到」,他會體驗到「先」
這個音節先個別地滅去,「生」這個音節隨
後也個別地滅去。如此,這些聲音斷斷續續
地被聽到,以至於聲音所表達的意思變得模
糊不清、難以理解。此時,變得顯著的,只
是斷斷續續的聲音之壞滅。
當你體驗到聲音的滅去,你將了悟到聲
音不是恆常的;當你體驗到觀照與標記的心
毗婆舍那實修教學:坐禪時的觀照與標記
27
也滅去時,你將了悟到能觀照、標記的心也
不是恆常的。如此,你將了悟,聽到的聲音
與能觀照的心都不是恆常的。這即是「無常」
(anicca)。[16]一連串迅速滅去的現象,則像
是一種折磨,是苦(dukkha)。
如何能免除這些折磨、苦呢?沒有辦法
可以停止或免除它們。這壞滅之苦有其自己
的規律,它是不受控制的,是「無我的」。
如此,在觀照、標記「聽到、聽到」時,禪
修者將能洞察無常、苦、無我的真理,並且
證悟聖法。
§ 1.4 坐時觀照,即修四念處
在坐禪時,觀照、標記「上」、「下」、
「坐」、「觸」,這和「身」(kāya)有關,所以
被說為是「身隨觀念處」。觀照、標記「痛」、
正念禪修方法
28
「麻」、「癢」,則和「受」(vedanā)有關,所
以被稱為「受隨觀念處」。觀照、標記種種
念頭「分心」、「計劃」、「想」等,和「心」
(citta)有關,所以被稱作「心隨觀念處」。觀
照、標記「看到」、「聽到」、「聞到」等,則
和總稱為「法」(dhamma)的身、心現象有
關,所以被稱為「法隨觀念處」。
如此,依據我們的恩師馬哈希尊者所教
導的方式練習坐禪之時,其中便已包括了
身、受、心、法四個念處的修習。關於坐禪,
以上的說明,已相當完整了。
毗婆舍那實修教學:行禪時的觀照與標記
29
貳.行禪時的觀照與標記
接著,要說明行禪時如何觀照、標記。
行禪時的觀照、標記方式,可分為四種:[17]
(1) 觀照時,一步做一個標記。
(2) 觀照時,一步做兩個標記。
(3) 觀照時,一步做三個標記。
(4) 觀照時,一步做六個標記。
§ 2.1 觀照時,一步做一個標記
第一種方式,禪修者觀照時,將〔左或
右腳的〕步伐看成一個移動,標記作「左腳」
或「右腳」。
當你觀照、標記「左腳」時,你必須貼
近且密集地觀照,以便能夠了知,從腳步的
正念禪修方法
30
開始到結束,整個逐漸向前移動的現象。你
應試著盡可能地不去注意腳板的形態、外
形。觀照右腳的方式,也是如此。你必須貼
近且密集地觀照,以便能夠了知從腳步的開
始到結束,整個逐漸向前移動的現象之本
質。你應試著盡可能地不去注意腳板的形
態、外形。關於一步做一個標記,以上的說
明,已相當完整了。
§ 2.2 觀照時,一步做兩個標記
以第二種方式觀照時,將一個步伐標記
為兩個移動:「提起、放下」。當你觀照、標
記「提起」之時,你必須盡可能地專注於那
一點一點逐漸上移的移動現象。你應試著盡
可能地不去注意腳板的形態、外形。同樣
地,當你觀照「放下」時,你應試著盡可能
毗婆舍那實修教學:行禪時的觀照與標記
31
地不去注意腳板的形態、外形,只是一心一
意地密集地觀照那一點一點逐漸下降的移
動現象。[18]
腳 板 的 形 態 、 外 形 是 「 概 念 法 」
(paññatti),概念法並不是毗婆舍那所要觀照
的所緣。「推動」、「移動」的現象,則是「真
實法」(paramattha),為「風大」(vāyo)。關
於一步做兩個標記,以上的說明,已相當完
整了。
§ 2.3 觀照時,一步做三個標記
第三種方式,觀照時將一個步伐標記為
三個移動:「提起、推出、放下」。當你觀照、
標記「提起」之時,你必須盡可能地貼近且
密集地觀照並標記,以便了知那逐漸上移的
移動現象。當你觀照、標記「推出」時,你
正念禪修方法
32
必須盡可能地貼近且密集地觀照並標記,以
便了知那逐漸向前的移動現象。同樣地,當
你觀照「放下」時,你也必須盡可能地貼近
且密集地觀照並標記,以便了知那逐漸向下
的移動現象。
如此貼近且密集地觀照、標記時,你的
觀照與標記應保持在「(相續)當下」(santati
paccuppanna)的「移動」上。你必須貼近且
密集地觀照,以便了知那移動現象的本質,
亦即「真實法」(paramattha)。若你能夠這樣
貼近且密集地觀照,在你觀照、標記「提起」
時,你不僅會親身經驗到提起時一點一點逐
漸上升的移動,也會經驗到腳在上移時,變
得愈來愈輕盈。
當你如此觀照、標記「推出」時,你不
僅會經驗到推出時逐漸前移的移動,也會經
毗婆舍那實修教學:行禪時的觀照與標記
33
驗到腳在前移時變得輕快。[19]同樣的,當
你如此觀照、標記「放下」時,你不僅會經
驗到放腳時一點一點逐漸下移的移動,也會
經驗到腳在下降時變得愈來愈沉重。
禪修者在觀照、標記「提起」時,經驗
到〔腳〕逐漸上提時的輕盈感;觀照、標記
「推出」時,經驗到〔腳〕逐漸前移時的輕
盈感;觀照、標記「放下」時,經驗到〔腳〕
逐漸下移時的沉重感。這時,他會對自己的
練習更加感到興趣。這表示禪修者已開始體
證「法」了。
經驗不同移動〔即提起、推出之時〕的
「輕盈感」,表示體驗到了「火界」(tejo dhātu)
的特性—冷、熱的性質,以及與「風界」
(vāyo dhātu)的特性—移動的性質。經驗到
〔腳〕下降移動的「沉重感」,表示體驗到
正念禪修方法
34
「地界」 (pathavī dhātu)的特性—粗、硬的
性質,以及「水界」(āpodhātu)的特性—流
動、凝結的性質。經驗這些現象時,表示禪
修者開始體驗「法」了。關於一步做三個標
記,以上的說明,已相當完整。
§ 2.4 觀照時,一步做六個標記
第四種方式是,觀照時將一個步伐標記
為六個移動:「提起開始、提起結束、推出
開始、推出結束、放下開始、放下結束」。「提
起開始」指唯有腳後根被提起而已,「提起
結束」指腳指也已提起。「推出開始」指腳
板開始推出。「推出結束」指腳板在下降之
前的短暫靜止階段。「放下開始」指〔腳〕
開始下降的階段。「放下結束」指腳板接觸
到地面的時候。實際上,這只是把一步裡的
毗婆舍那實修教學:行禪時的觀照與標記
35
三個移動[20],個別標記出其「開始」與「結
束」而已。
另一種方式,是觀照時標記「想要提
起、提起、想要推出、推出、想要放下、放
下」。在這種標記的方式裡,禪修者分別觀
照、標記了「名」(nāma),即「想要…」的
動機,以及「色」(rūpa),如腳板的提起等
等。
還有另一種方式是,觀照時標記「提
起、抬起、推出、放下、接觸、壓下」。當
你觀照、標記「提起」時,是僅僅後腳跟開
始提起的階段。「抬起」指整個腳板連同腳
指被抬起。「推出」指把腳板推出的整個動
作。「放下」指開始要把腳往下放。「接觸」
指腳板剛接觸到地面。「壓下」指將腳下壓
以便提起另一隻腳。如此,你將標記六個移
正念禪修方法
36
動「提起、抬起、推出、放下、接觸、壓下」。
許多禪修者藉由標記如上所述的六個
移動,而培養出「定」(samādhi)與「智」
(ñāṇa),他們的觀照因而能得以進步,並能
以非凡的方式體證「法」。關於一步做六個
標記,以上的說明,已相當完整了。
毗婆舍那實修教學:一般活動的觀照與標記
37
參.一般活動的觀照與標記
「一般活動的觀照」,指在坐禪、行禪
的時間之外所做的觀照。一般活動,包含你
返回住所時所做的種種不起眼的動作,如開
門、關門、整理床鋪、換衣服、洗衣服、準
備食物、用餐、喝水等等。這些動作也都要
加以觀照、標記。[21]
§ 3.1 用餐時的觀照與標記
看到食物時,你必須觀照、標記「看到、
看到」。當你伸手拿食物時,要觀照、標記
「伸出、伸出」。當你碰觸到食物時,觀照、
標記「接觸、接觸」。當你收集、整理食物
時,觀照、標記「整理、整理」。當你把食
物取回到嘴邊時,你要觀照、標記「取回、
取回」。當你低下頭要用食時,要觀照、標
正念禪修方法
38
記「彎下、彎下」。當你張開嘴巴時,要觀
照、標記「張開、張開」。當你把食物放到
嘴裡時,要觀照、標記「放、放」。當你再
次抬起頭時,要觀照、標記「抬、抬」。當
你咀嚼食物時,要觀照、標記「咀嚼、咀嚼」。
當你覺察味道的時候,要觀照、標記「知道、
知道」。當你吞嚥食物時,要觀照、標記「吞、
吞」。
以上的教導,符合我們的恩師馬哈希尊
者所教導的在進餐時所做的觀照方式。這些
教導,是針對那些重視自己的修行,且恭
敬、密集而毫無間斷地持續修行的禪修者而
說的。
在修習之初,你可能無法觀照、標記到
所有的動作,乃至會忘記去觀照大部分的動
作,但是不必因此感到灰心氣餒。以後,當
毗婆舍那實修教學:一般活動的觀照與標記
39
你的定與智變得成熟時,你將能夠觀照、標
記所有的動作。
在修習之初,你應先試著專注那些對你
而言最為顯著的動作,將它當作主要的所
緣。什麼是對你而言最為顯著的動作?譬
如,若伸手的動作最顯著可知,你就應該試
著去觀照、標記「伸出、伸出」,而無任何
的遺漏與忘失;如果低頭的動作最顯著,那
就應觀照、標記「低頭、低頭」,而無任何
的遺漏與忘失;[22]如果咀嚼是最顯著的動
作,那就應觀照、標記「咀嚼、咀嚼」,而
無任何的遺漏與忘失。如此,你必須觀照、
標記至少一個顯著的動作,將之當作主要的
所緣,而無任何的遺漏與忘失。
一旦你可以如此讓心緊密且準確地專
注在一個所緣,並藉此培養出定力時,你將
正念禪修方法
40
能專注觀照其他的動作,並培養出更深的定
與智。種種的毗婆舍那智慧將因此而展開,
而禪修者甚至能在進餐時證悟聖法。
用餐時,咀嚼的動作是尤為顯著的。我
們的恩師馬哈希尊者曾經說過,在咀嚼時,
上、下顎之中,僅下顎在移動。這下顎的移
動,實際上就是我們所說的「嚼」。
如果你對下顎逐漸移動的過程,觀照、
標記得好,並培養出定力,你將會發現對咀
嚼動作的觀照、標記會進行得特別地好。從
咀嚼的動作開始,接著你將能夠觀照、標記
進食中所有的動作。關於如何觀照進餐時的
一般活動,以上的說明,已相當完整了。
§ 3.2 觀照、標記坐下的過程
應觀照的一般活動,也包含「坐」、
毗婆舍那實修教學:一般活動的觀照與標記
41
「站」、「屈」、「伸」等動作。對具備了某程
度的定與智的禪修者而言,當他正要坐下
時,「想要坐下的動機」會相當顯著。因此,
禪修者必須觀照這個「動機」、「意欲」,[23]
標記「想坐下、想坐下」。然後,當坐下的
動作進行時,必須觀照、標記「坐下、坐下」。
當你觀照、標記「坐下」時,試著盡可
能地不要去注意頭、身體、腳等等的形狀。
你應盡可能地貼近且密集地觀照、標記那逐
漸一點一點下降的移動現象,如此觀照能使
你的心精確地落在當下逐漸下移的動作。
你應非常貼近且密集地觀照,以便能夠
了知移動的真實性質(paramattha 真實法)。
當你觀照、標記「坐下、坐下」時,若你能
貼近且緊密地觀照、標記,且讓你的觀照心
準確地落在「相續現在」〔即,當下〕的移
正念禪修方法
42
動時,你將清楚地知道,身體下移時,你不
僅覺知那逐漸下降的移動,也將感受到身體
變得愈來愈沉重。
§ 3.3 觀照、標記起身的過程
當你要結束坐禪,打算起身站起來的時
候,若你很有正念,「想要起身」的動機會
先變得顯著。你必須觀照、標記這個動機:
「想要起身、想要起身」。這想要起身的動
機,會使推動身體的「風界」(vāyo dhātu)
開始運轉。在你向前屈身,累積力氣要起身
之際,你必須觀照、標記「使力、使力」。
接著,當你將手伸向旁邊做為支撐時,你必
須觀照、標記「支撐、支撐」。
當身體充滿力氣時,它會逐漸地向上
升。[24]這個上升的動作,在緬語的詞彙裡
毗婆舍那實修教學:一般活動的觀照與標記
43
稱為「起身」或「起立」。我們觀照、標記
它作「起身、起身」。不過,語詞也僅是「概
念法」(paññatti)。我們要清楚了知的,是一
點一點逐漸上升的移動現象。同樣的,我們
必須密集且準確地觀照,並做標記,以便讓
心能夠保持在「當下」逐漸上升的動作。
當你如此貼近、密集且準確地觀照,而
能讓心保持在「當下」,並了知「真實法」
之時,在觀照、標記「起身、起身」之際,
當身體上升時,除了了知逐漸上升的移動之
外,你也將親身體驗到上升時的輕盈感覺。
如此,當你觀照、標記「坐下、坐下」
時,你將親自體驗到沉重的感覺與逐漸下降
的移動;當你觀照、標記「起身、起身」時,
你將親自體驗到輕盈的感覺與逐漸上升的
移動。如此,體驗到〔身體〕上升時的輕盈
正念禪修方法
44
感覺,表示你觀見「火界」與「風界」的特
質;體驗到〔身體〕下降時的沉重感覺,表
示你觀見「地界」與「水界」的特質。
§ 3.4 見生滅
箴言:「見自相已,方見生滅。」
了知某一〔移動〕現象的特質之後,才
會了知所謂的生(udaya)、滅(vaya),亦即,
[25]觀見每個移動剎那剎那地生起又滅
去。一個移動生起、滅去,接著,另一個移
動也生起、滅去,然後另一個移動又生起、
滅去,如此生滅不斷。清楚地見到生與滅,
即是見到「有為相」(saṅkhata-lakkhaṇa)(一
切身、心現象皆具有這「依緣而起」或「合
會而成」的性質)。
如此見生滅之後,持續不懈地觀照、標
毗婆舍那實修教學:一般活動的觀照與標記
45
記,定與智會變得更強而有力。接著,你將
發現「生起」的現象不再那麼明顯,只有「滅
去」的現象是顯著的。當更清楚地體驗「滅」
的現象時,禪修者會了悟到,身體的移動無
一是恆常的。當禪修者清楚地看見觀照的心
也滅去,他將了悟到能觀的心也不是恆常
的,無論是「名法」(nāma)或「色法」(rūpa)
皆是「無常的」(anicca)。
一連串快速的滅去現象,像是一種「折
磨」、「苦」(dukkha)。我們無法阻止、避免
這滅去的現象與苦,它們自行發生,不受任
何人控制,是「無我的」(anatta)。當了知無
常、苦、無我的觀智,發展至非常明晰、徹
底且具決定性時,禪修者將能證得一直以來
所希求的聖法。
如此,在觀照、標記「坐下」、「起身」
正念禪修方法
46
時,禪修者將了悟到三種名為「共相」
(sāmañña-lakkhaṇa)的共同性質:「無常」、
「苦」及「無我」。當禪修者對三共相的了
知,變得明晰、徹底且具決定性時,他將能
證得一直以來所希求的聖法。[26]
§ 3.5 觀照、標記彎曲與伸直
一般活動的觀照,也包含對肢體的彎曲
與伸直的觀照。當你彎曲手臂時,若你很有
正念,「想要彎曲」的動機會先變得顯著。
就此,你必須觀照、標記「想彎曲、想彎曲」。
之後,你應盡可能地貼近且仔細地觀照、標
記「彎曲、彎曲」,以便了知彎曲時,彎曲
動作裡逐漸移動的現象。禪修者在此也將能
親身體驗到手臂向上移動時的輕盈感覺。
同樣的,當想要將彎曲後的手臂再伸直
毗婆舍那實修教學:一般活動的觀照與標記
47
之時,「想要伸直」的動機會先變得顯著。
就此,你必須觀照、標記這個動機:「想伸
直、想伸直」。實際將手臂伸直時,你必須
觀照、標記「伸直、伸直」。如此,手臂伸
開移動的現象,在緬語中我們稱為「伸直」。
當你觀照、標記「伸直、伸直」時,你將親
身經驗手臂下移時的沉重感覺。
這輕盈感與沉重感的特質,皆被稱為
「自相」(sabhāva-lakkhaṇa,個別身、心現
象所獨有的特質)。
箴言:「見自相已,方見生滅。」
如此持續地觀照、標記,禪修者將體驗
到移動時的輕盈與沉重感生起後又滅去。如
此對生、滅的了知,即是在了知「有為相」
(「依緣而起」或「合會而成」的性質)。[27]
之後,當禪修者證得「壞滅智」,觀見
正念禪修方法
48
壞滅或說滅去的現象時,他了悟到:彎曲的
動作不是恆常的,觀照彎曲動作的能觀之心
也不是恆常的;伸直的動作不是恆常的,觀
照伸直動作的能觀之心也不是恆常的。
如此,就在彎曲、伸直手臂的時候,禪
修者能對三共相「無常」、「苦」及「無我」,
有明晰、徹底且具決定性的了知,並循此而
證得一直以來所希求的聖法。
願你們聽聞了今日包含三部分的「毗婆
舍那實修教學」之後,能夠如所聽聞到的那
樣,精勤修習、實踐,並願你們能夠安樂地、
快速地證得向來所希求的「聖法」以及「涅
槃」(一切苦的止息)。
〔此時〕禪修者說:願我們具足長老的
祝福。
善哉!善哉!善哉! [28]
應謹記的座右銘
49
應謹記的座右銘
☼ 於概念法所緣,觀其常恆不變,這是奢
摩他的修行。
☼ 於真實法所緣,觀其無常,這是毗婆舍
那的修行。
☼ 只有在身、心現象生起的當下,觀照它
們,方能了知它們的「自相」。
☼ 了知「自相」後,才能見到生、滅。
☼ 必須清楚地觀察到,生起的一切身、心
現象,必然會壞滅、消逝。
☼ 了知壞滅時,將清楚地見到無常。
☼ 見到無常時,苦變得明顯。
☼ 苦變明顯時,便見無我。
☼ 見無我時,將能證得涅槃。
正念禪修方法
50
修習毗婆舍那的方法
正念禪修方法
52
班迪達西亞多
(Sayādaw U Paṇḍtābhivaṃsa, 1921- )
修習毗婆舍那的方法
53
修習毗婆舍那的方法2
班迪達西亞多 著
達馬聶久 編
1. 什麼地方最適合禪修?
佛陀建議森林裡的樹下或者是任何安
靜的地方,都是極適合禪修的地方。
2. 禪坐時應怎樣坐?
禪修者應寧靜、安詳地盤腿而坐。
3. 背有問題的人怎麼坐?
如果盤坐很困難的話,也可用其他坐
姿。有背痛問題的人,可以使用椅子。不管
怎樣,背要挺直,和地面成直角,但不要太
2
中譯本由溫宗堃、何孟玲譯自 Sayādaw U Paṇḍitābhivaṃsa, compiled
by Tharmanay Kyaw, ‘The Way to Practice Vipassana Meditation’,
Yangon: Paṇḍitārāma.。(原稿得自 http://web.ukonline.co.uk/buddhism/
pandita3.htm )
正念禪修方法
54
過僵硬。
4. 為什麼要坐得挺直?
坐直的原因很容易了解。彎曲駝背的
話,很快就會引起疼痛。再者,不藉外物而
保持挺直的這一種身精進,能夠為你的禪修
實踐帶來力量。
5. 為何選擇姿勢很重要?
若要有安詳的心,我們必須先確定身是
平靜的。所以,選一個能讓我們長時,保持
舒適的姿勢是重要的。
6. 坐定後,應做什麼?
閉上眼睛,把注意力放在腹部。不要強
迫、控制你的呼吸,應正常地、自然地呼吸,
不刻意放慢、也不刻意加快。
修習毗婆舍那的方法
55
7. 呼吸時,你會察覺到什麼?
吸氣——腹部上升時,或吐氣——腹
部下降時,你會察覺到某些感受。
8. 該如何讓觀照更加準確?
確定你的心注意著腹部上升及下降的
整個過程,如此便能讓觀照更加準確。觀照
腹部上升的移動過程裡所包含的一切感
受;亦即,觀照它的開始、持續的過程,乃
至它的結束。然後觀照腹部下降的移動過程
中所包含的一切感受;亦即,觀照它的開
始、持續過程,乃至它的結束。
我們說腹部的上升、下降有開始、中
段,以及結束,這是為表明:你的正念應該
持續且徹底,而非要你刻意把這些過程分成
三段。總之,你應該觀照每個移動,從其開
始直到結束。應注意的是,不應用過度聚焦
正念禪修方法
56
的心盯著這些感受,尤其不要想找出腹部移
動是如何開始與結束的。
9. 為何在禪修中,精進和準確觀照都很重
要?
精進和準確觀照都重要,如此心才會直
接、有力地接觸到那些感受。
10. 有助於精準觀照的方法是什麼?
有助於精準觀照的方法是,對所覺知的
對象(感受)在心中作一個「標記」,在心中
輕柔地默念出該「感受」的名稱,例如:「起、
起…伏、伏」。
11. 當心散亂,開始胡思亂想時,你應怎麼
做?
這個時候,要觀照那散亂的心!覺察自
己正在亂想。
修習毗婆舍那的方法
57
12. 如何淨化妄想的心?
標記那個想心,在心中默唸:「想、想」,
〔待妄想結束〕之後再回去觀照腹部的起
伏。
13.注意力有可能一直完全專注在腹部起伏
嗎?
雖然努力這麼做,但是沒有人可以永
遠地讓注意力完全地專注在腹部起伏。其他
的所緣必然會出現,變得顯著。因此,應觀
照的範圍,含蓋我們所有的經驗:所見、所
聽、所嗅、所嚐、身體的觸覺,以及心裡的
念頭——如想像的影相,或者種種情緒。不
論哪一個所緣出現,你都應該立刻直接觀照
它們,並在心中作一個輕柔的標記。
14. 什麼是坐禪的基本原則?如果其他的
正念禪修方法
58
所緣碰觸了心,把心引離原來的腹部起
伏,我們該怎麼做?
坐禪期間,如果另一個所緣,強力地觸
擊我們的心,而把心引離了腹部起伏,那
麼,我們就必須觀照這個所緣。舉例來說,
如果坐禪期間,出現了巨大的聲音,此時,
應有意識地立即把注意力導向那個聲音。直
接覺知那聲音,並輕柔、簡潔地在心中做個
標記,默唸:「聽、聽」。 當聲音消逝,不
再顯著時,再回到腹部起伏。這是坐禪時的
基本原則。
15. 什麼是最好的標記方式?
不需使用複雜的語言。簡單的用詞最
好。若是眼門、耳門、舌門,只要分別標記:
「看、看」,「聽、聽」,「嚐、嚐」。
修習毗婆舍那的方法
59
16 標記身體上觸覺的方式有哪些?
對於身體的觸覺,我們可選擇能略為清
楚描述所緣的語詞,像是「暖」、「緊」、「硬」
或「移動」。
17. 該如何標記念頭?
念頭有許多種,但實際上,它們可歸為
幾個明顯的類別,如「思考」、「想像」、「回
憶」、「計劃」及「影相」。
18. 標記的目的是什麼?
運用「標記」的技巧時,你的目的不是
為了要善於用詞。「標記」是為了能幫助我
們清楚地覺察經驗的真實本質,而不會沉陷
在其內容之中。它讓我們的心獲得力量與專
注。
19. 禪修時我們尋求什麼樣的覺照力?為
正念禪修方法
60
什麼?
我們尋求的,是一種對身、心現象深
入、清晰且精確的覺照力。這種直接的覺察
力,能讓我們看清生命的實相,看清身、心
現象的真實本質。
20. 坐禪一小時後,我們的禪修就結束了
嗎?
禪修不需要在坐禪一小時後就結束,我
們可以終日持續處在禪修的狀態中。
21. 禪修者應怎樣從坐禪的姿勢起立?
從坐禪的姿勢起立時,你必須仔細地觀
照:先是想張開眼的動機——「動機、動機…
張開、張開…」,體驗「動機」的整個過程,
並覺察開張眼睛時的感受。從變換姿勢的整
個過程一直到站立,開始行走,都應運用全
修習毗婆舍那的方法
61
分的觀照力,持續仔細且精確地觀照。
22. 一整天裡,除了坐禪和行禪以外,禪修
者尚需觀照什麼?
在一整天裡,你尚應觀照並且標記所有
其他的活動,如伸直、彎曲手臂,拿取湯匙,
穿著衣服、刷牙、關門、開門、閉上眼、進
食等等。這些活動,都應仔細的觀照,並在
心中作輕柔的標記。
23. 一整天當中,是否有什麼時間,是禪修
者可以放鬆正念的時候?
除了睡眠幾個小時以外,在其餘所有的
醒覺時間,你皆應試著保持續不斷的正念。
24. 要終日保有持續的正念,似乎是很辛苦
的工作。
其實,這並非是件很辛苦的工作 ,不
正念禪修方法
62
過是坐禪、行禪,並單純地觀照著一切生起
的現象而已。
25. 密集禪修的一般作息狀況是怎樣的
呢?
密集禪修時,通常是行禪與坐禪交替進
行,分別各進行約相等的時間,行禪後坐
禪,坐禪後行禪,如此交替進行一整天。
26. 每次行禪的時間該多久?
標準的時間是一個小時,但是,四十五
分鐘也可以。
27. 禪修者該選擇多長的行禪走道?
就行禪的走道而言,禪修者應選擇長度
約二十步長的走道,緩慢地來、回行禪。
28. 行禪對日常生活有助益嗎?
修習毗婆舍那的方法
63
有的,坐禪之前先行禪一小段時間,如
十分鐘,能幫助我們的心更加專注。
除了這個利益之外,在日常生活身體活
動的期間,行禪所訓練出的覺照力,對我們
是非常有用的。
29. 透過行禪培養出的心,有什麼特質?
行禪能培出平衡且精準的覺照力,以及
持久的定力。
30. 行禪時能見到深奧的法嗎?
行禪時,可以見到非常深奧的法,禪修
者甚至會在行禪的過程中證悟!
31. 若坐禪前未事先行禪,這樣會有什麼壞
處?
若坐禪之前未事先行禪,禪修者在坐禪
時,就會像是電池老舊的車子,將有一段時
正念禪修方法
64
間難以啟動正念的引擎。
32. 行禪時,我們要觀照些什麼?
行禪時,注意行走的過程。
33. 走較快的時候,應如何作標記?應把注
意力放在哪裡?
若你走得相當快,應觀照並標記腳的移
動,「左、右、左、右」,用注意力跟隨著整
個腳部的感覺。
34. 走較慢時,應如何作標記?
若你走得較慢,觀照並標記每一步腳掌
的「提起」、「移動」及「放下」。
35. 無論走快或走慢,應把心放在哪裡?
無論快、慢,你都必須把心放在行走的
感覺上。
修習毗婆舍那的方法
65
36. 行禪時,到達走道的兩端時,應做什
麼?
要觀照停在走道終端時所發生的現
象,無論是站著不動、轉身、或再次開始行
走。
37. 要用眼睛看著腳嗎?
除非因地上有障礙物而需要特別留
意,否則不要用眼看著你的腳。試著觀照腳
部的感覺時,在心中保留腳的影相是沒有幫
助的。你須專注在感覺本身,而它們並非是
影相。
38. 觀照行走的感覺時,會發現什麼?
就許多人而言,當他們能夠純粹的覺知
「輕快」、「推動」、「冷」、「暖」等身體現象
時,這便是個有趣的發現。
正念禪修方法
66
39. 通常應如何標記行走的過程?
我們通常把行走的過程分為三階段的
移動:腳的提起、移動及放下。
40. 怎樣讓覺照更加精確?
為了幫助我們能精確地觀照,我們把腳
部移動的過程清楚地分段,在每個移動過程
的開始作個輕柔的標記,並且確定我們的覺
察力,清楚且有力地跟隨著腳部移動的過
程,直到它結束。
另一個重點是,在腳開始往下移動的剎
那,立刻標記腳部放下的移動過程。
41. 在禪修中,世俗概念的知識,是否重
要?
以「腳的提起」為例,我們知道它的世
俗稱謂,但是在禪修中,重要的是,穿透這
修習毗婆舍那的方法
67
世俗概念去了知整個提起過程的本質:從想
提起的動機開始,持續整個提起的過程之中
所包含的種種身受。
42. 如果用以覺知「提起」過程的精進力,
太過或不足,會如何?
覺知腳部提起的精進力,若太過的話,
觀照就會越過那些感受;精進力不足的話,
就無法到達所緣。
43. 若精進力平衡的話,會怎樣?
精確的瞄準目標,有助我們平衡精進
力。當精進力平衡,而瞄準精確時,正念就
能穩固地建立在所緣之上。
44. 若要長養定力,心需有什麼樣的要素?
精進、準確、正念三個要素需現前,才
能培養出定力。
正念禪修方法
68
45. 什麼是定?
定是心的統整,心的一境性。其特質是
令心遠離散亂。
46. 愈貼近腳部提起的過程,我們會觀察到
什麼?
當我們的心愈貼近腳部提起的過程,我
們會觀察到,提起的過程像是一列緩緩走過
馬路的螞蟻。從遠處看,那行列像是靜止
的,但近一點看,那行列就會開始搖晃、擺
動。
47. 若更貼近,將會見到什麼?
若更貼近,那行列會分成一隻一隻單獨
的螞蟻,我們會知道當初的「行列」只是個
幻覺。這時,我們能正確了知,螞蟻的行列,
只是螞蟻一隻接著一隻相續不斷而已。
修習毗婆舍那的方法
69
48. 什麼是「智」?
「智」是一種心所。當我們正確地觀
察,如觀察「腳的提起」,從其開始到結束,
名為「智」的心所或心理特質就愈接近所觀
察的目標。「智」愈接近,就愈能看清楚腳
提起過程的真實本質。
49. 什麼是「智次第」?
這是人類心靈的一個奇妙事實,也就
是,當「智」藉由「毗婆舍那修行」,或說
「內觀修行」而生起及深化之時,真理的某
些面向,就會開始依循固定的次序,向禪修
者顯現。這個次第稱為「智次第」。
50. 禪修者所體驗的第一個階智是什麼?
禪修者所體驗的第一個智是,直觀地了
知——非藉由理智或推理——腳提起的過
正念禪修方法
70
程等等,乃由心理現象與身體現象所構成。
這身體現象——「色法」,與心理現象——
「名法」彼此相關,但卻截然不同。
51. 智次第中的第二智是什麼?
禪修者開始看到整串的心理現象與身
體感受,了知名、色兩者之間的關係。禪修
者極清晰且直接地了知:想舉腳的動機,引
發「移動」的身體現象,這是「名」引生「色」。
禪修者也了知強烈的熱的感受,產生想要把
行禪的地方換到有遮蔽的地方,這是「色」
引生「名」。對因果的了知,有許多的方式;
當此智生起時,生命就顯得比以往單純許
多。我們的生命不過是身、心因果的相續而
已。這是智次第的第二階智。
52. 下一個階智是什麼?
修習毗婆舍那的方法
71
當定力愈強,我們會有更深的了悟。例
如了知舉腳的過程是無常、無我,一個接一
個以極快的速度生起又消失。這是專注的覺
照力能直接了知的下一個觀智內容。在這些
現象的背後,沒有「人」存在,身心現象依
據緣起法則,生起又消失。「移動」、「堅實」
的幻覺,就像電影一樣。就一般人的認知而
言,電影充滿著種種人物與物體,像極了真
正的世界。但是,如果把電影放慢,我們會
發現,它實際上是由個別、靜止的電影畫面
所組成。
禪修者小參引導
禪修者小參引導
75
禪修者小參引導3
儘管禪師教導了禪修方法,有些禪修者
仍然無法正確地練習,而且小參時無法向禪
師報告他們的修習歷程。雖然有一些禪修者
可以練習得很順利,但卻不能完整地描述自
身修習的歷程。因此,這段開示是為了幫助
禪修者能有條不紊地向禪師報告:他們在禪
修過程中如何進行練習,又觀察到什麼現象
和體驗。
就禪修方法而言,馬哈希大師(Mahāsi
Sayādaw, 1904-1982)曾為初學禪修者,錄
製一段簡要開示。一開始就是談正念禪修
3
《禪修者小參引導》(Guidance for Yogi at Inverview by Sayādaw U
Paṇḍita)乃由大越法師、潘宗銘、溫宗堃根據如來禪修中心(Tathagata
Meditation Center)之網路版所譯。此中譯本對原英文本的英文、巴
利文誤植,做了修正。
正念禪修方法
76
(satipaṭṭhāna)的基本目標,也就是腹部的
上升與下降。
根據佛典的解釋,我們是由不斷生滅的
名色法(身心現象)所組成。禪修者應該能
透過正念,在六根門體驗生滅過程。例如,
眼睛與視覺景象都是色法(物質現象),眼
識則是名法(心理現象)。同樣地,耳聞聲、
鼻嗅香、舌嚐味、身覺觸、心理活動及手臂
曲伸、轉身、彎腰或步行等身體動作,也都
是名色現象。馬哈希大師教導禪修者要在各
種目標——即使是微不足道的目標——變
得明顯時,貼近去觀察它們。
即使馬哈希大師的教導已經非常明白
易懂,然而禪修者實際操作時還是會遇到一
些困難。為了幫助禪修者克服這些困難,禪
修中心的禪師們為初學者說明,該如何觀察
禪修者小參引導
77
基本目標——腹部的上升與下降,以及如何
在其他目標如雜念、感受、景象、聲音等出
現時,加以觀察。然而,一些初學者仍無法
恰當地練習,也不能夠清楚地報告他們的修
習歷程。為了克服這些困難,禪師們設計了
下列方便記憶、有助理解的箴言。
箴言一
報告你怎麼觀察基本目標,又經驗
到什麼感受。
禪修者在坐禪練習時,應如實心繫的基
本目標,是呼吸時的腹部上升與下降。如果
缺乏其他顯著的目標,禪修者應該持續地觀
察基本目標。〔如果其他顯著的目標出現〕,
應該觀察其他目標,直到其滅去後,再回到
基本目標上。
正念禪修方法
78
禪修者必須能夠報告,他如何觀察腹部
上升移動的整個過程。一吸氣時,腹部便上
升,繼續吸氣時,腹部會持續上升。吸氣結
束時,腹部上升動作結束。
觀察腹部的上升動作時,應該經歷、了
知整個移動過程。經典說:sabba-kāya-
paṭisaṁvedī〔了知一切身〕,這是指應該盡
可能持續地(沒有中斷地)觀察整個腹部上
升移動過程中所包含的色法。
應該把注意觀察的心專注在腹部的上
升移動過程,包含其開始到結束的所有步
驟。初學者剛開始可能沒有辦法觀察到移動
過程中所有的步驟,不過他應該想辦法努力
達到這個目標。我們鼓勵禪修者如此努力練
習,以確保心對目標有認真充足的專注力。
禪修者小參引導
79
禪修者應該要能夠報告:自己是否有足
夠的專注力能夠觀察目標;能觀察的心是否
和目標同時生起;是否有能力觀察整個腹部
移動的連續階段。如果他能夠觀察到目標,
那麼他「觀見」什麼?也就是說,他體驗了
什麼?他不應該報告其他(不相關)的事,
應該要能夠(準確地)描述,觀察到的目標
及(實際)經驗到的腹部上升移動。
在此禪修練習方法中有兩個要素:一是
所注意的目標;二是對目標的覺察。禪修者
基於這兩個要素,才能夠描述他「觀見」或
經歷什麼。
在此,就基本目標而言,禪修者必須要
能報告,覺察力與目標(腹部的上升)的移
動是否同步。如果是,禪修者「觀見」(覺
正念禪修方法
80
察到)什麼?是腹部本身?上升移動的形
態?或是腹部上升時的繃緊與移動?
身體目標的三個面向
當禪修者觀察腹部上升這個目標時,他
可能看見或經驗到下列這三個面向中的一
個:
.形狀(saṇṭhāna/santhāna)
.移動的形態(ākāra)
.本質(sabhāva)
禪修者觀察腹部的上升時,腹部的形狀
也許會變得很明顯。或者他可能會看到腹部
的移動形態——腹部從扁平的狀態逐漸膨
脹,然後膨脹停止,開始收縮。在「觀見」
目標的本質之前,他可能會先觀察到這兩個
面向。
禪修者小參引導
81
事實上「觀見」腹部的形狀與移動形
態,並不是毗婆舍那。禪修者必須超越目標
的形狀與移動形態,「觀見」目標的本質,
也就是,腹部上升時出現的繃緊和移動的感
覺。禪修者如果專注地觀察目標,就會「觀
見」這些本質。他要在小參時描述這些本
質。但是,他必須向禪師報告他自身真正的
經歷,而不是他自認為所看見的。
禪修者也要能夠觀察、「觀見」腹部下
降的過程,並且清楚描述他的體驗。行禪時
也是要如此。當腳提起時,他是否可以同步
地觀察到腳步逐漸提起––––從開始到結束
的動作?如果他可以這麼做,他「觀見」什
麼?他「觀見」到腳或腳提起的形態?感覺
到腳變輕且往上升,或者腳變緊且有被推動
的感覺?
正念禪修方法
82
他應該依自身經驗來報告三個面向中
的任一個面向。當他(在跨步的過程中)把
腳推向前時,他的心是否同步在觀察腳的移
動?在此同時他「觀見」到什麼?他「觀見」
到腳,或腳往前推的形態?或某些本質,例
如感覺腳被從後方推移,或由前方拉動。同
樣地,放下腳時,他是否能夠觀察或注意到
腳逐漸放下–––從開始到碰觸地板的動作?
他觀見到腳,或腳放下的形態?或是觀見到
一些本質,例如腳變輕、變柔軟?
觀察其他禪修目標——例如手臂彎
曲、伸直,轉身或彎腰,改採坐姿或站姿之
時,也是要如此報告三個面向。針對這些現
象,禪修者是否能夠同步觀察這從開始到結
束的整個現象?對禪修者而言,很重要的是
禪修者小參引導
83
將自己的報告限定在禪修目標的這三個面
向,不要報告雜亂的瑣事。
名色法的三種特質
禪修者應該了解名/色(精神/物質)現
象的三種特質:
.自性相(sabhāva-lakkhaṇa)
.有為相(saṅkhata-lakkhaṇa)
.共相(sāmañña-lakkhaṇa)
(1) 自性相(sabhāva-lakkhaṇa)
自性相是指名色(精神與物質)的個別
性質。以 28 種色法而言,例如硬或軟屬於
地界(paṭhavī dhātu),而不屬於其他的界。
熱或冷是火界(tejo dhātu)的特性。黏或流
動是水界(āpo dhātu)的特性。繃緊、壓力
或移動是風界(vāyo dhātu)的特性。就名
正念禪修方法
84
法而言,心的特質是識知目標。在 52 個心
所之中,觸(phassa)的特性是讓心接觸目
標。受(vedanā)的特性是感受目標。
(2) 有為相(saṅkhata-lakkhaṇa)
所有名色法的自性相都會歷經三個階
段:生(uppāda)、住(ṭhiti)、滅(bhaṅga)。
生(uppāda)表示現象的生起。住(ṭhiti)
指持續一段期間。滅(bhaṅga)則是消滅。
這 三 個 階 段 稱 作 有 為 相 ( saṅkhata-
lakkhaṇa)。
(3) 共相(sāmañña-lakkhaṇa)
名 色 法 的 第 三 個 特 質 稱 為 共 相
(sāmañña-lakkhaṇa),亦即無常、苦、無
我 。 巴 利 文 稱 這 三 個 共 相 為 anicca-
lakkhaṇa、dukkhalakkhaṇa、anattalakkhaṇa。
禪修者小參引導
85
這些特性是每個因條件生起的名色法所共
同 擁 有 , 因 此 被 稱 作 共 相 ( sāmañña-
lakkhaṇa)。
禪修的練習,最終是為了體悟名色法三
個特質中的共相。我們應該如何精進,才能
體悟到現象的特性?我們應該在名色法出
現時立刻觀察它們,此外沒有其他別方法,
只有在那樣,我們才能體悟它們的特性。
當禪修者吸氣時,腹部上升。在吸氣
前,腹部並沒有任何的上升。禪修者的心應
該繼續觀察腹部上升——從開始到結束的
整個移動過程。只有在那時,禪修者才能「觀
見」到腹部上升的真實本質。什麼是真實本
質(特質)?隨著吸氣,風便往內。什麼是
風呢?風界有繃緊、壓力或移動的特質。這
就是禪修者所「觀見」到的風界的真實本
正念禪修方法
86
質。只有在它一出現、持續以及消失之前,
加以觀察,禪修者才有機會「觀見」它的真
實本質。否則,甚至連形狀或形態都沒法看
到,更別說是真正的特性。持續專注在禪修
目標,也就是腹部的上升與下降,禪修者的
專注力將可以逐漸增強。
當禪修者的專注力變強時,他將不再
「觀見」到腹部的形狀或上升/下降的形
態。他的觀察力將超越形狀與形態,直接觀
見到目標的自性相,例如,腹部移動所包含
的繃緊、壓力和移動。
呼氣時,他將感到腹部繃緊的減弱;且
在呼氣結束時,腹部下降移動也跟著結束。
觀察行禪中的動作——腳步提起、推前、放
下、落至地面——時,他也會有同樣的體
驗。
禪修者小參引導
87
禪師不會告訴禪修者他將會「觀見」什
麼,只會引導他怎麼去做觀察。就好像我們
做算數的加法練習一樣。老師不會給你答
案,但他會教你如何把答案計算出來。
相同的指導原則也應用在觀察身體的
其他動作、感受和心念。所有這一切,應該
在它們出現的瞬間就被觀察到,如此才保證
能「觀見」它們的真實本質。我們已經說明
了第一個箴言。現象一出現就被觀察到時,
它們的真實特性便會顯現。一旦與目標同步
的專注覺察力捕捉住名色法的「自性相」,
名色法的「有為相」與「共相」自然就會顯
現。
箴言二
只有「觀見」現象的自性(sabhāva)
時,現象的有為性(saṅkhata)才會
正念禪修方法
88
顯現,也就是說,將會依序地「觀
見」現象的生起、持續和消失。
箴言三
只有當有為性(saṅkhata)出現時,
共有性(sāmañña)才會被「觀見」。
箴言四
「觀見」共有性(sāmañña)時,觀
智(vipassanāñāṇa)才會生起。
觀智生起後,觀智的洞察力會漸漸成
熟,構成那被稱為 pubbabhāga-magga-ñāna
的前分道智。之後才會出現聖道智(ariya-
magga-ñāna)。禪修者藉由此聖道智,將能
夠體悟名色法(苦)的止息,證得涅槃
(Nibbāna)。
禪修者小參引導
89
須重複再說一遍,在小參時,禪修者應
該描述他實際「見到」的事物,而不是他認
為自己「見到」的事物。只有自己「見到」
的,才是自己的智慧;認為自己見到的,並
不算數,這頂多是借來的(二手的)智慧,
也與所觀察到的現象之本質、特性不一致。
箴言五
所有觀察、了知到的念頭,都應該
報告。
當禪修者坐禪,觀察或注意基本目標時
(腹部的上下活動),可能生起各種的念
頭。這是不受控制的心所具有的自然特質。
心傾向到處遊移,離開基本目標,並製造種
種的念頭,有些念頭是善的(kusala),有些
則不是。那麼禪修者應該怎麼做呢?只需要
觀照任何出現在心裏的現象。你能不能這樣
正念禪修方法
90
做呢?你應該能。如果你這樣做,這些念頭
是持續,或被制止,或完全消失?或者你的
注意力又回到基本目標上?你要報告所有
與這幾點有關的事情。
箴言六
禪修初學者專注基本目標時,一開始
〔苦〕受還沒有出現。但是,可能會有種種
念頭生起。此時,初學者沒有能力觀照所有
出現的念頭。為了去減少這些(散亂的)念
頭,初學者應該讓注意力盡可能的貼近、專
注在基本目標上。
不過當初學者坐禪經過了 5 分鐘、10
鐘分或 15 分鐘後,身體會有一些不舒服的
感受,這些也會影響到心。苦受生起時,應
加以觀照。報告時最好是用日常慣用的語言
禪修者小參引導
91
描述,例如「癢」、「痛」、「麻或刺痛」等等。
不要用佛典術語說成 vedanā(受)。這些自
發出現的苦受,應該用之前提過的方法加以
觀照,看它是在增強,減弱,持續,或者消
失。
所以,第六箴言是:
所有的感受皆應觀察、了知,並在
小參時報告。
箴言七
再者,還有什麼現象應該被觀照、了
知?包括看到的景象,聽到的聲音,聞到的
氣味,嚐到的食物。還有種種的心理狀態,
如喜歡、討厭、昏沈、懶惰、分心、焦慮、
懷疑、回想、正知、注意、滿足、高興、輕
安、寧靜與禪修的舒適感等等。
正念禪修方法
92
佛 陀 總 稱 上 述 這 些 為 「 法 所 緣 」
(dhamm-ārammaṇa)。假設喜歡之心生起,
也觀察到了。接著發生什麼?可能喜歡之後
跟隨有貪愛生起。這現象,禪修者應該要報
告。再舉個例子,禪修者正處於昏沈、懶惰
及無力的狀態。當他觀照了心的這些狀態
後,又有掉舉出現。這些現象,依序地觀照
後,又生起了什麼其他現象。總之,不論任
何法所緣在何時生起,都應該加以觀照。
總而言之,念處內觀禪修(satipaṭṭhāna
vipassanā bhāvanā)有四種觀照的目標:
.身體的活動
.感受或感覺
.心識的活動
.其他心理狀態
禪修者小參引導
93
在內觀禪修中,會持續不斷的進行三件
事:
.現象出現
.觀照正發生的現象
.有所發現、了悟
第七個箴言要求禪修者了知發生的每
一個現象,第二與第三項是禪修者應關注的
事。對於(包含在上述四類觀照目標裡的)
每一個禪修目標,很重要的是了解上述的三
件事。禪修者〔特別〕要關心是其中第二件
事,也就是觀察或觀照在自己身上發生的現
象。第七個箴言這麼說:
所有出現的,被觀察到的,被了
知、「見到」的,都應該徹底了知,
並且在小參時報告。
94
正念禪修方法:含「毗婆舍那實修教學 」、「修
習毗婆舍那的方法」、「禪修者小參引導」
原作者:沙達馬然希西亞多 (Saddhammaraṃsi
Sayādaw)/ 班迪達西亞多 (Paṇḍita
Sayādaw)
英譯者:凱瑪南荻 (Daw Khemānandi)/ 編者:
達馬聶久 (Tharmanay Kyaw)
中譯者:大越法師、潘宗銘、溫宗堃、何孟玲
發行者:慶安正念推廣中心
助印者:溫水聚、游美戀
印 刷:世和印製有限公司
西元 2012 年 5 月
For free distribution only
非
賣
品

Más contenido relacionado

La actualidad más candente

Basic Mandarin Chinese | Lesson 2 | Saying hello!
Basic Mandarin Chinese | Lesson 2 | Saying hello!Basic Mandarin Chinese | Lesson 2 | Saying hello!
Basic Mandarin Chinese | Lesson 2 | Saying hello!CultureAlley
 
《基础实用商务汉语》第三版 介绍
《基础实用商务汉语》第三版 介绍《基础实用商务汉语》第三版 介绍
《基础实用商务汉语》第三版 介绍Hetty Hsiao
 
(Daandii jijjiiramaa ).pdf
(Daandii jijjiiramaa ).pdf(Daandii jijjiiramaa ).pdf
(Daandii jijjiiramaa ).pdfHaroopost
 
活動企劃書
活動企劃書活動企劃書
活動企劃書IUPUI
 
行銷企劃實務
行銷企劃實務行銷企劃實務
行銷企劃實務滄碩 劉
 
行銷策略與規劃
行銷策略與規劃行銷策略與規劃
行銷策略與規劃滄碩 劉
 

La actualidad más candente (10)

Jahitanelektif
JahitanelektifJahitanelektif
Jahitanelektif
 
Basic Mandarin Chinese | Lesson 2 | Saying hello!
Basic Mandarin Chinese | Lesson 2 | Saying hello!Basic Mandarin Chinese | Lesson 2 | Saying hello!
Basic Mandarin Chinese | Lesson 2 | Saying hello!
 
كتاب فقه الدعوة
كتاب فقه الدعوةكتاب فقه الدعوة
كتاب فقه الدعوة
 
Qu'annaa
Qu'annaaQu'annaa
Qu'annaa
 
Pola baju kurung pesak gantung
Pola baju kurung pesak gantungPola baju kurung pesak gantung
Pola baju kurung pesak gantung
 
《基础实用商务汉语》第三版 介绍
《基础实用商务汉语》第三版 介绍《基础实用商务汉语》第三版 介绍
《基础实用商务汉语》第三版 介绍
 
(Daandii jijjiiramaa ).pdf
(Daandii jijjiiramaa ).pdf(Daandii jijjiiramaa ).pdf
(Daandii jijjiiramaa ).pdf
 
活動企劃書
活動企劃書活動企劃書
活動企劃書
 
行銷企劃實務
行銷企劃實務行銷企劃實務
行銷企劃實務
 
行銷策略與規劃
行銷策略與規劃行銷策略與規劃
行銷策略與規劃
 

Similar a 正念禪修方法

介紹正念減壓療法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MBSR)
介紹正念減壓療法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MBSR)介紹正念減壓療法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MBSR)
介紹正念減壓療法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MBSR)Mindfulness Cheng
 
正念減壓療法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MBSR)
正念減壓療法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MBSR)正念減壓療法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MBSR)
正念減壓療法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MBSR)Mindfulness-tw
 
正向心理學精簡版課程
正向心理學精簡版課程正向心理學精簡版課程
正向心理學精簡版課程聖淵 沈
 
正念 幸福健康的技巧 3_6_2016
正念 幸福健康的技巧 3_6_2016正念 幸福健康的技巧 3_6_2016
正念 幸福健康的技巧 3_6_2016Richard Lin
 
慈濟大學醫學系Mbsr簡報 2012 1120
慈濟大學醫學系Mbsr簡報 2012 1120慈濟大學醫學系Mbsr簡報 2012 1120
慈濟大學醫學系Mbsr簡報 2012 1120Mindfulness Cheng
 
Baby Psychology Care
Baby Psychology CareBaby Psychology Care
Baby Psychology CareXiangXiang
 
Mbsr 20110516
Mbsr 20110516Mbsr 20110516
Mbsr 20110516stevechr
 
專案、資安、禪 - PMP, InfoSec and Chan
專案、資安、禪 - PMP, InfoSec and Chan專案、資安、禪 - PMP, InfoSec and Chan
專案、資安、禪 - PMP, InfoSec and ChanChuan Lin
 
慈濟大學醫學系MBSR簡報
慈濟大學醫學系MBSR簡報慈濟大學醫學系MBSR簡報
慈濟大學醫學系MBSR簡報Mindfulness-tw
 
正念減壓與現代生活(新加坡公開演講)
正念減壓與現代生活(新加坡公開演講)正念減壓與現代生活(新加坡公開演講)
正念減壓與現代生活(新加坡公開演講)Tzung-Kuen Wen
 
人文臨床課程構想兩則 苦痛類型與倫理照顧 李維倫
人文臨床課程構想兩則 苦痛類型與倫理照顧 李維倫人文臨床課程構想兩則 苦痛類型與倫理照顧 李維倫
人文臨床課程構想兩則 苦痛類型與倫理照顧 李維倫humanistichealing
 
整体疗法:非药物治疗
整体疗法:非药物治疗整体疗法:非药物治疗
整体疗法:非药物治疗Dr. Suman Mathur
 
打坐改善大腦結構和功能1
打坐改善大腦結構和功能1打坐改善大腦結構和功能1
打坐改善大腦結構和功能1Jaing Lai
 
打坐改善大腦結構和功能1
打坐改善大腦結構和功能1打坐改善大腦結構和功能1
打坐改善大腦結構和功能1foonkok
 
靜坐改善大腦結構和功能
靜坐改善大腦結構和功能靜坐改善大腦結構和功能
靜坐改善大腦結構和功能Yenju Lee
 

Similar a 正念禪修方法 (20)

介紹正念減壓療法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MBSR)
介紹正念減壓療法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MBSR)介紹正念減壓療法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MBSR)
介紹正念減壓療法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MBSR)
 
MBSR簡介
MBSR簡介MBSR簡介
MBSR簡介
 
正念減壓療法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MBSR)
正念減壓療法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MBSR)正念減壓療法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MBSR)
正念減壓療法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MBSR)
 
正向心理學精簡版課程
正向心理學精簡版課程正向心理學精簡版課程
正向心理學精簡版課程
 
正念 幸福健康的技巧 3_6_2016
正念 幸福健康的技巧 3_6_2016正念 幸福健康的技巧 3_6_2016
正念 幸福健康的技巧 3_6_2016
 
慈濟大學醫學系Mbsr簡報 2012 1120
慈濟大學醫學系Mbsr簡報 2012 1120慈濟大學醫學系Mbsr簡報 2012 1120
慈濟大學醫學系Mbsr簡報 2012 1120
 
Baby Psychology Care
Baby Psychology CareBaby Psychology Care
Baby Psychology Care
 
Mbsr 20110516
Mbsr 20110516Mbsr 20110516
Mbsr 20110516
 
專案、資安、禪 - PMP, InfoSec and Chan
專案、資安、禪 - PMP, InfoSec and Chan專案、資安、禪 - PMP, InfoSec and Chan
專案、資安、禪 - PMP, InfoSec and Chan
 
慈濟大學醫學系MBSR簡報
慈濟大學醫學系MBSR簡報慈濟大學醫學系MBSR簡報
慈濟大學醫學系MBSR簡報
 
Mbsr
Mbsr Mbsr
Mbsr
 
正念減壓與現代生活(新加坡公開演講)
正念減壓與現代生活(新加坡公開演講)正念減壓與現代生活(新加坡公開演講)
正念減壓與現代生活(新加坡公開演講)
 
5体质
5体质5体质
5体质
 
人文臨床課程構想兩則 苦痛類型與倫理照顧 李維倫
人文臨床課程構想兩則 苦痛類型與倫理照顧 李維倫人文臨床課程構想兩則 苦痛類型與倫理照顧 李維倫
人文臨床課程構想兩則 苦痛類型與倫理照顧 李維倫
 
整体疗法:非药物治疗
整体疗法:非药物治疗整体疗法:非药物治疗
整体疗法:非药物治疗
 
打坐改善大腦結構和功能1
打坐改善大腦結構和功能1打坐改善大腦結構和功能1
打坐改善大腦結構和功能1
 
打坐改善大腦結構和功能1
打坐改善大腦結構和功能1打坐改善大腦結構和功能1
打坐改善大腦結構和功能1
 
靜坐改善大腦結構和功能
靜坐改善大腦結構和功能靜坐改善大腦結構和功能
靜坐改善大腦結構和功能
 
20110310 成功大學心理學系介紹
20110310 成功大學心理學系介紹20110310 成功大學心理學系介紹
20110310 成功大學心理學系介紹
 
20110310 成功大學心理學系介紹
20110310 成功大學心理學系介紹20110310 成功大學心理學系介紹
20110310 成功大學心理學系介紹
 

Más de 宏 恆

Bhikkhu revata awaken-oh_world
Bhikkhu revata awaken-oh_worldBhikkhu revata awaken-oh_world
Bhikkhu revata awaken-oh_world宏 恆
 
二十四緣發趣論
二十四緣發趣論二十四緣發趣論
二十四緣發趣論宏 恆
 
何來有我
何來有我何來有我
何來有我宏 恆
 
行解內觀智慧禪
行解內觀智慧禪行解內觀智慧禪
行解內觀智慧禪宏 恆
 
自然的代價
自然的代價自然的代價
自然的代價宏 恆
 
安般念業處
安般念業處安般念業處
安般念業處宏 恆
 
安般念三摩地
安般念三摩地安般念三摩地
安般念三摩地宏 恆
 
安般念入門
安般念入門安般念入門
安般念入門宏 恆
 
安居處
安居處安居處
安居處宏 恆
 
安那般那念 入出息念禪修
安那般那念 入出息念禪修安那般那念 入出息念禪修
安那般那念 入出息念禪修宏 恆
 
如實之見
如實之見如實之見
如實之見宏 恆
 
如何對治煩惱
如何對治煩惱如何對治煩惱
如何對治煩惱宏 恆
 
如何滅除痛苦
如何滅除痛苦如何滅除痛苦
如何滅除痛苦宏 恆
 
如何修行入出息念
如何修行入出息念如何修行入出息念
如何修行入出息念宏 恆
 
如何分辨真假僧人及護僧指南
如何分辨真假僧人及護僧指南如何分辨真假僧人及護僧指南
如何分辨真假僧人及護僧指南宏 恆
 
向智尊者作品选集
向智尊者作品选集向智尊者作品选集
向智尊者作品选集宏 恆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ⅱ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ⅱ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ⅱ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ⅱ宏 恆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1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1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1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1宏 恆
 
名與色
名與色名與色
名與色宏 恆
 
吉祥語
吉祥語吉祥語
吉祥語宏 恆
 

Más de 宏 恆 (20)

Bhikkhu revata awaken-oh_world
Bhikkhu revata awaken-oh_worldBhikkhu revata awaken-oh_world
Bhikkhu revata awaken-oh_world
 
二十四緣發趣論
二十四緣發趣論二十四緣發趣論
二十四緣發趣論
 
何來有我
何來有我何來有我
何來有我
 
行解內觀智慧禪
行解內觀智慧禪行解內觀智慧禪
行解內觀智慧禪
 
自然的代價
自然的代價自然的代價
自然的代價
 
安般念業處
安般念業處安般念業處
安般念業處
 
安般念三摩地
安般念三摩地安般念三摩地
安般念三摩地
 
安般念入門
安般念入門安般念入門
安般念入門
 
安居處
安居處安居處
安居處
 
安那般那念 入出息念禪修
安那般那念 入出息念禪修安那般那念 入出息念禪修
安那般那念 入出息念禪修
 
如實之見
如實之見如實之見
如實之見
 
如何對治煩惱
如何對治煩惱如何對治煩惱
如何對治煩惱
 
如何滅除痛苦
如何滅除痛苦如何滅除痛苦
如何滅除痛苦
 
如何修行入出息念
如何修行入出息念如何修行入出息念
如何修行入出息念
 
如何分辨真假僧人及護僧指南
如何分辨真假僧人及護僧指南如何分辨真假僧人及護僧指南
如何分辨真假僧人及護僧指南
 
向智尊者作品选集
向智尊者作品选集向智尊者作品选集
向智尊者作品选集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ⅱ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ⅱ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ⅱ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ⅱ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1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1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1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1
 
名與色
名與色名與色
名與色
 
吉祥語
吉祥語吉祥語
吉祥語
 

正念禪修方法